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迅速提升文化素养!本书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书通俗易懂,现查现用,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文化一本通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石晓娜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迅速提升文化素养!本书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书通俗易懂,现查现用,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文学、艺术、宗敬、哲学、政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目录 一 文学 诗 楚辞 诸子散文 赋 骈文 古体诗 律诗 绝句 打油诗 词 曲 小说 谚语 小品文 经史子集 类书 司马迁与《史记》 “三曹” 陶渊明 王维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白居易 郊寒岛瘦 陆游 唐宋八大家 《诗经》 四书五经 《尔雅》 《说文解字》 《唐诗三百首》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辞海》 二 艺术 书法 文房四宝 甲骨文书法 金文书法 石鼓文书法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宋四家 岩画 泼墨画 工笔画 写意画 国画 漫画 年画 画圣吴道子 张择端 篆刻 四大石窟 雕塑 兵马佣的艺术 编钟 师旷 五音十二律 《春江花月夜》 《霓裳羽衣曲》 《十面埋伏》 《汉宫秋月》 《高山流水》 《二泉映月》 五大名瓷 四大名绣 景泰蓝 梨园 京剧 三 宗教 佛教与禅宗 大乘与小乘 佛 菩萨 罗汉与四大天王 佛家四众 大藏经 佛塔 佛教四大名山 受戒 道教 五斗米道 太平道 三清尊神 玉皇大帝 道教四大名山 四御与六御 八仙 关圣帝君 基督教 《圣经》 伊斯兰教 《古兰经》 四 哲学 儒家 《易经》 太极八卦 独尊儒术 道家 老子与《道德经》 黄老之学 墨家与《墨子》 法家 纵横家 玄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性善论与性恶论 阴阳五行说 “白马非马”论 民贵君轻 庄周梦蝶 河图洛书 范缜与《神灭论》 王充与《论衡》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五 政治 皇帝 皇后 太上皇 丞相 三公 九卿 郡县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枢密院 翰林院 军机大臣 士大夫 节度使 单干与可汗 八旗制度 内务府 “知县”的由来 “使节”释源 巡抚与总督 垂帘听政 宦官 乌纱帽 六 经济 货币 刀币 五铢钱 元宝 银元 铜元 孔方兄 钞票 票号 钱庄 财政 赋税 重农抑商 一条鞭法 漕运 商标 商人的由来 七 军事 兵家始祖姜子牙 《六韬》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 《武经总要》 《武备志》 兵符 军旗的由来 三军 大将军 娘子军的由来 十八般兵器 冷兵器 战车 长城 假途灭虢 八 法律 《法经》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监狱 秋审 大赦 五刑 车裂 凌迟 刺配 文字狱 连坐 十恶 厂卫 “签字画押”的由来 “六扇门”与“开后门” 尚方宝剑 “明镜高悬”的由来 九 科技 造纸术 火药 印刷术 指南针 地动仪 浑天仪 漏刻 圭表 日晷 僧一行测子午线 郭守敬与《授时历》 陶器 瓷器 丝绸 琉璃的起源 祖冲之与圆周率 算盘 针灸的起源 十 教育 古代学校 稷下学官 科举制度 国子监 书院 八股文 私塾 蒙学 《千字文》 《三字经》 《百家姓》 秀才 “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小学”的由来 “老师”的由来 密封考卷的由来 武举 十一 体育 蹴鞫 投壶 击鞠 游泳溯源 拔河 武术 摔跤 剑与剑术 太极拳 少林拳 围棋 中国象棋 跳绳 踢毽子 赛龙舟 舞龙狮 扭秧歌 十二 宗法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孝悌忠信 家谱 宗祠 族规 君统与宗统 大宗与小宗 九族 望族 郡望 堂号 门阀 岳父与泰山 亲属 庙号 谥号 十三 衣食住行 汉服 补服 藏袍 裙子 长袍 马褂 旗袍 中山装 肚兜 “石榴裙” 八大菜系 孔府宴 山珍海味 馒头 小笼包 窝窝头 筷子 火锅 茶道 碧螺春 窑洞 吊脚楼 四合院 轿子 黄包车 独轮车 十四 风俗 元旦 春节 除夕守岁 拜年 压岁钱 贴春联和门神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顿首与稽首 家宴 座次 斋戒 讳称 “结发”与“合髻” 那达慕大会 百家衣 长命锁 十二生肖 八字 拜把子 拜堂 闹洞房 东道主 赶集 庙会 寿诞习俗 婚嫁习俗 丧葬礼俗 祭祀礼俗 生育习俗 十五 文化拾趣 龙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 谦辞 尊称 玄奘与《西游记》 天文四象 三教九流 博士 考勤的由来 纪年法 八仙桌 太师椅 扳指 鼻烟与鼻烟壶 拨浪鼓 弹弓 文言与白话 方言与普通话 六书 仓颉造字 结绳记事 年龄的称谓 试读章节 诗 中国最古老的诗,最初并不是用来朗诵的,而是用来歌唱的。因此,诗又称为诗歌。出于歌唱的需要,诗在体裁上形成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句尾押韵等特点。 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候的诗更侧重于“歌”,甚至可以称为歌谣)。先民的歌谣产生于劳动中,可一直上溯到原始人共同劳动时所呼喊的劳动号子。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乐之情都需要表达和发泄,而最自然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是言志抒情的语言,用唱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歌”。在现实生活中,诗歌是抒发感情、慰藉心灵、调剂精神、激昂斗志的最佳形式。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更加广阔,情感更加丰富,诗也在不断地发展。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楚辞。它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是楚国诗人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把楚国的民歌加以改造、提炼而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被后世称为“楚辞”。因为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楚辞在诗的句式形式上,采用三字一节的结构。中间以“兮”字为分节。三字节奏,使诗歌语言在结构上更富于变化,是诗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转变的先声。 在诗的语言上,楚辞讲求用辞华丽,对偶工巧。诗的语言美,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性情,使人饱尝美的享受。后世的诗人基于此,都非常重视对诗之语言的锤炼,追求诗情的内在美与语言的外在美的统一。 楚辞以丰富多彩的想象、神话传说的采撷、多层次的构思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道路,为后世诗人所效法。从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诗、曲、赋都是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主要趋势是由语录体、对话体向专题论文发展,说理由简括而趋于详密,文辞由简约而趋于富赡。 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由互不联系的若干章组成,多为孔子回答弟子疑问或对某一问题直接发表看法的话。《论语》虽为重在记言的“语”体,而且所记往往为片言只语,但能从说话的语气、内容来刻画人物个性,生动传神。《论语》开创了我国的语录体散文,它的艺术成就是构成其思想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老子》是散韵结合的格言体散文,它的句子大体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每章围绕一个观点,加以简要说明,有的章节进行了一些分析论证,比《论语》逻辑性更强。书中没有人物和对话,完全采用正面论说的形式,但语言凝练,哲理很浓。《老子》自言“信言不美”、“善者不辩”,其实它的语言是既美且辩。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但逻辑性很强。在说理时,多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在论证的周密上为先秦诸子的其他家所不及。 战国中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孟子》和《庄子》。 《孟子》虽属语录体对话形式,但它的篇章较长,表现了逐渐向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它的有些单纯发表议论而类似长篇独白的章节,虽然没有标题,但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作比较细致的论述,实际上已是议论散文的雏形。《孟子》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据不完全统计,《孟子》全书261章,比喻就使用了160多个,且比喻手法丰富多变。不论哪种情况,都能做到喻意水乳交融,化抽象为形象,收到“不待评说而使人自悟”的效果。《孟子》中用做比喻的故事,许多实际已成为寓言,如《公孙丑上》的“揠苗助长”,《离娄下》的“逢蒙杀羿”等。这些寓言,不但能确切说明事理,而且有引人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鲁迅称为I“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依据,构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在庄子的笔下,万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会讲道理。作为哲学著作,其哲理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幻想故事中的人物的问答来表现的,而且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其生动。在形式上,《庄子》仍以对话为主,但已发展为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有的篇章正面论述较多,初具完整的议论文的规模,而且各不雷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 战国末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已从语录、对话发展成更具体系的专题论文。其文不仅独立成篇,而且已具有严谨的结构。《荀子》引物连类,设喻说理,只是简单比况,而不讲寓言故事。这种学者之文的特征,既不同于《战国策》的游士之辞,也不同于《孟子》、《庄子》的喻道之文。驳论是战国后期某些文章的特点,苟子的有些文章在这方面也很见长。到他的学生韩非笔下,驳论文才被广泛应用,这是战国论说文体的一个发展。 《韩非子》文笔犀利,分析透辟,风格峻峭。《五蠹》篇长达7000字,是先秦理论文发展的极致。其《说难》讲游说之难,无微不至,深入肌理。《亡征》分析可亡之道有47条之多,前无古人。驳论文如《难一》、《难二》诸篇,写得极为老练。论证多用寓言和历史故事,其《储说》、《说林》诸篇,带有寓言故事的性质。其文体丰富多样,表现了先秦论说散文趋于成熟。 《韩非子》和《荀子》代表着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成就。 P2-5 序言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关于文化的定义,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没有人能说清楚,也达不成共识。文化没有形状,所以无法描述;文化没有范围,所以很难界定。然而文化却又包罗万象,几乎要把人类的一切包含进去。可以说,文化渗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它。 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中国人吃饭是用筷子夹,西方人吃饭用刀用叉;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中国人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的姓名排序却恰恰与之相反……对于这些,人们很容易总结出,这是不同的文化在起作用。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随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它们都有很深刻的根源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的核心,只有把握住这个思想内核,我们才能对这一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文化机制、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等有一个较为深刻和透彻的了解。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她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其源远流长。面对中国文化庞杂的知识体系,很多想要把它们全部印入大脑的人,都明显感到自己力不从心。的确,再强的人面对这么古老厚重的文化也是单薄渺小的。此外,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人们更多的是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不自觉地就疏远了前人留下来的优秀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流失。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中国文化呢? 要想学得中国文化的精义,必须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一些起着主导作用的,类似骨架血脉的东西,它们使中国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久远博大而不松散。 比如,就著述方面来说,“三玄”、“四书”、“五经”堪称经史子集万亿卷帙的渊薮;就学术理论方面而言,以儒、道二家为主导的百家争鸣直接影响并指导着后世人的思想言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三家鼎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将自己定位为文化的传承者,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奉献了毕生精力。我们也早就希望自己能在中国文化的传承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为此,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特编写了《中国文化一本通》一书。 本书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相关的基本知识。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穷尽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及其包含的所有内容。但是,本书意在使大家了解中国文化的要旨。只要大家在这本书的陪伴下,能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就已经很欣慰了。 作为中国人,当然应该了解中国文化。希望本书能使你成为中国文化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