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秦帝国(第1部黑色裂变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皓晖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治史学人孙皓晖近著的一部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重现金戈铁马战国七雄的风姿,开创千古风流大秦帝国的霸业:战国三百多年的纷争,打破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这是一个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时代。大秦帝国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内容推荐

《大秦帝国》描述的秦帝国故事在这样一个大创造大毁灭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展开,其纵横开阖的笔墨,既深入至周王室衰微以来,诸侯列国于春秋时代的纷争组合,又视角横移,勾勒出战国时代七雄图强称霸残酷激烈的大争。从战国诸子名家、名士周游列国游说施政,到吴起、商鞅、申不害艰难变法,从纵横家名士苏秦的合纵抗秦,到张仪的破六国合纵,诸种复杂纷乱大起大落的国力、国运和列国之间的兴亡演变,不进则退、强势生存的战国时代的特殊情势,都被作者描摹得绘声绘色,酣畅淋漓,呈现出具有诗史意味的壮阔图景。

目录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孙皓晖 1

楔子 1

第一章 六国谋秦 13

一 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 13

二 五国君主同一天到达逢泽 19

三 接风小宴公开了会盟秘密 31

四 分秦大计在会盟大典上敲定 36

  第二章 国耻昭昭 44

一 金令箭使者飞驰栎阳 44

二 秘密流言震动了秦国 49

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条奇计 53

四 秦国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谢上苍 63

五 国耻碑血泪斑斑 69

六 逢泽猎场中阴谋与财富较量 76

  第三章 安邑风云 82

一 洞香春众口纷纭说魏国 82

二 荐贤杀贤公叔痤忧愤而死 85

三 庞涓乔装考校中庶子卫鞅 92

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 98

五 奇人名士洞香春波诡云谲 105

六 棋室里的六国角逐 113

七 卫鞅庞涓 智计周旋 118

第四章 秦国求贤令 123

一 车英出奇计 洮水峡谷大血战 123

二 秦国特使来到了洛阳王城 129

三 求贤令应运而出 136

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变身 146

五 卫鞅被求贤令激动了 157

六 申不害要和卫鞅较量变法 161

第五章 卫鞅入秦 172

一 神秘客栈的布衣少年 172

二 卫鞅韬晦斡旋巧寻脱身 176

三 茅津渡两情惜别 188

四 初入秦地谨慎探询 191

五 秦孝公奇策试真才 198

第六章 栎阳潮生 212

一 失望的景监大为惊喜 212

二 卫鞅两面君招贤馆大起波澜 217

三 肝胆相照卫鞅三说秦孝公 228

四 世族元老们惶惑不安了 234

五 政事堂发生了尖锐对立 240

六 奇特的故事震动了秦国民众 246

  第七章 瓦釜雷鸣 251 

一 左庶长开府震动朝野 251

二 疲民与贵族竟有了愤怒的共鸣 259

三 老秦世族顶风仇杀 264

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斩决 267

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 273

六 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 279

七 白氏老族长搬动了大靠山 

八 渭水刑场竟对大臣贵族开杀

第八章 政侠发难 299

一 黑色鸽子飞进了神农大山 299

二 老墨子愤怒了 305

三 黑篷车主与神秘的工匠 313

四 荆南突然失踪刺客突然出现 320

五 墨家剑士受到了意外袭击 326

六 陈仓河谷的苦行庄园 331

第九章霹雳手段 341

一 栎阳城阴云四起 341

二 神农大山的墨家城堡 351

三 墨家论政台一波三折 360

四 阴谋与孤独的老人 370

五 阴谋阳治霹雳手段 375

第十章蒹葭苍苍 386

一 鼎沸中游离的浮冰 386

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90

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97

四 风兮雅兮我心何堪 405

五 洒满阳光的新都工地 411

六 大峡谷里的神秘新军 414

第十一章 天算六  国 427

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 427

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长 438

三 齐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 445

四 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 451

五 围魏救赵孙 孙膑打了千古一 仗 465

六 孟子论剑显射艺 479

七 申不害变法夭折马陵道庞涓被杀 486

第十二章 收复河西 503

一 卫鞅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 503

二 魏惠王的名将与老将 507

三 卫鞅出奇兵老龙贾酣战身死 513

四 秦步决魏骑公子印全军覆没 518

五 战国格局大变咸阳祝捷封商君 531

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 537

一 宏图忧患两叹嗟 537

二 孤帆漂篷水成冰 541

三 黑林沟夺情明法 553

四 崤山峡谷的神秘刺客 558

五 秋风山庄两情长 564

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动 574

七 神医扁鹊对秦孝公的奇特诊断 579

  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 590

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 590

二 灰色影子与蒙面石刻 598

三 蒙面来客与神秘预言 603

四 赢虔甘龙的诡秘暴亡 612

五 太子赢驷乍现锋芒 619

六 商君府来了名士说客 624

七 秦孝公梦断关河 627

  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 633

一 沉沉夜幕重重宫阕 633

二 流火落叶公器心 640

三 消弭风暴的哲人溘然长逝 647

四 濒临危难理乱除奸 650

五 渭城白露秋萧萧 656

六 本色极身唯忧国 670

七 冬雷暴雪 680

试读章节

七 冬雷暴雪

立冬那天,咸阳城传出一个惊人消息:渭水草滩正在修大刑场,要对商君处刑!

消息不胫而走,传遍秦国山野,老百姓们被深深震撼了。

这是秦孝公二十四年,又是新君赢驷元年。按照当时流行的历法,这一年是甲申年。阴阳家说,甲申年物性躁动,有猴性,天下多事不安。国人以为应在了秦孝公病逝这件事上。不想新君即位后,商君下狱,世族复出,朝野流言纷纷,说要恢复祖制废除新法,当真是人心惶惶躁动不安。然则只要商君在,人们还是相信不会变天。如今竟然要杀商君,国人庶民一下子便惊慌起来!几个月来,各县百姓已经听了官府吏员的许多宣慰,说六国要联兵攻秦杀商君,商君为了秦国安危而自请下狱,国公为了国家安危而不得不杀商君。说归说,人们毕竟没有完全当真。老秦人几时怕过打仗?几时怕过联兵攻秦?献公时候打得只剩下了一半国土,不还在死打?当今秦国如此强大,莫非国公还真的怕了六国不成?国人百姓们坚信,国公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杀商君的。上次国人请命,那个赵良说得在理,六国害怕商君,硬逼着国公杀商君的。

而今听到消息,人们从四郡八县纷纷拥向咸阳。远处的骑马乘车,近处的大步匆匆。人们都很恐慌,心乱如麻,说不清要来祭奠商君,还是要来为商君请命?还是要向六国示威?亦或要打听一个实在消息,新法究竟会不会废除?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商君是秦人的大恩公,恩公赴死,舍命也要来送恩公一程,见恩公一面。

渭水北岸的广阔滩头,向着咸阳南门的方向呈上坡状展开,形成天然的堤坝。从咸阳南门到碧波滚滚的河道,足足有三四里之宽。春日伊始,这里便是草长莺飞的踏青之地。盛夏到来,这里又是牧童牛羊撒欢与少男少女们幽会的乐土。秋霜始降,这里的枯草芦苇便成了四野农夫与咸阳国人收割柴草的好地方。一片渭水草滩,飘出过多少激越悲情的秦风歌谣?生出过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老人们说,孔夫子编的《诗》里的那首《秦风·蒹葭》,就是这段渭水河滩里的老歌儿。长长的渭水,茫茫的草滩,她们是老秦人说不完的"古经",做不完的噩梦。

这里也是官府的刑场,每年秋决,都要在渭水草滩杀人。商君变法的头三年杀人最多,有一年一次杀了七百余人,渭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可是,那都是在栎阳的渭水草滩与郦县的渭水草滩上。咸阳城南的渭水草滩还没有做过刑场,还是干净的。

谁能想到,第一次在这里开刑场,杀的竟然是商君?

一年四季,唯独冬天的渭水草滩空旷辽远,清冷孤寂。长长厚厚的草海早已经被打割净尽,枯黄的草根顽强地铺成一片无边无际的草毯,为苍黄的土地做出凄凉的装扮和最后的护持,以免呼啸的北风吹走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立冬开始,进入河滩的只有寥寥无几的猎户和破冰打鱼的官役。渭水草滩已经习惯了冬日的空旷寂凉。

今年冬日,渭水草滩却被涌动的人潮惊醒了!

河滩四野,人群茫茫,却没有哄哄嗡嗡的人潮之声,仿佛是无数失魂落魄的梦游人的汇聚。人群只是木然地涌动着,没有激情,没有议论,连村野百姓好看热闹的新鲜感也丝毫没有。唯有刑场内猎猎翻飞的黑旗与呼啸的北风有点儿响动,却又使辽远的河滩更显空旷,仿佛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深幽谷。

将近巳时,一辆辆华贵的青铜轺车在森严护卫下陆续驶进了刑场。

这是世族元老们的轺车,他们无一遗漏地出动了。昨晚,国公赢驷下了诏书,因老太后病危,国公紧急赶往终南山,着太师甘龙为行刑大臣,公子赢虔为监刑大臣,孟西白三将为护刑将军,即日对商鞅决刑。诏书一出,世族元老们大为振奋,连夜在太师府密议,做好了各种准备。次日巳时,他们按照约定,一个个高车驷马气宇轩昂地开进了刑场。数日前乘坐破烂牛车身穿旧时布衣的装扮被彻底抛开了。

他们苦苦等了二十三年,黑发人熬成了白发人,一朝复仇,大是神采飞扬。可是,当他们高车驷马地进入刑场时,却发现黑色的人海竟然铁一样地沉默着,虽然隔着两层夹道护卫的铁甲骑士,依然能感到那无边无际的幽幽眼睛里闪烁出的冰冷,依然能感受到那梦魇般的沉默中透出的漠视。没有期待的欢呼,甚至连一丝惊讶也没有,茫茫人海凝固成了黑色的冰山。不由自主地,世族元老们的灿烂笑容收敛了,相互竞赛车技的呼喝兴致没有了,疾驰欢腾的马蹄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沓沓走马。自己做作出的些许欢腾,竞被无边无际的冰冷人海吸纳得无踪无影。这一切仿佛在无声宣告,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消解这凝固的肃穆的沉默。

这是一个不见任何经传的特异刑场。P680-681

序言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孙皓晖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得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竞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人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被中世纪的死海将要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本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槃"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会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岁月侵蚀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这是写作《大秦帝国》中经常涌动的骄傲与激情。

否则,我是无法坚持这么多年的。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四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裁,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罩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地透视帝国命运,我将早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了一个十余万字的中篇小说《马背诸侯》,而第一部的正文是从商鞅变法开始切人的。本欲将《马背诸侯》附在第一卷之后,可是因篇幅关系,也许只能附在最后的第六部之后了。

2001年3月于西北大学·南海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