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爱情与恐怖交织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离奇经历,表现了爱情曾经有过的美好和现代人对爱的能力的丧失。
郑川是一家国企老总,40多岁,事业成功,在与多个女人的经历中陷于爱和性的麻木。几封电子邮件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一点点回忆起早年与一个叫林晓月的女同学在乡下当知青时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然而,当他去找现在的晓月时,发现她早已在一年前死去。人已不在,邮件却一封接一封收到,这使郑川陷入了恐慌之中。
一双看不见的眼睛一直注视着郑川的一举一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随事件的发展给郑川发出一封封邮件,郑川和身边的人越是挣扎,越是陷入恐怖的泥潭深处无法解脱。更有心怀宿怨的人趁机报复,让郑川逐步迷失在真假难辨的谜团当中,直至最后一封邮件的到来。
全书悬念重重,恐怖氛围笼罩,在爱情缺失的现代,表达对真挚爱情的深切怀念,引发对现代情爱观的深度思考。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并屡有涉险之冲动。小时候,母亲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被割。当时人小,不知禁忌与图腾的由来,只是涉险的冲动难捺,终于用手对着月牙儿指了一下。当夜蒙头而睡,醒来后耳朵还在,这才心安……
电子邮箱提示:你有一封未读邮件。
谁发来的?打开看看———
邮件名:往事
那天晚上发生的事让我害怕。夜很黑,我们走过一座石桥后就迷了路。以前在城市里从没感受过真正的黑夜,所谓伸手不见五指,这只有在乡村的月黑天才能体会到。
我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走入这黑夜中。我们要去哪里?天堂或者地狱,我都不在乎。从小父母总认为我是一个胆小的丫头,可身处这个黑夜我却什么也不怕了。天地万物都已隐去,只有我们,仿佛是从史前走来的两个人,相知相伴,踩着原始部落的鼓点前行———那是我们的心跳。黑色的矮树丛前方像有人蹲着,你挥臂甩出小石头,但却听不见石头落地发出的声音。乡村的大地芳香柔软,漆黑中我的鼻孔里充满草香和水腥味。从小梦想过做仙女或者公主,可是今夜我却成了一个巫女,你说和我走在一起时有眩晕的感觉,我的身上真的散发出什么东西了吗?
是眩晕使你变成魔鬼的吗?你突然抱住了我,还用嘴唇来压住我的嘴唇。你不知道那一刻我是多么慌乱和恐惧,我推开了你,我怎么会有那样大的力气呢,居然使你跌倒在地上,黑暗中我听见你摔伤了的叫声。
我摸索着扶起你,像扶起一个黑色的影子。你的额头上湿漉漉的,是血!你跌倒时碰在石头上了。我们蹲下身去摸索那是一块什么石头,天哪,那是一块墓碑,我们不知怎么的竟走入了一片坟地之中。
半夜时分回到我的住处,你走了。我躲进被窝里哭得浑身发抖。我想要是怀孕了怎么办(那时以为被男人吻了后女人就会怀孕),我才17岁,肚子大了怎么见人?而且,这孩子是在坟地里怀上的,说不定哪个死人的魂就附到我身上来了。
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夜晚还时时在我眼前出现。现在的生活平淡如水,没有了梦想、眼泪和甜蜜。现在的夜晚比白天更明亮,我真想合上眼,回到那神奇的黑暗中去……
这封来历不明的邮件让郑川皱起了眉头。他打开电脑原本是想收一份合同草案的,没想到,合同未到,却出现了这样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
郑川点燃了一支烟,他要想想这封邮件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将脚跷到办公桌上,这是他的自由———没有秘书的电话通报,没有任何人会进入总经理办公室的。他的眼光从落地窗望出去,在17楼的高度,天空仍然显得阴暗。现在才下午4点,终日不散的云层已使室内有了黄昏的感觉。
这是谁发给他的邮件呢?从内容看,这是一个女人记录了她17岁时的一次爱情经历,这与他有关吗?他喷出一口烟来,烟雾中浮现出一些女人的面孔,最后他好不容易记起了三个17岁左右的女孩。一个是舞蹈学校的学生,他给在台上表演的她送上花篮,花篮里放着他的名片和1000元钱,这样,他们认识了;第二个女孩是咖啡店的服务员,他是直截了当向她发出约会邀请的;第三个女孩出现在由成都去上海的飞机上,这样,当飞机降落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带着她去吃夜宵了。
这三个女孩的名字他已记不起来了,面孔也已显得影影绰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她们除了在酒店开过房之外,绝没有在乡村走夜路的经历。那么,发给他邮件的人是谁呢?
郑川在烟缸里摁灭了烟头,再次看了一眼发来邮件的信箱:you-ling@tom.com,这是个陌生的邮箱,在他的收件箱中从没出现过。
这时,他的秘书高苇走了进来。在公司里,不经请示可以直接进他办公室的也只有她了。高苇说,郑总,6点钟的晚宴你该出发了。郑川一边关闭电脑一边说,晚宴已取消了。今晚本来是安排宴请几位银行官员的,但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临时有事来不了,郑川便将晚宴改期了。
取消了?高苇显出很高兴的样子。郑川连忙说不过他晚上另有要事。他感觉到她就要提出让他陪陪她的要求了,所以先发制人。
高苇24岁,有着白领丽人的漂亮优雅,郑川和她已经有一年多的亲昵关系了。不过他现在已经兴趣全无,他是只喜欢陌生女人的男人。他的年龄刚好比高苇大一倍,他认为他这种年龄的男人没有陌生感作刺激便成了废物。
还好,高苇并没有提出共进晚餐的要求,她只是说,我担心你赴宴喝酒后开车出危险。她说刚才趴在办公桌上不知怎么就睡着了,并且做了一个很恐怖的梦。
她说梦见郑川正在开车,她坐在旁边。天很黑,车灯照着的是一条乡间的土路。突然,一个穿着白衣裙的女人出现在路上,她对着车拼命招手。这女人脸色苍白,高苇一看就知道遇上鬼魂了。她让郑川别停车,千万别停车。郑川一打方向盘从那女人身边擦过,高苇回头望去,那女人还站在那里,而她的身边全是坟堆……
高苇说,所以我担心你开车出事。大白天的,我怎么会做这种梦呢?
这天夜里,郑川睡下后又爬起来抽烟。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发现那封邮件和高苇的梦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在坟地里和一个女人遭遇上了。这让他有点毛骨悚然,他一定得想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郑川和妻子各住一间卧室已经很多年了,他晚上爱抽烟也许是原因之一。另外,他们相互之间已丧失了需求,分开睡反而可以让手脚舒展一些。他妻子刘英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小官员,和他一样都是经常出差在外。他们唯一的儿子在美国读大学,这一楼一底的住宅几乎成了空城,这使女佣苟妈乐得清闲。
卧室里只亮着一盏台灯,郑川坐在阴影里追忆着与女人和坟地有关的线索。他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实在要追寻乡村的话,他只有早年下乡当知青时在那里呆过4年。那时社会保守、人心封闭,他朦朦胧胧地追过几个女生,可都属于试探和想像的性质,实质性的接触从没有过。难道是那个时代的哪个女生,在30年后突然将往事索回,并记录下来后发到他的邮箱里来吗?
郑川的眼前慢慢出现了川西平原的那一片土地、田野、河流、竹林和农舍。那时他18岁,生长得像草一样自然和无人过问。
他从抽屉里找出了一本通讯录,这是前几年知青们为下乡25周年编制的东西。他在那些已经显得模糊和陌生的名字里搜索着,突然,一个叫“林晓月”的名字跳了出来,是她吗?这个当时大家公认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的女生,他和她走过夜路吗?这是肯定的,当时知青们相互串门,走夜路是常事。
记忆已完全苏醒,林晓月,这个曾经让他梦萦魂绕而又束手无策的女生,他们的眼光一碰之后曾使他好几天茶饭不思。他用手撑着额头,依稀记起了30年前的那个黑夜,对于女人,早年的那种朦胧经历对她是那么难忘吗?她现在将遥远的往事写给他是什么意思呢?
从通讯录上,郑川看见林晓月现在是在《云》杂志社工作,这是一本颇受欢迎的女性杂志。需要和她联系吗?郑川摇了摇头,他知道约见早年的女生会是一种什么结果,还是不破坏早年的印象为好。
第二天,郑川已将这个偶然事件完全忽略。毕竟,现代的生活节奏让他应接不暇。一周过去了,他打开电脑,陌生邮件又出现了,邮件名是:往事(2)。
郑川不能再沉默了,他想阻止这种荒唐事情的发展。他查到了《云》杂志社的电话,打过去之后,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响起:“您好!这里是《云》杂志社,请问您找谁?”
“我找林晓月。”他说,心里莫名其妙地有点发跳。
“哦……”对方的声音有点吃惊,“您很久没和她联系过了吧?”
“是的。”郑川说,“很多年了。” “对不起,林晓月已经去世一年多了。”对方说,“您有什么事需要与我们编辑部联系吗?”
“没有事了。”郑川放下电话。
这时,高苇走进了办公室。她吃惊地问道:“郑总,你脸色不好,生病了吗?”
郑川真的感到头昏耳鸣,好像电话里的余音一直在耳膜里“呜呜”地响。
“给我一杯水。”他用手撑着额头说。P1-4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并屡有涉险之冲动。小时候,母亲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被割。当时人小,不知禁忌与图腾的由来,只是涉险的冲动难捺,终于用手对着月牙儿指了一下。当夜蒙头而睡,醒来后耳朵还在,这才心安。
写恐怖小说是从2000年开始的事。但按因果而论,仿佛也有迹可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复兴,我亦写了不少诗和短篇小说发表。但小说发表时多被排在“实验小说”栏目,究其理由,除语言、结构外,题材比较玄幻。记得一篇小说叫《迷路迷》,说是一人专好迷路,竟走到冥城去了,一夜经历让人骇然。另一篇叫《木狐》,其实写的是下象棋的故事。这“木狐”的知识来源于流沙河先生,当时我正与一诗友下围棋,流沙河先生在旁见之,便说古人叫象棋为木狐,那围棋也可称为黑狐和白狐了。棋能变狐,狐能生魅,因此我这篇小说不玄乎才怪。
写什么,怎么写,文学中人历来为其劳神费力。读者却不然,曰其“好看”,或者相反。回望几百年,《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好看之中我发现类型化小说早已有之,现在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恐怖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分门别类前人都做过了,而后来的小说却是越写越窄,这一点儿也不安逸。因此决定写类型小说。选定“恐怖”仅仅是个性使然。至于“恐惧”为何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之一种,那是遗传学家要探究的事。比如对黑夜、对死亡、对星空、对蛇等等,人确实心有畏惧。我曾经大胆设想过,蛇让人毛骨悚然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远超过虎,会不会是人类早期曾遭受过蛇的大规模袭击,从而在记忆上打下印记?
进入现代,对人自身的研究使隐藏的恐怖进一步显现。在经验世界中,我们都记得一些奇怪的反复出现的东西,一些使判断发生迷惑的东西,一些现实与非现实界限模糊的东西,一些使自我分裂或错位的东西。而弗洛伊德认为,这正是恐怖的起源。
恐怖小说在中国尽管有《聊斋志异》垫底,但现在却被欧美日韩抢了风头。除日本的《午夜凶铃》人所尽知外,美国的斯蒂芬·金的作品在中国亦不断印行。这位与19世纪的恐怖小说家爱伦·坡同国籍的恐怖大王,其作品的印行数量据称仅次于《圣经》。个中缘由,也许是西方国家有侦探小说的传统吧。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79本侦探小说风行世界,都为恐怖小说这种侦探小说的亲戚作了出场铺垫。
在中国,《聊斋志异》之后,恐怖小说的传统几乎断掉。在我的经历中,小时候有部电影叫《夜半歌声》,据说很吓人,大人还不让小孩去看。“文革”中有一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流行,在民间传阅甚广,前几年正式出版后仍受欢迎,足见恐怖小说仍是读者实实在在的需要。
人们为何爱读恐怖小说?是减压,是释放,是涉险代替,是验证安全,这些回答都对。如果同时还有文学的享受就更好,这正是我所想做到的。
从我多部作品出版后的反馈看,不论是网上、报刊,还是读者见面会,读者的喜爱和指正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书到读者手中往往有很高的传阅率,这种被阅读的乘数效应使我下笔时更加谨慎,惟恐辜负读者的期望。我的这套系列书刚刚开始,以后每年都有一些新书面市,读者的意见和批评是我非常愿意听到的。
余以键
2004年12月于成都
余以键从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用最普通的人和物演绎了震撼人心的恐怖;他用他那中国式的魔鬼手指塑造了无所不在的凶险,也拨动了中国读者的心。
——《南方都市报》/书评
国内新恐怖小说的代表作家余以键在北京的读者见面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我们的生活突然被惊悚打断,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一个名字:余以键,这个把恐怖和安全同时带给我们的人。
——《北京纪事》杂志/人物
在播出了余以键的几篇恐怖小说后,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午夜拍案惊奇”栏目一下子火爆起来,吸引了京城众多“大胆”、追求刺激的听众,形成了_股午夜恐怖热潮。
——《中华读书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