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功始于创新--企业家致胜术/21世纪企业家智慧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李启明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诗云:“问渠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套用一下古人的话:“欲问成功路漫漫,唯有创新宽又广”。作者从企业家成功始于创新这一角度出发,介绍了他们的思维创新、学习创新、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领导艺术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形象创新等一个个“秘笈”,也犹如给忙忙碌碌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份份实践快餐。期望达到开卷有益,教人以渔的效果。本书尤适合用作企业管理培训教材和经济管理类大学师生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把创新作为企业家成功的起点或关键因素来讨论的。应该说创新和企业家特别有缘分。这里讨论的企业创新,不是简单的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而是指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现,新文化的创导等等。

目录

第一章 企业家的思维创新

 一、思维创新概览

 二、企业家的思维创新

 三、思维创新方法解析

 四、调整思维角度

 案例1:比尔·盖茨谈创新

 案例2:黄鼠狼是鸡的死对头吗

第二章 企业家的学习创新

 一、学习创新概览

 二、企业家的学习创新

 三、学习与管理知识创新

 案例3:通用公司的学习之路

 案例4:IBM公司的知识管理

第三章 企业家的理念创新

一、企业理念创新概览

二、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创新

三、企业如何传导新的理念

案例5:韦尔奇的经营理念

案例6:任正非的“知本主义”理念

第四章 企业家的文化创新

 一、文化与企业文化概览

 二、企业家的文化创新

 三、知识型企业的文化创新

 案例7:大象跳舞的文化力量

 案例8:同仁堂的文化力

第五章 企业家的领导艺术创新

 一、领导艺术概览

 二、企业家的领导艺术创新

 案例9:CEO的领导哲学

 案例10:成功企业家的20个良好习惯

第六章 企业家的制度创新

 一、企业制度概览

 二、企业家的制度创新

 案例11:宝钢的三项制度创新

 案例12:中小企业改制的10种模式

第七章 企业家的组织创新

 一、中国企业组织诊断

 二、企业组织创新概览

 三、企业家的组织创新

 案例13:兖矿集团的母子公司体制

 案例14:一个矿山公司的组织模式再造

第八章 企业家的管理方法创新

 一、企业决策方法创新

 二、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案例15:本雅之战

 案例16:海尔的OEC管理方法

第九章 企业家的营销创新

 一、企业营销诊断

 二、企业家的营销创新

 案例17:星巴克“童话”

 案例18:“雕牌”营销“秘笈”

第十章 企业家的技术创新

一、企业技术创新诊断

二、企业家技术创新的模式

三、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

案例19:华为公司的技术创新

案例20:地奥集团的技术创新

第十一章 企业家的形象创新

 一、企业家的形象解析

 二、企业家的形象创新

 案例21:中外企业家形象扫描

 案例22:惠普与海尔老总“崂山论道”

 ——惠普形象大公关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深处,衣冠楚楚的知识工人们已告别机器轰鸣的生产线,西装革履的身上也不再带着机油味,但是他们仍旧在一条无所不在的“流程”生产线上辛勤工作,他们使用的工具被称为——“知识”。

巨型企业中,每一位知识工人的点滴知识,都会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集,注入位于企业中枢的“超级大脑”——绝妙的是,知识并不因为分享而减少,却会因为正确使用而不断增值——“企业知识仓库”里的“智慧”也正在一刻不停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散,转变成每一位员工脚下不断长高的“知识基石”。

IBM前任CEO郭士纳以“大象也能跳舞”作为其畅销回忆录的主题。对于顺利驾驭IBM这个规模、组织庞大的公司成功转型并让其在全球Irll市场翩跹起舞,郭士纳的快意之情溢于书中。

而在IBM软件部信息工程师经理陈巧明的眼中,IBM能翩然起舞的动力中,知识管理的作用不可或缺。

对于IBM来说,知道管理是整个公司的战略级“核心业务”——而不仅仅是一项管理工作。

IBM将更高、更快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作为IBM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

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

IBM的策略是将知识管理依次分为三个“境界”:协作、内容和应用管理、学习和专家定位,并在这个策略之上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协作”环境里,即使是在不停移动中的IBM员工,也可以连接进系统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如果有一位IBM的经理进入到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就可以随时掌握移动中的销售人员的最新动态;能够看到项目中不同的人做了哪些工作;发现出差在外的员工在线,可以及时联系、交流和讨论;可以召开网上会议,讨论项目内容,提高员工互动。这些都是在协作环境中可以体现的内容。

IBM素以迷宫式的“三维”组织架构而闻名于业界。新进入IBM的员工们,时常不容易弄清楚有问题该由哪个部门,又该如何把信息、数据传递给正确的人,而这正是I.BM知识管理“第二重境界”——内容管理所可以解决的。在具体应用程序中,员工可以进入系统,然后提交一个“需求”文档(如服务投诉等)。启动任务时,系统会自动按照需求分类,“触发”解决这个需求的业务流程,然后信息自动顺着每个业务流程往下走,流程中所有对应的反馈或解答人员会在系统中得到“通知”,并会对初始的“需求”进行帮助和答复。内容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实时反应能力,形成一种应用的环境。

而“企业社区”则服务于专门为某个项目成立的“虚拟团队”。在一个企业以“非静态”——大量项目形式生存的年代里,IBM在世界各地的员工经常会为了一个项目而临时组成了一个个的“项目社区”。在这样的项目社区里,有关的讨论、会议、项目安排、资源都会在社区中进行共享、交流,是一种完全“虚拟”、极少见面的TEAMWORK(团队协作)。

IBM的“第三重境界”——“专家网络”,则是透过网络在全公司范围内寻找专家,搭建一个协助解决问题的平台。

例如,如果有一个银行客户销售人员有一些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他对很多内部专家不认识,就可以发挥这套系统的巨大作用:他可以在系统里寻找IBM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银行方面的专家来协助自己工作。不管这位专家在不在线。IBM的销售人员只要在系统里输入关键字,系统就会把专家的名单调出来,然后前方的销售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与专家进行在线讨论,解决业务问题。在IBM的系统中,为每一个专家建立了一个简要的表格,并且通过评估专家以前做过的某些项目或提交过的一些内容,来判定专家的专业性程度并予以标识。  在日常培训部分,IBM的每个员工进入到系统中,系统都会根据员工的角色、职务、等级以及以往的培训经历进行评估,将相应的课程提交给员工。这套系统也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对员工在某个阶段应该学习什么东西,在某个阶段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进行考核。系统都会自动跟踪每位员工每天学习花了多少时间,看了多少内容,在上面投入了多少精力。在这种E.I,EARNING(电子培训)的环境中,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精密控制中做有效地传递。

IBM从自己的知识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IBM自己统计的数据表明,截至2001年底,4年累积共节约资金57亿美元。每个工作日,IBM企业内部网主页的访问次数都超过65万次,并且大约有75%的全球范围内的IBM员工都使用即时信息。仅2001年,43%的员工培训由大约4万个在线的分散式的教育进行,IBM就节省了超过3.95亿美元的培训资金。2002年9月,。由于举行了8600个e—meeting(其中1000多个是客户与业务伙伴e—meeting)仅差旅费一项,IBM就节约了400多万美元。

费用的节省还不是知识管理的最大贡献。IBM显然更加看重由于经验的传输和互动的学习对员工技能的提高。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全球“大脑”,公司可以对IBM各个领域的客户进行实时响应,提高服务水平。经过“知识注入”的IBM员工能够在与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用“一样的语言”沟通,提高了竞标和签单的成功比例。

IBM的知识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收购I,OTUS之后,:IBM将自己在知识管理的一些应用程序陆续放到I~OTUS的平台上,再慢慢地把协作的手段用到知识管理中去,进行环状实施。.IBM还对全球的系统进行整合,整合之前,全球有150个数据中心。而现在只有16个数据中心,并从36个独立网络变成了统一的网络。

IBM知识管理的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也遇上了瓶颈。由于知识管理与人打交道较多,所以要改变员工的习惯和惰性需要一个过程。这点IBM认为其他企业所遇上的主要障碍也一样。

而IBM的解决之道是通过文化和考核来引导。一方面,公司的高层,控制团队员工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另一方面,在IBM员工中一直有一种共享的文化,使员工都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IBM这样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公司,技术是一个核心竞争力,将技术和经验藏起来对个人有一定短期好处,但技术是不断更新的,进步的。从长期来说,分享经验才能得到提高。因此,IBM的人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

P50-53

序言

本书是继《成功始于意识——企业家智胜术》、《成功始于战略——企业家制胜术》之后的又一本论述企业家成功因素的书,旨在通过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起点、不同的人物讨论企业家成功的不同路径。

《成功始于创新——企业家致胜术》是把创新作为企业家成功的起点或关键因素来讨论的。应该说创新和企业家特别有缘分。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早就指出:“企业家的职责就是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实现创新。”他还说:“假如没有创新,市场经济就会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只有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均衡——非均衡——新均衡’的经济发展的动态中,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创业精神与创新》一书中也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作为。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他比喻说:“一百多年前地上流出的石油、矿砂并没有被当做资源,相反还被视为土地贫瘠的表现;青霉素盘尼西林最初被当做有害的细菌唯恐避之不及,直到1920年,细菌专家佛莱明认识到这个有害的细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细菌‘杀手’,从此,青霉素盘尼西林才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由此可见,没有科学家、企业家的创造与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富裕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天职,也是企业家的天职。

这里讨论的企业创新,不是简单的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而是指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现,新文化的创导,等等。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企业家创新的五种方法: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②引进新技术,即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采用新的原材料或控制原材料的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或建立垄断或打破垄断。由此看出,企业家的创新和一般的发明创造、一般的技术创新不能等同,它是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市场上有关创新的论著很多,有关成功的论著也不少,有关企业家的论著更多,但是将创新作为企业家成功的起点来讨论的似不多见,尤其是把一个个创新模块,如思维创新、学习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领导艺术创新、技术创新、形象创新、营销创新等等展现在企业家面前,犹如一道道精美的快餐,供他们品尝应该是别有风味的。比如讲思维创新,编者把思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如简单的定式思维、直线思维、经验性思维等;另一类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敏感性思维、想象性思维,等等,这样就给企业家思维创新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口,真是走出一步天地宽。接着,编者分析了各种思维的特点,提出企业家应具备的思维创新能力,包括探索问题的敏感能力、统摄概念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联想思维的能力、侧向思维的能力、评价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产生新思想的能力,等等,紧接着向企业家们介绍一些思维创新的方法,如想象思维法、发散思维法、收敛思维法、头脑风暴法、灵感思维法,等等,最后得出结论:创新从思维开始。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从对象出发,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有一定理论分析,又有案例辅佐,能给忙忙碌碌。的企业家们一点暗示、一种警醒,把创新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能力,从赠人以鱼到教人以渔,达到开卷有益、举一反三的效果。

谈到创新,实际上又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创式,从零起步,无中生有,敢为天下先;另一种是再创式,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拓展,包括深化、细化、量化、简化本书基本上属于后一种,就如把别人做的馒头、花卷、压缩饼干捣碎重新加工成秀色可餐的“中国烧饼”。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值此出版之际,特向这些未曾谋面的朋友表示谢意。同时,还要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许兵先生,是他们在我编写第一本。《成功始于意识——企业家智胜术》的时候,便建议出一套丛书,于是就促成我连着编写出第二本《成功始于战略——企业家制胜术》和今天即将出版的第三本《成功始于创新——企业家致胜术》。俗话讲:“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乃是八小时之外的差距。”的确,我这几本拙作,都是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之余利用零星时间编写的,如果稍一松懈,多一些消遣,少一些思考,也许就失之交臂了。

此书适用于企业管理培训教材,也可供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由于时间仓促,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朋友,尤其是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指正。

                  编 者

                2005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