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田野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清代食盐买卖研究的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分为清初湘粤赣界邻地区专商引岸制度的确立,嘉庆、道光年间的“淮粤之争” ,咸丰、同治年间的湘粤赣赛邻地区盐政三大部分,对清代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适合社会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制度的确立。经历了康熙六年(1667)偏沅巡抚周召南确定的“销盐不行引”、康熙十一年(1672)袁继善查盐后形成的“领引办课、计丁派销”等颇具地域色彩的制度变迁,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才以“招商认引”方式纳入全国食盐专卖体系。自嘉道以降迄太平天国时期。又发生了“淮粤之争”、“粤盐济湘”等事件,复杂多变而又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的食盐专卖制度,围绕着“国计民生”问题,是在商人、士绅、各级官员、百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形成的。表面上,制度给人们的感觉是规范且边界清晰的,实际上传统时期的制度运作却灵动多变且界限模糊,制度通过由种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冲突,斗争与合作来实现,在《会典》、《律例》等文献中看起来相当一致的朝廷的典章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
丛书总序
导言
一、食盐专卖与区域.区域之界
二、清代的湘粤赣界邻地区
三、本书的材料、方法与结构
上编 清初湘粤赣界邻地区专商引岸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 “官未有考成,民未有额数”:清代专商引岸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开中制与纲法
二、明初开中法之下的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运销
三、天顺粤盐运销体制的变化
四、“抽盐厂”制度与开中法的终结
五、殷正茂广西盐制考订一兼论广东与广西有关盐法的争论
六、余论
第二章清初湘粤赣界邻地区盐区边界的变动
一、清初湖南南部食盐专卖之困境
二、清初之盐课考成与督销考成
三、江西吉安改粤为淮
四、衡、永、宝改粤为淮
第三章“压派粤写”与湘南“销盐不销引”惯例的维持
一、康熙六年以前桂阳州与郴州地区的食盐贸易
二、“派行盐引“与湘南各州县的反弹
三、“销盐不派引。惯例的维持
第四章 袁继善英雄形象的建构:郴桂盐法向专商引岸制度的过渡
一、湖南地方文献中的袁继善形象
二、广东参罚湖南地方官,继续向郴桂派行粤盐引目
三、袁继善查盐
四、郴桂盐法向专商引岸制度的过渡
第五章 康熙年闻赣州盐法的变迁
一、改粤为淮与地方的盐区认同
二、“改淮复粤”与地方官考成之困境
三、地方官心目中的盐政
第六章水运、陆运之争与专商引岸制度的确立
一、康熙四十六年广东盐法的变革
二,桂阳州对康熙四十六年盐法变革的因应与利用
三、郴、桂二州的运道之争
四、运道之争所见之区域观念
五、赣南的盐法改革
本编小结
中编 嘉庆、道光年间的“淮粤之争”
第七章 “两灌定例”的形成:以淮盐为中心的清廷盐政
一、邻私侵灌与“两淮定例”基本思想的提出
二、高斌之议的流产
三、乾隆朝的因循与两淮盐区之邻私问题
四、乾隆末改划盐区的失败与“两淮定例”的最终形成
第八章 “淮粤之争”的开端
一、粤盐向淮盐区的继续渗透
二、“淮粤之争”初起湖南
三、阮元与庆保关于熬锅问题的进一步争论
四、“淮粤之争”在江西的开端
第九章 湖广总督与两广总督:“淮粤之争”中的卢坤
一,“淮粤之争”的相对缓和与再起
二、“意存畛域”:卢坤处理盐务之态度
第十章 陶澍拆盐店:“淮粤之争”的高潮
一、勘丈攸镇地界
二、陶澍拆盐店
第十一章 “淮粤之争”之结束
一、陶澍与邓廷桢的争论:赣南盐务争端的结束
二、“淮粤之争”的终结
本编小结
下编 咸丰、同治年间的湘粤赣赛邻地区盐政
第十章 成车年闻“粤盐济湘”与“盐厦”征收
一、晚清的军事,财政大势
二、粤盐入湘的开端
三、入湘粤盐之盐厘征收
第十三章 改粤为淮与禁粤入淮
一、毛鸿宾与劳崇光论改乐桂埠为淮盐引地
二、曾国藩禁止粤盐入湘
三、关于改永庆、宝庆二府为粤盐引地的讨论
第十四章 市场格局的变他(代本编小结)
结论:作为历史过程与观念的界与区域
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