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这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本书是中国软实力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全书由“总论”、“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战略”等几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国内中青年优秀学者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软实力方略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门洪华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这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本书是中国软实力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全书由“总论”、“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战略”等几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国内中青年优秀学者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2006年度课题“中国软实力研究”的结项成果。全书由“总论”、“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战略”等几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国内中青年优秀学者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 目录 总论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与增进方略 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 中国软实力的 基本评估 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 胡鞍钢: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和谐也是硬道理 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 “建设哲学”面临的新挑战 从“建设哲 学”扩展到“和谐哲学” 和谐社会的国内外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 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 中国战略思想的创新 中国国际战略创新的思想体现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实践展现 张晓群:中国传媒实力的战略取向 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 传媒 实力的衡量与国际比较 提升传媒实力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提升 传媒实力的战略取向 苏长和:国际制度与中国软实力 作为关系性权力的软实力 作为软实力的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与中国的 软实力 国际制度与中国软实力的一些思考 胡鞍钢:对中国之路的初步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录 中国发展模式的演进 中国发展对世界发 展的贡献 中国之路的特点与经验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中国之路 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比较 方长平:中美软实力比较 中美软实力提出的背景 中美软实力的内涵 中美软实力推进的策略 中美软实力现状评估 中美软实力比较的意义 王京滨:中曰软实力比较 导言 软实力的理论特征 日本的软实力 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 中日软实力 政策建议 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战略 陈玉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全球化与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的工具和价值含义 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郭树勇: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软实力的特性及其与国际主义的联系 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的强大软 实力 新的时代要求新型的国际主义 探索“新国际主义”,加强中国软实力 黄建国:中国军事软实力评估与增进方略 什么是军事软实力 军事软实力评价 信息时代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性 增强我军事软实力的若干建议 罗建波:如何优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以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优化在非洲的国家形象 对非外交与中国在非洲的 国家形象 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优化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 孙英春:面向全球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坚持文化独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 的对等地位 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 秉持“和谐”观念, 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附录 胡鞍钢、门洪华等:知己知彼:加强中国软实力研究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中国的软实力上升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底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发展以及发展后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希望中国今后如何发展?针对国际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心,2006年3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BBC国际台)公布了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该项调查是BBC国际台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联合进行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是否希望中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强大;是否希望中国在军力上进一步强大。第一个问题与软实力问题最直接相关。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持正面看法。总的来说,48%的民众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正面的,30%的人持负面看法。除日本外,美国、德国和波兰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不过,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人数超过50%。据了解,这个公司曾经对美俄两国做过类似调查。这次对中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要好于俄罗斯和美国。对美俄两国的形象调查表明:在对世界14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有5个国家的多数受访者认为俄罗斯在国际上起到积极作用,总体上有36%的人对俄罗斯持正面印象,而40%的人持负面印象;对美国来说,在15个被调查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的多数受访者认为美国在国际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评价美国的人数比例为38%,消极评价美国的人数比例达47%。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5年公布的一项国际民意测验结果显示,许多国家,包括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盟邦的西欧国家,对中国比对美国更有好感。该中心调查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6个国家的舆论。在为自己同华盛顿保持“特殊关系”而自豪的英国,几乎2/3(65%)的英国人对中国怀有好感,相比之下对美国持正面看法的人占55%。在法国,58%的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有43%的人对美国持相同看法。在西班牙和荷兰,调查结果也大同小异。在3个是美国盟邦的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巴基斯坦和约旦,对美国怀有好感的人最少,只有大约1/5的受访者对美国持正面看法。只有印度人和波兰人对美国持比较正面的看法,而加拿大人对中国和美国怀有好感者所占比例相同。 尽管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准确说明中国软实力的现状,但是至少说明了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势头。尽管这些机构没有进一步调查中国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正面评价,本文认为,这主要与中国近年来崛起,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大,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和平、合作以及支持多边主义的立场有关。换言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优势。 五、结论:中美软实力比较的意义 通过中美软实力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与现状比较,本文认为,需要对中国软实力的建设目标与策略以及对中美关系有新的认知。本文特别在此提出未来中国软实力建设中需要把握的三大平衡。 第一,国内与国际的平衡。尽管软实力的功能体现在一国对他国的吸引力,但是软实力建设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对外关系议题,而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舞台上如何展示自己魅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软实力不完全是单向度地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理念带到世界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我们自己如何做、如何在国内塑造我们自己、构建我们自己新的身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后者更是基础性的本质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国国内的治理状况很容易反馈到国外,引起正面或负面的国际效应。撇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谈,美国国内社会治理水平、公民的素质、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政府的决策机制应该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最近几年的软实力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外政策的失误,国内的多元化、民主化与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作风不平衡。如果美国能够在以后的外交政策中改变这样的做法,那么对美国软实力的提升是有促进作用的。 中国在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很少把国内国际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更重视通过对外行为和政策宣言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好感,提高我们的吸引力;而相对比较,对我们内部的制度建设、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治理状况等着力不够。中国最近软实力有所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对外政策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软实力在这个层面的提升并不能掩盖我们国内制度建设的不足。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以求得国内的制度建设与对外政策的平衡。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做,我们在影响同化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重新塑造自我。在把握国内与国际平衡过程中,对于硬实力正在上升的中国,当前尤其要注意对民族主义的理性认知。民族主义有助于在国内增强凝聚力,在国内成为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国际事务中大众民族主义往往滋生民族排外情绪,导致中国软实力损失。 第二,软、硬实力的平衡。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硬实力的提高。正如前面我们所阐述的,硬实力本身也可以滋生软实力。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客观上使得中国有更多的经济资源提供公共外交服务。同时,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在第三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本身就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虽然硬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提高软实力,但硬实力代替不了软实力。软实力的构建、培养、传播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西方有学者认为,我国软实力的提高都是硬实力作用的结果。对此我们当然不敢苟同。但是我们自己必须清醒意识到,经济发展不仅不能替代软实力,如果不注意国内的协调发展,硬实力的提高还有可能侵蚀软实力。例如环境恶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力、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严重等,就会损害软实力。在对外交往中,硬实力的不当使用也会侵害软实力。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强大军事和经济硬实力,到处进行军事干涉,直到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软实力持续下降。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 第三,软实力来源的不同领域的平衡。根据奈指出的软实力的三大领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在中国软实力的构建中,我们最近几年在文化和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我们相对比较低调。中国未来的软实力建设,应在注重文化宣传和对外政策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侧重于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把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我们的体制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社会宣传,特别是我们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与我们以前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等。这些理论创新对中国软实力建设乃至对中国的崛起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软实力的比较研究引伸到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中。中美软实力比较的意义在于明确差异,在竞争中相互学习。中国在推进自己的软实力战略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进行自我更新与身份塑造,美国也会在不断受挫的对外政策和软实力持续衰落的现实面前进行自我反省。P164-167 序言 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这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其初衷不是为了与其他国家一竞短长,而是内省,对自己的战略路径进行反思;探究中国软实力增进之道,其目标不是为了地区性乃至全球性扩张,而是希望自我充实,从而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软实力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随着中国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中国软实力也迈出国门,对国内外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正在成长为软实力的多元中心。对照中国的战略定位及其软实力资源的现状,中国软实力依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后记 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当前处于市场开放、观念更新、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特定历史时期,要实现现代化,要完成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就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是否实现崛起,不仅要看其硬实力,还要看其软实力,真正的崛起应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辅相成。可以说,软实力建设是中国打破大国崛起悖论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向,是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一方面,中国崛起的正面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开始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注入更积极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硬实力发展受制于软实力支撑不够的窘境,但倚重硬实力的国家建设模式尚未得到全面调整;软实力建设的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展现。鉴于此,评估中国软实力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中国软实力增进之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本书由“总论”、“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战略”等几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国内中青年优秀学者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2006年度课题“中国软实力研究”的结项成果。笔者长期关注软实力议题,1999年迄今就文化价值观、国际制度、战略观念等软实力要素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在《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2006年版)、《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专著中辟专章分析软实力及其战略价值,并翻译了《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西方著作。笔者亦曾对中国企业软实力进行过长达一年的实地调研,相关调研成果即将面世。2006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邀请国内知名中青年学者,国务院研究室等战略部门的官员,共同就中国软实力问题进行研讨,这次研讨成为中国软实力研究的一次盛会(相关讨论参见附录《知己知彼:加强中国软实力研究》一文)。与会学者积极提供了相关文章,这些文章经过一年多的积淀和修改而定稿,成为本书的主体。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中国软实力已成为当代中国研究的主题、中外学者讨论的热点、中国决策者关注的话语。我们为躬逢其盛、有所助益而颇感欣慰。当然,本书只是中国软实力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祈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中国软实力研究,有更多、更精彩的研究成果面世,共同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献计献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门洪华 2007年5月5日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个国家都应该同时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可偏废。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我认为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 ——约瑟夫·奈 1978年以来,中国采用以“发展主义”为中心的追赶战略,以资本投入为主驱动经济增长,以硬实力提升为核心。展望未来,中国应采取基于创新或以观念为核心的软实力增长模式,因为创新或观念具有正外部性、外溢性,具有传播、扩散及应用的规模效应,还能替代稀缺要素,呈现出报酬递增特性。 ——胡鞍钢 评估中国软实力,我们没有兴高采烈,而是充满忧虑,因为中国软实力并非强大,可谓有剑无锋;研究中国软实力,我们的初衷不是与其他国家一竞短长,而是内省,对中国的战略路径进行反思;增进中国软实力,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扩张,而是自我充实,从而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门洪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