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5中国最佳散文(八周年版)/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必胜//潘凯雄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八周年版《2005中国最佳散文》、《2005中国最佳随笔》、《2005中国最佳诗歌》、《2005中国最佳杂文》、《2005中国最佳中篇小说》、《200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本丛书编委会从五大文学门类汇聚文坛权威选家,广选、精编、集评。每卷卷首的序言则无论是作为一份颇有研究价值的、对当年文学的回望与综述,还是作为一份呈送给读者的阅读导引,都是为2005年度的中国文学以及他的众多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八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到,仍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数位文坛宿将鼎力协助,众权威选家精心编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每卷卷首的序言则无论是作为一份颇有研究价值的、对当年文学的回望与综述,还是作为一份呈送给读者的阅读导引,都是为2005年度的中国文学以及他的众多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目录

序 散文何为

黄裳 伤逝

从维熙 重读胡乔木

钱钢 刘白羽先生琐记

袁鹰 悼蓝翎

李国文 文夫与茶

周明 没有讲完的童话

黄永玉 为什么老头儿号啕大哭?

张凤珠 记丁玲

邵燕祥 岁暮忆胡昭

吴泰昌 我认识的钱钟书

李辉 在冬天,怀念梅志

赵玫 谁说不是完美的告别

严平 想念关露

李普 《红色记忆》二三事

智效民 大学校长竺可桢

谢鲁渤 合起来就是宋江了

邢小群 天才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刘兆林 开不败的向日葵花

王小平 爸爸是扇门

张慧敏 这个世界没有天使

程绍国 鸿雁存影

池莉 十年识得范用字

资中筠 高山流水半世谊

柴福善 以笔为命

迟子建 那一抹金秋的灰色

刘白羽 灵魂的祭奠

伍立杨 文化与自由的火种

张贤亮 美丽

杨匡满 梦断向阳湖

颜家文 早春季节的文学故事

梅洁 不是遗言的遗言

谢望新 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

肖复兴 忆秦娥

孙荪 心灾

李傻傻 散文二篇

郜元宝 同学少年都不贱

贾平凹 画人记

刘家科 庸人三篇

陈彦 女儿中考

王蒙 2004俄罗斯八日

杨牧之 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

高洪波 奥斯威辛的风

徐坤 海天冰谷里的比约克

五月 我在比尔盖茨家做客 

袁远 在南非

孔明珠 东渡人物记

姚嘉为 长春藤走透透

蒋子龙 公园里的老景

柳萌 歌声起落的岁月

周同宾 那些天,吃饭不要钱 

王宗仁 望柳庄

汤世杰 怒江:沉默的与尖叫的

阿拉旦淖尔 我的家在八个家草原

鲍尔吉原野 草木精神

熊召政 南行记

李雪峰 在民俗里蹲着的村庄

张立勤 口红/城市

走走 城市之光

张炜 万松浦的动物们

金翠华 世间最美丽的眼睛

松松 一只兔子的事

试读章节

记得在年轻的时候,在林木中我非常喜欢乔木类树丛,而讨厌扬花似雪的杨树柳树之类。不是说我没有文学的浪漫情愫,而是那些飞絮迷人耳目过于轻飘。乔木类树丛挺拔敦厚,不畏冬日和风雪。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本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老一辈革命人当中,我觉得胡乔木这个名字起得很好。这仅仅是自己的一点认知而已,而别无其他。

到了1984年春初,有一天我正在家中笔耕,市作协秘书王淑珍同志,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是有一封在信口上烫着“密”字的牛皮纸口袋,是乔木同志秘书邱德新同志特意送到作协,要面交给你的。你不在单位,那封烫着“密”字的信函放在了她那儿,待我去开封。接此电话后,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不仅仅因为我与乔木同志不仅素无往来,而且文化中人谁都知道那棵树太大太高;我生平中又没有攀龙附凤之念,乔木有什么事会找到我头上呢?是不是王淑珍搞错了人,乱点了鸳鸯谱?

她说她没弄错,信皮上是写着我的名字。由于是头号文化首长来鸿,她不敢耽搁,让我马上去作协,并强调这是党委的指示。我至今也记不起当天我正给哪家刊物写小说了,但我记得小说正好写到了收尾,写小说的人都知道,即将完成作品的最后几笔,是最难以割舍的。于是我和王淑珍商量道:“我能不能明天去作协,我手头这篇东西就剩下一哆嗦了!”

她说:“那可不太合适,你考虑一下吧!”

“这么办吧。”我想出一条折衷的方案,“你要是真没张冠李戴,你现在就打开它,给我念念信中内容如何?”

她开始说不合适。但我说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是批评我虚心接受,我不怕公开亮丑。几经磨合,她终于按我的意见办了。她告诉我,她粗粗地翻看了一遍,不是批判你的文字;是乔木老人读了你的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之后,写来的阅读感受;但是这封信写得太长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五页信纸,里边还有涂抹之处,因而无法读给我听,还是等我去作协之后,自己来解读这封长信吧。

电话挂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之所以如此,多少年来我犹如一只惊弓之鸟,1979年刚刚飞回京城老巢,因为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问世。又受了一场虚惊,出于精神触觉的感知,我觉得胡乔木这封信,不是对我的小说进行批判的。正好,第二天是作协开会的日子,我去了作协,便与友人刘绍棠一块恭读了乔木同志的来鸿。信文如下:

维熙同志:

好久没有看过小说了。近来因为身体欠佳,偶然翻看到在刊载小说选刊第二期你的中篇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这多少也是由于顾骥同志的评介),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你的作品给了我关于“右派分子”劳改生活的许多知识,你对小说中两个主角的刻画和在他们故事中所赋予的崇高意义,都很使我受益。你很有叙事本领,你的文字也很讲究。不过文中仍有些细微的疵点。由于积习,我边看边作了一些记号。现在依次写给你,一来供你参考,二来也算是读者对作者的一点报答……P6-7

序言

编了多年的散文年选,新的年度选本有了大概的眉目后,心里总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每在年末应约做这件事,悉数检读各类报刊上的散文随笔,那些熟悉的名字和精彩的文字,细品浏览,是一种莫大享受,也弥补了平素阅读之不足。编年选,用得一句俗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者,可以把后一句改为“岁岁年年选不同”。

说起来,还是老话,也有些伤感。这几年的文坛,在总态势上是平淡,没有多大的反响,过去那种文学一时间成为轰动效应,主角似的风光不再,那种国人争相宠爱、盛宴式的文学时光不再。不过,文坛总少不了热闹,有人爱兴风作浪,搞些动静。有些媒体也爱玩点噱头。文坛中人,也不乏作秀者,搞点自恋自吹式的花活。这也难怪,侍弄文学的人说起来在全国为数不少,还有那么多的单位支撑着,国家级的地方的,形成了庞大的阵势,这还不包括业余的痴情人,他们如果不发出点声音,这碗饭大概没了滋味,所以,这年头,文学每每遭入诟病,或不满或不敬,但是,文坛还不时在那里热闹着,总还有人时常弄点声响,证明这个行当的存在。面对文学日益边缘化的状态,日益在市场化的角逐里被冷落的景象,有人抱怨愤恨,有人忧虑心焦,有人平和以待,看成是正常的复归……无论如何,文学热闹与沉寂都不是正常;负载沉重,担当经国大业之道,或受关注如“超女”抢眼,都不是好事。文学,当是精神世界里的高蹈者,不屑于与经济、政治,甚至于影视、服饰、旅游等等时尚文化的新宠们争锋的。文学抚慰人心,抚摩精神,揭示灵魂,为人生旅途辛勤的劳作者送上一丝慰藉,或一股精神助力。文学本质上是内敛的,是寂寞者事业。鲁迅也说过,文学不是战斗。与其让文学成为前台的勇士,风风火火地有如街市上的杂耍,盛装游行,不如当做围炉团聚时夜话,静闲时暇的咖啡,仨两友朋聚会时的一杯龙井。在这个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与商品文化,日益成为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宠幸之时,让文学守护清静,坚守自持,也许是对文学最为实际的爱护。

当然,从一个时期的文化生态发展而言,从文学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而言,文学的严肃与大众,传统与流行,时尚与精英,等等,都是这个文化多元时期,所要经历的过程与步骤。问题是,在众多浅薄的通俗文化,特别是所谓的视觉文化、网络文化、拇指文化,大肆张扬日益泛滥之时,打着大众的旗号,对文化进行肆意的解析,对严肃的文化精神进行嘲讽,戏谑化,快餐化,那么,文学唯一要做的是,坚守精神,耐得寂静,守住自己。

所以,当我们把目光放在一年一度的散文创作时,我们关注那些从文化品位上、思想精神上,关注现实,揭示生活,摹写人生的散文随笔。在流行的大众文化高唱着享乐主义、欲望人生的低俗之调时,时代的精神性、理想主义,难得在文学领域里还有执著的坚守者。这就是我们在选本中举荐的一大批作品。我固执地认为,在文学中,最能快速而有效地抵制大众文化的浮躁和浅薄,消解流俗文化的低俗和快餐化,提升普罗文化的精神层次,当是这些谈天说地、不拘一格、追古抚今的散文随笔,是这些阐释生命的意义和理想的崇高,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文字:即使是怀人、纪事、写史、品书、游历等等,看似平常随手拈来的文字,也能从精神层面上参与对时代文化,有或隐或显,或多或少的反映,或者说它们涵咏的文化内蕴,折射了时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描述了时代精神的荦荦大端、万千气象。再大一点说,如果我们希冀文学能够参与这个时代文化精神重构的话,那就是,我们需要真诚地直面人生,深刻地反思历史,即使是人生体味、生命观照、自然体悟、友情的交流,等等大众情感,也要让文学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要有一批思想文化的精神守望者。而眼前的这些作品,虽然多是侧面地切入,或许视点单一,比如写文化老人的精神执著,写入生危难中的生命情怀,写旅途者的文化乡愁,写阅读历史后的现实感悟……但其品性和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相契合,有着厚重的分量。如果说,影视文化、传媒文化、消闲文化,表示了一个时期文化的多样丰富的话,而文学特别是我们所看到的这类把理想主义与现实精神结合的散文随笔,则是铸就了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高地,所以,我觉得,不必担忧文学过多地去负载社会内容,承担一些社会文化的角色,丧失了本性,当流俗和平庸的文化泡沫汹涌而至的时候,当精神传统成为稀薄的短缺货品时,我们提倡精神性和文化品性的作品,孜孜地寻找和推举文学中的“重金属”,不能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也许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多元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也成就了文学的声誉。尤其是对于说理与写实,抒怀与阐述交融,虚实结合,人文相谐,这样一种便捷而灵动的文学样式,散文是大有可为的,散文的声名将会得到传扬。这里不是要扩张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前面所说的文学的休闲性、娱乐性相悖离,散文如果从当前低迷的文学状态下,发展得久远,寻找自己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以为,它要从精神层面上,涵纳文化,体悟人生,执著理想,有史家气象,写生命感悟,这样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至少在眼下是这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