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采撷精华,迄于19世纪末,筛选出堪称“名篇”的文学作品163篇。在编写方式上,每篇下设“作者简介、著名篇章、阅读提示、注释、简析、妙语佳句”六部分。全书共分诗、词、曲和文四部分。其中诗部分以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家为主。词部分主要选收宋词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兼顾各流派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格,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北宋、南宋各时期词的发展情况。曲主要选取元代部分重要散曲作家的作品,内容包括社会风貌、风情民俗、叹世刺时、闺情相思、弃世归隐等多种题材。散文部分选自上至先秦下迄清代,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名篇。通过阅读、欣赏历代名家崇高的思想、细腻的感情和他们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风采,读者可以由点及面,一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概貌,陶冶情操。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悟性”和“想象力”;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本书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采撷精华,迄于19世纪末,筛选出堪称“名篇”的文学作品163篇。在编写方式上,每篇下设“作者简介、著名篇章、阅读提示、注释、简析、妙语佳句”六部分,便于读者深入阅读、欣赏。
把酒问月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①, 绿烟②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③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④秋复春, 嫦娥⑤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阅读提示】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此诗特点是想象丰富、思想奔放、激情昂扬、比喻形象、鲜明独特、语言生动、灵活自由,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品。
【注释】
①丹阙:指宫殿。 ②绿烟:指遮月的云彩。 ③宁:难道。 ④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说月亮里有白兔在终年捣药。 ⑤嫦娥:神话中后羿(yi)的妻子,因偷吃后羿的仙药而飞奔月中。
【简析】
此诗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把李白一向把"月亮"当作"无心可猜"的挚友,尽情咏月抒怀,一片豪情与天真、飘逸浪漫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二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运用人格化手法,写出明月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二句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而今人古人与今月古月的对照,叉引起宇宙永恒而人生有限的感慨。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更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在结尾的二句中化用曹操《短歌行》诗意,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惟其如此,这明月与美酒才更值得珍惜,但愿此生金樽酒长满,明月长相照,显露出一个怀着美好愿望又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
全诗从酒写到月,以"停杯一问之"始,到"月光长照金樽里"止,前后呼应,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又将人与月反复加以对照,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有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使读者从形象回旋中获得诗意无限的感受。
【妙语佳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渡荆门①送别
李 白
渡远②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③, 江入大荒④流。
月下飞天镜⑤, 云生结海楼⑥。
仍怜⑦故乡水⑧,万里送行舟。
【阅读提示】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送别,言江水送自己离别故乡,并非送别朋友。
【注释】
①荆门:山名。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上合下开若门,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②渡远:是指远道而来。 ③尽:完了,消失了。 ④大荒:荒原,此指辽阔的原野。连上两句是说,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了,出峡的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⑤月下旬:意谓月亮倒映在江心,好像天上飞下了一面镜子。 ⑥结海楼:形容江上云彩的变幻景象,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⑦怜:爱。 ⑧故乡水:李白是四川人,长江水自四川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之为"故乡水"。
【简析】
这首诗是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由三峡出蜀,沿江东下时途中所作。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景色,展现了博大阔远的境界,显示出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开阔胸襟和乐观情怀。中间二联写景,尤以颔联为最,描写出峡所见的壮阔景色。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逶迤伸展的动势。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两句诗写平野大江之景,气象雄伟,境界开阔,它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多姿,也反映了诗人从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开阔胸襟。颈联"生"、"结"二字想象丰富、造语巧妙,写尽云彩的生起、流动、聚散的变化,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颔颈两联,逼真、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初次出峡的新鲜感受。末联因江水而产生的遐想和沉思,都在这"万里送行舟"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途的憧憬。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这里每一个画面,都闪现着青年李白的自我形象。被誉为"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诗境浅说》)"语音倜傥,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
【妙语佳句】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P70-73
阅读名家名篇的好处
——《中华千古名篇选读》序
傅明伟、张燕钧主编的《中华千古名篇选读》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付梓印行,他们俩盛情要我写几句话。却之不恭,说一点读后的感想。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部书稿,洋洋洒洒,收录了中国历代诗、词、曲和历代散文,而且尽是大家、名家的扛鼎之作,经过编者的精心筛选,几乎包罗了中国历代文学巨匠的名篇佳作,称之为“中华千古名篇选读”,倒也是名副其实的。编者也真是有心人,不仅从万千的珍珠中理出头绪,而且还简述每篇佳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对名篇佳作进行了“导读”。看得出,主编者为此书的编撰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功夫,倘若能在编校注的审读方面再接再厉,此书堪称精品,我是对此抱有很大希望的。
我不是语文学家,但我酷爱历史上的名家名篇,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先父仲国宝先生对我的阅读古文抓得很紧,要求很严,家里一部老版本的《古文观止》,要求我一遍一遍读,有的段落并且要背诵出来,原谅我的顽钝,终于没有听从父亲的嘱咐,走上语文学的道路,而是旁门左道,但说句实在话,不论从事哪一门专业,这“中华千古名篇”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巨大的营养,借此机会,我想门外乱弹,说几点阅读名家名篇的好处。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悟性”和“想象力”。悟性,是一个挺玄的概念,说到底是对生活以及周遭事物的认识,就是要生活的敏感,离不开具体的想象力,而这个素质的培育需要广泛的阅读,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特别要学习名家是如何注意语言,扩展思维的。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人们常常把主题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通过阅读名家名篇是如何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我们阅读名家名篇就是要看这些历史上千古不朽的硕学巨子,他们是怎样“求同辨异”的,他们在创造这些名篇佳作时具有怎样的“独立果敢的品质”。敢于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惟陈言之务去,可以启发我们多角度地思维,培养提炼新思想的胆识。每一篇千古不朽的佳作,我们在阅读时,都是给人们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读着这样的名篇,闭起眼睛,可以充分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可以进一步活跃我们的思维。又如杜甫的《绝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诵读。倘能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在读、吟诵中慢慢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千古名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年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多读中国千古名篇,从中感受优秀中华人物的事迹: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我们在阅读这些名篇佳作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我们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阅读名家名篇的好处太多了,远不止上述四端,诸如有助于培育我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等等,我就不一一展开了。我想,当此心浮气躁的时代,应该教育我们年青的学子重视课外阅读,特别重视阅读千古名篇。鲁迅先生当年语重心长地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著名的语文学家吕淑湘先生说得好“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刚去世不久的张中行先生也说“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用。”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理解的千古不朽名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中国文化的基石,是解开中国许多历史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读这些名篇佳作其实也是一种信息的采集与收藏、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我个人的体会,我在民俗文化传播的研究中,依靠着以往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广泛大量获取信息。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名篇佳作对我们的滋养和影响力实在不可低估啊!
最后还是要感谢傅明伟、张燕钧等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同时盼望着他们能继续努力,继续有计划地编选古今中外的千古名篇,甚至还可以译成多种文字,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丰富人们的精神和学养奉献更多的精品佳作。
是为序。
仲富兰
2006年6月9日于上海五角场寓所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