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外交官丛书”之一,由20余位曾任我国驻欧洲各国的大使、领事、参赞等资深外交官撰写。作者均具长期的外交生涯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文章多角度地记录了我国与欧洲各国的外交往来,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又有感人肺腑的场景;既有中央领导的大手笔决策,又有各位外交官员的默默奉献。全书史料丰富,有些内幕过去鲜为人知。由于均系作者的亲身经历,使读者能够了解一些重大外交事件的始末以及各国的风土人情。
风雨列宁墓
列宁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缔造者,70年来列宁墓随着前苏联的命运风风雨雨,历经劫难。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列宁墓的命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第一次瞻仰列宁墓
我第一次瞻仰列宁墓是在1970年,后来调到驻苏使馆,先后陪同过往的中国人去过十多次。
1970年1O月7日,我们一行五人途经莫斯科赴阿尔巴尼亚,到达驻苏使馆后,即提出瞻仰列宁墓。第二天早晨9时,在大使馆李景贤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宽广的红场时,列宁墓前早已排起了长蛇阵。我们沿着队伍由前向后去排队,这时有位身着军服的值勤人员见我们是中国人,面带微笑向我们走来,说:“你们是客人,不要到后面排队了。”打手势让我们到前面去。我们连声称谢。
上午11时,瞻仰活动开始,长长的队伍向前缓缓移动。列宁墓靠近克里姆林宫的围墙,面向宏伟的红场,通体用深色大理石砌成,人口处用俄文镌刻着“列宁”字样,两名身穿礼服的士兵持枪肃立,庄严、肃穆,这便是莫斯科人所称的“第一号岗位”。进门后,沿石阶而下,柔和的灯光照亮通道,每一拐弯处都有士兵向人们行注目礼。我们迈着轻微的步子徐徐向前移动,走到墓底,来到了列宁身旁。我多年敬仰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近在眼前,我感到无限兴奋和激动。我全神贯注地把目光投向列宁,只见他身上覆盖着苏共党旗,静静地躺在水晶棺中,一束淡淡的灯光投在他的面颊。他表情安详、和蔼,两眼微闭,面色微微泛红。他依旧精神饱满,仿佛正在休息。人们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将列宁从甜蜜的睡梦中惊醒。
从列宁墓的后门走出,便是克里姆林宫墙下的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前苏联党、政、军界的最高领导人物。它位于列宁墓之后,与克里姆林宫的宫墙并行。在这个墓区矗立着几尊半身雕像,即:斯维尔德洛夫、伏龙芝、捷尔任斯基、加里宁、日丹诺夫、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其中斯大林的雕像最引人注目。他表情严肃、凝思,雕像前摆着数朵鲜花。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其遗体和列宁安放在一起,使列宁墓成为“列宁一斯大林”。赫鲁晓夫上台后,于1961年在苏共22大作出“关于列宁墓”的决议,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移出,焚烧后将骨灰安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就是现在斯大林雕像所在地。墓区后面是前苏联各界著名人士和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骨灰安葬地,其中有基洛夫、奥尔忠尼启泽、古比雪夫、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高尔基、加加林等。国际著名人士蔡特金等也安葬于此。
1976年1月我从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调到驻苏使馆,在四年多的时间内,我曾陪同途经莫斯科的我国负责人和朋友,多次瞻仰列宁墓。每次去都看到长长的队伍。据苏联朋友告知,自列宁墓建成后,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瞻仰列宁遗容,列宁墓前的长龙,已成为红场上的一景。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