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贝塔斯曼20家图书俱乐部共同推荐!!!
本书作者是第一位包揽国际最权威的惊险、犯罪小说奖埃德加·爱伦·坡奖、莎姆斯奖和安东尼奖的美国作家。本书荣登多个国家畅销书榜榜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着力描摹了父爱。爱与恨的两种力量在故事里交织碰撞,极尽诡异奇幻之能事,在读者中反映强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无选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国)哈兰·科本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贝塔斯曼20家图书俱乐部共同推荐!!! 本书作者是第一位包揽国际最权威的惊险、犯罪小说奖埃德加·爱伦·坡奖、莎姆斯奖和安东尼奖的美国作家。本书荣登多个国家畅销书榜榜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着力描摹了父爱。爱与恨的两种力量在故事里交织碰撞,极尽诡异奇幻之能事,在读者中反映强烈。 内容推荐 主人公马克·塞德曼医生一醒来发现自己躺在重症监护病室,并被告知妻子莫妮卡被人杀害,六个月大的女儿塔拉失踪,随后其亿万富翁岳父收到一张勒索两百万美金的便条。于是,一场在威严冷漠的贵胄、流离失所的移民和联邦特工之间的较量,一出交杂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纠葛,一幅贯穿喧嚣的都市、静谧的乡村和混乱的巴尔干的全景图,在作家一波三折的叙述中逐步展开。 目录 在技术的时代守望虚无 ——评哈兰·科本《别无选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第一颗子弹击中我的胸膛时,我想到了我的女儿。 至少,那是我所渴望相信的。我很快就失去了知觉。而且,如果你想从技术的角度来了解的话,我甚至根本记不起中弹的事。我知道我流了很多血。我知道又一颗子弹擦过我的头顶,尽管那时我可能已经不省人事。虽然我知道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我依然愿意想到自己奄奄一息躺倒在地时,我想到了塔拉。 供您参考:我看不到任何亮光或通道。或者即使看到了,我也没记住。 塔拉,我的女儿,只有六个月大。她正躺在婴儿床上。我怀疑枪声是否吓坏了她。肯定会的。也许她哭叫了起来。如果我隐约听到了她的哭叫,我怀疑她那熟悉而刺耳的哭声是否多多少少划破了我的混沌状态。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我确实听到了,这一次我又没有印象。 然而,我记得塔拉出生的那一刻。我记得莫妮卡——她是塔拉的母亲——最后用力把她生出来的情景。我记得她的脑袋露出来的样子。我是第一个看到我女儿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很多岔路口。我们都知道打开一扇门关上另一扇,生命的轮回,季节的更迭,但是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它超越了梦幻。你穿过一扇犹如《星际旅行》中的大门,一个完全成形的现实转换器。一切都变了,我也变了。一个简单的元素加上一剂惊人的催化剂,魔法般地变成一个复杂得多的元素。你的世界不见了,它浓缩成了一一在我们这种情况下——一个6磅15盎司重的肉团。 为人之父使我感到困惑。是的,我知道刚刚接手这项工作仅六个月,我还只是业余水平。我最好的朋友伦尼有四个孩子,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最大的玛丽安娜10岁,最小的刚满1岁。伦尼的脸色永远都洋溢着快乐的烦恼,他的多功能运动车踏板上总是沾着快餐的污迹。他提醒我说我还什么都不知道呢。我同意。但是当我对抚养孩子这一领域感到十分迷惘或恐惧时,我看着婴儿床上那无助的一堆肉团仰视着我,想到我可以豁出一切去保护她。我会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生命。说实话,如果逼到那分儿上,我也会把你干掉。 因此,我希望认为,当两颗子弹穿过我的身体时,当我手里攥着一个吃剩一半的格兰诺拉麦片棒瘫倒在厨房的油毡上时,当我一动不动地躺在一摊自己的鲜血漫成的血泊中时,甚至当我的心脏停止跳动时,我仍然试图采取行动来保护我的女儿。 我在黑暗中苏醒过来。 起初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不过此时我听到右面传来刺耳的响声。这声音很耳熟。我没有动弹。我只是倾听着尖叫声。我的大脑感觉好像在蜜糖里浸泡过一样。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原始的:口渴。我渴望喝水。从来不知道喉咙还会感到如此干渴。我试图张口大叫,但舌头已经干缩到了嘴巴的最里面。 有个人走进屋子。当我试图坐起来时,火辣辣的疼痛像刀子一样割着我的脖子。我的头向后倒去。眼前再次漆黑一片。 P1-2 序言 在技术的时代守望虚无 ——评哈兰·科本《别无选择》 吕 林 贝塔斯曼直销集团推出“全球贝塔斯曼书友会主荐”项目,计划每年至少向全球书友会会员推荐三部新版精品图书。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哈兰·科本(Harlan Coben)创作的《别无选择》(No Second Chance),成为首部入选佳作。哈兰·科本,1962年生,新泽西州人,曾先后获得埃德加·爱伦·坡奖、莎姆斯奖和安东尼奖等文学奖项。 小说给我们讲述了一桩惊心动魄的绑架杀人案。主人公马克·塞德曼医生一醒来发现自己躺在重症监护病室,并被告知妻子莫妮卡被人杀害,六个月大的女儿塔拉失踪,随后其亿万富翁岳父收到一张勒索两百万美金的便条。于是,一场在威严冷漠的贵胄、流离失所的移民和联邦特工之间的较量,一出交杂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纠葛,一幅贯穿喧嚣的都市、静谧的乡村和混乱的巴尔干的全景图,在作家一波三折的叙述中逐步展开。 仅仅因为凶杀、勒索、爱情等等这些悬念小说的通常元素,就能使《别无选择》成为“全球贝塔斯曼书友会主荐”的主打书?它一定还有某些能揭示全球各地人们共同的生存处境、打动他们共有情感的东西。它深藏着,让我们一起寻找。 1. 技术 这是一个高科技拼接成的令人目不暇接的万花筒,一次感官的酣畅淋漓的盛筵,犹如梦工厂制造的另一重天。这里有电脑和google搜索引擎,有迷你宝马和卡莫罗跑车,有Q型电子自动记录器和DNA测试,甚至还有小甜甜布兰妮、克里斯蒂娜和男孩乐队的最新CD。技术弥补了人力之所不能,满足着人们永不停歇的欲望。技术打乱了稳健的时空秩序,广袤的美国大地顷刻间穿越,曾经的情感被相片和CD保存。于是,人似乎无所不能,越来越接近了失落了的天堂。人成了自己的神。技术的充斥,更提高了小说的叙事速度,悠忽间便“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种轻盈活泼的叙事步履的比照下,不仅《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很是遥远,即使《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仿佛显得龙钟苍老。所以我说,《别无选择》是青春的写作,是与技术时代脉搏相谐振的强音。 人们乐观地相信,历史就是主体在物质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发展中,逾越自然对人类力量的束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于是,技术就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动力,成为人类抵达彼岸的渡船。这种技术拜物教横行于现代社会,它带来了不分疆域和阶层的普遍便利和富足。但是,沐浴在技术的甘霖下,我们要问的是,这世界仅有技术就够了吗?我们需要的难道只是便利和富足?享受着便利和富足的我们幸福吗?《别无选择》给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 现代医术是技术发展的典型成果。小说主人公马克·塞德曼是一名整容外科医生,和同事齐亚·勒鲁一起创办了名叫“互相帮助的世界”的团体,专门医治那些先天性的,或因贫穷和暴力冲突而身体畸形的孩子。马克曾在塞拉利昂从事过面部修复工作,在外蒙古进行过腭裂修复手术,在布朗克斯治疗烧伤病人。可以想见,他给无数受伤的穷孩子带来了福音。不过,“如果某个孩子的脸破了,我会把它复好如初。在手术室里我能创造出奇迹。但我自己却妻死子散,除了眼睁睁地看着,我无计可施。”医术能够治疗肉体的创痛,能够延年益寿,但它却不能抹干心灵的一滴泪,更不能赋予因医术而延长了的生命以意义。所以,马克感到了无助。更何况悲剧的起因正是马克对妻子的漠视,对旧情的恋恋难舍。连医者本人都无法解开诸多烦恼结,怎么还能指望技术成为指引我们从人生困境中突围的明灯?现代技术中心主义在这篇小说中受到了致命的质疑。 技术除了表现为物质手段,还包括现代制度的建构。合理、高效的现代制度把人类社会组合成富有生长性的有机体,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在这篇小说中,现代制度集中体现为警察制度。警察制度在处理这宗案件时,却突出显示出它的混乱、草率和无能。首先,联邦调查局和地方警察局职责上的硬性分割,使他们不能齐心协力地破案。只有当这桩案件呈现为州际犯罪时,联邦特工蒂克纳才插手,当案件仿佛缩小在州内时,不管破案进程如何,他都会甩手不管。其次,由于多疑和无能,警方的思路从未真正进入过案件,甚至成为破案的巨大阻力,案件最终还是由受害人马克和情人、朋友们一起侦破。警方根据“丈夫永远是头号嫌疑人”的信条,一开始就盯上了马克。里甘警员说:“他的婚姻并不美满。他之所以结婚,是因为他妻子怀孕了。我们紧紧抓住这些不放。不过如果他们的婚姻像《奥齐和哈里特》那样美满的话,我们还是会说,‘不,没有人会那么幸福,’抛开这事不谈。不论我们出了什么难题,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联想到这一现实:塞德曼肯定参与了。”在假设马克清白时,他们无端地推理出马克从前的恋人雷切尔·米尔斯是嫌疑犯,并认定她会杀马克灭口,又一次把侦破进程引向歧途。在这里令我们惊悚的不是多疑和无能使警方工作效率如此低下,而是警方竟会用如此阴暗、卑劣的思想揣度人们,甚至不惜罗织证据,让一个清白的人陷罪。而据说这个现代警察制度的创设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平安的。 我们的生活其实被两个世界包围着,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心灵世界。在前一个世界中我们遵循理性、求索规律,在后一个世界里我们乞灵于情感、追问意义。哈兰·科本向我们揭示出,技术统治着物质世界,在改造、利用自然力方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但当它触及心灵世界时,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文化才能带着我们一起寻找现代技术社会所失落的意义。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说:“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像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所谓‘不可理喻性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别无选择》就试图追问生命意义,探讨着诸多“不可理喻性问题”。 2. 虚无 小说首先告诉读者,不管你是贫是富,是卑贱是高贵,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措手、甚至都无法向别人诉说的困境,或者说,每个人都背负着深渊前行。比如,埃德加是亿万富翁,但他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的痛苦和快乐,“他认为住在他周围的那些人不过是他窗外的风景,供他娱乐而已”,所以他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陷入凄凉晚景。他的儿子艾迪驾车时故意调转方向,驶过两道黄线,撞进了一栋半独立式房子。后来,憎恨他的女儿莫妮卡也死于凶杀。马克·塞德曼医生拥有体面的职业,漂亮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简直是幸福人生的样板。但他仍念念不忘旧情人雷切尔,常常为因自己的不检点失去她而抱愧,并最终因为对旧情的沉湎和对已经拥有的生活的心不在焉而落得妻亡子散的下场。维恩·德顿生活在远离尘嚣的亨特斯维尔,妻子贤淑,两个儿子伶俐可人。这仿佛是一个桃源梦境。但晴天响起了霹雳,他突然听说妻子凯塔丽娜以前竟是科索沃的妓女,怀孕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卖婴儿,她还有一个人贩子弟弟佩维尔。困境连如此恬淡、素朴的人都不放过,深陷红尘的人们怎么能奢望得到赦免呢? 因为每个人都在俯视着自己的深渊,蹲伏着舔自己的伤口,无暇也无法用语言倾诉自己的疼痛,更没有途径和兴趣真正走入别人的困境,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为摆脱不了的宿命。马克抚摩着哭泣的妻子的肩头,可他根本没打算了解、抚慰莫妮卡自幼在自私的父亲、歇斯底里的母亲的管束下变得孤僻、脆弱、偏激的心灵,更没想到自己对旧情人的眷恋使她绝望。她雇私人侦探追踪丈夫,并最终向他举起了枪。由挚爱始,到凶杀终,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隔膜?马克深爱着雷切尔,却和别的女人上了床;雷切尔也深爱马克,但她无法原谅他的错误,两个人便只能遥隔盈盈一水,“脉脉不得语”。十几年未联系后,雷切尔一个深夜电话竟会险些送了马克的命。马克更不会想到,竟是他从小到大的朋友伦尼杀死自己的妻子,拐卖自己的女儿,合伙策划了敲诈案,并在罪行即将败露时杀死了合伙人。马克想:“我是那样了解他。或者,也许我根本就不了解他。”熟悉原本就是陌生,隔膜才是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描写了犯罪,却否定了罪恶的存在。伦尼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犯下一连串罪行,只是想千方百计地保护马克的女儿,同时不牺牲自己的家庭。凯塔丽娜做妓女,只是为了在战乱和贫穷中猎食和生存。他们都是因为正确理由而做了错事。丹尼斯·瓦尼什为了牟取暴利而贩卖婴儿,却使这些婴儿摆脱了贫穷和罪恶,使许多渴望子女却不能生育的夫妇得享天伦乐趣,她因为错误理由而做了正确的事。那么,“正当的理由?错误的理由?谁能说得清?”这世界也许根本不存在罪恶。只是每个人都在努力挣扎出自己的梦魇,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就像京剧《三岔口》里的人们一样,自顾自摸索,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深渊。看来,犯罪正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和无法沟通。 身处困境、相互隔绝的人们还能拥有什么?多么殷切的热望、多么果决的行动,奔向的只是巨大的虚无。就像马克·塞德曼医生拼命拖住那辆本田雅阁,车上坐着的根本不是他的女儿,他和雷切尔九死一生地抓住莉迪亚,莉迪亚却对他女儿的事一无所知。整部小说都是在虚妄中狠狠地兜着大圈子,让人别无选择。这决不仅是作家玩弄的一个悬念小说惯用的噱头,而是对在虚无中盲目奔走的人类生存处境的洞观。但是,没有人直面着虚无还能不动声色地活下去,人类需要统一和永恒。于是,人类开始在虚无中守望。马克守望的是家庭的温暖,家庭是他的寒冷中最后的一点温暖。和一般畅销小说的大团圆结尾一样,马克圆了自己的梦,和雷切尔走到了一起,并和阿贝、洛兰一家共同抚养小塔拉。考虑到马克、伦尼、维恩等人原本貌似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哈兰·科本无法给我们许一个廉价的诺言。正如小说最后马克所说:“但是如果你期待一个彻底完美的结局,这我可就不敢保证了。”也许,结局只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马克守望的仍是虚无。阿尔贝·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曾说:“如果思想在现象变化不定的镜子里发现能把现象和自身概括为一种惟一的原则的永恒联系,人们就能谈精神的幸福了,而真正幸福者的神话也只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伪造品。”在虚无中守望,守望虚无,也许就是人类困境的真实写照。 结 语 至此,我们寻找出了这篇小说能够打动全球人们的深层意蕴,即它勾画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困境:在技术的时代守望虚无。哈兰·科本“在他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中回答了读者的所有问题”。其实诸多“不可理喻性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但只要有能力和勇气把它提出来,便足见其博大,因为它让我们克服了幻想,并稍稍接近了某种赤裸的真实。 后记 一年过去了。 前两个月,我每周都千里迢迢地飞往圣路易斯,与阿贝和洛兰合计着我们该怎么办。起步阶段进展缓慢,前几次去的时候,我请阿贝和洛兰待在屋里。后来,塔拉和我终于开始单独去一些地方——公园、动物园和购物中心的旋转木马——但是她经常回头张望。女儿要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我。这我能够理解。 十个月前,我父亲在睡梦中去世了。葬礼之后,我在马什路买了栋房子,与阿贝和洛兰之间隔着两户人家,这样我就长期在此定居下来。阿贝和洛兰两口子真不简单。你看:我们称“我们的”女儿叫塔莎。想想吧,这个名字比娜塔莎短,发音接近塔拉。我这个整容外科医生对此真是喜欢。我总是等着出点事,但他们就是不出事。真是奇怪,不过对此我没有多问。 我母亲也在这儿买了套公寓,搬过来了。既然爸爸去世了,她没有什么理由再待在卡塞尔顿。经历了所有这些悲剧——父亲糟糕的健康状况,斯泰西,莫妮卡,袭击和绑架——我们都需要有所改变。我高兴的是她离我们近了。妈妈还有了个新的男朋友,一个叫赛的家伙。她挺开心的。我也喜欢他。他们常常开怀大笑。我差点忘了母亲是多么难得一笑。 我经常跟维恩聊天。他和凯塔丽娜春天带着朱尼和佩里,乘坐一辆周末旅游车出来游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周。维恩带着我去钓鱼,这是我头一回钓鱼。我挺喜欢。下一次他想去打猎,我告诉他没门儿,但维恩非常会劝人。 我跟埃德加·波特曼没多少话可说。塔莎过生日时,他寄来了礼物。他还打过两次电话。我希望他能快点出来看看他的外孙女,但他只是对我俩(我俩对他)有太多的负疚感。我前面说过,莫妮卡可能不太稳定,也可能那只是某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我知道,许多精神问题的病根在于身体,在于荷尔蒙的不平衡,而不在于生活经历。我们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候。但是最后,无论病根是什么,我俩都让莫妮卡失望了。 起初,我的离去对齐亚打击很大,后来她将此视为一个机遇。她又找了个开业医生,听说他医术精湛。我在圣路易斯开了家“一个世界”分店。迄今为止,生意似乎还不错。 莉迪亚——或者说拉里萨。戴恩,如果你愿意的话——将逃脱惩罚。她两三下就摆脱了谋杀罪,又把“我备受凌辱”的文章做得踏踏实实。随着那个叫特里克西的小精灵的神秘回归,她又成了名人。莉迪亚现身在奥普拉。主持的节目里,随着屏幕上的提示哭诉着这些年来在赫什手里受到的折磨。他们把他的照片闪现在屏幕上,观众们倒抽一口冷气。赫什是个丑八怪,而莉迪亚是个美人,因此世人对她的话深信不疑。还有谣言说,她将出演一部根据她的生活经历创作的电视剧。 至于这起婴儿贩卖案,联邦调查局决定“实施法律”,也就是说将把坏蛋们送交司法机关。史蒂文·巴卡德和丹尼斯·瓦尼什两个都是坏蛋,他们都已死去。名义上当局还在搜寻作案记录,不过没有人过分关注孩子的下落。我想这再好不过了。 雷切尔的伤彻底痊愈了,最终由我亲自为她的耳朵作了修整。媒体对她的勇敢无畏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她因为粉碎这个婴儿贩卖团伙而得到信任,联邦调查局重新雇用了她。经过申请,她在圣路易斯得到一个职位。我们住到了一起,我爱她。我对她的爱超乎你的想像。但是如果你期待一个彻底完美的结局,这我可就不敢保证了。 至于现在,我和雷切尔还在一起。我无法想像没有她的日子该怎么过。一想到失去她,就使我浑身不舒服。然而,我并不确信这就足够了。这里还留下了很多包袱,好多事乱得没有头绪。我对她打的那个深夜电话和徘徊在医院外面表示理解——然而,我知道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死亡和毁灭。当然,我没有责怪雷切尔。但是还有件事,莫妮卡的死给我们的关系提供了第二次机会。这种感觉近乎荒诞。维恩到访时,我试着把所有这些解释给他听。他告诉我说我是个蠢货。我想也许他说得对。 门铃响了。眼下有个拖后腿的了。是的,是塔莎。现在她已完全适应了有我的生活。孩子嘛,毕竟比大人容易适应。房间的那边,雷切尔正坐在长沙发里,她的腿盘在身下。我看了看她,又看看塔莎,感到欣喜与恐惧奇怪地交织在一起。它们——欣喜与恐惧一一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它们很少有分开而独行的时候。 “等会儿,小家伙,”我对她说。“我们去开门,好不好?” “好的。” 是UPS快递的快递员,他送来了邮包。我把它们拿进屋里。当我看到回复地址时,感到了熟悉的痛苦。邮包上的小标签告诉我,它们来自新泽西卡塞尔顿的伦尼和谢里尔·马库斯。 塔莎抬头看着我。“我的礼物吗?” 关于伦尼的事,我从来没有对警察提起过。不过也没有真凭实据——仅仅是他对我的坦白。在法庭上这是不能成立的。不过这并不是我决定不提这事的原因。 我怀疑谢里尔知道事情的真相。我想也许从一开始她就知道了。我蓦地回想起那天夜里我和雷切尔到她家时,她站在楼梯上时的那张脸色和厉声怒喝的情景。现在我琢磨那是出于愤怒还是恐惧,我怀疑是后者。 事实上伦尼做得对,他确实是为我好。如果他从那栋房子里一走了之,那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不知道,事情可能会更糟。伦尼问我如果我处于他的位置,我会不会也那样做。如果回到那个时候,也许不会。因为我可能没那么好。维恩会的,这我肯定。伦尼当时是千方百计地保护我的女儿,同时不牺牲他自己的家庭。只是他把事情弄糟了。 但是我怀念他。我想他在我的生命中曾经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很多次,我伸手拿过电话,要拨打他的号码,但我从来没有打成电话。我不会再跟伦尼说话了,永远不会。这我知道,他对我的伤害太大了。 但我也想起橄榄球比赛时小康纳好奇的神色,想起凯文玩橄榄球和玛丽安娜的头发由于上午游泳训练而散发出的氯的气息。我想起了谢里尔自从生了这些孩子后变得那样美丽动人。 现在,我低头看着我的女儿,她安全地和我在一起。塔莎还在凝眸仰视着我。她不愧是她的教父送给我的一个礼物。我想起了第一次邂逅阿贝的情景,想起了在机场万豪酒店度过的奇怪的一天。他告诉我说一个人不能因为理由正确而做错事。我对这话反复考虑,才决定了对伦尼的态度和做法。 最后呢,唉,还是将其归结为“关系太近就不要打电话了”。 有时我也将二者混淆。是因为正当的理由做错事呢,还是因为错误的理由做对事?还是它们别无两样?莫妮卡需要感受到爱,因此她欺骗了我,并怀上了孩子。那就是所有这一切的开端。但是如果她不那样做,现在我就不会凝眸俯视着这个我所知道的最神奇的作品。正当的理由?错误的理由?谁能说得清? 塔莎歪着脑袋,朝我翘起鼻子。“爸爸?” “没什么,甜心,”我温柔地说。 塔莎在我面前做了个大大的、夸张的、小孩特有的耸肩动作。雷切尔抬头看着。我看到了她脸上的关切之情。我拿起邮包,把它放在高高的壁橱顶上。接着我关上那扇门,抱起我的女儿。 书评(媒体评论) “深刻而犀利” ——《洛杉矶时报》 “自始至终娱乐性很强” ——《休斯敦纪事报》 “必读佳作” ——《费城问询报》 哈兰·科本是现代悬念大师——他能够在第一页就牢牢抓住你的心......又在结尾带来震惊。 ——《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