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志摩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中华名山,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本书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中华名山的风味和特质。同一名山,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

内容推荐

本书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目录

中国人的山水观

泰山

泰山日出

雨中登泰山

扇崖

泰山极顶

泰山脚下诗碑林

泰山风光

黄山

黄山记

黄山三天

黄山拾美

且说黄山

黄山小记

黄山印象

上天都

黄山松

黄海游踪

黄山秋行

华山

华山谈险

二游华山

雨走华山峪

华山游记:

峨眉山

 峨眉山下

 雾里峨眉

直薄峨嵋金顶记

峨眉山上的景物

峨眉道上

庐山

庐山面目

庐山游记(节选)

庐山

庐山

庐山纪游

五台山

记五台山佛光寺——引言

五台赞佛记——旅晋五记之一

游佛光寺:

仁山智水

雁荡山

雁荡山的秋月

雁荡杂记

雁荡行(节选)

井区山

井冈翠竹

三上井冈

武夷山

武夷山的雨

纯情山水

阿里山

阿里山看云

阿里山和日月潭

山的图腾

天山景物记

朝“武当”

琅琊山游记:

天子山一日

重游玉皇山小记

穿过秦岭

今日贺兰山

五峰游记

羞女山

贵州山丛寻画

南岳游记

天目山中笔记

桂林的山

编后记

情随高山起境人深幽中

试读章节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高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说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1952年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公尺。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量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图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字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像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做自然的栏杆,那地方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像。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做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皴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叠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像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鳌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鳌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稳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做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像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作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温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自然能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华氏六十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度。那一天是八月二十九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P41-44

序言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

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地赞叹激赏之情,即使不得不越过穷山恶水,也并不以自己此举是一种“征服”。

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寒山子有诗形容他被认为隐入寒岩的实际境界是:

君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人们不去体会他这首偈语般的诗,而误以为他真的隐入寒岩去了。于是,美国嬉皮起而仿效,结果无功而返。寒山子并没有去“征服”寒岩,他的“隐入寒岩”是“与君心不同”。所以你要问他“似我何由届”?那就是不懂得中国人所重视的“心境”了。“隐”是心的事,而不是实际行动的事。没有人能在“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的寒岩生存。寒山子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在人世间的某一个角落,避开扰攘纷争的纠缠而已。

如果他真是能在寒岩生存,那他岂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登山专家,可以去征服额非尔士峰而毫不费力了?但那又岂是中国诗哲所赞赏追求的境界?

中国诗人都爱山,“五岳寻仙不辞远”,而他们的态度是谦和的,心情是轻松的,出发点是爱与诚服的。他们不觉得山有去“征服”的必要。除非你是像西方侵略者那样,要去别国的边境,偷偷插上一面属于他们自己的国旗。那便不是游山,也不是健行,而变成侵略与偷袭了。

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到《庄子·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渔父篇”,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像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诗人李白好任侠,喜登山,却不曾听说他夸耀过自己“征服”了多少山头,而只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他爱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甚至传说他醉后想向水中捞月而淹死,不曾听说他创了游过某条长河的纪录。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名登山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世界各国的画家,除日、韩等亚洲国家,受中国的影响,有专门的山水画家之外,西方国家并不以山水画作为一个画派。也说明了东西两方对世界的看法角度之不同。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近却无”。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像当是隐者的居处。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只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离群索居的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王维的《终南别业》,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可以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情的。

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写诗作画的人是文人的缘故,所以不以攀登高山去强调勇气与体力。不过,如果你细读中国各式武侠小说,其中却更不乏山中的高人隐士、武林的大侠。他们隐居山林,志节高蹈,是武人中的智者,其生活情调典雅悠闲,是中国人对侠客最崇仰的一项因素。武人也不逞匹夫之勇。武侠小说中之逞强斗力的角色都是配角。在中国武人心中,大自然也是宗师,而不是要求征服的对象。中国武术招式常采取动物的动作,也是以自然为宗师之一例。

“征服”山头,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某些山头,却并不能“征服”它。中国诗人笔下的“寻幽探胜”是“认识”二字的美化。

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人类登月是伟大的成功,但与其说这是“征服”了月亮,不如说是超越了自己,创造了历史和进一步了解了大自然。因为月亮上尽管有了人类的足迹,但在人类的世界里,仍然是“何处春江无月明”。

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后记

此前编选的《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畅快欣然,仿佛游历了中国所有的历史名城,城里城外的枝枝节节都几乎了然于心了。文化的城市实在是人类建立的安居之所、精神家园,她的变迁之中蕴含了难以言尽的历史酸辛。当再一次编选《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油然感觉又一次的健心游历要开始了。自然的山野的确是人类景仰的巍峨壮阔的依靠世界、生养之处,玩味山的亘古不变也应会给予嘈杂的人类生命意义的启发吧?当我从城里的历史风味,一下子跳到旷野山川的博大空间,心绪也更为旷达飞扬起来。

就因为山是自然赋予我们生命的重要符号。

小时候读书,在懵懂之中,背了一些文辞,大都随着岁月而遗忘了,但却对诸如“山之阿”的快感依然印象极深。成年后逐渐明白心随平野阔,江涌大荒流的境界,却愈发不满足。因为心境扩大后,又对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格外钟情,想那空寂无人万籁俱寂的山巅,看那高悬的无垠天际,心的飞翔将如何无极?山的空灵和山的沉稳,山的曲径通幽和山的巍峨矗立,都多面性地诱惑着我们探其魅力。所以我爱山。但其实在很长时间里,对于山的自然属性,对于山给予我们踏足野游的乐趣更为重视,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开始读解一座座山的秘密,认知一个一个山之中隐藏的微妙涵义。

山是有灵性的,不用从神话、从典籍中去寻觅山的神妙所在,只要想想人们是如何虔诚地谈论山,赋予山诸多的人际联系,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诸如杜甫之叹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登巫山而有“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赞叹,黄山有让人难以忘怀的“迎客松”,华山苍龙岭还留着“韩愈投书处”的记忆等等,都在证明山石之间、山林之中、山涧之里、山雾之外,到处是山与人的呼应关系。

忽然想到,一个偶然机缘触动的关于山的一个有趣话题。某一天乘坐城里的出租车出城爬山,途中听到交通台正在进行有奖竞猜,司机忽然哈哈大笑,我疑惑之,他告诉我,征询的题目是问:

“女人似水,男人似什么?”

司机嘲笑居然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他鄙夷答题者竟然不知道:女人似水,男人就是山啊!果然,没有人揭奖的最后的答案正是:

“男人是山。”

我感慨不已。山被如此庄重地赋予男性的责任,对于已经越来越忽略人之外世界的人类来说,的确具有警醒的意义。

人类祖先是从树上下到地面的。是不是从高山中走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但人类总是仰仗山川确乎是事实,川流产自于大山,大山孕育着人们所需要的一切:茂密的森林遮蔽着水土,飞禽走兽自在的生存,高山草旬一望无际,雪野滋养着不断干涸的河流……每一次踏入山间小道、山谷溪涧,都会感叹工业生产污染了河流,却还有源头的山水还沉净自然、郁郁葱葱……又想到如果人类没有节制和山林不再供给,将来还有没有城市的存活价值?人类还会不会被迫重新走人大山寻找栖息之地?

于是忽然就对“高山仰止”的解读有了新的理解了。因为山就是壮阔坚实、恒定不变的存在,在它面前,人显得何其渺小。杜甫有诗歌日:“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人间的企盼就落脚在山的厚实稳重上,可见山在人心深处的如许分量!

是的,举凡《那山》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韵味!正是韵味成为中国人观察山水的心悟追求。你说王维对“空山新雨后”的感觉是多么自在惬意,他欣赏的显然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微妙意味,给予人无言有意的深味。而李白于山则为“噫吁喊,危乎高哉!”那份大呼小叫令人惊讶,而他这位大诗人对于天姥山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由衷挚爱,给予人的是绝不能为了事权贵而“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山不就是欣赏者对于自己胸臆的投射和具象写照吗!

通观全书描绘的山,深刻的印记还包括中国人对于山的独特态度:达观享受。罗兰在《中国人的山水观》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国人对于山水的态度确乎是精神享受,山如老友,需要陪伴疏散身心,所以山成为快乐的写照和忧伤的稀释处所。山又如镜子,看山如看自己心境心态,陶潜先生竟然巧妙地吟诵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就是因为自己的观照在山中得到复验。

其实,《那山》中的诸名家未必都全面描绘了所到山林的妙处,但他们各自的心中所感,情趣所获却真真切切。犹如中国绘画,初看所描之山没有立体感和透视力度,但看似平面的背后却是趣味感知和想象的天地。文人于山间悠缓讲述的已经是艺术之山,是看透平面之后的想象力锻造,一切尽在修养陶冶的趣味。想想贾岛已经揭示的山水趣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切尽在描绘中,就看你能不能参透山中境界所在:云雾笼罩深不可测的远方,似有深处影,就看有心人。读此书似乎也可以这样看。

2007年10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