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伯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伯承传编写组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组织编写,历时十二载,在采访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和知情人,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大智大勇、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形象。书稿由中共中央军委委托《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主持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本书为平装本。

内容推荐

这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写的一部元帅传记。

该书56万余字,分为24章100节,选用了45幅珍贵的照片,反映刘伯承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书中真实准确而形象地记叙了刘伯承长达70余年的斗争生涯,以他的足迹为线索反映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展现了他和邓小平共同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英雄业绩;详尽而又概括地介绍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理论,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他那极其丰富的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军事教育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而又重点地讴歌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质。

目录

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最初的脚步

第二章 川中名将

第一节 将校学堂的优等生

第二节 手执青锋卫共和

第三节 血洒丰都

第四节 护法战争著声威

第五节 讨贼战争多磨难

第三章 举义泸顺

第一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誓师顺庆

第三节 苦战泸州

第四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一节 待命武汉

第二节 主持参谋团

第三节 随军南征

第四节 留学苏联

第五章 从白区到根据地

第一节 长江局军委书记

第二节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红军总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一节 智取遵义城

第二节 巧渡金沙江

第三节 彝海结盟

第四节 强渡大渡河

第五节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六节 援西军司令员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一节 抗日誓师

第二节 东征途中

第三节 首战告捷

第四节 重叠的待伏

第五节 扎根在晋冀豫边

第八章 厉马太行

第一节 日军的“伤心岭”

第二节 急袭长乐村

第三节 兵出平原

第四节 诱伏香城固

第九章 虎狼夹击的岁月一

第一节 前门打虎

第二节 后门拒狼

第三节 交通斗争

第四节 鏖兵正太路

第五节 激战关家垴

第十章 敌进我进

第一节 无规律对有规律

第二节 突破铁桶阵

第三节 庆祝五十寿辰

第四节 勇渡难关

第五节 开创敌后武工队

第六节 在延安

第十一章 针锋相对

第一节 上党雄风

第二节 邯郸胜算

第三节 新乡的唇枪舌剑

第十二章 鏖战冀鲁豫

第一节 一出陇海路

第二节 定陶大捷

第三节 从“牛抵角”到“回马枪”

第四节 猛虎掏心

第五节 二出陇海路

第六节 豫北反攻

第十三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节 “狼山战捷复羊山”

第二节 提前跃进

第三节 三出陇海路

第四节 第二个“草地”

第五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六节 探水涉淮河

第十四章 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一节 立足生根

第二节 纵横驰骋

第三节 开辟中原

第十五章 中原逐鹿

第一节 “这里就是逐鹿场”

第二节 西出襄樊

第三节 大战前的整军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第一节 调虎进山

第二节 关门打狗

第三节 围师不阙

第十七章 挥师过大江

第一节 敌前渡江

第二节 千里追击

第三节 首任南京市长

第十八章 解放大西南

第一节 大迂回,大包围

第二节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第三节 统战工作的模范

第十九章 治军必先治校

第一节 “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第二节 中南海的灯光

第三书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第四节 火红的校旗

第二十章 向正规化、现代化进军

第一节 建立正规制度

第二节 学习新兵种学术

第三节 来自朝鲜前线的汇报

第四节 送“金钥匙”的人

第五节 临淮关演习

第二十一章 尊师重道

第一节 “任”“教”并重

第二节 “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

第三节 给教员行“加冕大礼”

第四节  “水龙头”与“重工业”

第五节 清凉山——紫金山

第二十二章 三更灯火五更鸡

第一节 几番心血一堂课

第二节 大连休假

第三节 在全军高干会议上

第四节 组织国家考试

第五节 培养高级将领

第六节 建院五周年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的风波

第一节 风波的缘起

第二节 原则的争论

第三节 怀仁堂的掌声

第二十四章 有口皆碑

第一节 “编外参谋”

第二节 “眼不见心也烦”

第三节 帅门家风

第四节 “十万军帐哭刘公”

刘伯承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着他的不仅是身体的创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刘伯承因伤离开部队后,讨贼战事由胜转败,先是重庆得而复失,随后成都也遭到敌人的重兵威胁。这一方面是因为讨贼军在胜利面前产生骄惰心理,领导层各怀私利,只关心自身势力的扩大,不想继续协力作战。前敌总指挥赖心辉属四川边防军系统,不愿看到熊克武第一军势力因战胜而强大,竞在攻占重庆后按兵不动,坐失乘胜进军的良机。另一方面敌军重新集结力量,吴佩孚任命刘湘为川康善后督办,取代袁祖铭统领所有对讨贼军作战的军队,随即进行了连续的反攻。消息传来,刘伯承既痛心于讨贼军的失利和四川形势的再度逆转,又不得不认真思考今后的归宿。

正在这时,吴玉章给他以极大的关怀。吴玉章是老同盟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是四川各界很有声望的人物。他与刘伯承的交往十分密切。当时,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恽代英、杨圈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鼓吹新文化、新思想,热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派人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

吴玉章深知刘伯承的为人,对他的出众学识、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十分钦佩。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格外赏识。吴玉章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到他的住处,一面探视病情,一面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来,通过吴玉章的介绍,刘伯承结识了杨圈公。  

杨圈公是四川潼南人,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活动,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留心物色优秀人才,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

这两位革命者相识以后,交往十分密切。刘伯承曾经回忆说:“1924年我在成都与圈公同志一起,可以说朝夕不离,论说当时局势。”这时在吴玉章、杨圈公二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杨圈公在接触中了解到刘伯承十几年来摸索革命道路始终不渝的精神和救国救民的一片赤忱,以及作为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1924年1月2日,杨圈公在日记中写道:“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1月4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的,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心内是很快活的。目前我们虽说不上深厚的感情来,但我已决意与渠长久交好,因他堪当益友之列,并可同行于一个道路。”

刘伯承素以“深思断行”为格言,为人处事喜欢独立思考,绝不随波逐流。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观点、主义,他都要一一加以认真地思索和研究,决不轻易表示赞同或反对。但是,当他一旦认定了一个目标,他就毅然下定决心,非要走到底不可。他从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到接受它,直至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一次,曾在将校学堂与刘伯承相知,这时已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陈紫舆,热心劝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严肃认真地回答说:十几年来的生活经验,使我悟出一条道理,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搞清其中的真谛。我从参加辛亥革命至今,所见所闻已经不少了,川军那里我是决定不回去了。但是,当今的中国应该向何处去,哪一种主义最合乎中国的国情,还应当深思熟虑才稳妥。如果一见旗帜就拜倒,我觉得太不对了。因为我对于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准备极力深研,将来才能确定自己的道路。

杨圈公在一旁听后,感慨不已,对刘伯承真诚、坦率的态度肃然起敬。当天,他在日记中赞叹说:“这是何等的直切,何等的真诚哟!比起那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此后拟设法使其从本方向走。若能达到目的,又多一臂助。”  如果说,在1923年末,刘伯承还处于观察、思索、比较、选择的阶段,甚至于还难于割舍旧的生活;那么,到了1924年春,在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思考之后,他已经自觉地、明显地开始向共产主义接近。

当时,四川讨贼战争形势日趋不利,成都危在旦夕。熊克武、但懋辛等人亲自出马,敦促刘伯承带伤上阵,以挽救战局。赖心辉托王尔常传话,说他要请刘伯承担任师长。刘伯承严肃地回答说:“尔常,你我相处这么多年,难道还不晓得我的志向么?岳武穆云:‘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我从军数年,向来不顾个人性命,家中更无私蓄,遇敌时便可奋不顾身,为的是救国救民。重现在的世道,内忧外患,国将不国;官压兵扰,民将不民。我冲锋陷阵十多年,为的是拯民于水火,不是为了博取虚名和显示荣耀啊。这些当权者总是汲汲于一己之私利,我算是看透他们了。顺利时不肯委以重任,一旦时势危急又想以爵禄相诱,真是有眼无珠!”

为了摆脱说客们的纠缠,刘伯承决定赴犍为县五通桥(今属乐山县)张仲铭的家里静养。在这里,刘伯承一面养伤,一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新的革命理论。1924年夏末,因熊克武第一军势力被逐出四川后,刘湘、杨森等一手控制了政权,大肆迫害进步人士,吴玉章在成都不能立足,也辗转到了犍为。他告诉刘伯承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形。刘伯承听后,心情十分激动,当即表示要随吴玉章出川到外地进行考察,寻找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末,刘伯承和吴玉章等人取道贵州、湖南到达上海。在上海,他看到工人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亲自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以后的重大作用,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此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经开始,共产党人给国民党带来了新的生机,广东革命政府日益巩固,革命局面蒸蒸日上……这一切给刘伯承以极大的鼓舞。

1925年2月,刘伯承随吴玉章由上海赴北京,见到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负责人之一的赵世炎和四川籍中共党员童庸生等人,详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活动情况。1925年5月,随吴玉章南返上海,看到了轰动全国的“五卅”运动。当时,中共中央确定吴玉章留在国民党内做统一战线工作,并去广州同国民党中央联系,准备回川后整顿国民党组织。6月下旬,刘伯承又随吴玉章从上海经香港到广州。离川前,杨周公曾鼓励刘伯承到黄埔军官学校去当教官,发挥军事方面的特长。经吴玉章的引荐,刘伯承见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这时适逢省港大罢工爆发,英、法帝国主义出动军队镇压,造成著名的“沙基惨案”。他觉得直接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更有意义,于是在7月初同吴玉章又返回四川。半年多的考察,从西到东,又从北到南,使刘伯承大开眼界。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迅速地觉醒,反帝怒潮像火山一样爆发,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他初步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希望所在。

刘伯承以新姿态投入了四川的革命活动。他虽然未参加共产党的组织,但坚决遵从党的指示进行工作,协助吴玉章、杨圈公等人整顿四川的国民党组织,跟国民党中的右派分子进行斗争。同时,利用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和影响,在军队和政界的中、上层进行活动。在政治斗争的战场上,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1926年5月,经杨圈公和吴玉章两人的介绍,刘伯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他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愧是一位坚贞的共产党员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

P025-027

后记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完稿付梓,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与读者见面。

小平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从1980年3月编写组成立开始编写,到1992年修改成书,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据实直书而不拘于定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评论。

二、材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摒弃那些似是而非、查无实据或无关宏旨、可有可无的材料。

三、文字生动而不虚构、浮夸。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当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社会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鉴定。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

编写人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主要有刘华清、张震、杨白冰、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陈锡联、萧克、何长工、郭述申、李达、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钟汉华、曾绍山、孔石泉、孙毅、韦杰、孙继先、陈明义、鲁加汉、肖永银、马忠全、卢仁灿、黄鹄显、徐斌洲、仲曦东、鲁瑞林、吴忠、刘昌毅、孔庆德、陶汉章、王智涛、王义淮、刘明辉、赵遵义、党必刚、刘叔禹等。还有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黄维、刘伯涛、文强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些人还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政协、重庆市政协、南京市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处和国防大学图书资料馆等,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大批历史文献资料,使传记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凭证。

本书于1983年4月写出送审稿。全书分为22章,42万字。从拟定纲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分工是:陈石平写青少年时期,宋科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柯岗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克写解放战争中期(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薛洪兴写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1948年2月至1950年10月),齐生平写军事学院时期,李曼村写1958年以后。先由各人写出初稿,然后逐章逐节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最后由李曼村、宋科、薛洪兴三人统稿。

王文治、王济民、刘蒙、朱玉、谢武申等,也参加过编写工作,对本书的撰写做出了贡献。

后汲收各方面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于1992年4月写出修改稿,扩展为24章,50万字。建国前的18章由薛洪兴执笔。建国后的6章由齐生平执笔。全书经薛洪兴加工润色,最后由李曼村、黄玉章审阅修订。

《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国防大学科研部第一编研室,对《刘伯承传》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与帮助,并两次主持召开书稿讨论会,使书稿逐步改进,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于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刘伯承传》编写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