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天一样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鄂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部小说被《当代》读者评选为文坛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2005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头条小说,极具人气的青年女作家姚鄂首部长篇力作。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当代物欲社会中的乌托邦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位热爱诗歌的年轻人,他们为了逃避世俗的烦恼,跑到新疆边地,在一个叫陶乐的荒野建造起他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多么贫困,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多么富有。当然可想而知,年轻人设想的世外桃源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陶乐最终成为了一片荒地,年轻人则被找上门来的母亲押回了老家,成了循规蹈矩的职员。就像小说标题所表示的那样,作者姚鄂梅的心气确实像天一样高,尽管按故事逻辑的发展,她不得不安排诗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但诗歌在她内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姚鄂梅在小说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没有贫瘠的年代,只有贫瘠的诗人。”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他们相知相悦,朝夕相处,却不知道爱早已降临。她去爱了一个人,他也去爱了另一个人,等他们终于明白过来时,生活已经走出好远。爱情,注定随着年华慢慢消逝。

这是一个关于诗歌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意的光芒中,三个年轻人相继从小城出走,踏上自我放逐之路,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容纳诗歌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做一个消瘦的行吟诗人?或者就做一个半耕半读的农人?最远大的理想不一定难以实现,最卑微的想法却要耗去毕生的精力。

干净剔透的诗性语言,充满象征意味的人物和情节,激情、自由和梦想主题,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尊敬,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大关注。

目录

作者寄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三年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但如此,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爱上了写作。零散地做点工,偶尔来一次简朴的旅行,用这种办法,我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钻来钻去,竟比老妈一辈子走过的路都长。我喜爱这种生活。

三年前,我还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里,攻读所谓的经济管理。有一天,我第N次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并且被自己的口水吓醒了。我很羞愧,也很茫然。就在这天晚上,我逃走了,什么也没要。我回到家,对老妈说,我不想读书了,如果你非要我回学校,我就去死。老妈被我吓得目瞪口呆。这是我的经验,跟老妈说话必须极端一点,最好一句话就将她震晕,否则,除非你有耐心将道理讲得比赤道还长。

康赛秘密来电,邀我去新疆,他甚至不惜花钱用了一个惊叹号。我藏好电报纸,二话没说,立即辞了正在做的工作。

车过兰州,我就有点挺不住了,窗外悠悠乎乎地飘着些鸡毛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雪花。看看身上那件薄薄的羊毛衫,我开始恨我的老妈。

当我决定走的时候,老妈肯定从我的脸上看出了些什么,虽然我什么也没告诉她。我收拾行李的时候,她一直满腹狐疑地盯着我。趁她不注意,我闪电般地取下皮夹克,使劲往旅行包里塞进去,这时候,老妈表现出少有的好眼力,她狡猾地说你究竟要在武汉住几天?穿皮夹克还早着呢。我只好悻悻地将皮夹克放回原处,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那就不带呗。

我不想告诉她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新疆,我不愿意任何人,哪怕是我的老妈来过问我的私生活。事实上,我几乎没有一般人所说的私生活,除了那些突如其来的念头。但你没法告诉别人你的念头,因为它总是突如其来,又在倏忽问无影无踪,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会有什么。如果我把这些飞逝的念头也告诉老妈,她肯定会因为应接不暇而得上眩晕症。我不想她得上眩晕症,我爱她那昏头昏脑的迟钝样子,像一锅稠稠的赤豆粥。自从我从学校逃出来后,她一直为我担惊受怕,她固执地认为我的生活一定出了大毛病,但她又不知道这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她只知道不能随便惹我,也不能过分关心我,否则我会立马以死要挟。所以,几年来,她一直暗暗地观察我,分析我,对着我紧闭的房门费力思考,不分昼夜,这使她的面孔看上去紧张而又神秘,常常在没开灯的傍晚吓我一跳。当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我最终还是在她眼皮子底下溜走了,一直以来,这正是她最担心的,她似乎隐隐约约地意识到,终有一天我会离开她,就像鸟儿离开树梢。

可是新疆太遥远了,我一时不能预测归期,这使我对老妈动了恻隐之心: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每天绞尽脑汁地计算那点少得可怜的退休工资,一心指望着能在菜贩子那里占到一点便宜,还要战战兢兢地面对一个自称跟她无话可说的女儿。于是我撒谎说,武汉有个朋友最近发财了,买了一套宽敞的公寓,邀我去休创作假。老妈一直以我为骄傲,她本人大字识不了几个,养个女儿却丧心病狂似的做着作家梦,这也是她对我的退学不过分追究的原因之一。她对创作假一说心存疑虑,却又苦于不知该从何处盘问,只好无可奈何地放行了。

我就这样提着最简便的行李出发了。我一手提着包,一手插在牛仔裤里,轻轻松松,面带笑容,在昏暗的楼梯上弹性十足地沿阶而下。这是我的法则,每逢出门,一定要面色祥和,心情如花绽放,否则,旅程定有不顺。走出门洞,刚一拐上马路,心里突然咚咚直跳,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我觉得这也许是个好兆头,唯一的遗憾是我磨蹭了又磨蹭,还是没有机会把皮夹克塞进包里,我知道西北已经很冷了,但我带的钱不允许我再去买一件皮衣。自上次旅行回来后,我一直过得比较节省,因为康赛说,下一步我们得去新疆看看张阿原了,那是我以前的一个朋友,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我认真地积蓄了一笔,差不多有两千块。  新疆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我比较喜欢雄性的地貌,我不喜欢阴湿的南方。

夏天过去,街边开始飘动第一片黄叶的时候,康赛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变故。他再也无法忍受他的生活和工作了,他说我渐渐感到心口发慌,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再这样下去,我非憋死不可,我得自救,我要逃跑。

康赛说跑就跑了,脱下他那件可笑的红色工作服,整整齐齐地放在已经站了三年的副食品商店柜台上。这一举动让我想起金蝉脱壳。事实上,康赛的逃跑更像是在躲避一件事。那段时间康赛家里正在给他张罗着媳妇,康赛心烦意乱地看着父母燕子衔泥似的,今天买回一堆木料,明天抱回一宗电器,看看差不多齐备了,就央个邻居说起康赛的婚事,单位要如何如何,家里要如何如何,差不多的就帮忙给撮合撮合。康赛说他们是要给我配对儿呢。

康赛悄悄留下一张纸条后走了。康赛一走,我就开始感到恐慌,没有了康赛,那些又多叉长的夜晚我该拿它们怎么办呢?当然,康赛的老妈可高兴了,她是不高兴见到我的。

康赛和我同年,这是个苍白而孤僻的家伙,十二岁那年患上自闭症,十七岁开始写诗,十八岁与我结识,然后再也没有新的朋友。而我,就像被施了魔法,我认为在这个城市里再也没有谁可以像康赛那样令我感到自由和舒展。我肯定出去找过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理由。唯独康赛,我去找他是根本不需要理由的,如果非得有个理由才能去找他,那么,下雨了,天黑了,天亮了,刚放学,刚吃过饭,刚拉过大便,等等,都可以成为我去找康赛的理由,总之,无论何时,只要我一抬起脚,总是不由自主地来到康赛的窗根下,康赛的家在一个街角处,是那种老式四合院式的房子。……P1-3

序言

献给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除了那些我们熟悉的名字,还有更多星星一样铺展在大地上的无名诗人,他们像热爱生命一样,莽撞而纯真地热爱着诗歌,诗歌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诗歌的光芒中,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可宝贵的年华。

我很幸运,我的青春与这个年代擦肩而过,认识或者听说了一批这样的朋友。他们有的骑着诗歌这匹马,游走大地,神情憔悴,只为远方有素未谋面的朋友,有心仪已久的交谈和倾诉。有的放弃唾手可得的欢乐和幸福,衣着暗淡,表情朴素,只为朝圣之路走得干净,走得从容。当然,在无法预测归期的路途中,他们也把情书写成诗歌的模样,用忧伤的语言去赞美心中的少女,然后等待拒绝.黯然神伤。最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与他们所写的诗歌一样,大器未成。不知所终。

站在新的世纪,望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我常常会抑制不住地回想起那些朋友的身影,我不知道谁更丰富,谁更有力量,也不知道谁更幸运。我无意进行比较。我只是觉得,也许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年轻人了,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喜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追求,诗歌将不再具有风靡大众的能力,薄薄一本诗集,几句铭刻在心的诗句,早已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感谢那段诗歌往事,它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灵性,使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重新体验了激情,也再次得到了洗涤。

后记

永远的八十年代

——《像天一样高》印象

汪 政①

在《像天一样高》之前,我已经读过姚鄂梅的《死刑》、《黑色》、《忽然中年》、《黑键白键》等一批作品。这是一些有些残酷的文字,写作这样的文字是需要勇气、力量与人生的大阅历的。知人论世,我想,姚鄂梅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对人生与生命有过真正思考的人,并且在她的生命中曾经有过一些人和事,因了这些机缘她才可以参悟得如此的透彻。当然,对一个从事文学批评多年的人来说,还不至于混淆了生活与艺术,但是,有些事情,特别是那种情感与思想仅仅靠想象是绝对到不了那个程度的。我曾将《黑色》看成是作者对人生、对一份美好与温情的最后的扑杀。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知识女性,少年的经历和不堪回首的情感生活使她早已心如古井,波澜不惊,所以,对一出场就显出情场老手样自信的00的纠缠,她未免觉得可笑,但是令她吃惊的是,死灰也有复燃的时候,只是由于覆盖过深,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温度的感知,对此如何安排对她确实是一桩困难的事,她选择了赌博,指望这一次与她生命中的无数次都不一样,是命运的垂青,上帝的恩赐,是她此前所有苦难的回报,因此,她押卜了情感的所有资本,所以,当她发现这只不过是人生中大同小异的又一次失败,而且挽救无望时,她明白她将一无所有。当一个人连以后的生命激情都作为筹码预支以后,她的报复也就变得毫无顾忌的疯狂。我想,有了《黑色》这样的作品,姚鄂梅的创作可能会出现震荡后的平静,出现喧哗后的沉思,果然,不久我就读到了《忽然中年》这样的作品,主人公虽然年轻,却已然呈现出中年心态,生命的意义在作品中被反复检视,一种超然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已若隐若现。

之所以将姚鄂梅的创作作一简单的梳理,是为了表达我在阅读《像天一样高》之前的接受状态,以及我对作品的期待视野。虽然我以为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作家,过早地在文字中演绎如此的残酷与冷静,过早地去翻看生命的底牌可能会使她的写作牺牲许多的美丽、温暖和感性的色彩,但说到底,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因此,当我看到《像天一样高》时,我确实很惊讶,有一种梦幻的、不真实的、时光倒流的感觉。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游历小说,不管是从主题,抑或是从体式上讲,它好像都不属于如今的姚鄂梅。这使我去思考一个问题,如同社会、自然与个体的生命一样,是不是有些事是省略不得必须要做的?从姚鄂梅的创作历程来看, 《像天一样高》实际上是一个仪式,一个成人的仪式,这个仪式虽然姗姗来迟,但对她来说似乎是一定要举行的。

像许多成长小说一样,《像天一样高》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年轻人,小西、康赛、阿原、晏子,是诗歌、高原、反现代的朴素的生活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然而,随着生活的次第展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这群年轻者当中,阿原似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走进诗性世界,或者说,他是一个企图在精神与物质层面都得到圆满的人,在残酷的肮脏的生意场之外,他希望有一个灵魂的驿站,有花的点缀与诗的装饰。当然不能说阿原的人性完全泯灭,但当这两者出现不可调和的分裂时,他是宁愿牺牲精神的,在作品中,阿原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能力,是第一个“清醒者”。晏子的问题出在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这是一个在世俗中对生活有许多浪漫的幻想的嫱娘,而且这个幻想是建立在世俗标准的幸福之上的,她轻易地将这两者画上了等号,将它们建立了因果关系。她曾远距离地欣赏过康赛的诗,由诗及人,那康赛就一定拥有幸福而浪漫的生活,这正是她宁愿抛弃小城舒适生活而随康赛远赴西北的原因,所以,当她来到陶乐这个清贫之地时,并且知道这种清贫并不是幸福生活的游戏式的修辞而是认真的人生选择时,她惊讶了,落差也随之产生了。她做过努力,想方设法甚至以命相求,试图使康赛回到世俗,回到现实的正常人的生活。而当这一切失败时,她只得选择离开。接着是康赛的离开。在作品中,康赛是一个灵魂一样的人物,阿原、小西、晏子,这些人的聚散离合都因他而起,在作品的绝大部分故事时间中,康赛是对诗、对理想表现得最为决绝的一个,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人的肉身,人的世俗的烦恼,他甚至认为,人在这个世界,只要能保存诗之思就可以了,衣不必蔽体,食也不必果腹,相应地,他鄙视一切谋生的手段。在作品的大部分时间中,这是一个长不大的、童稚的、透明的、神经质的、沉湎于自我的诗歌世界的男孩子,所以,可能有些读者对康赛的转变不太能接受,这个连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看轻的人却经不住母亲的一次哀求,就回到了家乡,并且出人意料地接受世俗的安排做了一名整天与公文交道打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小小公务员。他未能经受住传统伦理的压力?反正,康赛变了,这是小说最大的悲凉,这是一次真正的诗人之死。当康赛作为诗人死了之后,读者的目光才回到叙事人兼人物的小西身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之中我们发现,真正在不经意当中成了理想与诗的守护者的竟是小西!她可以不在乎母亲的絮叨,她同情伙伴们的遭际,原谅并接受伙伴们的一切选择。我们读过太多的成长小说,至少在新时期的大量成长小说中,人物的所谓成长实际上是理想的放弃,是精神的消退,是世俗与物质的胜利,是务实、理性、妥协与和解。阿原、康赛、晏子就是这些成长小说中成长者的不同类型,我曾称它们是反成长小说。姚鄂梅也写了他们,但她保存了小西,这个外表现代,骨子里却具有浓得化不开的古典精神。这个一开始天真无邪、充满好奇、漫不经心却常有惊人之举的女孩子,因为不能忍受大学的枯燥学习生活,她便听从康赛的召唤到了大西北。她没有写过一首诗,但却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懂得将诗意付于生活和实践的人,她的理想和执着的行动就是在高原拥有一个瓦尔登湖式的地方和梭罗式的生活。但是一切是那么的不顺利,她经受了太多的挫折,身心遭受了太多的打击。她终于知道了生活的严酷,知道了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她没有重复同伴的路,送走了伙伴,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选择,她知道如何在现实的挤压与砍削中腾挪以避免精神的伤害,她更在现实的磨砺中渐渐拥有了一个阔大、坚强而柔软的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为这样的成长并且终成正果,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芳华不再,但这个世界仍能随处遇到诗的馨香。

这样的小说是让人感动的。它会令人沉思,回望遥远的旧日时光,在灯火阑珊中寻觅着昔日的影像,打捞在不知不觉中已散落飘飞的精神碎片。八十年代是多少人的花样年华,姚鄂梅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难道八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给这个当时十几岁的青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且,这个记忆竞如宿命一样缠绕着她,在望见中年之时仍不得不终止话语的行程完成一个祭奠仪式?八十年代是青年的时代,青春的时代,解放的时代,是情感的放纵、思想的激情与艺术飞扬的时代,也许,这样的年代真的不会过去?它只不过是埋藏在人们的心底,终将成为几代人梦回神牵的所在?如果这样,就不难理解姚鄂梅的创作,也不难理解她何以在今天出人意料地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如果说她是在补课一样地完成自己的青春仪式,倒不如说她如小西一样从未抛弃那段生活,她不但时时从那里获得精神的滋养,而且愿意把它们大声地说出来,让我们一同分享。这样的记忆是会令人幸福终身的,它不由得让我重新打量姚鄂梅的创作,连同她的那些冷酷而超然的作品,都因这次阅读被打上一丝暖色,它可以成为我们坚持写下去的唯一的理由。

2005.10.16南京河西

书评(媒体评论)

《像天一样高》好看,好就好在它所描写的对象不是在我们的眼前,而是在我们的内心,它的每一个情节和情绪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困境。……我喜欢它的叙述像好的诗那样简单和直接。所有激情和梦想和挫败都在作者洁净也不蹩脚的文字中一层一层地开放出来。

——诗人 阿坚

就像小说标题所表示的那样,作者姚鄂梅的心气确实比天还要高。尽管按故事逻辑的发展,她不得不安排作品的主人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但文学在她内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在世俗力量无比强大的今天绝对是很需要的…… 

——评论家 贺绍俊

 

如果我们承认当代文学被无处不在的物质气息所笼罩,这部小说投射出的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则像二道清新明亮的阳光,足以使我们的眼睛和心智为之一亮。阅读这样一部小说,可能会让那些热衷干寻找无厘头刺激的读者大失所望,但它的单纯和干净,质朴与清新,却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唤起另外一种感动。

——小说家 刘继明

海子在他的著名诗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描述的情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个亲人通信……”不正是小西和康赛一心想要攀越的“像天~样离“的理想境界吗?这个“明天”,很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是远离凡俗尘世的某种象征。但我宁可相信它是真实的,能够超越时空而存在。我想说的是,小说唤起我的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忆,对逝去岁月的黯然神伤,更是对未知生活探询的欲望。

——文学杂志编辑 马系

我们曾有的理想,就像天一样高。理想也是分物质和精神的,或者兼而有之。我们挂了个软梯,一步步地爬,一步步地登,就是不敢回头张望。爬得越高,越不敢回头。爬得越高,越觉得自己应该继续爬。

——网络作者 无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