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作者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本书回顾了他的学术道路。从中也可以见出作者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脉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西美学之间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朱志荣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作者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本书回顾了他的学术道路。从中也可以见出作者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脉络。 内容推荐 这些论文虽然算不上是我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我也不需要以这本论文集来掩饰自己著作的贫乏,至少目前我需要的不是著述的数量而是质量——我多次对师友说过,我希望自己在40岁以后通过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能力的深化、眼界的提高等,能在学问的境界上提升一个层次——但这里的论文在我自己的学术历程中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的思想积累和变迁的脉络,尽管它们显得良莠不齐,可能多少还反映了我敝帚自珍的心理。特别是我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思想解放艰难历程的岁月,其中自然会有一些历史的烙印。 目录 自序 西方审美理论的生成与演变 柏拉图灵感论述评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论但丁的俗语观 伯克美学思想新论 评弗洛伊德的创作原动力思想 罗兰·巴特的文论思想述评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历史源流 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 《乐记》的美育思想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 谈“清空” 妙在似与不似的有机统一 鲁迅的悲剧观及其历史地位 平心论“美是典型”说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 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 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 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 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 简论自然美 ——与蔡仪、李泽厚同志商榷 试论崇高 论悲剧性 论艺术创造的想象 民族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的继承发展 文学的当代性与审美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 附:中国古代美学辞典辞条 试读章节 为审美能力研究积累丰富经验,为审美学科建立作充分准备的是英国经验主义。他们从感觉论出发去探索审美问题,导夫先路的是培根。他在研究方法上倡导从感性经验出发去采花酿蜜,以取代过去从概念出发进行玄学思辩的吐丝织网。在人的审美能力方面,培根特别强调想像力的作用。培根的秘书霍布斯把培根的研究方法具体化了,他将想像力与人的欲念、意图和目的联系起来研究,从中看出情感的动力作用和判断力的调节作用。 英国经验主义学说到了夏夫兹别里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斯托尔尼兹和卡西勒甚至把他奉为真正的审美科学的创立者。作为一名英国学者,他无疑会受到作为主流的经验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名剑桥学派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与德国理性派学者莱布尼兹的思想遥相呼应。在强调心灵能力先验性的基础上,他认为审美情感是社会性的,并将这种社会性视为先天的禀赋。在他看来,人心本来就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内在节拍感,后人称之为“第六感官”。他还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看法,认为人的和谐心灵的内在节拍反映着宇宙的和谐。过去的一些学者将人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看成是对立的,而夏夫兹别里则将它们看成是统一的。他实际上是将先验理性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研究的,认为理性不假思索地体现在感性活动之中,具有无利害性的特征,启导了后来的康德。夏夫兹别里的学生哈奇生在论文《论美、和谐和合目的性》中,讨论到美、秩序、和谐与合目的性、绝对美与相对美、审美的普遍有效性等问题,对康德均有相当的启发。 对康德产生影响的另外两名英国经验主义学者是休谟和伯克。休谟的思想曾启发康德纠正独断论的偏见,给予经验主义以进一步的注意。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审美趣味的标准。他认为对象的秩序和结构与人性的先天构造,后天习俗和偶然心境之间的协调契合,从而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从中强调了生理基础上的心理功能、特定心境的作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在《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休谟以很大篇幅驳斥美无标准、各美其美的相对论。受维柯影响,他还认为审美愉快源于对对象的同情分享和设身处地。这对伯克、康德和移情说均有影响。 伯克《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哲学根源》(1756年),从人的自我保存和群居两种本能来理解两类不同风格的美,认为审美与人的社会性品质相关,包括主体对对象的同情、摹仿和竞争心等。 P9 序言 这里收集的是我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我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又基本上没有归入到已出版的专著中。现在,我把它们整理出来,结集出版,算是回顾一下自己的学术道路。从中也可以见出我本人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脉络。 我进大学的1979年,正是学术风气隆盛的时代。虽然当时百废待兴,学术界僵化的思想需要解放,陈旧的知识需要更新,但总体气象让人感奋。即使首次考研落榜,分配不理想,我也锐气不减。1983年,我在毕业分配后趁国庆假日到山东大学拜访周来祥、曾繁仁教授等,试图再次报考山东大学文艺学硕士生,后因单位不同意报考而作罢。1984年,我出席安徽省现代文学年会,提交《鲁迅的悲剧观及其历史地位》的论文,到宾馆看望前来讲学的林非先生;暑假晋京到和平里九区一号造访李泽厚先生,又到北大造访杨辛、胡经之诸教授;次年又参加蔡仪先生主持、涂武生等先生讲学的美学讲习班,与邱紫华、彭修银、杜卫、李西建、朱存明诸位有同赴之雅。一时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那种劲头,正是立志要献身学术。现在坐在空调房间里用电脑写作的年轻一代,也许很难体会到我们当年在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抄稿子的滋味了。后来,我先是做了王明居、汪裕雄教授的硕士生,不久又做了蒋孔阳教授的博士生,从他们那里获益良多,为我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些论文虽然算不上是我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我也不需要以这本论文集来掩饰自己著作的贫乏,至少目前我需要的不是著述的数量而是质量——我多次对师友说过,我希望自己在40岁以后通过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能力的深化、眼界的提高等,能在学问的境界上提升一个层次——但这里的论文在我自己的学术历程中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的思想积累和变迁的脉络,尽管它们显得良莠不齐,可能多少还反映了我敝帚自珍的心理。特别是我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思想解放艰难历程的岁月,其中自然会有一些历史的烙印。 仿佛我身上有游牧民族祖先的血统,20多年来我数次迁徙,加上工作早期居住条件恶劣,早年的论文在历年的搬家迁徙中流失了不少,有的被老鼠噬成了碎片,有的则被鼠尿给泡烂了,其中还包括一批资料卡片。后来找到的一些论文残片和抢救出来的卡片,也只能留作纪念了。这也是我想把一部分保存得完整的论文收集起来的重要原因,就像是成年人常常珍惜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不太雅观的照片一样。 现在抓紧整理它们,其一是为了抢救它们,不至于若干年后再也找不到;其二也算是为自己的“后事”做些工作。我母亲晚年在为她自己做寿衣的时候,我见到后心里曾经很不以为然,心想,这些还要您准备吗?我们到时候自然会给您弄得好好的啊!可果真到了那时,我能为她做的很少,心里很内疚。前几天,我到合肥为《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做校订,出版社说这一卷很多原始稿,没有经过整理,很多地方因手写笔迹而导致错误。我花了五天时间,加上此前还整理过部分稿子,也算是花费了一定的心血,但依然有不少的遗憾。当时我在想,要是蒋先生还健在,且身体健康,能花半年以上的时间系统整理一下多好啊!有了这些感触,我就想到,我的后事还是自己尽量做一些,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的部分论文,不象现在有电子文本,整理起来挺麻烦的。 尽管其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还是要对在我学术生涯中给我各种帮助和指导的前辈和朋友心存感激!这本集子中的部分论文,曾经请一些老师指教过,现在一时也难以全部回忆得起来了。王明居师1998年光临寒舍时,还说起我1981年给他看的第一篇文章《(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至今印象依然深刻,当时他认为写得挺好。《论艺术创造的想象》则是汪裕雄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印象中还写过几篇《周易》和佛学方面的研究文章,但没有公开发表过,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1985年我初学佛学时,刘学锴师曾嘱我向陈允吉、孙昌武两先生求教,蒙他们回信并开列书单。我也曾请教过滁州瑯瑯寺当年的年轻主持演祥师傅。与此同时,我还曾就《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理论中的问题咨询过中医杨振平同乡。这些,都是要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的。一时记不起来的,则要请有关老师谅解了。先后为我编发这批文稿的期刊编辑,为这些文稿的编排和推敲,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无疑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让我不能忘怀。 过去,我在师友的指点下撰写和修改论文。现在,我自己也在指导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写作论文。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真是感慨良多啊!我想,这些不够成熟的论文,也许可以为比我更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愚者千虑,或有所得。如果其中的某些看法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触发,我将感到非常荣幸和欣慰。 作者 2005年8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