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川人大抗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郑光路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出川抗战的三百五十万川军,有六十四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川作为大后方,为八年抗战提供的财政粮赋支撑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四川人民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本书记述了四川人的这段光辉抗战史。

目录

开卷语 /1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四川 /1

1.刘湘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3

刘湘入驻成都 /3

刘湘和夫人“刘甫婆” /10

2.刘湘与蒋介石 /17

刘湘统一四川和“刘神仙”奇闻 /17

“峨山训练团”的风波 /21

从“反共”到“联共” /25

3.历史罕见的大饥荒 /29

四川灾情引起国际关注 /29

怵目惊心的人吃人 /33

空头“赈灾”与“拜神求雨” /35

4.四川人民的抗日呼声 /39

少城公园风情 /39

茶馆里的“抗日”呼声 /44

5.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 /49

成都的外国领事馆 /49

刘湘反对日本人在成都设领事馆 /52

成都“大川饭店事件” /57

“蓉案”惊动中外 /59

6.四川的抗日救亡运动 /63

“西安事变”的影响 /63

“努力餐”和成都的救亡运动 /68

刘湘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和保护 /74

第二章 抗战爆发了 /79

1.蒋介石决心整肃四川 /81

蒋介石的“军队国家化” /81

卢沟桥炮声惊散“整军会议” /85

2.川军请缨抗战 /91

川军将士的觉醒 /91

国防会议上刘湘请缨 /97

四川军人慷慨出征 /103

第三章 “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111

1.杨森和他的二十军 /113

杨森和他的“新川政” /113

二十军十万火急赴上海 /119

2.二十军血战上海 /125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 /125

向文彬团恶战顿悟寺 /129

林相侯团长英勇阵亡 /135 /

二十军伤亡7000人 /139

3.四十三军喋血大场 /144

惨烈的大场防卫战 /144

解固基团长的“衣

冠冢” /148

第四章 川军血战南京 /153

1.刘湘带病出征南京 /155

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155

川军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159

请命参加南京保卫战 /164

刘湘旧病复发 /169

2.泗安、广德阻击战 /175

川军“敢死队”全部战死 /175

死守广德防线 /181

饶国华师长悲壮殉国 /186

3.南京失陷和川军失踪 /191

南京失陷 /191

川军失踪之谜 /196

第五章 将星陨落 /201

1.出师未捷身先死 /203

蒋介石奖惩川军 /203 /刘湘抱病筹划“反攻芜湖” /208

“望帝魂归蜀道难” /211

刘夫人汉口奔丧 /215

2.有关刘湘死因的传闻 /220

传闻之一:“反蒋事败被吓死” /220

传闻之二:“被蒋介石害死、毒死” /224

3.隆重的“国葬” /230

党国要人云集蓉城 /230

毛泽东唁电高度评价刘湘 /235

第六章 川军血战台儿庄 /239

1.二十二集团军急赴山西 /241

天寒地冻渡黄河 /241

邓锡侯喜逢朱老总 /246

2.川军处处被歧视 /251

装备可怜无人肯要 /251

终于被五战区李宗仁收留 /254

3.川军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259

杀韩复榘振奋全国军心 /259

两下店川军建奇功 /263

范长江采访二十二集团军 /265

4.王铭章死守滕县孤城 /271

蒋介石严令固守滕县 /271

血与火的厮杀 /275

王铭章以死报国 /281

第七章 抗战中后期的川军 /289

1.蒋介石控制下的川军处境 /291

蒋介石统一四川 /291

“厕所标语”引起的风波 /297

2.川军屡立战功的原因 /303

川军将士誓死报国 /303

出川抗战纪律严明 /309

3.李家钰血洒战场 /31 5

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315

深明大义主动殿后掩护友军 /319

中伏击将军壮烈殉国 /323

第八章 大轰炸下的四川 /329

1.炸不垮的“陪都 /331

“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331

“五三”“五四”大轰炸 /337

“大隧道惨案” /343

重庆赢得世界的尊敬 /347

2.大后方的“跑警报”和“空战” /356

成都的“跑警报” /356

日机轰炸四川其他县市 /362

“黄鸡婆”拼死战日机 /370

轰轰烈烈的“献机运动” /377

第九章 四川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惨烈牺牲 /383

1.中国抗战最主要的物资支撑 /385

震惊一时的成都“抢米事件” /385

市长杨全宇之死 /389

吃“观音土”也要先交公粮 /393

2.350万川军64万多人伤亡 /399

国民政府的“征兵”概况 /399

四川出征人数和伤亡人数全国第一 /401

3.四川热血青年请缨杀敌 /405

自愿出征事例举不胜举 /405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411

兵役署长程泽润之死 /419

4.“献金运动”催人泪下 /424

冯玉祥奔走川南推动“献金” /424

大后方对抗战的贡献难以尽述 /434

尾声

抗战丰碑必将永垂青史 /441

1.抗战胜利浸透川人血泪 /443

2.抗战丰碑在人民心中 /448

后记 /454

试读章节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时。日本政府广播以凄惋声音播出日本天皇裕仁向中美苏英等盟国宣告投降书。在日本天皇广播前一小时,蒋介石到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发表《抗战胜利对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广播演说》:

“我们的抗战,在今天获得了胜利。正义战胜强权,在这里得到了最后证明。我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和我国的同胞,相信这个战争是世界上文明国家所参加的最后一次战争,我们所受到的凌辱和耻辱,非笔墨和语言所能罄述!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和‘与人为善’,是我们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到今天一贯地只识黩武的日本军阀为敌,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

其实,早在8月10日,日本将投降的消息已在成都传开了。

成都民革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对作者讲述了此中经过:10日这天,24岁的曾子光一大早就到电信局上早班。报房里,嘀嘀嗒嗒的无线电讯号声连续不断。8点零1分,最为繁忙的成都——西安电路上传来了对方的紧急呼叫:“西安呼叫成都,这里有重要‘简便公电’,请班长上机!”值班长陈子侯急忙抄录:“由于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广岛、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的毁灭性袭击,所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请注意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为此,让我们停机10分钟,以示欢庆!”

面对这份电报底稿,曾子光等人狂喜得叫起来:“中国胜利啦!日本投降啦!”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喜讯通过电波传给康定、拉萨、汉源、西昌、松潘……王大炜老师讲:曾子光一直保存着这份弥足珍贵的电报底稿,1995年才把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涕泪沾裳、奔走相告,消息迅速传遍全中国。10日后的日日夜夜,各地男女老少涌向街头、场镇,大跳大笑大唱大闹,连不相识的人也互相拥抱。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放鞭炮,彻夜火把游行……

“8·15”成为抗战史上最后一个难忘之夜、狂欢之夜!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水满脸地大声狂叫亲人名字:“××呀,日本鬼子投降了,你该安心九泉了!”

在四川青城山上养病的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这天正在厨房里烧开水,有人跑进来说:“日本人确已投降,灌县、成都各界正在放鞭炮,游行!”冯玉祥顿时眼泪哗哗流下来。有人问:“胜利了,为什么落泪呀?”P443-444

序言

2005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以抗战为题材的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方位、全面、系统介绍大后方四川在中国抗战中重要地位和历史功绩的书,至今还是空白。本书就是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的填补这项空白的优秀作品。

当年“陪都”重庆所在的大后方四川,究竟为抗战作出过什么贡献?请看1945年1O月《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干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兵”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 4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对川军和牺牲的川军将士作出过高度评价。

此外,几千万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忍饥耐寒、共赴国难。所以《新华日报》还说:四川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为中国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缺少川人抗战的抗战史,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抗战史。川人大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鲜血浸透、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页!

早在十多年前,聂荣臻元帅在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段历史,尤其是四川人的抗战史,依然没有引起史学界、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其直接后果是正面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匮乏;更为严重的间接后果是,多数青年人乃至许多中年人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或是淡漠、遗忘,而一些以四川为背景“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通俗小说之类的东西盛行,更是扭曲、丑化了那段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本书作者郑光路2004年7月3日在《成都晚报》发表《川人的抗战》一文,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无数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后热泪盈眶,报社编辑部电话不断。成都专门举办座谈会,国内《大家文摘》《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及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大网站、论坛都转载了此文,并热烈讨论。《成都日报》发表多篇文章,认为“川人抗战”应成为成都的“城市精神”……这些,说明川人大抗战的历史是广大群众极为关注的!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川人大抗战的历程,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这段历吏的长篇专著。本书史料独特、立论公正。读者通过它不但可了解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历史背景下正面战场和川军英勇奋战的场面,也能看到大后方民众在中共“团结抗日”政策的推动下共赴国难的动人情景。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叙述了四川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宣传了真实的四川形象,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抗战史作了很重要的充实,在提倡爱国主义、发挥光荣传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本书极具史料价值。本书作者研究历史多年,曾写有大量历史题材的文章和数本书籍,深受各界好评。作者是以“治史”的严肃态度写作本书的;“持之有故、言之有据”,是作者的写作原则。

第二,在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本书尽可能地以生动语言作情景化描写,避免了通常历史研究类书籍干巴巴罗列史料的弊端。

第三,本书随文配有珍贵历史照片近二百幅,使本书文图并茂,更引人入胜。

在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极力否认侵华历史、掩盖侵略战争罪行的情况下,我们隆重推出此书,不仅是作为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作为对无数先烈的纪念,而且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种警告和奉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只有认识和了解过去那段血腥,我们才会在将来不再经历那种血腥。这就是重温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后记

经过数年资料积累、半年紧张写作,此书终于完稿。

我曾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对侵华战争态度的变化:1946年9月后,日本文部省陆续编写的中、小学日本历史教科书,是以批判态度对待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1950年后,一些战争罪犯逐渐进入日本政治、经济领导层,掌握了大权。1955年2月,文部省制定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侵略”一词完全被“进出”所代替,对其战争侵略行为尽量“稀薄化”(即弱化、淡化)……

此后越演越烈:每年8月1 5日前后,日本靖国神社都有日本政要为军国主义分子扬幡招魂。日本靖国神社是以天皇的名义,把阵亡的军人称为“军神”,进行祭祀、参拜的地方。靖国神社供奉“军神”240多万名。1978年后,日本公然把侵略中国罪行累累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坂垣征四郎、松井石根等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作为“殉难者”“请”进了靖国神社。内阁总理和内阁大臣此后多次参拜供奉……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完全贯彻了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宗旨。“编撰会”成立于1 997年1月30日,成立时发表的《宗旨书》声称:战后的历史教育,丧失了日本人的骄傲,给子子孙孙带来了“谢罪”的命运;所以要为21世纪的孩子们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要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历史教育……

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不断著书立说篡改历史。他们的荒谬言论对日本青少年一代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他们把日本对过去的侵略历史进行反省说成是“民族自虐”、“损害日本国家和民族的名誉”……每年都有日本军国主义遗老遗少身着当年日军军服,高唱日军战歌,在供奉东条英机等战争罪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内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挑衅示威……

在我们国内,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抗战文物、雕塑、遗迹被遗弃、破坏以致存世日少;一些年轻人已不大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真实历史……

2004年“9·18事变”73周年前夕,许多中国学者呼吁要加强对“抗战时期人民苦难史”的研究,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国耻教育,以史为鉴、振兴中华(见“中新社”北京2(J04年9月15日电和《嘹望》周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中国抗战历史的研究、宣传都显薄弱。专家们说:“如果有些研究不能抓紧进行,搞细搞透,恐怕就永远也搞不清了!”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在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其暴行罄竹难书,致使中国人民伤亡350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60fJO多亿美元……中华民族所受苦难举世罕见!四川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作出了那么多重大贡献和惨烈牺牲,但在现今的中年人、青年人中,对此却知之甚少。就连四川人也是如此……而一些以抗战为时代背景的“戏说”影视剧更在严重误导后代……

我写《川人大抗战》前曾访问过许多年轻人,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什么贡献?”一些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啥贡献?拉壮丁嘛,还有王保长、卢队长调戏三嫂子嘛……还有那个疯疯癫癫的哈儿军长、哈儿司令,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我很悲哀。才隔50多年,那段被鲜血浸透的历史,就这样被遗忘、被淡化、被扭曲了……

仅仅谴责日本政府在教科书等问题上不敢正视历史,是不够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样对待历史,怎么样教育后人。我们的前辈,曾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用血肉筑成长城去浴血奋战。如果现今的中国人不知国耻、国难,不了解前辈们为民族解放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惨烈牺牲——那不但很可悲,甚至是很危险的事!我们天天在说要提倡爱国主义,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抵抗侵略的历史如此轻易遗忘,所谓“爱国主义”又何从谈起!

所以我认为:川人抗战这段历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应当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从大的角度讲。它可充实中国抗战史。就是仅从宣传四川、宣传成都的角度出发,它也意义巨大。难道四川、成都除了人们常说的风景名胜、盖碗茶、麻辣烫、串串香,还有“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的“成都美眉”等,就没有更值得宣传的更高的精神的东西了?

近来,《成都日报》等众多川内媒体载文认为“川人抗战”应是成都“城市精神”之一;而重庆,也有许多人认为应该提倡抗战时期的“陪都精神”……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情!但愿这是一个新的开端。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本《川人大抗战》如能为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留点痕迹,作者就将感到异常欣慰!

本书写作前后,曾得到川军高级将领及抗日英烈的后代亲属热情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李克林(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予)、饶毓磅(英勇殉国的饶国华将军之女)、邵英侠(空军大队长邵瑞麟之子)、于民勤(二十三集团军战区游击司令于渊之女)、范学铭(刘湘部武德学友会秘书长张龄九之外甥)、傅尧(二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傅常之孙);及各界人士王大炜(成都民革文史委员会主任)、雁翼(著名作家)、流沙河(著名学者)、樊建川(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黄强(成都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陈稻心(《成都市公安志》主编)、陈代俊(《四川政协报》主任编辑)、雷康(巴蜀网站站长)、杨漫、张波心、邱良君、唐宋元、铁波乐、王重纲、赵忠、冯水木、刘绥滨、王学贤;尤其是《成都晚报》副刊部主编卢泽明和白郎老师、《天府早报》副刊部主编石维老师的热情帮助;及本书责任编辑何昌宇老师辛勤努力……作者在此向以上及不能全部提及的前辈、老师、朋友们致以衷心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