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紫砂壶/读图时代品茶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读图时代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央视《紫玉金砂》的热播,人们一定很想知道紫砂壶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让它是“一壶千金”,成为收藏界的珍品?本书就为你讲述紫砂壶的故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述说了紫砂壶的来历,手工传承,鉴赏艺术、收藏问题以及名家与紫砂壶的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流畅,让我们可以一探紫砂壶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蕴涵的文化传统。虽没有了隐逸山林,听松涛,品名泉的悠闲,但我们也可以在繁忙之余用最爱的紫砂壶沏一壶好茶,品其中之苦与真……

内容推荐

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使用紫砂壶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将生活艺术化的过程,紫砂壶不同于其他艺术品仅止于观赏而已,它必须被拿来使用,因此对紫砂壶实用上的考虑,可能高过于任何艺术品对于实用方面的评估。

“用”使一件件静止的器物有了灵动的生命,拿起一把壶,放茶叶,冲水,为自己和亲人朋友敬上一杯好茶,一直到清洁茶壶,摩挲擦拭收放安置,这一过程中,点滴的感觉会渐渐积累在感官和精神上。紫砂壶的造型装饰功能泥质以及经久冲泡后壶质地的细微变化,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学会欣赏与鉴别紫砂壶,又须以天长日久的使用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因此如果以最基本的一点出发,从用紫砂壶泡好一壶好茶开始,在紫砂壶的使用中渐渐懂得紫砂壶的好处,在挑选与购买的众壶丛中,看出良莠,见出个性,觅得佳作佳品,炼就鉴赏的眼力,那么,收藏到自己心爱的艺术珍品,是早晚可求之事了。

目录

第一章 紫砂壶的来历

物华天宝·陶都宜兴

泥中泥·紫砂泥料

陶中陶·紫砂陶性

壶中壶·紫砂宜茶

第二章 紫砂壶的艺术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紫砂壶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名家与名作

吴经墓出土提梁壶

供春与供春壶

明代良陶让一时——时大彬其人其壶

“三大”名手之李仲芳

“三大”名手之徐友泉

雅自不群陈信卿

从景德镇来的陈仲美

神奇的圣思

惠孟臣与孟臣壶

一代大家陈鸣远

陈鸿寿与曼生壶

理趣并存,性格刚烈的邵大亨

潘虔荣与掇球壶

汲古而化的黄玉麟

吴昌硕与紫砂壶

独善三式的程寿珍

不求人的俞国良

制壶名家李宝珍

一棒鹰——范鼎甫

父子“大生”——范大生

竹货高手冯桂林

精工细做汪宝根

花货大家裴石民

朴实稳重吴云根

聪慧勤劳王寅春

与时俱进朱可心

无私奉献高海庚

天趣童心蒋蓉

壶艺泰斗顾景舟

第四章 紫砂壶的手工艺流程

紫砂壶的基本结构图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第五章 紫砂壶的使用

选一把好壶泡一壶好茶

养壶要领

附:古壶的使用

第六章 紫砂壶的鉴赏法

工艺的鉴赏

造型的鉴赏

装饰的鉴赏

附:陶刻装饰技法

附:印记款识的鉴赏

第七章 紫砂壶的收藏

紫砂壶的真伪问题

值得收藏的紫砂壶

收藏价值与现状

收藏中的保养问题

紫砂器的收藏著述

后记

试读章节

  陶朱公的传说

在宜兴窑场一直流传着“范蠢创陶”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的范蠡,在佐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便“乘轻舟以入五湖”,“五湖”即太湖。据说范蠡偕西施乘舟飘过太湖到了丁蜀地区(含丁山、蜀山、汤渡三地)后隐居不仕,却教人挖土制坯烧窑,陶工们奉他为“造缸先师”,他自己自号为“陶朱公”。他还发动百姓开挖汤渡到蜀山的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方便运输,被称为“蠡河”,而他居住的地方则称为“蠡墅”。其实,丁蜀镇产陶,始于新石器时代,范蠡也许到过丁蜀镇,曾为陶业发展作出过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其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新中国成立之前,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宜兴的陶工还有纪念“陶朱公”的礼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春秋时期,宜兴陶业已具一定的规模了。

宜兴陶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当时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越窑青瓷主要产地之一“均山窑”,就是因在汤渡附近的均山村而得名的(又因窑在南山,亦称“南山窑”)。对于越窑青瓷,陆羽在《茶经》中称“越窑类玉”;唐代诗人陆龟蒙则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宜兴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气候宜人,其太湖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既可发展农业,又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陶瓷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东汉,丁蜀镇与南山一带已成为一个制陶中心。均山窑瓷业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吸取毗邻的吴兴、上虞和绍兴早期越窑的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烧造出了质量上佳的青瓷器。这从坐落在宜兴城内东庙巷周王庙后占地5.7万平方米,西晋时的江南豪族周圮家族的墓地——周墓墩出土的大量瓷器,如猛兽尊(现存南京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方壶、盖砚、熏炉、鬲等精致的日用青瓷器中可得到佐证。从历史来看陶都之称一点也不虚妄。

       P12-P14

序言

紫砂壶,是从明代早期开始进入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茶具。按常理来说,茶具是极其普通的常用之物,它的功能无非就是用来泡茶,然而紫砂壶从进入茶事生活起,就显示出了不凡的魅力,明代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九土”的美誉(阳羡,古代宜兴名)。紫砂壶一路发展到今天,更是一壶千金,成为收藏界的珍品。到底是什么让紫砂壶“流行”了五百多年,其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事实上做为“国饮”的茶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每天离不开的开门七件事,茶就是其中一件。茶有因各种地理环境各种季节而产的不同,泡茶之水有山泉、江河的区别,饮茶之人有文化涵养与心境的不同,于是,茶具就有了千差万别的变化,在天天泡茶沏水的日子申,紫砂壶的功能优良,宜于茶性的发挥,形制朴雅,与茶的苦与真两味最为合拍……紫砂壶在平淡中存在,却流芳于历史的洪流,成为“茶具之首”,只有凭借这样的生活积淀,才能有这样的魅力。

魅力的另一个源泉就是艺术。陶瓷艺术是我们的骄傲,一团泥土经过艺人之手,经过烈火高温,克服千难万难,成为器,它的选材,它的制作,它的造型,它的颜色……从里到外,无不充满着艺人的思想,充满着时代的痕迹。一代代技艺的传承和改进,一代代生活的磨砺,在陶瓷器物中积淀下的是文化,是艺术。紫砂壶自明代供春,时大彬开始,经历茶壶大小的改变,制作工具的改进,并且由最朴实的民间用具成为有三代彝器风范,最终成为茶事生活中文化境界的象征器物,这一历程,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艺术观造就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形态万千;历代艺人各有心传,在“壶”这单一形式中,创出各色造型,各色装饰,各色的流派……创造出一片独具魅力的“壶中天地”,这方天地中,有饮茶人的参与,有文人书画家的创意和投入,有批评家的记载和品论,也有收藏家的保藏之力,已然形成一片广阔的天地,是艺术的血脉,是用具的升华。紫砂艺术巳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

今天的生活早巳远离了古代的氛围,没有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雅兴,没有了隐逸山林,听松涛,品名泉的悠闲,但是,我们有着和古人一样爱喝茶的习惯,有着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我们还想继续我们古人的生活梦想。紫砂壶,就是一个很好的寄托。

写一写紫砂壶的来历,说一说它的手艺传承,看一看流传下来的好壶,也许可以为今天的生活沏一壶好茶,添一分色彩。

         高英姿

      写于2005年仲夏

后记

《紫砂壶》一书是应读图时代的邀请而写,也算是我为茶文化的推广所做的一件小亨。期间,历时将近一年,文字和图片几经修改,读图时代蒋一谈先生还专程到宜兴考察。虽然是一本容量不大的小书,但是,书的构架却完全是对紫砂壶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而且事关茶文化经典丛书的头衔,因此在写作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丝毫未敢懈怠。

在此,我要感谢宜兴的俞宏骏先生,他在百忙中抽空为本书拍摄了一些图片;我要感谢读图时代的蒋一谈先生及他的同事,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撰写过程申,参考了《宜兴紫砂珍赏》一书(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徐秀棠先生的《中国紫砂》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台湾詹勋华先生《宜兴陶器图谱》(南天书局有限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宜兴陶艺》一书等以及相关书籍,并采用了一些图片,在此一井表示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未江龙先生为本书的图片拍摄所做的工作,出于对紫砂壶和茶的共同嗜好,使我们的撰写和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

         高英姿

    2005年8月7日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