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大瑶山--广西金秀瑶族文化考察札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远龙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金秀瑶族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内容推荐

金秀,神奇的原始森林大瑶山,新中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首批被定点国家级原始森公园的县份。高达85%的森林覆盖率自然形成了大瑶山无比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金秀县城地处大瑶山腹地,崇山峻岭,绿树流水,清凉的大瑶山腹地气候造就了全国少见的居民夏天生活无需空调机的城市。

金秀瑶族因其源流、信仰、语言习俗、文化服饰各有不同而分为全国著名的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盘瑶和坳瑶等五大瑶族支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境内瑶族支系最多,瑶族风情五彩缤纷的瑶族之乡。淳朴勤劳的瑶家人因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淀了代表中国乃至世界瑶族的灿烂文化,并以独特、神奇的特点闻名于世。

目录

总序

一、追寻费孝通的足迹/1

二、喊山的民族/6

1.“吃过一山徙他山”——大瑶山瑶族的迁徙/6

2.“过山瑶”与“长毛瑶”——大瑶山瑶族间的关系/11

3.“斑衣”、“花花蓝蓝”——大瑶山瑶民的服饰/27

三、独特的婚姻习俗/37

1.“入赘”、“招男转”、“两头顶”——大瑶山瑶族的婚姻/37

2.“摆桌”、“敬烟茶”、“慢合杆”——盘瑶婚宴上的礼乐/46

3.一百八十拜——盘瑶拜堂/49

4.“摆长桌”——瑶族认亲家/53

四、古老的社会组织/62

1.“石牌大过天”/62

2.瑶老制/70

五、丰富的宗教文化/76

1.“度戒”当做成年礼/76

2.十月十六“跳盘王”/86

3.正月初四“送懒婆”/94

4.女士免请“祭甘王”/96

六、奇特的生活习俗/104

1.大事小事要“喊村”/104

2.情同手足认“老同”/107

七、瑶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民间文艺/111

1.瑶人祖先是“盘王”/111

2.源远流长“香哩歌”/115

3.“兄妹成婚”后人传/122

后记/127

试读章节

茶山瑶、坳瑶、花蓝瑶居住的村屯都立有石牌,有石牌头人。盘瑶某些村落也立有石牌,也有石牌头人,但由于是过山瑶,必须租耕坐地瑶②的山地,盘瑶处于被剥削的经济地位。他们所组织的本族系石牌,只能在参加石牌的居民内部起作用,坐地瑶是不把它放在眼里的,对坐地瑶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至于山子瑶,由于它具有与盘瑶相同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山子瑶居住分散,并且村屯一般不大,多为四五户,超过十户的极少,所以山子瑶的村屯也没有力量成立石牌组织。

现以帮家山子瑶为例。

解放前,帮家只聚居有四五户山子瑶。解放后,门头附近的两个山子瑶小村屯陆续迁进帮家,逐渐壮大了帮家村,然后才形成今天三十五户人家的大村。

帮家没有石牌组织,没有石牌头人,但当时帮家山子瑶也过着石牌组织的生活。因为帮家租种古卜、六巷、门头花蓝瑶的山地,经济上受制于人,政治上也必然受管于人。因此,帮家山子瑶服从以上三个花蓝瑶石牌组织的管辖,一旦违反,即被处罚。

有意思的是,六巷、古卜、门头的石牌组织并不直接对帮家山子瑶进行管辖,而是间接地以帮家瑶老(村老、村主、保禾苗三个人)为代理人对帮家村进行有效管辖。比如,六巷、古卜或门头的石牌要处罚帮家村某一个人,就先征求帮家瑶老同意,并要他们协助处罚。一般情况下,帮家瑶老们都会同意并协助处罚的。这是因为帮家山子瑶租花蓝瑶的山地来种,并且山子瑶人口较少,力量小,稍有反抗,就会受到花蓝瑶的经济制裁。即使明知石牌头人的处罚不公,帮家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帮家山子瑶是没有资格参加石牌会议的。如有什么事须通知帮家山子瑶,都是六巷、古卜或门头的头人回来向帮家的村老通报一声:要做什么或不许做什么。

石牌的有关条款主要为坐地瑶的经济利益服务,规定了种种剥削山子瑶的规条。如“种树还山”规定。[李远龙主编:《走进瑶村》(未刊稿),163—164页,2001年。]

从某种意义来说,石牌制与社老制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社老制度极可能是石牌制度的早期形式。首先,社老判案过程与石牌断案类似;其次,从社老“料话”内容看,其形式及内容也都与石牌条规十分相似,只是石牌的条规及内容比社老“料话”的内容更广泛、更详细,并多有文字记载,而祭社时的“料话”内容完全由社老默记,“料话”时对众口述一遍,并无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长、居住的混乱以及时代的需求,在社老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制度一石牌制。

P65-66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与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后记

2001年2月28日,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田野调查。

3月1日,是我们返校的日子。得知我们24位师生结束实习,行将回校,许多瑶胞赶到六巷街口为我们送行。房东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忍分别,躲在一边偷偷地流泪。车徐徐启动了,可我们的心依然留在六巷,久久不愿离去。

四年多过去了,但往事如昨,历历在目。感谢广西民族学院及民族研究所的党政领导,没有他们的指导与支持,此次田野作业难以成行;感谢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协、民族局、县志办、文化局,特别是县政协提供了许多方便。瑶学专家苏德富、刘玉莲、苏胜兴、莫树杏、赵振明,校友梁雪敏、蓝英德、黄贵恒也充分肯定了此次田野作业,为我们出谋划策,在此深表谢忱!民族研究所梁淑芳书记,李土玉、雷冠忠、王珍梅老师及李娅菲小朋友或护送师生到六巷,或中途前往看望,历经旅途劳顿,谢谢了!

此次活动还得到了六巷乡政府、乡财政所、乡税务所,六巷村、门头村、架梯村、帮家村、下古陈村,金秀镇六拉村部门领导及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广西瑶学会副会长邓文通老师做了许多指导工作,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杨家民、赵颜老师长途跋涉,录下了我们先期活动的全过程,在此一并致谢!

特别要感谢我那可爱的如今已走出校园、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的23位学生,本著的问世受益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其成果分别刊载于我主编的《传统与变迁:大瑶山瑶族历史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走进瑶村》(未刊稿,2001年)及《大瑶山通讯》(未刊稿,2001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8: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