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健康内涵中三要素,“心理”是关键要素,它是“身体(生理)”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心理健康会使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会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不仅减少患病危险性,患病后,健康的心理有可促进康复。
本书就是遵循上述的整体健康观写出的。全书分3篇:上篇描述性格的概念及其分类;中篇介绍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癌症、精神分裂症等15种常见慢性病和自杀的现代病因观点及防治方法,突出叙述了性格心理因素的作用及其防治;下篇介绍关于性格成因和塑造性格的方法。本书内容新颖,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及专科医师阅读。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什么是性格、性格分类和性格的生物学基础。中篇介绍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癌症、精神分裂症等15种常见慢性病和自杀的现代病因观点及防治方法,突出叙述了性格心理因素的作用及其防治。下篇重点介绍性格的成因、性格测试及良好性格的塑造方法。本书内容新颖,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及专科医师阅读。
上篇 性格万花筒
第1章 百家谈性格/3
一、什么是性格/4
二、性格类型知多少/7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12
第2章 解读性格ABCD/16
一、A型性格/16
二、B型性格/19
三、C型性格/20
四、D型性格/21
五、ABCD型性格与艾森克性格分型的比较/24
六、血型与性格的关系/25
第3章 性格的生理学大观园/29
一、性格的色彩——情绪的生理学机制/29
二、性格的灵魂藏在大脑/32
三、表演性格的活性物质/40
四、性格与机体的免疫长城/43
中篇 性格与疾病
第4章 高血压病/49
一、什么是高血压/49
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51
三、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52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58
五、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61
六、高血压的预防/67
第5章 冠心病/70
一、什么是冠心病/70
二、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71
三、冠心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72
四、冠心病的临床表现/80
五、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82
六、冠心病的预防/87
第6章 脑血管病/90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90
二、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91
三、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93
四、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98
五、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00
六、脑血管病的预防/103
第7章 癌症/106
一、什么是癌症/106
二、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107
三、癌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08
四、癌症的临床表现/115
五、癌症的诊断和治疗/117
六、癌症的预防/121
第8章 糖尿病/124
一、什么是糖尿病/124
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25
三、糖尿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26
四、糖尿病的临床表现/130
五、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133
六、糖尿病的预防/138
第9章 消化性溃疡(胃溃汤、十二指肠溃汤)/140
一、什么是消化性溃疡/140
二、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征/140
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41
四、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146
五、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147
六、消化性溃疡的预防/149
第10章 哮喘病/151
一、什么是哮喘病/151
二、哮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52
三、哮喘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53
四、哮喘病的临床表现/156
五、哮喘病的诊断和治疗/158
六、哮喘病的预防/162
第11章 结核病/167
一、什么是结核病/167
二、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68
三、结核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71
四、结核病的临床表现/176
五、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177
六、结核病的预防/180
第12章 艾滋病/182
一、什么是艾滋病/182
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83
三、艾滋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85
四、艾滋病的临床表现/191
五、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193
六、艾滋病的预防/195
第13章 神经衰弱/197
一、什么是神经衰弱/197
二、神经衰弱的流行病学特征/198
三、神经衰弱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00
四、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204
五、神经衰弱的诊断和治疗/206
六、神经衰弱的预防/209
第14章 抑郁症/212
一、什么是抑郁症/212
二、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213
三、抑郁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15
四、抑郁症的临床表现/221
五、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223
六、抑郁症的预防/226
第15章 精神分裂症/228
一、什么是精神分裂症/228
二、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特征/229
三、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30
四、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235
五、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237
六、精神分裂症的预防/241
第16章 癔症/243
一、什么是癔症/243
二、癔症的流行病学特征/244
三、癔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45
四、癔症的临床表现/249
五、癔症的诊断和治疗/251
六、癔症的预防/253
第17章 阿尔茨海默氏病/255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氏病/255
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57
三、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57
四、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临床表现/263
五、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诊断和治疗/264
六、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预防/267
第18章 失眠症/269
一、什么是失眠症/269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特征/270
三、失眠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71
四、失眠症的临床表现/273
五、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274
六、失眠症的预防/276
第19章 自杀/278
一、什么是自杀/279
二、自杀的流行病学特征/280
三、自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282
四、自杀的临床表现/z86
五、自杀的救治与护理/286
六、自杀的预防/290
下篇 性格成因和塑造
第20章 性格成因的透视/295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295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304
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310
第21章 性格的测试方法/312
一、量表测试法/312
二、从行为方式看性格(举例)/320
三、笔迹测试法/325
四、看图脑部扫描测试法/326
五、看图测试法(北京娱乐信报)/327
第22章 良好性格的塑造/330
一、能否利用遗传因素控制性格/330
二、良好的教育是塑造性格的根本途径/332
三、性格的自我塑造/339
四、战胜逆境锤炼性格/340
六、神经衰弱的预防
(一)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性格
"肌肉饥饿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祸根"。100多年前,全部工作的94%是靠人们体力劳动来完成的,那时人群中神经衰弱不像现代这样流行。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人们的体力劳动程度越来越低,如果再缺乏体育锻炼,就会使肌肉萎缩,体质变差,健康状况和脑力功能不佳。临床经验证明,不少神经衰弱患者与长期忽视体育锻炼有一定关系。体力活动过少,血液在内脏器官淤滞,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容易出现疲劳,感到头昏脑涨,神经反应性差,大脑的工作效率降低。如果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增加氧的消耗,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健康的精神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可想而知,缺乏体育锻炼、体弱多病的人,怎么会有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体育活动时,与肌肉运动有关的脑细胞处在兴奋状态,使大脑皮质管理思维的神经组织得到了休息,有利于缓解脑力疲劳。运动还能锻炼神经系统对于疲劳的耐受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加强了大脑中供应能量的高磷酸化合物的再合成过程,从而保证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并使疲劳延期出现。由于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脑细胞也可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代谢加速,大脑的活动也就灵活起来,工作效率就会提高。美国有人研究发现,运动员的神经细胞衰老的趋向不明显,锻炼有助于推迟和减轻随衰老过程发展而出现的大脑迟钝、记忆力降低现象。运动时心情愉快,愉快的情绪又对消除大脑和身体疲劳、恢复脑的工作效率起着良好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灵活性,使思维敏捷,大脑的指挥功能熟练和稳定,动作迅速准确灵活。例如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往往眼明手快。除了眼和手的锻炼之外,更准确地说,还在于他们神经系统功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各种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参加适当的运动,必然要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会产生一种信号,通过脊神经上行传导到脑于网状结构,再到大脑皮质引起神经兴奋。由于经常参加运动,可使肌肉收缩而不断地产生一种良性有节奏的刺激,使大脑皮质经常接受这种良性有节奏的信号(皮质活动常取决于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大脑皮质细胞的活动能力,使人更加富有活力。
此外,每天有适量的运动,还能促进良好的睡眠,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心肌的肌肉和功能,加快血液流速,从而大大改善大脑、心脏本身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器官功能,加快新陈代谢的进行,使体质健壮,精力充沛,从而减少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发生。
坚持体育锻炼,对消除性格缺陷,塑造健全的性格具有很好的效果。体育锻炼通过神经、内分泌、肌肉、血液循环、呼吸运动等生理机制的有效调节,锻炼者对环境适应的增强,对运动强度耐力的提高等过程,自然对情绪、理智、态度和意志这四项性格特征进行了锻炼,因此,体育锻炼可从根本上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神经衰弱的易患危险。
(二)善于应付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是无处不在的。当这些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时候,人是怎样应付的呢?首先是心理应付(应答),它可以减少刺激对人体的伤害性。心理应付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方面。
第一,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会产生焦虑、愤怒等情感反应;当我们惊悉亲人丧亡时,会嚎啕大哭,这些属于情感范畴的心理应付。心理学家认为,面临强烈精神刺激,不要过度克制自己的感情,强行遏制是有害的。但人应当学会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轻易动怒,长期悲痛,肯定不是好的应付方式。 第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能够从认识的水平上去对付精神刺激,这是认知范围的应付。有许多谚语和格言劝导我们要有理性,如"人死不能复生",那是使人认识到不要过于悲痛,因为悲痛无济于事;至于"化悲痛为力量",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去做一些有益的事以告慰死者;"君子动口,小人动手"那是提醒人们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则是使当事人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地位上考虑问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告诫人们要从容行事,欲速则不达;"鲍丁解牛,游刃有余",是说做事,尤其是较艰巨的工作,要讲策略,使劲上攸着点,等等。
第三,经过认知,是采取行动。矛盾既已发生,总得去解决。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方式之一;求大同,存小异,也是一种方式。至于因为受了刺激而发愤图强,则也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但是,也有人一不如意,就猛吸烟,乱喝酒,或者是闷头睡觉,这是另一种行为应付方式,其结果则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没有那个金刚钻,却偏要揽这瓷器活,自然是吃力不讨好,造成心理很大压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理应付方式。有的人应付得好,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有的人应付得不好,则常常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等,久之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P209-211
人的健康和寿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和有害物质与病菌侵犯,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心理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进而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身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会引起疾病。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身体因素互相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康复,反之则可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提出“形神合一”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的学说。然而,过去很长时期却误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100多年反复探索后,于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才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这种健康和疾病概念是整体的健康观。对于我们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三要素中,“心理”是关键要素,它是“身体(生理)”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心理健康会使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会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不仅减少患病危险性,患病后可促进康复。这种规律在现代心身疾病的防治中十分明显。
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性格与疾病》,就是遵循上述的整体健康观写出的。性格属心理学范畴。在心理学中,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为个性,是用来描述个体心理差异的,即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人格差异,个体在各种不同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或者说,人格给个体的行为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人格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成分。其中,性格是主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在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后天学习和环境锻炼而形成的。气质是指由先天遗传,加上后天的影响而形成的那一部分较小的特征,如情绪体检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敏捷或迟钝。气质不能决定人格特征的内容,只能使人的个性带上一定的色彩。因此,研究性格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更为重要和现实。在西医学书籍中多用“人格”一词,其实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性格,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采用“性格”来谈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比用“人格”可能更合适。
本书分3篇,上篇描述性格的概念及其分类,中篇叙述与性格有关系的若干主要心身疾病的防治知识,下篇介绍关于性格成因和塑造性格的方法。为了便于读者自我保健突出实用价值,在中篇介绍心身疾病防治时,采取系统编写,即每种疾病包括其基本概念、流行情况、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6大项。在“病因及危险因素”项浓墨描绘性格心理因素与有关疾病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新进展和新成果,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在其他方面繁简以实用为原则。
因编著者水平有限,涉猎不广,所及内容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国光 杨璞娜
2005年12月20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