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品特打开的封闭房间,走进神秘诱人的品特领地,第一时间看新获诺贝尔奖的经典作家风采……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以“品特风格”而进入现代世界经典作家之列的哈罗德·品特(1930--),因“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在第一时间向中国读者展现品特从“愤怒青年”到“愤怒老人”的一生轨迹和早期、中期、后期的戏剧创作与影视创作成就和贡献以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品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中良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进品特打开的封闭房间,走进神秘诱人的品特领地,第一时间看新获诺贝尔奖的经典作家风采……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以“品特风格”而进入现代世界经典作家之列的哈罗德·品特(1930--),因“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在第一时间向中国读者展现品特从“愤怒青年”到“愤怒老人”的一生轨迹和早期、中期、后期的戏剧创作与影视创作成就和贡献以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内容推荐 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以“品特风格”而进入现代世界经典作家之列的哈罗德·品特(1930--),因“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在第一时间向中国读者展现品特从“愤怒青年”到“愤怒老人”的一生轨迹和早期、中期、后期的戏剧创作与影视创作成就和贡献以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书中运用作家作品、言谈中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把品特的方方面面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品特的获奖演说和重要谈话、生平年表等资料第一次完整地收入这部中国版品特全纪录之中。 作者邓中良博士为我国研究品特的新锐学者。江苏武进人,1964年10月生。先后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从事品特及英国现当代戏剧研究。已有多篇论文及译作发表。现为淮海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著名英美戏剧专家汪义群为本书作序。 长江文艺出版社从《“钢琴教师”耶利内克》开始,每年1月推出介绍上年10月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全纪录。 目录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 神秘诱人的品特之地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 艺术,真理和政治 序言/期待已久的品读 l、当代世界重量级作家 2、“威胁戏剧”:品特早期剧作 3、品特中期剧作 4、品特后期及近期剧作 5、成功的影视创作 6、独立的戏剧观 7、愤怒的老人 8、熟悉的陌生人 人物是赢家 ——获德国莎士比亚戏剧奖的演讲 作家与公民 ——接受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演讲 我的文学之路 ——荣获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的演讲 品特访谈录/再拧拧它的脖子 成功使创作变得更为困难 为我而写 “品特风格的” 品特生平及创作年表 品特获奖一览 品特电影剧本获奖一览 品特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览 中国学者评品特 国外有关品特论著举要 后记 试读章节 闲谈之下的深渊,除了表面应付而不愿与人沟通,支配及误导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下沸腾事件所带来的窒息的感觉,危险的故事受到审查的那种紧张的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回荡在品特的剧作之中。 在生活的边缘处,其笔下人物都受到相互的制约。他们都是阶级划分,固定短语及顽固习惯的监狱中的囚徒。他们的身份、背景及历史是模糊不清的。要看是谁记得,而存在着不同的版本。他们很少相互倾听,然而正是他们精神上的“耳聋”使得我们在倾听。没有一个话语说过而未加注意的。而且我们也一刻不能松懈。当秘密泄露并且改变着权力分配时,氛围上的压力会上下起伏。 记忆——无论是杜撰的、操纵的、或者是真实的——像一股滚烫的潜流在品特的剧作中流淌。我们依据着过去,来对现在的要求做出反应,并构建我们的未来。 随着关闭的房间对国际社会的开放,品特重新把浪漫之爱界定为能恢复活力之爱,其中包括友谊以及通过实际行动来推进公正的急迫心情。在《山地语言》中,爱采取的形式是无条件的慷慨大方,这在其早期的剧作中是没有的。在这个恐怖及暴力事件不断上升的时代,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行善,坚决支持受奴役的人们。 一般认为,品特致力于政治来得较迟,但是品特自己描述其最初创作时期——《送菜升降机》、《生日晚会》以及《暖房》——就颇具政治性。在这些“威胁喜剧”中,语言成为了进攻、躲避及折磨人的武器。早期作品可以看作是独裁干预的隐喻,这表现在几个层面上:国家的权力,家庭的权利以及宗教的权利——所有这一切都在破坏着个人的批评性问题。品特揭示了想要破坏别人身份的理由,揭示了伪装成暴力的恐惧,而这种暴力是针对那些置身于党派、俱乐部及民族之外的人。 品特的作品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在人物之间的权力游戏中,我们很少看到谁占据了上风;他们改变着位置,在看似不是刻意说出来的对白中,他们时而占据上风,时而处于劣势。人物也有一些侧面,暴露在模棱两可的紫外线光之下,肉眼看不见罢了。他们在无形的墙之间摸索着向前走,并形成不同的现实层面。在保护自己不受人侵的过程中,他们在空间中给自己设置障碍,就像在异己的领地上埋设地雷一般。 品特已经用其沉默少语及神秘感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他赋予其笔下夸张的人物很多发泄感情的方式,我们就如同和人物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像我们一样衰老和凋谢。那些具有公众生活的、严肃正经且深不可测的人物,会在颇具灾难性的语无伦次中崩溃。他们发出的信息似乎从来不能到达,然而离开剧院时,我们就觉得没有进入剧院时来得正当。 对于订立制度者来说,世界存在着,就要搞得井井有条。而对品特而言,世界存在着就要掩饰。通过掩饰,善良的及有同情心的人才能找到一个办法,从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之官僚牢笼中渗透出来。在对极权主义者的无情分析中,品特阐明了个人的痛苦。 随意一带而过的对白刺痛人,小小的词语能伤人,说了一半的话能摧毁人,而沉默不语预示着灾难的降临。品特,这位裁缝的儿子,他用剪刀对语言进行剪裁,使得行动从人物的声音及节奏而产生。因此,没有特定的情节。我们不问“下一步将发生什么”,而是问“正在发生着什么”。P4-5 序言 期待已久的品读 汪义群 刚获悉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久,便接到刘硕良先生的来电,说起他组到邓中良先生的一本品特研究的书稿,约我为此书作序。我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因为这在我实在是一桩很愉快的事情。一则邓中良是我的学生,他的硕士论文《论品特早期戏剧中的歧义》的整个写作过程,我十分清楚,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就建议他在论文的基础上写一本品特的专著,后来他又赴剑桥游学,广泛接触了英国当代戏剧,对品特的剧本当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由他来撰写介绍和研究品特的作品,我觉得是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再则,我本人在当代英国剧作家中,除了贝克特之外,特别欣赏的剧作家就是品特,觉得他和我们相近。因此,能有这样一本比较全面观照品特的著作问世,是一件期待已久的事情,也是众多读者当前正在关注的事情。 品特是一位对生命具有深刻感悟的作家,他不满足于表现喧嚷的外部世界,而总是将他的视觉伸向人的内心,表达他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感悟。他常常通过作品表现现代人的无助,表现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孤独和隔膜。他的早期作品大都发生在一间屋里,尽管房间破旧、简陋,尽管房间里的人互相矛盾,各有算计,但这毕竟是一个安全的、可以认知的世界。而屋外却是一个不可知的、充满恐惧和威胁的世界,处处伺伏着不安全感,构成对于屋里人的一种潜在的侵入。品特的作品之所以给人一种迷茫的、风雨飘摇的感觉,我觉得这可能和作者在二次大战中的痛苦经历有关。其实,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不可测的屋外对于屋内的威胁无时不在的感觉,对于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到了他的创作后期,品特的作品题材进一步拓宽,对于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友情等都有所涉猎。他的作品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剑拔弩张,但同样地吸引人,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品特的作品有一种沧桑感,阅历不够的年轻人也许一时难以和他作品中的一些微妙之处产生共鸣,却不会降低同他亲近的兴趣与好奇,因为走向思考和成熟的年轻人是不满足于浅层次的、同构性的阅读的。愈是异质,愈是另类,愈能激起人们要看更多风景的欲望。 说起品特,不可不提他的语言。他一反传统文学中对人物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而是执著于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的细致观察和刻意模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我们平时数百次、数千次地说过的荒唐而无聊的语言。一旦把它们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便让我们生出可笑和可怜的感觉来。品特的语言,和传统的戏剧语言迥异。莎士比亚的语言流畅,夸张,华丽。易卜生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逻辑性和雄辩性。它们都是经过刻意加工、提炼的语言。而品特的语言则尽可能地呈自然的状态。邓中良在书中说“在品特的作品中,语言丧失了它本应有的功能,相反成了人物交流的障碍。品特的语言就好像是用录音机录下来的……好像是我们在车站、展览馆、汽车站、厕所及家里等诸多地方所听到过的。我们自己就曾说过类似的话语,只是从来没有去思考这类语言的荒唐、可笑及无聊而已。”此活切中肯綮。 邓中良的这本著作,也勾起了我个人的许多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时,带过一位名叫王午的学生,他的硕士论文《回归家园》,写的也是品特。九十年代我在谷亦安先生导演的《背叛》中担任艺术顾问,和焦晃、张先衡、芦小燕等著名演员有过一段愉快的合作。想不到这些早已被时间的尘埃湮没的往事,在中良的书中居然都有提及。由此可见中良搜集材料之勤。 诚如作者所言,和品特创作的大量作品相比,我国对品特的介绍和研究还是比较粗浅的。说起品特,人们最熟悉的还是《房间》、《生日晚会》、《看管人》等几部已经翻译出版的剧本,而对于他的其他剧作,则知之不多。更遑论他的诗歌、散文和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了。但愿这本《品品特》会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完备的品特。我们也希望,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会促使我国学术界和戏剧界对他作品有更多的研究和演出。 2005年12月 干集雅书屋 后记 我是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穷教书匠,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从来不敢与名人拉关系,套近乎,却想不到与2005年摘取诺贝尔文学桂冠的哈罗德·品特有一段缘分。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接触品特的剧作。那时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攻读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教我们“英国现当代文学”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的一位中年英国女教师Hazel Medd。在戏剧课上,她特别详细地给我们上了两部当代剧作,一部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另一部就是品特的《看管人》。从此我开始接触品特,对他和他的作品发生兴趣,由一无所知到逐渐有所了解,毕业前在外国戏剧专家汪义群教授的指导下,得到英国教师和著名品特专家马丁·艾斯林等的关心和帮助,写出了品特研究论文。毕业后,在大学教书,我申请国家留学基金成功,当时申报的课题也是品特研究。在剑桥的一年里,我收集了不少品特研究资料,准备做些事情,后因其他种种原因没有做下去。以后又向学校做了一次研究申请。记得第一次资助在1997年,金额500元;第二次是2004年,金额1500元。而我自己为多方收集品特作品及研究资料花费的钱早已超过5000元。 记得我在写硕士论文时,曾冒昧给品特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他在资料上的支持。当时没有这位剧作家的地址,就只好把信寄到发表他作品的出版社。该出版公司很负责,没有片刻耽误就把信转给了品特,而这位戏剧大师马上委托其秘书卡罗琳·基利女士给我寄来了其近作及别人对他的评论著作,整整一大包,有近十本之多。上大学时教过我的美国老师,后来在我写硕士论文时又到上外来任教的马莉·迈斯纳女士给我提供了设在美国的“品特研究会”以及《品特学刊》的地址。我马上就跟他们取得了联系。《品特学刊》的两位主编斯蒂芬·盖尔及弗兰克·杰伦曾先后给我寄来不少《品特学刊》及其他评论材料。我记得在品特获得大卫·科恩奖之后,我马上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表达我对品特获奖的兴奋之情。后来我从其刊物上发现,这两位主编把我的信全文引用到他们的前言中。 我深知要完整理解品特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功力不够,再加上时间仓促,这本《品品特》中肯定存在不少疏漏或错误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国内外品特研究方面的材料,包括华东师大费春放教授和上海知名剧作家赵耀明先生的大作,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汪义群先生给我鼓励,书成后还拨冗赐序。此外,杨绣文、成志珍、焦优平以及周士新等朋友也从多方面帮助了我。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2005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来自其姓氏的形容词“品特风格的”(Pintersque)已列入《牛津词典》。 就像卡夫卡、普鲁斯特以及格雷厄姆·格林一样。品特也有一块自己的领地,具有鲜明地形特点的品特之地。 你的作品。既诱人般令人想进入其中,又令人恐惧般充满神秘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给人以启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