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啊荒野/耶利内克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奥地利)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著//莫光华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其实是由三个互相嵌套,彼此缠绕,互为参照的漫画式中篇小说构成。不妨称之为“荒野三部曲”。作品内容驳杂、思想冷峻、视角跳荡而收放自如。作者语言奇特、极具张力,思绪诡谲、指归幽深,嬉笑怒骂、令人惊诧。从内容和结构上,这本书不是一部通常所说的“散文集”,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也体现在作者为各篇所加的标题上。但是,之所以被称为散文,大概因为作品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皆属无名无姓的、仅借人称代词指称的漫画式人物,并且作品采用了诗化的和独白式语言,叙述性较弱。而这在形式上倒符合我们中国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界说,故称之为“散文”也在理。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三个相互嵌套,彼此缠绕,互为参照的漫画式中篇小说组成,可以称之为“荒野三部曲”,并可看作以英俊健壮的青年伐木工埃里希的悲惨命运为“潜在线索”的畸恋小说。文盲埃里希戕害自然,荼毒生灵,又被人欺骗利用,受尽凌辱剥削。这个粗野、麻木、猥琐的兽奸者,同时为两个出类拔萃的女人——著名哲学家情妇、诗人艾希霍尔茨(疑似作者本人)和德国康采恩奥地利总代理、无名无姓的女经理及森林大亨所“追求”和“需要”,成为她们的“自慰品”。埃里希被选中充当“性助理”,陪同女经理上阿尔卑斯山猎场,由于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黑暗勾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像动物一样遭到猎杀。

作品揭露了那些阴险、伪善、自私的政客和大资本家的嘴脸,咒骂那些受人利用的所谓“自然保护主义者”的恶劣行径,强调要保护的不是人化的自然,而是原初的荒野,令人敬畏的自然状态。书中还把奥地利和德国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丑恶面骂得体无完肤。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率直本真、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她那无与伦比的语言想象力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瑞士《新苏黎世报》盛赞“本书作者是一位喜欢实验的语言艺术家,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与她相比,许多女作家无异于正在习作的中学生。”

目录

译本前言/荒野畸恋 自然悲剧  莫光华

第一篇 外面的日子:诗篇

第二篇 内.昼:不是讲故事

第三篇 外.夜:精彩的散文!宝宝的代价!

试读章节

对于那些最可怕的卑鄙行为,这片森林自己是有责任的。从外表上看,它的植被密集的整体和它的步态当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对于我们的离婚它却是真正有责任的。有些人相信奇迹。有水滴从圣母像上飞驰而下。对于旅游指南而言,“伤口护理”是一个出自宗教问答手册的外来词。这就回家钻进你的洞穴吧。人们任凭伐木工歪歪扭扭地一起生长,可他们却殚精竭虑甚至充满热情地想让滑雪板能够笔直地伸展开去。从国外冒出来的那个滑雪者享受着最高阶段的护理待遇。因为他在城里展示了我们久经考验的了不起。相反,其他人,寥寥无几的本地人,则默不作声地把我们那些马马虎虎的东西埋在国土下。在这个国家,恰好只有(他们的运尸车上)那片小小的盖子才属于他们。你们这些反对者都来吧!某个过程会使当局得到消息。这是那么令人痛苦!作为一个简单拼凑起来的活动玩偶,这男人笨重地踏上了山道。一个长着一双不易觉察的翻眼皮老女人正在等她。她的眼睑压迫着她。欲望使她战栗。一尾鱼在地板上。接着发生的是激烈的,而自然规律是温柔的。可惜沟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义务,更好玩的则是作孽。工作使生活甜蜜。老妇和森林的上司,那个护林员,分享着一个甜柔的秘密。这个秘密只有在蒂罗尔才可以解开。她跳出了我们的婚姻,犹如一节货运车厢脱离了轨道。她不再是善的。现在她野心勃勃。失业的人们从厂区的四楼跳出窗外。聚集的人群被驱散。此前三周妻子跳离了他。自然已为婚外的卧房预备了场所!粪便里也能产生自然。这女人此时怀着快活而陌生地微笑着的负担。这家伙啥时才能到?他特意为她付过账的一样东西是浴室。它就在岳父母的餐室里。而他自己的浴室则纯属自己造的。里面很宽,或许还能添一间桑拿室跟它作伴。谁知道.我们去逮她,这个穿着聚苯乙烯的女人,那些角落却从上面罩住了她。这场婚姻的化妆盒就是那幢私人住房,它属于岳父母。现在他们卖了它。我脚上粘来的林中泥土沉湎于洗澡水,水质柔和温暖。

五月让一切焕然出新。公司们赠给那些被筛选出来的人一份招聘广告。有一位护林员来得不情愿。我们首先就需要一名护林员。于是,(林区主任手下)那个永远的第二把手就变成了一位女士(不像在电影里那么漂亮)身边的第一把手。在乡村,是否原版正装毫不重要,如果是拷贝更好。拷贝比原版更光滑。宛如被热风吹走,孩子们滑向学校。他们飞远了!上面将举行一次咖啡点心会。装满货物的背包很沉。山上的老妇欲望战栗:(由“耶稣公司”派出的)雷电擦过苍穹。她极少看见人,可她恰好需要这种愉快的摩擦。为此她有必要找些借口。他应该上来并得做些什么。沥沥滴水的森林,上空没有任何令人欢欣的迹象。牲畜的本能早已被抑止。剩余的动物被放进了卷宗。这些生灵被刺穿,刀子插入它们的身体。只有作为女人才能说清楚.这是什么:女人!作为女人需求很多。仅仅是为了吸引!一个深深陶醉的老女人期待着某个人,她使劲挠痒。没人看见。她掰开下面。她几乎精疲力竭。别的女人会觉得,跟陌生人交媾都比像畜厩一般污秽的产褥期来得干净。客人的床铺是那么可爱,产床是那么龌龊。过夜取代出血。如厕:不要苛求里面铺上带图案的瓷砖并用那种(带淋浴的!)(厕所)代替每天的擦拭。代替堕胎。高山伐木被暂时叫停。就从业而言,我们得到了积极的安置。苦于化了脓,指甲在他的床上歇着。牲畜麻木地站在他的两端。谁也不对谁说话。牲畜很漂亮,只须看着它(而非照料)。采花吧,在它成为植物的保护对象之前。出自柔软杂草中的一束新鲜的花给烤肉搁架带来某种不安。那孩子费了好大劲儿。那陌生人也很高兴。牲畜亮了。天很美。他答应过什么但不必守诺。山道上,那个男人发现了某样出乎意料的东西。这是何等的快乐,他简直别无所求了:一本旧连环画,一件残余物,名叫“布希熊。水、长效毒素和惯于独唱的时间产生了一种颜色腐蚀作用。就这样,自然还从夏季劫夺了最后一份猎物。再也没有孩子惦念这种画册。自然成功地消化了艺术。自然赢了。没有人惦念一个孩子。此处的这位父亲惦记着两个孩子。他们俩总是一起出现。跟母亲一道,他们大约已到达了蒂罗尔地区。他正要捡起那画册。给我的女孩儿,她那么爱看书。可现在他却把那有耐心的纸张连同纸绳都踩进了泥土的脚板下,这叫丰富对充实。

          P8-P10

序言

    荒野畸恋 自然悲剧

       莫光华

按原著封面标题的“Prosa”字样,耶利内克这部《啊,荒野,啊,保护她》被称作散文。但据译者的感觉,这本书其实是由三个互相嵌套,彼此缠绕,互为参照的漫画式中篇小说构成。不妨称之为“荒野三部曲”。作品内容驳杂、思想冷峻、视角跳荡而收放自如。作者语言奇特、极具张力,思绪诡谲、指归幽深,嬉笑怒骂、令人惊诧。从内容和结构上,译者觉得,这本书不是一部通常所说的“散文集”,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也体现在作者为各篇所加的标题上。但是,之所以被称为散文,大概因为作品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皆属无名无姓的、仅借人称代词指称的漫画式人物,并且作品采用了诗化的和独白式语言,叙述性较弱。而这在形式上倒符合我们中国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界说,故称之为“散文”也在理。

由于手头无相关资料,且时间仓促,以下译者仅据翻译过程中的肤浅感受,勾勒本书的基本特征,供读者参考。

创作时间:按原著版权页的时间,初版是1985年,也就是说至少写于近20年前。

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约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

地点背景:德奥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私有林区、私人猎场、旅游风景区、高山滑雪场。

核心人物:一个是妻离子散、有名无姓的青年伐木工“埃里希”。一个是有姓无名的70多岁的女诗人“艾希霍尔茨”(疑似作者本人)。

重要人物:一个无名无姓的“女经理”,某德国康采恩在奥地利的总代理。一个无名无姓、只有绰号的大资本家、森林所有者“商场国王”。还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疑似海德格尔)。

译者认为,不妨将全书看作以英俊健壮的青年伐木工埃里希的悲惨命运为“潜在线索”的一部“畸恋”小说。文盲埃里希戕害自然、荼毒生灵,被欺骗、被利用、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抛弃、被惩罚、被杀戮。这个可怜可恶、腰无分文的小人物的形象贯穿全书。他是个粗野、麻木、残忍、猥琐的兽奸者,却同时被两个最出类拔萃的女人“追求”和“需要”。并成为她们的“自慰器”。这两个分别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在精神和物质领域的最高发展阶段的人物:一个是某位闻名世界的哲学家的情妇——特立独行、怀才不遇的女诗人艾希霍尔茨;一个是某德国重工业康釆恩驻奥地利总代理——叱咤风云、年轻漂亮、冷酷无情的无名无姓的“女经理”。埃里希被选中充当“性助理”,陪同女经理上阿尔卑斯里的猎场。作为一次“意外事故”的结果,被抛弃的伐木工,由于看见了不该看的一幕政治与经济的黑暗勾当,最后像动物一样遭到“猎杀”。在这些过程中,喜欢激情谩骂的耶利内克把奥地利和德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几乎所有人、所有方面、所有现象都骂得体无完肤。不管事实如何,译者以为,本书至少为中国读者开启了一个认识德、奥等国社会的一扇令人不无惊愕的窗户。

在书中,人作为自然的敌人和追求者,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弃儿,可怜又可耻地夹在曰益恶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人的自然属性,特别是人作为艺术和社会生活重要内驱力的性能力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庞大机器的可有可无的一个部件;以及人,特别是思想家、艺术家、诗人等脑力劳动者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暴力机器和意识形态监视和镇压的对象;最后还有人作为生物老化进程即死亡的恐惧者。这四个方面决定了人总是处于无法克服的烦恼、恐惧、压力、痛苦和绝望的处境。本书对这种处境有着独具特色的观察。可以说,从思想内涵上讲,耶利内克这部作品具有优秀长篇小说才能达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同时,由于作者的个人经历,这部作品,尤其是里面的女诗人具有自传色彩。特别是第二篇里,作者对纳粹进行了赤裸裸的咒骂、讽刺和抨击,同时也是对德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对文学、艺术、哲学的揶揄讽刺和独特理解。

可以说,“自然”是本书真正的“主角”,它在全书出现不下三百次。从标题和内容上看,本书似乎在为自然保护主义者张扬。但文中只有一两处明确使用了“环境”和“环境保护”等词语,绝没有呼吁“保护自然”。并且书中也不乏对自然本身的嘲讽和咒骂,因为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在与人为敌。作品揭露了那些以阴险、伪善、自私的政客和大资本家为代表的上流人物的丑恶嘴脸。他们不仅鱼肉百姓,而且还凭借他们的财产和权势,以保护自然为名,变本加厉地鱼肉自然。作者咒骂那些被人利用的所谓“自然保护主义者”——一切都只是在变本加厉地破坏自然。作者厌恶那些保护动物(为了更好地猎杀)、保护植物(为了更好地砍伐)、保护自然(为了更好地发展风景繁荣旅游)的阴险做法。显然,作者是在彻底反思并颠覆我们通常以经济利益特别是旅游价值为导向的自然保护或生态保护。真正要保护的,不是自然,而是“荒野”,那种原初的让人敬畏的自然状态,而非人化的自然:作为风景、旅游目的地或者挤之不竭的“奶牛”。

不仅如此,对作者而言,自然首先是一个叙述与表达的场景,就像在许多作品中一样。自然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背景,特别是作品里有关活动的背景。正如作者所言:诗人和登山者“两者都在处理自然”。所以耶利内克是在通过写作处理自然,建构和消解自然。

正是由于把自然作为表达场地,作者才无拘无束,充分而恶毒地发挥了她这位“实验语言艺术家”、“独白式的激情谩骂者”的无与伦比的语言想象力。作者对德语的讽刺性判语是:“德语,它是这样一种语言:每一首诗立即就会为自己选中这种语言。这种文化语言!”耶利内克以令人惊叹的方式把这种一向被视为“诗人和哲学家的语言”的话语系统的魔力与魅力施展得淋漓尽致。在语汇层面上,谐音、双关、隐语、俚语、作者自造词、文字游戏、幽默谐趣、典故等在原文里比比皆是。在句子层面上,多数句子短促、轻盈、破碎、交错,极具张力。同时,句中人称指代单调而含混,不少句子藏头去尾,难以一目了然,其多义性和不可译性有甚于诗。特别是第一篇,很多句子或片断非常具有诗歌的节奏和意蕴,这大概也是作者作为诗人的才华的体现,难怪这一篇的副标题就是“诗”。

耶利内克认为“她的语言来自音乐.她是无法被真正翻译的作家。”可以认为,她这话首先肯定是针对德语以外的西方语言而说的。对于汉语,她恐怕会干脆说,“她是无法被翻译的作家”。但是,“对付”西方语言,同样堪称“诗歌语言”的汉语也有其独到的优势。在翻译中,译者尽可能保持了原文的句式、节奏以及词汇层面上的讥诮、诙谐之处。但是部分词句汉译后读来可能不太顺意或顺理。正因为作者采用了诗性语言手段,而且“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加之德、汉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也因译者才力不逮,翻译这样的作家当然是一件极易成为费力难讨好的事。得益于刘硕良和吴裕康两位前辈的督促,译者勉为其难,匆匆完成本书的翻译。在此,译者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匡正译文中难免的错漏或不当不是之处。

         二○○五年一月二日 重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6: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