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个人修史的方式所采写的村史,角度新颖,评述中肯。一个村庄几百年的历史,不仅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乡村经济及文化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文笔优美,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兆军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个人修史的方式所采写的村史,角度新颖,评述中肯。一个村庄几百年的历史,不仅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乡村经济及文化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文笔优美,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是对山东临沂附近一个村庄的历史描述。该书从黑墩屯村的人文背景、经济状况、教育、家族、婚姻、饮食、居住以及地方语词等十八个方面,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村庄的百年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学和民俗学价值。该书的写作,创造了个人修史的新范例。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人文背景 临沂市地图 历史名城琅琊 关于两张地图的说明 黑墩屯村的由来 农民的历史观 半个世纪的简述 土地 水源 林木 第二章 以农为主 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 作息时间 男子的劳动 女人的劳动 经济来源 工夫市 劳动工具 畜力和动力 种植方式 作物种类 农时与农事 农产品交换 税收与集资 生产开支与消费 农民的焦虑 附录: 统计表一:黑墩屯村基本经济情况统计表(1988—2002) 统计表二:黑墩屯几个年份的年报(不完全统计) 统计表三:中国社会十个群体的收入水平 第三章 工商业 工商业历史 西王家的酒店 李家纸坊 两处窑场 油坊 小生意 集市贸易 从人七劳三到人三劳七 改革时期 刘鹏飞的弹簧厂 其他工商业活动 90年代的情况 第四章 家族史 各家族的来历不同 家族的地位 家族的表现形式 大姓和小姓 黑墩屯是个大家庭 家族间的联姻 家族与家庭 家族资料 第五章 政治与管理 农民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思想 清官意识与民主要求 所有制形式及政治结构 两次土改 阶级成分与阶级斗争 行政方式 家族矛盾与调解 公民权利和法律 缓慢推进的民丰 第六章 教育 当地的教育史 黑墩屯私塾 私塾先生 新学堂 现代意义的学校 第一批中学生 大学生和留学生 当代教育的通病 附录: 黑墩屯学校的老三届 第七章 人物 武秀才王允迪 李宗申 刘家和张家 历史的提醒 历任主要村干部 王宝申 革命先锋王进卿 刘书红 王德功 民间艺人 外出工作的人 干部和教师 成功的秘诀 附录一: 萧开富简历 附录二: 朱崇利小传 附录三: 胡德先简历 附录四: 胡玉贞简历 第八章 文化活动 勤快人几乎不休息 空闲时间 文化活动 剧团 地方戏 阅读 说书 影子戏 玩龙和求雨 打花鞭 下棋 打牌与赌博 书法、对联与刺绣 放风筝 听收音机 看电影 电视的影响 几种游戏 第九章 饮食 这里原是杂粮区 旱田改水田 统购统销吃不饱 80年代的变革 食品构成 沓煎饼和轱椎 关于渣豆腐 做菜少放油 待客的菜肴 用餐方式 肉类与奶制品 零食和流行食品 食品加工 第十章 服饰 材料的来源 布票的兴衰 服饰观念 从土布到洋布 泥青和印花 剪裁与缝制 传统服装种种 鞋子的继承与创造 披肩和腰带 毛巾、袜子和裹脚布 男女发型 女装与饰物 养蚕与刺绣 日趋单调的服饰 第十一章 婚姻与家庭 从典籍看传统 《婚姻法》 伦理观念 女性的地位 说媒和查听 相亲面对面 定亲与聘礼 婚前交往 从登记到成婚 乡村婚礼 大客与小伙子 关于房事 换亲与转亲 买卖婚姻 近亲结婚 离婚与再婚 其他异性关系 丈夫是总统 好女人的标准 老人和孩子 老人的赡养 家庭关系 第十二章 居住 居住观念 考虑一点风水 土屋的建造 夯实地基打好墙 扎坠子和苫屋顶 用工形式 草房子 平房的长短 居住格局 其他建筑 第十三章 丧事与祭祀 白喜事 尽力而为 助丧会 葬礼程序 知客的任务 给死者送汤 丧事中的文艺演出 香车、宝马和金库 辞灵 送殡与路祭 土葬与堪舆 火葬 贯穿于葬礼的生死观 上坟与祭祀 第十四章 节日与禁忌 农民只认可传统节日 节日的意义 春节 元宵节的灯 扫墓与踏青 端午节 “七月七”乞巧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与农事相关的节日 各种禁忌 灾难应对 第十五章 卫生与医疗 两种卫生观点 强壮未必健康 饮食卫生 清新的空气 水源和用水 起居卫生 保健和医疗 无病不信邪有病乱求医 农民不享受医疗保障 卫生所作用很大 环境污染 第十六章 交流与交通 重视交流 城乡隔离意识 脱产干部 外来人和新文化 闯关东 现代市场与城乡交流 村民之间的往来 道路和电话 交通工具 自行车 非正常往来 拉呱 喝茶与喝酒 走亲戚 第十七章 社会治安 近代以来的治安 鲁南匪事 自卫组织 拉锯时期 还乡团 红色恐怖与“乱棍打死” 解放后的治安 整社运动 公社时期 刑事犯罪 治安与民兵 第十八章 宗教与思维 多种宗教首推儒家 道教与自然神教 基督教和其他教门 宗教精神不纯粹 舆论的两面性 与时俱进 好人胆小怕事 一切从现实出发 不为天下先 “当官一日强似为民三载” 农民的自尊心 第十九章 语言 “爱说话”是贬义词 表达方式 阶层意识和文化身份 变异和发展 临沂方言 附录: 小城解语 谢忱与说明 试读章节 黑墩屯人把聊天叫拉呱。 拉呱就是随便说话,随便交谈,拉家常。一般地说,拉呱的内容是真实的,不能虚构,如果是虚构的,则要说明是听来的,不能说是亲眼见的。但是说着说着,有些人虚荣心作怪,就会改变性质,将听来的说成是看到的,于是以讹传讹,事情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走形了。所以,有些人家的男人,不主张女人们到处串门子,反对她们随意找人拉呱。 乘凉和烤火,是拉呱的好时候。这时如果人多,可能有人要听唱本,听说书;如果人少,则慢慢地拉呱。老年人拉呱,大都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严肃,认真,无论农事还是人事,都是一句是一句的,轻易不褒贬人,不说别人的不好。农村中各家族之间往往有亲戚关系,弄不好,有人传了话,就是乱子。 女人们拉呱的内容,主要是儿女近况、健康问题、天气变化、外界传说和邻里新闻。过去,女人们生活在很闭塞的状态,见面就说东家长李家短的,现在好多了,是非也少了。但是,女人拉呱的地方,男人一般不介入不接近,这是常识。同样,男人们拉呱的地方,女人也很少搀和。男人拉呱的内容主要是农作物的情况,病虫害问题,种子的优劣,外界的传闻,很少说邻里的情况。 因为全球变暖,冬季没有那么冷了。即使在最冷的日子里,不烤火也能过得去。再说,现在的人吃得比以前好了,穿得也好了,烤火的必要性相对就降低了。再说,现在的房子大都做了内墙装修,谁家都不愿意在那样的地方烤火,怕熏黑了雪白的墙壁。现在,男人们拉呱的地方大都在街头。冬天,晒着太阳,几个熟悉的邻居聚在一起,说说这个,谈谈那个,有时涉及国事,很少牵扯人非,确实是一种悠闲。拉呱不必十分认真,也不需要多少实际意义,只是消遣而已。 P396-397 序言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村庄则是社会的基本器官。一个村庄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史的缩影。细致而全面地研究中国的普通村庄,从原生状态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并且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对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有裨益的。 和远古史比较,近代史特别是近百年的乡村历史,对我们今人来说,显得更为新鲜,也更有现实的连带意义。中国的乡村是个庞大的、丰富的、有待认识的文化宝库。本书作者对乡村的关注,表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视野依然非常宽阔;读者对乡村历史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一个村庄的历史中,读者可以领略历史风云,可以从民间文化中看到社会行进的基本轨迹,可以从风俗的变异中看到传统的演进。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历代都有撰修地方志的,大多以县志和府志为单位,村史很少。“文革”及后来的村史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是出于运动的需要和自上而下的规定,因而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宣传色彩过重,文字水平参差不齐,过几年就不能读了。这也是历史的局限吧。 本书有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个人修史。个人修史和官方修史有不同。个人修史,可以不因主流意识而瞻前顾后,可以和一般意识形态保持适当距离,因而拥有独特的视角。因作者出身于该村,熟悉那里的各种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背景,因而在文字上具有某种质感。本书所用的素材,相当一部分来自村民的口述记录,具有很强的原生性。这种在素材使用中注重实证的做法,正是某些地方志所欠缺的。本书作者站在一定的文化距离上,对黑墩屯村做了大体的回顾,素描式地再现了上世纪以来的历史画面,而且向我们提供了理性认识中国乡村的方法。结构完整,内容也还翔实,是值得一读的书。 作者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学禀赋给本书的文字增加了诗意,即使对史学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能在阅读中得到文学的享受。同时,我们也愿意指出,个人修史也具有某种局限性。如:个人的视角可能影响到史志本身的全面性,个人有限的力量可能很难让资料具有充分的丰富性,而某些地方的第一人称的写法,也可能对史志的纯客观性有影响,等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因为不是专业的社会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可能不如专业人士更内行。优美的文字虽然能给读者阅读的快感,但也可能伤害史志编修所提倡的所谓“铁面孔”。 我们所看重的是:作者对原生资料的兴趣,个人独特的观察方法,还有他对民间生活的热情关注。在世界迅速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原生性文化素材的收集及研究,口述文字与活历史资料的原本记录,科学技术的原创性发明,显得尤其珍贵。当代人太热心时尚,太留恋城市,太追求潮流,而对原生、原本和原创性的事物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持续忽视这一倾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将受到某种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建立一个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作者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 后记 我之所以编写该书,主因是以下几点:一,该村的历史过去都是口头流传,从来没有人写过;二,现存的地方志对村庄的记述比较笼统,政府档案中保存的大都是县志或更大地域的历史,三,我出身于这个村子,有义务将自己的村史加以整理;四,很多家族做了家谱,但单一的家族史不仅不能成书,而且不具有社区大家庭的意义;五,很多人的经历和经验,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好材料,如不及时整理,就会自生自灭,很可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去了解中国的乡村 本书的资料来源:一是本人在走访调查中所取得的口述资料;二是本人在过去几十年中耳闻目睹的人和事;三是在一些资料中查阅到的文字、数字及照片;四是本村村委会帮助收集的家族资料;五是与本书有关的人物所撰写的个人简历。 很多人为此书尽心尽力。在此,我十分感谢黑墩屯村委会和刘兆献、胡崇礼和李学德几位先生,他们为本书收集了若干家族资料和统计数字。我特别感谢萧开富先生,他不仅为本书撰写《序言》,提供了其家族简史和个人资料,还为本书的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我还要郑重感谢朱崇利先生,他不仅与萧开富先生共同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还在经济上资助了本书的出版。另外,胡玉贞先生提供的个人资料使我免去了必不可少的劳动。朱崇文为本书撰写了朱家的家族史,胡玉鼎撰写了黑墩屯第一批三个年级的中学生当年的求学情况。赵文生先生不仅提供了赵姓家族史,还为本书画了五十年代的示意地图。 记实类文字一向比较难写,材料难以收集,该书耗费了我数年时间和精力,但因本人能力有限,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想必还存在着某些缺点甚至错误。不论是谁,如果发现其中有遗漏或错讹的地方,请务必在书后所留的空白页上留下宝贵意见,并写下补正的文字,以便本书再版时得到更正。对此,我感激不尽。 本书出版,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文学艺术分社社长兼总编辑黄宾堂先生为本书出版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努力。他不仅在本书的编写思想上做了详细的指导,还参与了文字的修订。本书责任编辑骆军先生除对内文和图片做了精细的编辑,还在装祯设计和发行等方面做出了指导。山东新华印刷厂的黄家钢先生为本书的印刷做了很多不可替代的工作。 同时,我还要向接受采访的胡崇礼、李学德、刘书光、李学思等几位先生和黑墩屯村的父老乡亲们表示我诚挚的感激。西安美术学院的王晶晶同学利用假期为本书拍摄了部分照片,制作了部分插图。临沂市文联的高明先生、杨立勋先生和李秀卿女士,临沂市摄影家协会的吕先生,郑先生和赵文起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临沂市史志办公室的祖庆彬先生,临沂怡然集团的赵敬文先生,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没有以上这些人的支持,本书恐怕还要在抽屉里幽囚多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