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图说中国历史”之一。东京梦华、汴河金粉、武林旧事、临安悲歌……本书为你介绍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宋朝。宋朝有哪些灿烂文化,有哪些科技成就,如何繁荣的社会经济等等,书中尽括其中。
惊涛拍岸,宋祖豪杰,汴河上叫卖声业已远去。小桥流水,康王南渡。西湖里柔美面容渐已模糊。彪炳史册的三大发明,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婉约豪放的诗词文韵,构成了虹桥之上平民的狂欢。征尘不断,飞扬的剑气划破了小轩窗下梳妆的妩媚;图强变法,激昂的意气挽不回颓危的大厦。铁蹄踏处,繁华落尽,云涯渺,忠臣葬,掩书卷,照丹心。
北宋朝廷重用并厚待文人,进一步完善了乡一省一殿的三级科考制度,不但大大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名额,每科取士多达数百名,而且文人“一登第后,即为人仕之期”,无须再经过吏部考试,这一点大大不同于唐朝。同时,宋朝还将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录取士子的“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进士也就成了皇帝的门生。
宋朝取士,不问家世,“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如此一来,下层文人就看到了自己跻身仕途的希望,正如苏辙所言“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通过科考,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机会入仕,极大地扩大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时人有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数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应试成为了世人的普遍追求,科举考试则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这也使得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官员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北宋时期李昉、吕端、苏轼等人都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宋初宫廷一度流行白体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廷官员的文学修养,他们以相互唱和白体诗来显示清雅。
但是,科举制度录取过泛,以及贵族子弟无须考试而通过荫补入仕,也形成了冗官之弊,为日后的政见分歧、党争不断埋下隐患。
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