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明成祖/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日根//何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旅游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的家世、生平和时代。本书描述了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史实,充分肯定了他放宽海禁、迁都北京、诏令郑和出使西洋、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功绩,也揭示了他残暴杀戮、重用宦官、好大喜功等性格缺陷与历史局限性。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的家世、生平和时代,描述了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史实,充分肯定了他放宽海禁、迁都北京、诏令郑和出使西洋、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功绩,也揭示了他残暴杀戮、重用宦官、好大喜功等性格缺陷与历史局限性。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谁是生母

二、青少年时代

三、众藩之首

四、古怪的和尚姚广告

五、储位之争

六、建文帝的几位文臣

七、削藩

八、叔叔造侄儿的反

九、起兵靖难

一○、略定后方

一一、老将耿炳文

一二、李景隆挂帅

一三、北征大宁

一四、回师北平

一五、建文帝示弱

一六、白沟河大战

一七、铁铉和盛庸

一八、再次南下

一九、叔侄双方的心理战术

二○、走向胜利之路

二一、“超级卧底”李景隆

二二、皇帝轮流做

二三、血腥报复

二四、被诛十族的方孝孺

二五、瓜蔓抄

二六、建文帝逊国之谜

二七、郑和一下西洋

二八、郑和二下西洋

二九、郑和三下西洋

三○、郑和的后四次远航

三一、内阁

三二、将削藩进行到底

三三、永乐的两条恶犬

三四、厂卫特务

三五、奴尔干都司

三六、改土归流

三七、出兵安南

三八、倭寇问题

三九、治国先治水

四○、繁忙的海运

四一、远征漠北

四二、榆木川归天

四三、营建北京

四四、天子守国门

四五、《永乐大典》

四六、赫赫文治

四七、理性对待佛道

四八、用人之道

四九、家庭生活

五○、后宫的朝鲜女人们

五一、兄弟阋墙

五二、大报恩寺

五三、长陵和永乐大钟

五四、千秋功过任评说

附:明成祖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其实,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这些皇子皇孙们的乐趣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祀仪式,而且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在他们偶尔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的情趣。

每当朱棣的父皇要举行大祭时,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都要去助祭。例如郊祭,即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谒庙,即谒祭太庙,另外还有正月初一和冬至举行的大型朝贺,他们都要参加。起初,朱棣和他的小兄弟们在服饰上与长兄没什么区别,都要服衮冕。在明代,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都是有讲究的。当时的规定是“冕:五彩九旒;衣五章;裳四章。”冕,即头上戴的帽子,“五彩九旒”,是说帽子有5种颜色,9条飘带。衣是指上身服饰,“五章”也是指5种色彩;裳是下身服饰,有4种颜色。这是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的最庄重的服饰。至于像初一、十五之类的朝见,则都穿皮弁服。各种祭祀礼仪和朝会成了朱棣和他的兄弟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种场合都要规规矩矩,虽然年纪还小,但也不允许嘻嘻哈哈。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的,但时间一长,枯燥乏味的感觉就都来了。

另外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征战间隙学了点文化,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当朱元璋亲自撰写沼书或者祭文时,语句经常是似通非通。例如他给徐达墓撰写的碑文,就谁也断不开句逗。同样,臣下写的奏折有时候文绉绉的,也没有标点断句,他也是看不懂。为了批阅奏折方便,朱元璋才弄出了八股文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当了皇帝后他就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其他皇子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书典籍,供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阅览。朱元璋还招聘各地的有名儒生前来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此外,朱元璋还找了一些才华出众的青年,让他们当伴读,陪皇子们一起念书。教书的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著名的就有名士宋濂。他前后任教十余年,向皇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封建礼法,要皇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封建礼法规范。尤其是讲到历朝历代兴亡事迹的时候,宋濂都要详细说明某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又命令他的心腹谋臣孔克仁等人教授诸皇子经书,并且让功臣的子弟们也入堂听课学习。新来的这些外廷功臣子弟,给朱棣兄弟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气息和见闻。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皇子,朱元璋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说:“譬如一块精美的金子,要找高明的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得要好玉匠琢磨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好师傅要作出好榜样,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来。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有一点好处。”朱元璋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太子是他的接班人,他对太子的教育特别关注。有一次,他对殿中侍御史郭渊文等人说:“这些孩子们的文章作得还差不多,只是对太子来说,重在端正他的心术。不要流于浮躁。”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行更重要。为此,他还特意找了一些品行端庄的文士,让他们当皇子们的宾客和幕僚,随时随地向皇子们进行说教。

在皇子们的师傅当中,有个叫李希颜的人,原来是个隐士,因为名气大,朱元璋就写了封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一把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教学方法,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一戒尺打到脑袋上,肿了个大包。朱元璋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边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之后还升了李希颜的官。其实像李希颜这样严厉的师傅在明朝一代还真不少,像后来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教育万历小皇帝时,也是以严厉著称,以至于万历皇帝见了张居正就像老鼠见了猫。只有当张居正死了之后,才敢找张居正算总账。所以,朱棣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肯定不宽松,学习气氛也是很严肃的。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一件事情,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到宫中,趁着朱棣兄弟们都在眼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阁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为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受到的惩罚,那可是相当严厉的。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厌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尝使之少服劳事。”从这段活可以看出,朱棣兄弟们不只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礼法规范。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天真好玩时期的少年来说,可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朱棣除了要读儒家经典外,还要读他的父皇特意为他们编写的书。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父皇那里领到了一本《昭鉴录》,四月又领到了一本《祖训录》。这都是朱元璋让儒臣们编写的。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一些善恶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为了让皇子们好好学,朱元璋还亲自在《昭鉴录》前边写了序。

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所谓宗人院,掌控皇族内部事务。因长子朱标是太子,就由次子朱桐为宗人令,三子朱桐为左宗正,四子朱棣当右宗正。他们几个在皇子们中年龄比较大,有些事情就由他们几个领头去干。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一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在当吴王时,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就特意领内侍编织麻鞋,叫几个儿子穿着麻鞋,打着绑腿,出城锻炼锻炼。要求十分之七的路程骑马,十分之三的路程步行。虽说走路累点,但有机会出宫到外面走动走动,对几个孩子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骑马射箭,学习行军打仗的本领。

P11-14

序言

小时候听老人说故事、看小说,受足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正统观念根深而蒂固。朱元璋由贫苦人家的穷孩子、而游方僧、而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明天下。人心归顺,百业争兴。朱元璋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后撒手人寰,因大儿子朱标夭折而留下的空位依规则自然传到了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炊的手里。而其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历经了磨练之后,此时早已羽翼丰满。本人的自信、手下人的策动使他顺利地实现了由强藩到靖难之主、到大明新皇帝的身份的转变。依照正统观,朱棣得位之不正成为其事业之开展的巨大阴影。

《儒林外史》里就切切实实地写着明朝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明成祖是夺了他侄儿的位置才当上皇帝的,本来朱元璋定下的良好制度,到了朱棣时就全乱了套。科举制度是王朝笼络知识人、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民众对王朝的崇敬和归顺。正由于朱棣之王位来得不正,因而科举制度也被执行得走了样,各种舞弊现象盛行。书中写道:乡下的邹吉甫老汉招待他的主子娄璋、娄瓒时,邹三捧出饭来,鸡、鱼、肉、鸭,齐齐整整,还有几样蔬菜,摆在桌上,请两位公子坐下。邹吉甫不敢来陪。两公子再三扯他同坐。斟上酒来,邹吉甫道:“乡下的水酒,老爷们恐吃不惯。”四公子道:“这酒也还有些身分。”邹吉甫道:“再不要说起!而今人情薄了,这米做出来的酒汁,都是薄的。小老还是听见我死鬼父亲说,在洪武爷手里过日子,各样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来永乐爷掌了江山,不知怎样的,事事都改变了,二斗米,只做的出十五六斤酒来。像我这酒是扣着水下的,还是这般淡薄无味。”三公子道:“我们酒量也不大,只这个酒十分好了。”邹吉甫吃着酒,说道:“不瞒少老爷说,我是老了,不中用了。怎得天可怜见,让他们孩子们再过几年洪武爷的日子就好了!”四公子听了,望着三公子笑。读了这样的小说,明成祖的形象之不佳已无须赘言。

可到了选择了历史专业作为自己的本行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明史资料,明成祖的形象也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发生着变化。举凡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都是永乐帝推动的,譬如建立内阁制度,譬如建立东厂,譬如下西洋,譬如《永乐大典》,譬如建奴儿干都司,譬如实行“瓜蔓抄”等等……其中有被肯定的,同样也有被否定的,但不管怎样,他充满了创业的激情,也不乏建树。

在发展对外交往和贸易上,明成祖在永乐初年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满载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海外奇珍,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上的声望。放眼15世纪初的世界,朱棣的气度堪称恢弘。至今还有造船专家说,无法想象郑和船队是怎样编队、怎样航行、又是怎样应付风浪的。郑和船上到底还装载了什么,船员主要来自何方,他们被如何组织起来、在船上是如何生活的,出航和回航时的场面是否存在很大差别,等等。这些本来应该保存有丰富的记录,却由于宣德年间因刘大夏建言停止下西洋而清除了郑和活动的几乎全部记载,使中国海洋史上这辉煌的一页长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提及海洋文化,我们便不能不提及明成祖。美国学者贡纳·汤普森博士说,明成祖改善了中式武器及航海技术,因而轻易地控制了印度洋及周边市场。而郑和正是试图在这里建立明朝的国际商贸观。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毅然将京师由南京迁至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使明王朝北部边塞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有力的加强。他曾五次出征蒙古,消灭了元朝反抗的残余势力;他曾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他下诏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史书中关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简历是这样的: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02—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系朱元璋的第四子,曾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在征漠北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十二月十九日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我们觉得,在他六十四年的一生中,其形象不只是残暴专制,同时也处处体现出才能与功业。

明成祖朱棣由一个身世有争议的帝王之子,通过“清君侧”的政变而登上皇位。他既顶着天子的光环,又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他人性中的善与恶往往反复地体现在政事、家事以及日常的为人处世上。抛开固有的“正统”意识,以冷静的笔触来展示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当是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较早一些时候出版的商传先生著《永乐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和晁中辰先生著《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对我们帮助很大,囿于体例,未能在文中加注,谨些说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