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话养生(中医速成与保健)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肖庆斌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想在日常生活的养生中轻松享受中医保健的实用理论吗?书讲解了中医入门理论、食疗和药膳、推拿和点穴,以及养生闲话等方面内容。书中有理论,又有实践,方便读者自己参考学习。如果你按照书上的方法认真保养自己的身体,相信一定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内容推荐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医学和保健等方面研究的肖庆斌先生编著。全书讲解了中医入门理论、食疗和药膳、推拿和点穴,以及养生闲话等方面内容。书中有理论,又有实践,生动朴实地讲述了实用有效的养生之道和简便易学的健身祛病途径。

目录

壹、中医速成

一、中医发展简史门

二、中医基本特点

三、中医基本概念

四、中医病因

五、中医治疗原则

六、中医诊断方法

七、辨证浅谈

八、中医治疗方法

九、中医方药基本知识

贰、食疗妙方大全

一、蔬菜、果品类

二、调料、饮料类

三、鸡鱼肉蛋类

四、粮食类

叁、药膳养生妙方

一、养颜、健身方

二、补益气、血方

三、气血双补方

四、补阴方

五、补阳方

肆、自我推拿强身法

一、自我推拿的手法与常用介质

二.推拿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三、自我推拿的注意事项及适用症

四、图解自我推拿强身法

伍、点穴祛病健身法

一、除疲劳、酸痛特效点穴法

二、常见慢性病特效点穴法

试读章节

中医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于是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等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将砭石、骨针用在治疗上,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内容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并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后世称之为“攻邪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药用动物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一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P1-5

序言

“健康长寿”是古往今来人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当代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关,心的重大课题。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效益,健康就是金钱,健康就是GDP。健康是无价之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1999年国际老年启动年启动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全世界宣布:“21世纪是长寿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公元578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中国平均年龄28岁,杜甫才活到50岁,那个时候当然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在全世界平均年龄66岁,中国平均71.8岁,北京市平均79.07岁。日本2003年年底平均81.9岁,美国经调查到2080年平均年龄97岁,女性平均100岁,男性平均94岁。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对年龄段进行重新划分:44岁以前是年轻人,45岁到59岁为中年人,60岁到74岁的称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才称之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是长寿的老年人。按照生物学的原理,人的生理寿命最短是100岁,最长175岁,公认的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因此,人活百岁不是梦,应是正常的生物规律。

众人都在想健康,都在想长寿,也都在实践,都在追求。但健康长寿的秘诀在哪里?科学途径又是什么?多年从事中医学和保健等方面研究的肖庆斌先生编著《闲话养生——中医速成与保键》一书。全书讲解了中医入门理论、食疗和药膳、推拿和点穴,以及养生闲话等方面内容。书中有理论,又有实践,生动朴实地讲述了实用有效的养生之道和简便易学的健身祛病途径。尤其在”21世纪的长寿时代”,本书的出版有着深远的意义,将会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喜爱。

                  宋德慈 2005.6.28

                  原国务院老干局局长

               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