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彩的非洲(新华社记者笔下的神秘大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秋福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集《多彩的非洲——新华社记者笔下的神秘大陆》是新华社著名记者高秋福多年来关注非洲大陆生存与发展的潜心之作,书中不仅写出了非洲精彩纷呈的风物之美,更多的写出了非洲博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非洲人民可敬无畏的牺牲精神。本书作者高秋福同志曾在非洲工作七年有余,怀着对那里自然之壮美、人情之淳朴、文化之悠久的无比敬仰,多次深入非洲腹地采访。作为一位研究非洲问题的专家学者,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推动中非两国的友谊。本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非洲,也是新华出版社向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献礼。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著名记者跟中的非洲,他曾多次深入非洲腹地采访,走遍非洲每一神秘的角落。

  这是一位著名非洲问题专家心中的非洲,他几十年来关注非洲大陆的生存与发展,致力于推动中非两国的友谊!

本书为你展示一个与众不威令人动情精彩纷呈的非洲!

目录

令人动情的非洲

出水篇

非洲之巅远眺

东非裂谷行

美丽而神奇的大湖

皑皑赤道雪

月亮山传奇

山国山情

腹地边镇

花都亚的斯亚贝巴

刚果河上两都城

好望角风云

攀登桌山

南非双城记

风物篇

丁香血泪

天浆饮

火焰花开

热带草原上的金合欢

穆图巴礼赞

猴面包树

加蓬国树奥库梅

香蕉在乌干达

旅人蕉的演化

白蚁王国的奥秘

仙禽皇冠鹤

火烈鸟

友谊使者长颈鹿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

非洲象的命运

民情篇

牵魂动魄是鼓声

粗犷欢悦的恩戈玛

非洲木雕一枝花

奇特的命名方式

是美容还是毁容

绚丽的黑非洲发型

少男少女的成年礼

彩礼与婚配

抢婚

冈维埃7卜上人家

无头无臂的女雕像,

多元文化交汇蒙巴萨

东非的“亚洲人”

历史篇

巴加莫约心碎城

小岛沧桑显示在岛民脸上

蒙巴萨的耶稣堡

啸聚山林的茅茅游击队

东非的“瓷器海岸”

阿散蒂的金凳子

阿散蒂的国王、王母和舌人

阿散蒂民族魂

草棚茅屋作王陵

血泪浸透的”奴隶海岸”

红土堆砌的阿波美文明

非洲昔日文明的活化石

死亡岛更是英雄岛

种族主义造就南非诺贝尔奖得主

人物篇

安哥拉诗魂

汲诗情于民间

战斗的行吟诗人布鲁特斯

素昧平生结诗友

喀麦隆文坛双星座

讲故事的能手阿契贝

激情不衰的索因卡

维瓦冤魂故里难归

凝铸欧非两洲情与艺

半工半读的外交家

恩达拉风雨三十年

身在神界心系人间

强人末路

从游击战士到国家元首

”超级雄狮”埃亚德马

从总统到罪犯

谒恩克鲁玛陵

英国的三大非洲探险家

后记

试读章节

非洲之巅远眺

非洲大陆多奇观。最奇的,也许要数乞力马扎罗山了。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海拔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山,被称为“非洲之巅”。说其奇,山势高峻,自然是一奇。但是,最奇的并不在此,而是地近赤道,却终年积雪,雪凝成冰;阳光灿烂,却总是白云缭绕,真容难见。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与南纬3度之间。大约在两千五百万年之前,在地壳断裂造成东非大裂谷的时候,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和岩浆的猛烈涌动,在裂谷两岸形成一系列火山。其中最高者就是乞力马扎罗山。此山在大裂谷以东160公里处,大约形成于七十五万年之前,算是火山群中比较年轻者。这座东西延绵80多公里早已熄灭的火山,主要由希拉、基博、马温齐三座山峰组成。若干万年之前,希拉峰坍颓,只剩下一个火山口;马温齐峰受到强烈侵蚀,只有5149米高。大约十万年之前,基博峰仍在喷发,形成高达5895米的主峰和至今仍很完整的火山口。基博峰从5000米往上,温度经常保持在零下34摄氏度。山顶终年有大雪飞飘,而且经久不化,积雪最深处已经有上百米。同时,从山顶往下有一条冰川倒悬,一直伸展到陡峭的西南坡4300米左右的高度。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耸立,山巅终年佩戴的是一顶冰雪的冠冕。在赤道线上的强烈阳光照射之下,白皑皑的雪冠光华四射,形成赤道雪山之异景奇观。六十多年前,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慕名来到乞力马扎罗山脚,以满带激情的笔触赞叹:“广袤无垠,嵯峨雄伟,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白得令人难以置信。”

我曾几次来到乞力马扎罗山脚。翘首北望,希冀实地一瞻其丰采。岂料,晴空万里,一碧如洗,而山顶之上却白云aidai(云加爱、云加逮),烟凝雾滞,将其真容遮掩。一年十二个月,据说她有九个月隐身烟海,像神话中的天仙,诡秘莫测,很少露面。当地人说,此山有灵性。每有贵客至,她才出面相迎。不知此话灵验,还是事出巧合,我们有一次同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在山脚下的机场邂逅,乞力马扎罗山真的走出雾帐云幔。只见她像阿拉伯美人一样,扯开头上包裹的层层面纱,露出一副娇羞动人的面颊。红日夕照之下,玉颜生辉,瞬息变幻。一忽儿白晃晃闪金,一忽儿红艳艳透紫,令人目眩神迷。俄而,风拂云舒,她容销迹敛,倏然不知所之。目击者无不称奇,叹其来去之匆促。

要想充分领略乞力马扎罗山的丰姿,看来只有爬上云头俯视。我乘坐大型波音飞机,几次擦过她的身边,越过她的头顶。每次所见虽并无很多不同,但每次却总有一些新的发现。开始,只见万里长空中闪现一个亮点,翕忽明灭,似动非动。俄顷,亮点幻化开去,形成一片璀璨夺目的光涛。光涛先是沸沸扬扬,随即迅速凝聚,塑成一顶硕大无朋的银冠。冠顶光华四射,如彩缨闪烁。冠底白云蒸腾,似纱带飘舞。同机的友人指点说,此乃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说话之间,太阳像个炽热的大火球倒悬山顶上空。于是,银冠的轮廓模糊起来,迅即融解为一片石火电光,流金溢彩,熠熠闪耀,使人不敢正视。随同电光石火,不知从哪儿又袭来一股气浪,灰蒙蒙,亮闪闪,飞飘翻卷。一次,气浪如洪流,径直冲到飞机的舷窗上来,令人不寒而栗。

乞力马扎罗山如此瑰丽奇特,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情思。情思交汇,又不知编织了多少动人的神话传说。

“乞力马扎罗”,本是斯瓦希里语,意为“明亮的山峦”。但是,也有人说,“乞力马”的意思是“小石”,而“扎罗”的意思则是“大鬼”。据一则广为流传的神话说,一个男童正在草原上放牧,发现一只豺狼混进羊群。他机警地拣起几块小石头向豺狼掷去。豺狼显现原形,竟是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魔鬼善于变幻,体形越来越大。不料,小石头也能变化,块头不但越来越大,而且通体发红,成为一个个火球。这些火球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火堆,将魔鬼牢牢压住。魔鬼越挣扎,火堆就变得越高。到把魔鬼压扁烧死时,牧童发现,面前兀立的竟是一座高大的火山。这个小火石降服大魔鬼的故事,折射出乞力马扎罗山作为火山形成的过程,也反映出人类征服大自然中邪恶势力的意愿。

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马赛人有一则神话,讲述这座高山何以充满勃勃生机。原来,山顶上居住着一位威严的山神。他双目如炬,炙烤大地,草木枯槁,人难生存。但是,他有一个好心肠的女儿,见此萌生恻隐之情。她日夜不停地喷云吐雾。云雾化为甘霖,滋润大地。草木从而欣欣向荣,人们安居乐业。这则神话显然是想说明为何山顶云雾缭绕,而山麓则雨水充盈。它提供的解释是生动的,当然并不科学。实际情况是,印度洋上潮湿的季风吹来,遇到乞力马扎罗山这个高大的天然屏障,无法继续前进,就在山腰回环,变为雨水降落。雨水顺着山坡流下来,形成溪流和湖沼。这些水流和气温条件相结合,使乞力马扎罗山从上到下形成几个迥然不同的山地垂直植被带。4000米以上分别是高山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以下大约每隔1000米分别是高山草甸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赤道雨林带。这样,从山坡上茂密的自然林带到山脚下种植的咖啡、香蕉和玉米,一层层相叠,一环环相扣,给乞力马扎罗山编织了一条翠绿的长裙。银冠、绿裙交相辉映,使乞力马扎罗山显得更加妩媚多姿。

居住在山脚下的另一个部族查戛族,也有一则神话,解释乞力马扎罗山雪冠的成因。原来,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栖息着几百万只火烈鸟。这种鸟的羽毛白中透红,异常美丽。乞力马扎罗山神的女儿喜爱火烈鸟,火烈鸟也喜欢她。因此,每天有成千上万的鸟儿飞到山顶,将羽毛向她奉献。她利用这些鸟羽精心编织了一顶大彩冠,光华夺目,美丽非凡。当然,神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彩冠则是大自然的杰作。不过,把山巅终年的积雪比作鸟羽,倒是显示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借鸟儿对神女的喜爱,则表达了人们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崇敬。

人们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崇敬总是同迷惑不解交织在一起。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曾在地图上标出位于赤道附近的这一雪山。赤道炎炎,竟有雪山,后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把它从地图上抹掉了。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一批批探险家来到非洲,这座雪山才“重新被发现”。1846年,德国传教士约翰内斯?雷布曼从桑给巴尔出发,到非洲大陆沿海地区的土著人中间传教。同时,他深入内陆地区探险。1848年5月,他亲眼看到乞力马扎罗山,成为“发现”此山的第一个欧洲人。他把自己之所见撰文在德国发表,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有的人惊叹,有的人怀疑,有的人则斥之为“异端邪说”。但是,他对乞力马扎罗山的描述,却引起许多欧洲探险家的兴趣。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的探险家,一批又一批相继来到非洲。1889年,德国地理学家汉斯?迈尔和奥地利登山家路德维希?普特舍勒亲自登上基博峰,拍摄并带回大量赤道雪山的照片。直到这时,乞力马扎罗山的存在才最后被欧洲人确认。由此可见,人对事物的认识,需要排除多少障碍,经历多么崎岖的漫漫长途啊!

乞力马扎罗山的存在一经被证实,就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争逐的对象。早在1884年7月,英国殖民者汉密尔顿?约翰斯顿就以植物学家的名义潜入乞力马扎罗山一带。他经过一番活动,同当地的酋长签订一系列协定,“租借”到很大一片土地。实际上,这是划定了英国同正在大举侵入坦噶尼喀的德国的殖民边界。同年,德国殖民者卡尔?彼得斯创建德国殖民化学会,随后在乞力马扎罗山东南方的乌桑巴拉山地区抢占大片土地。1886年,德国将整个坦噶尼喀划为其“保护国”。1891年,彼得斯被德国政府任命为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的高级专员。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感到无能为力,就以女王的名义,趁德国皇帝威廉庆寿的机会,把乞力马扎罗山“赠送”给德国。基博峰遂被德国人命名为“威廉皇帝峰”。

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这笔肮脏交易经过七十多年才被中止。1961年12月9日,坦噶尼喀获得独立。在举国上下欢庆的时刻,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广场上,一名青年军官从刚刚就任总统职位的尼雷尔手中接过一支火炬和一面国旗,奔向乞力马扎罗山。最后,他爬上峰顶,把火炬点燃,把国旗插在那里。翌年,尼雷尔总统正式宣布,“威廉皇帝峰”更名为“乌呼鲁峰”,意即“自由峰”。从此,乞力马扎罗山洗刷掉昔日的屈辱,成为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独立与自由的象征。四十多年过去,仰望山颠,那明亮的火炬好似还在熊熊燃烧;侧耳谛听,那“乌呼鲁”的吼声好似仍然在非洲大地上回响。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民的骄傲,也是坦桑尼亚的一个重要旅游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两万多人攀登。据坦桑尼亚一些科学家研究,随着世界整体气候的日趋变暖,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积雪和冰川在渐趋消融。1912年,山顶的冰川有12平方公里,到2000年只剩下2?6平方公里。有人预言,二十年后,所有积雪和冰川也许就会消融殆尽。到那时,乞力马扎罗山佩戴了几十万年的雪冠,很可能就自行脱掉了。

我最后一次走近乞力马扎罗山是在阿鲁沙。我站在高4500米的梅鲁火山的山腰,朝东北方向望去,慨叹再一次失掉攀登与审视乞力马扎罗山的机会。陪同的坦桑尼亚朋友安慰我道,不攀登也许比攀登看得更加真切。一位出生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作家说过,每观油画,近看不过是一块块颜料的堆积,远看才发现是一件动人的艺术品。对乞力马扎罗山,恐怕也可作如是观。登上山时,看到的只是一堆堆乱石,而远眺,并且只有远眺,她才是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杰作。

乞力马扎罗山啊,别来数载,我仍然因未能同你亲近而怅惘。但是,你那美丽的姿容,仍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你那神奇的内涵,永远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中。

(2001年6月)P3-6

序言

令人动情的非洲

每提起非洲,我总不免怦然心动。这当然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的五个大洲中,我总觉得非洲最为独特,最能牵动人的感情。

我本来是学英国文学的,可是没有学成,却同非洲结下了难解之缘。1966年,亚非作家协会在北京建立书记处,办有一个时事政治和文学性刊物。我奉命当编辑,组织撰写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稿件,并开始涉猎非洲文学。后来,刊物停办,我转向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初始本想搞欧美报道,但后来却偏偏把我派到非洲当记者。前后两任,我在东非和北非一共工作了七个半年头。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又多次访问非洲,从开罗到开普敦,从内罗毕到阿比让,主要国家几乎跑遍。我很难说自己对非洲有深刻的了解,但感情的联系确实是日渐加深。

非洲是一个幅员辽阔、风光明媚、资源丰富的大陆。我曾领略尼罗河上游的蛮荒,中游的秀丽,下游的丰饶。我曾在开普敦爬上桌子山,眺望罗本岛,放眼好望角。我曾惊叹西非的“三色文明”:科特迪瓦雪白的象牙雕刻,加纳光闪闪的黄金饰品,贝宁驰名世界的黑檀木雕。我也曾沉迷东非“三个令人叫绝的景象”:乌干达赤道线上的皑皑雪山映照蓝天,肯尼亚纳古鲁湖畔的百万火烈鸟染红苍穹,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满街的火焰花熊熊燃烧。非洲地下的矿物资源,地上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河湖中的水利资源,都为世界上其他大洲所罕见。这些都曾引起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垂涎、豪夺和强占,而今终于都回到非洲人民自己的手中。这是历史逻辑的伸张和胜利,令人兴奋而激动。

非洲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非洲北部的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尼日尔和加纳,都在人类文明最早发祥地之列,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尼罗河、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曾是古代非洲的文明中心。非洲人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大约从15世纪起,欧洲列强先后侵入非洲,进行残酷的掠夺和破坏。为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原始积累”,他们不但掠夺非洲的资源,而且大肆贩卖奴隶,将千百万黑人强行运往美洲和其他地区。在这场罪恶的贩卖黑奴的活动中,有无数非洲人丧生在看不到尽头的茫茫大海上,更有无数非洲人在抵达彼岸后沦为廉价的、处境悲惨的苦役。这是非洲历史上最为悲怆的一幕。非洲人民不但经营了非洲,也养育了欧洲,更开发了美洲。他们为世界三个大洲的发展而洒血流汗。他们是人类历史当之无愧的真正主人。我为他们经历的苦难而悲愤,更为他们做出的史无前例的贡献而骄傲。

非洲从没有沉沦,非洲人民一直在抗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非洲从战前只有三个独立国家很快就增加到五十多个。他们埋葬了殖民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走上了建设自己新家园的道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大陆。在联合国确认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中,非洲占34个。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但非洲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贸易额仅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几乎为零。在全世界38个负债最多的国家中,非洲占32个,债务总额逾3000亿美元。不少非洲国家靠借新债还旧债度日,甚至终年只为偿付外债利息而奔忙。

经济的落后给非洲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8?5亿人口中,目前有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有两亿人受到食品严重短缺的威胁,每年约有800万人死于饥馑。2004年,在世界上死于疟疾的120万人中,非洲占百分之八十五;死于艾滋病的310万人中,非洲占百分之七十五。非洲人,特别是黑非洲人的预期寿命,在世界上最低,平均不足45岁。  非洲不但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也是世界上“麻烦最多”的地区。这主要表现在军事政变不断,内战颠连发生,邻国时有交恶,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定。据粗略统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非洲发生军事政变180多起;在过去的15年中,有30多个国家发生战乱或国际冲突。内乱和战争导致700多万人丧生,1300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非洲人心思安定,人心思发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非洲新一代领导人提出“非洲复兴”的口号。2001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任务是今后15年内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使非洲国家各自或集体走上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道路。2002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改为非洲联盟,决定进一步加强成员国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合作。几年来,非洲的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从1995年至2003年,非洲经济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点五,是过去15年的两倍。2004年非洲经济增速是百分之五点一,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非洲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洲的未来掌握在非洲各国人民自己手里,在谋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明天。

在非洲人民的斗争中,曾有过相似命运的中国人民总是同他们站在一起。我们曾走上街头声援埃及人民收复苏伊士运河的斗争。我们曾为战斗在奥雷斯山中的阿尔及利亚游击战士锻造过武器。我们曾在蚊蚋横生的坦噶尼喀丛林营地为非洲前线国家培训过自由战士。我们曾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我们也曾为他们遭受的暂时挫折而痛心。我个人结识过一些为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而战斗的非洲政治家,采访过不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斗争的非洲领导人。我曾到非洲民间去采风,为丰富多彩的非洲民间故事所感动,也曾将非洲各国自由战士在战斗间隙写下的诗歌收集起来,译成中文出版。我深为非洲各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聪明睿智而感动。

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而在新的时代更焕发出新的光芒。我曾追踪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在东非海岸留下的遗迹。我曾在桑给巴尔博物馆看到过中国古丝绸的残片。我在肯尼亚的蒙巴萨博物馆中参观过中国明、清两代的精美瓷器。这些实际上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非交往的密切,中非友谊的悠久。而在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之后,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有了新的飞腾。广大非洲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但有相似的历史命运,更面临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我们总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这些年来,中国在非洲援建了多少项目,中国向非洲派遣了多少医疗队,中国在非洲经办了多少独资与合资企业,实在难以尽数。同时,中国在自己的发展和建设中,在国际上反帝反霸的斗争中,又曾得到非洲多少支持,恐怕也是难以说清楚的。中国与非洲情同手足,谊为战友。

非洲,她给予世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世界给予她的则太少、太少。非洲体现的是一种博大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种可敬的无畏牺牲精神。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当提起非洲,我总不免为之动情。我爱非洲,爱她的过去和现在,更爱她前程远大的未来。

(2006年10月20日 )

后记

编完这个集子,我感受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忐忑不安。

人们常说,要认识世界,感知人生,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曾心怀读书万卷之愿,但由于种种原因,书读得不多,留下无限悔憾。我本无行路万里之意,可在追寻与采写新闻过程中,近三十年跑遍全球五大洲,涉足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有几十万里。记录这些行迹的,当然首属新闻报道,但时过境迁,那些东西皆成过眼烟云,不值得收存。留下来的,除作为形象记忆的上万张照片之外,只有信手写下的一些随笔式文字,涉及的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山川、风情、历史、文化和人物。因当时行色匆促,这些文字大多显得比较浅薄。退休之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了点书籍,查了点资料,作了点思索,将所见所闻重新加以咀嚼和消化。在此基础上,按照非洲、中东、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地域顺序,我着手把原来的文字重加整理,并努力再写一些新的篇章。这样,将见闻、背景、思考糅合在一起出手的东西,期望能有点看头。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七十多篇文字,写的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就是俗称的“黑非洲”。这些文字是否符合自己的初衷,是否真的会有点看头,我自己实在是说不准。忐忑不安心境的产生正源于此。

这个集子中的部分文字和照片为我夫人戴惠坤贡献。书的策划和出版得到新华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鼓励与支持。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高秋福

2006年10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