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官场现形记(上下插图本)/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李宝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据作者友人称,李宝嘉“熟知夫官之龌龊卑鄙之要凡,昏聩糊涂之大旨”,于是“殚精竭神”,写成《官场现形记》。

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五编,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回

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

第二回

钱典史同行说官趣

赵孝廉下第受奴欺

第三回

苦钻差黑夜谒黄堂

悲镌级蓝呢糊绿轿

第四回

白筒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

第五回

藩司卖缺兄弟失和

县令贪赃主仆同恶

第六回

急张罗州官接巡抚

少训练副将降都司

第七回

宴洋宫中丞娴礼节

办机器司马比匪人

第八回

谈官派信口开河

亏公项走头无路

第九回

观察公讨银翻脸

布政使署缺伤心

第十回

怕老婆别驾担惊

送胞妹和尚多事

第十一回

穷佐杂夤缘说差使

红州县倾轧斗心思

第十二回

设陷阱借刀杀人

割靴腰隔船吃醋

第十三回

听申饬随员忍气

受委屈妓女轻生

第十四回

剿土匪鱼龙曼衍

开保案鸡犬飞升

第十五回

老吏断狱着着争先

捕快查赃头头是道l

第十六回

瞒贼赃知县吃情

驳保案同寅报怨

第十七回

三万金借公敲诈

五十两买折弹参

第十八回

颂德政大令挖腰包

查参案随员卖关节

第十九回

重正途宦海尚科名

讲理学官场崇节俭

第二十回

巧逢迎争制羊皮褂

思振作劝除鸦片烟

第二十一回

反本透赢当场出彩

弄巧成拙蓦地撤差

第二十二回

叩辕门荡妇觅情郎

奉板舆慈亲勖孝子

第二十三回

讯奸情臬司惹笑柄

造假信观察赚优差

第二十四回

摆花酒大闹喜春堂

撞木钟初访文殊院

第二十五回

买古董借径谒权门

献巨金痴心放实缺

第二十六回

模棱人惯说模棱话

势利鬼偏逢势利交

第二十七回

假公济私司员设计

因祸得福寒士捐官

第二十八回

待罪天牢有心下石

趋公郎署无意分金

第二十九回

傻道台访艳秦淮河

阔统领宴宾番菜馆

第三十回

认娘舅当场露马脚

饰娇女背地结鸳盟

第三十一回

改营规观察上条陈

说洋话哨官遭殴打

第三十二回

写保折筵前亲起草

谋厘局枕畔代求差

第三十三回

查帐目奉札谒银行

借名头敛钱开书局

第三十四回

办义赈善人是富

盗虚声廉吏难为

第三十五回

捐巨资纨挎得高官

吝小费貂档发妙谑

第三十六回

骗中骗又逢鬼魅

强中强巧遇机缘

第三十七回

缴宪帖老父托人情

补札稿宠姬打官话

第三十八回

丫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

第三十九回

省钱财惧内误庸医

瞒消息藏娇感侠友

第四十回

息坤威解纷凭片语

绍心法清讼诩多才

第四十一回

乞保留极意媚乡绅

算交代有心改帐簿

第四十二回

欢喜便宜暗中上当

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第四十三回

八座荒唐起居无节

一班龌龊堂构相承

第四十四回

跌茶碗初次上台盘

拉辫子两番争节礼

第四十五回

擅受民词声名扫地

渥承宪眷气焰熏天

第四十六回

却洋货尚书挽利权

换银票公子工心计

第四十七回

喜掉文频频说白字

为惜费急急煮乌烟

第四十八回

还私债巧邀上宪欢

骗公文忍绝良朋义

第四十九回

焚遗财伤心说命妇

造揭帖密计遣群姬

第五十回

听主使豪仆学摸金

抗官威洋奴唆吃教

第五十一回

覆雨翻云自相矛盾

依草附木莫测机关

第五十二回

走捷径假子统营头

靠泰山劣绅卖矿产

第五十三回

洋务能员但求形式

外交老手别具肺肠

第五十四回

慎邦交纡尊礼拜堂

重民权集议保商局

第五十五回

呈履历参戎甘屈节

递衔条州判苦求情

第五十六回

制造厂假札赚优差

仕学院冒名作枪手

第五十七回

惯逢迎片言矜秘奥

办交涉两面露殷勤

第五十八回

大中丞受制顾问官

洋翰林见拒老前辈

第五十九回

附来裙带能谄能骄

掌到银钱作威作福

第六十回

苦辣甜酸遍尝滋味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

附录 清代的官制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回

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

话说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地方,原有一个村庄,这庄内住的,只有赵、方二姓,并无他族。这庄叫小不小,叫大不大,也有二三十户人家,祖上世代务农。到了姓赵的爷爷手里,居然请了先生,教他儿子攻书。到他孙子,忽然得中一名黉门秀士。乡里人眼浅,看见中了秀才,竟是非同小可,合庄的人,都把他推戴起来,姓方的便渐渐的不敌了。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又到城里请了一位举人老夫子,下乡来教他们的子弟读书。这举人姓王名仁,因为上了年纪,也就绝意进取,到得乡间,尽心教授。不上几年,居然造就出几个人材,有的也会对个对儿,有的也会诌几句诗,内中有个天分高强的,竟把笔做了“开讲”,把这几个东家喜欢的了不得。到了九月重阳,大家商议着,明年还请这个先生。王仁见馆地蝉联,心中自是欢喜。这个会做开讲的学生,他父亲叫方必开。他家门前,原有两棵合抱大树,分列左右,因此乡下人都叫他为“大树头方家”。这方必开因见儿子有了怎么大的能耐,便说自明年为始,另外送先生四贯铜钱。不在话下。

且说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赵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考罢回家,天天望榜,自不必说。到了重阳过后,有一天早上,大家方在睡梦之中,忽听得一阵马铃声响,大家被他惊醒。开门看处,只见一群人,簇拥着向西而去。仔细一打听,都说赵相公考中了举人了。此时方必开也随了大众在街上看热闹,得了这个信息,连忙一口气跑到赵家门前探望。只见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正忙着在那里贴报条呢。

方必开自从儿子读了书,西瓜大的字,也跟着学会了好几担搁在肚里。这时候他一心一意都在这报条上,一头看,一头念道:“喜欢贵府老爷赵印温,应本科陕西乡试,高中第四十一名举人。报喜人卜连元。”他看了又看,念了又念。正在那里咂嘴弄舌,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他一下,叫了一声“亲家”。方必开吓了一跳,定神一看,不是别人,就是那新中举人赵温的爷爷赵老头儿。原来这方必开,前头因为赵府上中了秀才,他已有心攀附,忙把自己第三个女孩子,托人做媒,许给赵温的兄弟,所以这赵老头儿赶着他叫亲家。他定睛一看,见是太亲翁,也不及登堂人室,便在大门外头,当街爬下,“绷冬绷冬”的磕了三个头。赵老头儿还礼不迭,赶忙扶他起来。

方必开一面掸着自己衣服上的泥,一面说道:“你老今后可相信咱的话了?咱从前常说,城里乡绅老爷们的眼力,是再不错的。十年前,城里石牌楼王乡绅下来上坟,是借你这屋里打的尖。王老先生饭后无事,走到书房,可巧一班学生在那里对对儿哩。王老先生一时高兴,便说我也出一个你们对对。刚刚那天下了两点雨,王老先生出的上联就是‘下雨’两个字。我想着,你们这位少爷便冲口而出,说是什么‘出太阳’。王老先生点了点头儿,说道:“‘下雨”两个字,“出太阳”三个字,虽然差了点,总算口气还好,将来这孩子倒或者有点出息。’你老想想看,这可不应了王老先生的话吗?”赵老头儿道:“可不是呢。不是你提起,我倒忘记这会子事了。眼前已是九月,大约月底月初,王老先生一定要下来上坟的。亲家那时候把你家的孩子一齐叫了来,等王老先生考考他们。将来望你们令郎,也同我这小孙子一样就好了。”方必开听了这话,心中自是欢喜。又说了半天的话,方才告别回家。P.1-3

序言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1867—1906)作,是清末“谴责小说”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谴责小说”这个名字,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提出来的。鲁迅先生深刻地分析了这类小说在清末盛行一时的原因:“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这就是说,谴责小说的盛行,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当中的觉悟水平。当时中国人民,是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之中,在希望清朝政府振作图强、抵御外敌的道路宣告失败,而撇开清朝政府、用群众的革命武装直接向侵略者进行斗争的道路又相继失败之后,开始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统治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本国黑暗统治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官场现形记》正是这样情势之下的产物。正如鲁迅先生说:“时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内失望,多欲索祸患之由,责其罪人以自快,宝嘉亦应商人之托,撰《官场现形记》。”

这部小说,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先生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书中出现的那些官僚,昏聩糊涂,卑鄙龌龊,达到极点;他们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严酷暴虐,也达到极点。但是,作者并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艺术概括,写作态度上也有迎合时势、哗众取宠的成分。鲁迅先生也指出:“然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无自序所谓‘含蓄蕴酿’之实,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尘。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伎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世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而袭用‘现形’名目,描写他事,如商界学界女界者亦接踵也。”

应该指出,作者是主张改良,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在当时已经没有什么进步意义,所以作者在艺术上不能真正掌握“批判的武器”,是同他在生活中反对“武器的批判”直接相联系的。书中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队伍和领袖为“长毛”、为“洪逆”,这说明了作者的思想的反动方面。

作者写这部小说,原来计划,分为十编,每编十二回。但在第五编尚未全部完成之时,就因病死去。现存六十回,最后的极小一部分,还是他的朋友代为补齐的。

这部小说的印本很多。本书是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世界繁华报本为底本,参考光绪三十年粤东书局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崇本堂石印本,加以校订的。

清代的官制,和官场中许多术语,现在的读者已经很少有人明了。为了读者的方便,本书除了每回酌加注解之外,并附有《清代的官制》一文,以备参考之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后记

清代末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总崩溃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情况,全部暴露。进步的作家们,尽情揭发当时官场的黑暗与罪恶,写为小说,加以谴责。“官场现形记”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也是那个时期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谴责小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它在当时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官僚们的群像。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常用的笔名是南亭亭长。他是江苏武进人,生于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享年四十岁。少年时期,他曾考取第一名秀才,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他写小说成名的时候,曾被人荐举,认为他适合当时“经济特科”的资格;“经济特科”属于科举考试临时性的一种,没有资格的人不能应考,考中的人立刻就有官做。他却拒绝了荐举,没有去参加考试。

李宝嘉擅长诗词八股。考举人不中之后,去到上海办报。先办“指南报”、“游戏报”,专门发表一些嬉笑怒骂的文章。后来又办“上海世界繁华报”,刊载诗词小说,并为当时著名的艺人们作起居注,体裁略同于后来的小报。“官场现形记”最初就曾在“上海世界繁华报”上连载。

“官场现形记”分为五编,每编十二回,共六十回。作者虽曾宣称,预定计划是十编,已写成的五编只是“上半部”。但在第六十回结尾处,却这样说:“如今把这后半部烧了,只剩得前半部。……把这半部印出来,虽不能引之为善,却可以戒其为非。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玩味他的语气,似乎六十回就是“全部”,并非“半部”。事实上,他说“后半部方是教导他们做官的法子”,这个“法子”,是无从着笔的。

李宝嘉还曾为商务印书馆主编过“绣像小说”。“官场现形记”以外的著作,现在知道的还有:“活地狱”四十二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二十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以及“繁华梦”、“李莲英”、“南亭笔记”等。作者除“南亭亭长”外,还用过其他笔名;那些笔名不得而知,因而别的著作无从查考。作者还喜欢金石篆刻,印有“芋香印谱”。

“官场现形记”有许多不同的印本。本书是以光绪二十九年“上海世界繁华报”铅印本为底本,并参考光绪三十年粤东书局石印本、宣统元年(一九0九年)崇本堂石印本,加以整理的。这三种本子是最早或较早的本子。

这三种本子,也还有一些错误。根据某一种本子能够订正错误的地方,我们就择善而从。三本同时都错了,很难说是出于印刷或者出于作者的笔误,其中显然是字形讹错的,我们就加以改正,如“纠纠”改“赳赳”,“坑”改“炕”之类。也有明知是错而不便随意改动,暂时仍维持原状的,如第二十八回,傅子平经手事件,原说送他五十两银子,但下文王博高当着贾大少爷的面却说“四数”。这里以五两朦充五十两,应该作五数而非四数。第三十三回说蔡智庵代理盐道,后来又自称代理粮道。第三十四回说阎二先生官阶是个知州,巡抚上的折子却说他是补用知县。第三十五回,唐二乱子对查三蛋说,“那人没有姓,名字叫文明”;第三十六回却屡称“姓文的”,“文明文老爷”。第四十九回,分给姨太太每人三万银子,第五十一回却又说是三万吊钱(当时一两银子是不止一吊钱的)。第五十四回,“如此并不留难”,“如”字应为“因”字。这一类错误的地方,其实是很不少的。至于书中称太平天国军队为“长毛”,义和团为“拳匪”,捻军为“捻匪”,这原是当时在清代封建统治之下,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为了保存本来面目,我们也没有改动原文,但加上了引号,以示区别。

为了帮助读者的了解,我们在每回之后做了一些注释,——主要是对当时典章文物的解释。书中关于官场制度的记载甚多,这些制度相当复杂,现代的青年人看了,也许不易懂得,所以我们又编写了“清代的官制”一文作为附录,藉供参看。

张友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