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早已被人们所承认——通过文字,可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见解,或公开自己的教育思想;但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尤其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则未必被每一位教育者所认识。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教育理念。本书抒发着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深情,对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反思,对师生关系的新型定位与实践,透着一种真切的心灵关怀与尊重。能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之路的人,透过名师的足迹,感悟到“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的哲理,在名师的成长、探索故事中受到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冬去春又来/新教师成长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铁皮鼓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早已被人们所承认——通过文字,可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见解,或公开自己的教育思想;但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尤其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则未必被每一位教育者所认识。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教育理念。本书抒发着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深情,对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反思,对师生关系的新型定位与实践,透着一种真切的心灵关怀与尊重。能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之路的人,透过名师的足迹,感悟到“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的哲理,在名师的成长、探索故事中受到启迪。 内容推荐 《大学》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每天都有新面貌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目录 序 读铁皮鼓班主任工作日记有感李镇西/1 2004年08-10月 08月29日 开学第一天/3 09月23日 “我要回家!”/9 09月24日 冲突/11 09月25日 梦里花落知多少/13 09月28日 多事的中秋/17 10月31日 班主任工作重在走进心灵?/24 2004年11月 11月01日 老公,陪我看场电影好吗?/34 11月02日 真实地面对自己/又到报刊征订时/值日风波/我同意作弊/38 11月04日 班主任工作要改变思维方式/46 11月08日 刘敏事件/47 11月14日 谁的手机在响?/50 11月15日 清洁被扣分了/与陈勇家长沟通/一次难堪的班干部会议/52 11月16日 人与人之问应该充满信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地理课上的纪律问题/58 11月24日 靠自己成功/“徐克丁,我对你很失望!”/65 11月28日 走访民工子弟学校/70 11月29日 给史如水的一封信/清理课桌运动/我的学生陈思泉/73 11月30日 “一切都好,不缺烦恼”/“我对你也很失望!”/给陈思泉的一封信/81 2004年12月 12月01日 抱怨/98 12月02日 收到王晓春老师的长信/99 12月03日 作业问题/104 12月05日 一碗油盐饭/“死得太少了”/班务工作总结/与徐克丁的冲突/106 12月06日 一组周记/《寡人之于国也》备课手记/115 12月07日 评改作文/121 12月09日 又见作弊/127 12月12日 说不尽的中师生/129 12月13日 纯洁的随笔/《青春读书课》/134 12月14日 《荷塘月色》引起的思索/139 12月15日 化学成绩/142 12月16日 陈思泉的进步/145 12月20日 月考阅卷/也说“民主治班”/147 12月21日 与史如水聊天/150 12月22日 停电以后/156 12月23日 必要的羞涩/林茕生病了/萧波生日/159 12月24日 沉默的王飞/166 12月28日 江南啊江南/168 12月29日 一组随笔/后门小孔被糊住r/171 12月31日 闲聊金庸/176 2005年01月 01月03日 走进2005年/182 01月04日 林茕的烦恼/善解人意的陈曦/迟到/刘敏与小龙的恩恩怨怨/184 01月05日 遭遇改制/197 01月06日 捐,还是不捐,这是一个问题(上)/198 01月07日 《我的呼吁》——一节不成功的语文课/200 01月09日 生日快乐/208 01月10日 捐,还是不捐,这是一个问题(下)/210 01月11日 学生的历史观/215 01月13日 “我是一个十分失败的人”/好孩子的问题/222 01月14日 黄静的随笔/229 01月17日 与江南聊天/短信里的风波/231 01月19日 拜访杜导生老师/237 01月20日 作弊又起(上)/240 01月21日 作弊又起(下)/243 第二学期日记节选 02月26日 假期通信/247 03月08日 我能跟您说声再见吗?/252 03月10日 “老师,我懒!,,/256 03月11日 《夏洛的网》/260 04月08日 耳机事件(一)/痛并快乐着/青春没有公式/265 04月09日 耳机事件(二)/271 04月11日 耳机事件(三)/273 04月14日 作业问题/276 04月29日 老师的眼泪/279 05月09日 “除了感谢,无话可说”/283 05月11日 让人头痛的陈勇与原晓玉/285 05月16日 做人不可随波逐流/288 05月18日 树洞/土地永远呼吸/伤痕/给我一点希望……/290 05月23日 与吴玉琴聊天/299 05月26日 第三位化学老师离开了……/302 05月30日 原来自己的自由是那么的少!/组建读书会/305 05月31日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09 06月01日 你有爱的能力吗?/312 06月06日 成长的烦恼/314 06月08日 东西方的读书观/319 06月10日 我失去了早晨/给读书会的同学/321 06月24日 培养具有弑父情结的学生/328 试读章节 2004年8—10月 您将会看到,8—10月的日记只有寥寥几篇。 我曾经试图恢复,比如借助学生的周记本,随笔以及一些片断记录。但很快就放弃了——我怕自己会“创造历史”,我一直相信这些空白也是完整的记忆的一部分,留着它们,是对个人历史,对读者,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尊重。 从8月29日开始,我的身份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公立学校老师变成了私立学校老师。到今天,这变化的意义已经看得足够清楚了。这不仅仅意味着漂泊,意味着公职的搁浅,更意味着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我必须从心理上与行动上完成一个转变,由训导者变为服务者。失掉了公立学校天然的权威,我必须靠自己的专业技能重新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而这,注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8月至10月,这种痛苦体会得格外明显。 我带的这个班是高一的两个重点班之一。这个班级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学生特别的多样化,36个学生36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从成绩上讲,从全级第一一直到全级最后我们班上都有;从习惯上来说,从习惯最好的到习惯最差的都有;从品行上来说,从最纯洁善良的到相对自私的都有;从性格上来说,从绝对外向到有自闭倾向的都有……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而且,由于作息时间的变化,私立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过度倚重,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大大地减少了,这也是日记残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个月,高一(4)班是全级获得流动红旗最多的班级(流动红旗每两周评一次,共有七面,分别代表上操,课堂纪律,卫生,仪容仪表等情况),但对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红旗背后的东西才值得忧虑。 这段时间里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弊事件。2004年10月24日晚,希望生李再林在数学测验中交了白卷。第二天她当着数学老师和我的面解释原因时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数学测验中我交了白卷。因为班上的同学有许多人在作弊,他们都在等着抄别人的,我感到非常气愤,也不想让他们抄我的试卷,就把题做到练习本上了。”更难堪的是那天晚上是我在监考,居然对此毫无觉察!而且那段时间,正是班级面貌大为好转的时期。 我顺着这件事情做了调查,月考大面积作弊的情况也浮出水面。不但作弊人数过半,而且还有几个同学利用手机作弊。更令人不解的是,对于作弊,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漠然,并不以为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在随后与学生的私下交流中,我渐渐地发现,他们的想法与老师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有一些同学并不认为作弊是道德问题。他们究竟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考虑?…… 这种调查,追问与思考,是我进入教育的开端。P1-2 序言 读铁皮鼓班主任工作日记有感 李镇西 正如我们往往把学生设为需要征服和改造的“假想敌”一样,我们也有意无意把教师设为“精神巨人”:人格高尚、能力全面、学识渊博……如果真是这样,教育就简单得多了。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且不说在信息时代,教师所占有的信息量未必就一定比学生多;单就人格而言,扪心自问,我们谁敢拍胸脯说自己就比学生纯洁高尚?如此说来,是不是教师就无法实施教育了呢?当然不是。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在我看来,铁皮鼓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正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铁皮鼓在我校只当了一学期班主任,其间多次对我说他不适合当班主任。我不认为这是他的谦虚,因为他的确不具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优秀班主任的一些基本素养,比如组织能力,比如很快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必要的文体特长,甚至比如幽默感……而且从班务常规来看,铁皮鼓做班主任时,他班的一些常规有时不是太好。因此,他曾在我面前屡屡诉说自己的“失败感”。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我则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而且独特的班主任。说他“优秀”,是就他的为人修养和敬业精神而言——铁皮鼓为人真诚正直,富于爱心,对班主任工作绝对一丝不苟,可以说,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传统意义上优秀班主任的标准,他都达到了;说他“独特”,是因为他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优秀班主任,而且他是有意识地在思想上和实践上把自己同传统的优秀班主任区别开来——这就是努力追求做一个反思型的班主任。 我曾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概括“反思型教师”的特点: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追问……“反思型教师”之“反思”决不仅仅是想,更有做、读、写。体现于日常生活中,便是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其中,思考(反思)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铁皮鼓正是这样一位反思型教师。如果读者企图从本书中找到管理班级的“优秀经验”或转化学生的“艺术技巧”,可能会失望的。当然不是说本书一点可供借鉴的方法都没有,但这不是主要的;在我看来,这本班主任日记的意义,首先不是给人提供操作性的“经验”“技巧”,而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班主任工作“范式”:今天的班主任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应该有着怎样的学生观?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养料和文化储备?应该怎样和学生相处?应该怎样与学生精神互动?应该怎样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该怎样在引领学生人格的同时真正尊重学生的精神?应该怎样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又向学生学习?…… 铁皮鼓的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很简单的,就是“我说你听”“我教你服”“我打你通”。近年来,时兴“尊重”,倡导“互动”,于是班主任工作便越来越面临一种两难的尴尬:一方面,作为教育者,他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视野拓展、人格引领的职责,于是教师往往在“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驱使下,庄严而好心地用自己的精神取代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注重尊重学生独立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强调顺应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又在“民主与自由”的旗号下,淡化了教师的作用,进而在客观上取消了教育。铁皮鼓显然也面临这种两难的尴尬,但他力图在实践中超越这种尴尬。从他的日记所展示的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心里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侵犯和伤害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交融,期待着在这种和谐的精神互动中,达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熟与进步。我不敢断言,通过短短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铁皮鼓就一定到达了这个目的。但我想,重要的是他在努力探索一种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充满人性的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学生的精神感染一定会在学生未来的人生历程中显示出积极的影响,对此我坚信不移。在尊重学生方面,铁皮鼓显然走在了我前面。“尊重与引领”是我和他在师生关系上达成的共识,即尊重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引领的责任,引领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尊重的前提。但在实践中,当尊重与引领发生冲突时,我往往首先选择引领,而铁皮鼓则往往首先选择尊重。很难抽象地说孰是孰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尊重学生心灵世界方面,铁皮鼓做得比我好,我应该向他学习。 这本日记还向我们展示了班主任工作的一种崭新状态——我想了很久不知道用什么词比较恰当,只好姑且用“状态”这个词。忠实于自己的良知和理念,不媚俗,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决不欺骗学生,更不欺骗自己……不知道我这些表述是否真实地说清楚了铁皮鼓班主任工作的精神状态,但我每天和他相处,的确感到他是始终抱着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他当然要应付学校的一些必要的常规检查,也要完成一些“规定动作”,但比起表面上的“流动红旗”和各种“分数”,他更看重学生的精神状态,他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应付”一些不得不应付的表面文章,但他往往用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和一个学生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散步聊天,这种聊天往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性谈心”,而是视野开阔的精神交流。比如,铁皮鼓不止一次地很兴奋地对我说他和某学生聊读书的话题,聊得很投入;他还多次说他通过课外阅读的话题,成功地与学生沟通。铁皮鼓明确反对“走进心灵”的说法,但其实他却常常比我还成功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我不同的是,他不单纯是以教育者的姿态走进学生心灵,而更是以研究者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灵,以兄长的胸襟呵护孩子们的心灵。他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地淡化了教育色彩,对学生更多的是平视而非俯视。但这决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教育者的职责,因为他倾注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他教育责任感的体现。我用“研究”二字来概括他的班主任工作状态。对每一天的工作,他都投之以审视的眼光,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总结经验”或“汲取教训”。在他那思想者的眼里,研究比转化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珍贵! 铁皮鼓的实践在客观上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班主任提出了挑战,他甚至是对传统班主任工作某种程度的颠覆。他是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我这里所说的良心,其含义主要是“善良”和“正直”。因此,他的教育充满了一种纯洁的品质,这就是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这种爱不仅仅体现在必要的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呵护与捍卫。比如在对待学生“早恋”的问题上,他的做法非常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其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和人情——不是说他就赞成学生“早恋”,事实上他也曾经为两位学生“早恋”而在我面前表现出某种不安和反感,但既然青春的花朵不可遏制地开放了。教育者就没有任何理由粗暴地践踏,而应将其纳入人性美的生命轨道而细心地呵护。他的正直体现于他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他坦言在向我学习,但更警惕成为“第二个李镇西”。我相信他发自内心尊敬我,但他同样真诚地审视着我更批判着我,这是他最让我敬重的地方。特别要指出的是,他的批判锋芒首先是对准自己的,在每一个细碎的工作中,他不断地解剖着自己、拷问着自己、怀疑着自己、否定着自己、超越着自己……正是铁皮鼓所拥有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以及他对自己的真诚反思,使他的班主任工作达到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班主任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简单地用“优秀班主任”来评价他是浅薄的,因为他的班主任实践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 我和铁皮鼓在教育认识的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分歧,探讨这些分歧,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但这里我之所以要指出我和他有分歧,是想突出我和铁皮鼓纯正的关系:真正的朋友和志同道合者。不管我们有多大的分歧,有一点我俩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都是真诚而富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都愿意忠于自己的心灵,忠于自己所选择的使命,为我们的民族尽一份知识分子的力量。因此我们不怕否定自己,更欢迎别人批评自己,包括来自学生的批评。铁皮鼓曾对我说:“我常常和你争论,但争论中又常常受你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和铁皮鼓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和他有过许多争论,但时间一长,我会突然发现他其实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呢! 读着铁皮鼓这本日记,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在许多方面,铁皮鼓是值得我学习的。我怀着真诚的敬意,写下这篇序言,同样真诚地向各位班主任同行推荐这本日记——请走进铁皮鼓的教育实践吧!也许你不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什么“拿来就可以用的技巧”,但你一定能够因这位年轻班主任的探索而受到启发,甚至心灵的震动。 2005年8月2日于峨眉山深处一农家小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