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读红楼梦
分类
作者 霍国玲//紫军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研究《红楼梦》的书籍有很多,当你阅读《红楼梦》时,会有很多的地方读不懂吧?或者有一些让人深思的细节呢?本书将以《红楼梦》为蓝本,对曹雪芹先生在创作《石头记》时的写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用更时尚的方式支阅读《红》,愿有更多的《红楼梦》爱好者走上“解梦”之路!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它既有“真事隐”(谐“甄士隐”),又有“假语存”(谐“贾雨村”)。就像“风月宝鉴”那样,表面看是个“美人”(小说),而翻过来的背面,呈现出来的却是“骷髅”(历史)。

《红楼梦》还是一部谜书。书中有成十成百的谜,等待读者去解析。

《反读红楼梦》一书,着重论述了曹雪芹的写书奇法、秘法,并介绍了几个实例。读者了解了这种种写书奇法、秘法后,不仅能发现书中存在着的大量的“谜”,而且可以尝试着将其解析。这一过程,就将从《红楼梦》的小说正面,看到其背面的隐史。

目录

第一编 奇书篇

第一章 真假《红楼梦》

第一节 “真事隐”和“假语存”

第二节 第一首“标题诗”

第三节 曹雪芹期待“知音者”

第四节 怎样才能做“知音者”? 

第二章 奇书《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曾写完过《红楼梦》

第二节 一百一十回本《红楼梦》曾有流传

第三节 八十回后系雪芹自己删去

第四节 《红楼梦》作为奇书的两大特征

第三章 正反《红楼梦》

第一节 清人评《红楼梦》

第二节 《红楼梦》有正反两面

第三节 通过正面去看背面

第四节 欲看背面须“力如龙象”

第四章谜书 《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中的“误谬”或“谜”

第二节 《红楼梦》“误谬”探因

第二编 反读篇

第一章 反读的三个前提

第一节 要坚信书中有隐史

第二节 要相信脂砚斋是引路人

第三节 要认识“误谬”和隐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红楼梦》种种写作奇法秘法

第一节 《红楼梦》里的“谐音法”

第二节 《红楼梦》里的“拆字法”

第三节 《红楼梦》里的“隐寓法”

第四节 《红楼梦》里的“射覆法”

第五节 《红楼梦》里的“分身法”

第六节 《红楼梦》里的“合身法”

第七节 《红楼梦》如何隐写历史上的地点

第八节 《红楼梦》中的纪年方法

第九节 《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

第十节 《红楼梦》的写书奇法

第十一节 《红楼梦》背后的隐史

第三编解读篇

第一章 《红楼梦》五个书名解读

 第一节 五个书名有正反两面

 第二节 《风月宝鉴》释义

 第三节 《石头记》喻一座丰碑

 第四节 《红楼梦》书名的两面

 第五节 《金陵十二钗》与“行乐图”

 第六节 《情僧录》实隐“雪芹著”

 第七节 对五个书名寓意的综合理解

第二章《红楼梦》中若干诗文解读

 第一节 龄官画蔷释义

 第二节 《有凤来仪》释义

 第三节 有些脂砚诗亦有正反两面

第三章  释《词》——香玉是反清英雄

 第一节 《姽婳词》的正面之喻

 第二节 释第一、二首《姽婳词》

 第三节 释第三首《姽婳词》

 第四节 《姽婳词》的价值和作用 

第四章 曹雪芹为谁哭泣?——解读《芙蓉女儿诔》

 第一节 《芙蓉女儿诔》的构思

 第二节 阐释《芙蓉女儿诔》

 第三节 为竺香玉而写

 第四节 《芙蓉女儿诔》今译

 第五节 愿读者都是“解味人”

第五章 香玉的一篇诗体小传——《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解析

 第一节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原貌

 第二节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试释

 第三节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背面之隐今译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有读者可能会问:《红楼梦》既然是小说,书中既然有古词,怎么就不能把它当作小说、古词看待呢?为什么脂砚斋要把这个问题看得如此严重,认为若将其只当作小说、古词来看,便是“大罪过”呢?

这就要从《红楼梦》这部书的基本特点来说了。须知《红楼梦》一书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小说(因小说背后有隐喻),其中的古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词(因古词背后有隐喻)。你硬把它看作一般的小说和古词,作者和批者当然会激烈反对,且把这种阅读方法,视为对此书的歪曲。既然曲解了其书内容,当然是“大罪过”!

《红楼梦》既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小说、古词,那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还是从现在流行的这部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谈起吧!

第一节曹雪芹曾写完过《红楼梦》

现在流行的多种版本的《红楼梦》,几乎无一例外,均是百二十回本小说。一般红学家都认为曹雪芹所著之《红楼梦》只有八十回,是不完整的著作,说明该书没有写完,或者写完后l后面的半部书遗失了。既然八十回是不完整的著作,为了使其完整,于是就有人续补上了四十回,有红学家认为这是高鹗续补的,实际上高鹗只是一个修订者,真正的续补者是“无名氏”。上述看法虽然十分普遍,但是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因人数多寡而确定,主要看其是否合乎实际。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曹芹的《红楼梦》是否写完过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曾经写完过。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中,有如下一段原文:

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

这段原文揭示出,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作者著书已经十载,并且增删过五次了。

甲戌本“凡例”中有诗云: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里再次提到,至甲戌年(乾隆十九年)时,作者已为此书“辛苦”了不寻常的“十年”。

由上述两点可证,到乾隆十九年,作者著书已经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不仅纂出了目录,分出了章回,而且还增删了五次。试想,假如作者未将全书写完,怎么竞肯用去十年时间,没完没了,反反复复,仅对半部书进行增删呢?古今中外有哪位作家是如此进行创作的?作者在书中所写出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恰是揭示了《红楼梦》一书的成书过程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反映的,应该是对一部成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作者于乾隆二十八年谢世。自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几乎又是一个十年。在这近十年期间,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再写出八十回并增删五次。事实上,作者不仅没再写出八十回,就连四十回也没写。这难道不值得研究者深思吗?——由此看来,作者生前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部作品。实际上他也确实写完过。

P10-12

序言

《红楼解梦》一书,1989年出第1版,1995年开始出版系列论丛。这套系列论丛已出版六集(包括编外集)九册,共二百多万字。此书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们收到的读者来信已逾千封。广大读者对《红楼解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由于《红楼解梦》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一般读者都忙于工作和学习,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对其进行研读,却又迫切希望了解“解梦”学说到底是怎样一种红学理论。本书便是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系统、扼要地阐述了“解梦”学说中的部分内容。

“解梦”学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红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红学研究的一次质变。它既与以前的红学有内在联系,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红学时代。一、“解梦”学说产生的背景

自《红楼梦》问世,就有人对其进行研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多年中出现过三个学派——索隐派、考证派自传说和小说评论派。三派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推动了红学的发展。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红学中仍有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使研究长期在原地转来转去。表面看争论不休,实质上却并无大的进展。对于这个问题,俞平伯早在1950年时就说过:

至于《红楼梦》本身底疑问,使我每每发生误解的,更无从说起。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胡涂。

到上个世纪90年代,红学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并未摆脱“胡涂”的迷宫,曾有人把红学比做“沼泽”,说:

人所共知,当今的“红学”是一门“显学”,也是学术领域最潮湿的地区之一,稍微不慎就可能失足陷入沼泽。有人就红学的状况写道:

据说目前的红学“无聊考证泛滥,猎奇成为时髦,派系之争激烈”等现象“令‘红学’界人士迷惘和担忧”。于是大声疾呼:“红学’之路怎么走?”于是有人总结道:

对一门学科来说,研究了一百年,在许多问题上还不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甚至形成许多死结,我想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是这门学科兴旺的标志。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似乎不适合《红楼梦》。倒是俞平伯先生说的“越研究越胡涂”,不失孤明先发之见。

“越研究越胡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是有些红学家敢于承认,有些红学家却缺乏承认的胆量罢了!如果沿着这条“胡涂”之路走下去,即使“再论一千年”,不是也走不出“胡涂”的怪圈吗!

能不能使“胡涂”的问题清晰起来呢?

能。但决不能继续沿着老路走,而要另辟蹊径。——“解梦”学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解梦"学派与原有三个学派的主要区别

原有三个学派,表面看争论得相当激烈,但在两个问题上却表现得十分一致:

其一,三个学派的研究对象都是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小说。

索隐派的主要特点,是以研究者的主观猜测或历史考证,与《红楼梦》小说进行附会。

考证派自传说考证了曹雪芹的家世及曹雪芹的生平;研究了《红楼梦》版本的问题,从中考证出后四十回小说与前八十回的区别等等。他们经过大量考证,并将考证内容与《红楼梦》小说进行附会后,得出小说是作者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评论派所评论的是《红楼梦》小说本身。认为早期抄本中的脂砚斋批语应与小说的正文分开。大多认为这与曹雪芹无关,是另外的人强加给曹公的。此派对小说进行评论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西方的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

其二,三派的研究方法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

举例来说,索隐派是一种红学发展的历史产物,它的出现自有它的积极意义,而考证派自传说和评论派却对索隐派给予全盘否定。这种作法本身,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解梦派的特点与上述三个学派不同。

首先,它的研究对象不是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小说,而是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

若搞研究,有一条重要原则,即必须研究原始材料,原始抄本或版本,而绝不能是被阉割与篡改的“作品”。到现在为止,所发现的所有《红楼梦》早期抄本(共有七个),是无一不带有脂砚斋批语、最多只有八十回的《石头记》,有的甚至书名就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便是解梦派的研究对象。即不仅仅研究《红楼梦》正文,亦研究脂批,而且着重研究脂砚斋批语与正文之间的关系。

其次,“解梦”学说创立者进行研究,所采取的是客观、全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一旦发现有误,则立即纠正,以保证学说的正确性。按照“解梦”理论,二百年来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例一,林黛玉离开苏州时是六岁的幼童,而到了京城便成了一位少女,有的抄本则明确写道:是十三岁。但由于其他抄本并未写明是几岁,于是引起学者们对黛玉到京时年龄的争论。其说法有:九岁、十一岁和十三岁。对于这种争论,有学者认为:“再争论五十年,甚至五千年,也得不出结论来。”但是《红楼解梦》作者用《红楼梦》中引用的李白的一句诗“双悬日月照乾坤”——即两套纪年的方法,予以解决了。

例二,为确定脂砚斋是谁,前人历来的作法是:将脂砚斋批语中口气相同或相似的批语摘录出来加以解析,与此同时,则摒弃与此口气相异,甚至相反的批语,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章,得出脂砚斋是何人的结论。由于原抄本中的批语包括回前批、回后批、夹批(正文中的双行小字)、侧批(写在各行之间的批语)、眉批(写在各页天头上的批语),而撰写批语者又并非一人。这就必然出现各个人的研究结论都不相同的状况。因而,脂砚斋是谁的问题,便被认为是红学研究中的死结,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但这个问题到了《解梦》作者那里,却得到了解决。他们的作法是:首先划定一个确实属脂砚斋批语的范围——由于排除了非脂砚斋的批语,这就在研究材料上,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条批语都进行认真分析,看到底都是哪个人的口气?由此来确定脂砚斋究竟是何人?他们共分析了1355个批条,占全书批条的60%。最后确定为:脂砚斋是曹雪芹与他先后的两个妻子——柳蕙兰和许芳卿合用的批书笔名。《解梦》作者正是以这种方法,解决了脂砚斋是谁的问题。

《解梦》作者正由于在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保证事实的全面与可靠,综合分析的严谨与周全,才得以保证结论的正确,并保证“解梦”学说整体的正确性。三、“解梦"学说的基本理论“解梦”学说对《红楼梦》的基本看法是:

《红楼梦》一书犹如正反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它既有正面,又有背面。正面是空虚幻设的假话,而背面却隐写着真实的历史。读者可以遵循脂砚斋批语的指点,透过小说和诗词,去探寻隐藏在书中的历史。

在这种将《红楼梦》看作有正反两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六大理论支柱。

(一)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性创作规律的理论

现在一般认为,文学既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其作品便应是一定社会生活在文学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即是说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已经过文学家加工,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般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绝不会超出这种基本文艺理论,对其研究,也应像对西方文学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一样,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看其思想性如何,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现实,是否有人民性,是否有积极的教育作用等;二是看其艺术性如何,环境和人物是否典型,人物刻画怎样,语言运用得怎样等等。一部作品,不仅思想性高,艺术性也高,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才有历史价值。

解梦派认为:不能将上述一般文艺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来。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特点与西方文学,乃至中国近代文学有很大不同:(1)西方文学突出特点是写“人”,即使神话,其神也被人格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突出特点是用来写“史”(或“事”),文和史是结合在一起的,即使神话也带有记史的性质。(2)从艺术手法来看,西方文学因为是写“人”,当然就要塑造典型人物,强调其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国古典文学既然是写“史”(或“事”),因“史”(或“事”)是由人完成的,所以所记之人往往也栩栩如生。但其塑造人物是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而决不能是心理活动。因记“事”时,人物所说所做可记,所想却记不出。(3)西方文学因是写“人”,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描写当然可以直言不讳,中国古典文学因写的是“史”(或“事”),而中国又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对封建统治阶级不利之事,往往不敢直截了当写出,于是便采用了隐喻与影射之法。这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

解梦派认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这些特殊性,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贬低它,诋毁它,而应当尊重它、研究它、探寻它的规律,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并进一步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西方文艺理论只能作为对该书进行研究时的参考,而绝不能作为依据,用来束缚自己的研究。解梦派把探寻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殊性,尤其是《红楼梦》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二)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

红学界普遍认为:八十回本《石头记》,仅仅是半部书,曹公或者未能写完全书便病逝了,或者写完后,后半部丢失了,致使读者无缘窥及全豹,因而深感遗憾。

《红楼解梦》认为: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曹雪芹生前不仅写完过此书,甚至还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曾经写成过一百一十回的《红楼梦》。他利用这样一部一百一十回的完整小说,将一段被乾隆删削、篡改的历史深埋其中。书成后,曹公发现——部完整的小说,竟将自己苦心孤诣隐入其中的历史全部淹没。于是便忍痛割爱,亲自动手,将八十回后的那三十回删去,再以增设小说人物及增加故事情节的手段,将隐于后三十回中的史实移入前八十回中。与此同时,在前八十回中又增加大量诗词曲赋与批注,至此完成借助八十回小说隐写一段历史的全部工作。如今,读者只要认真研究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中的正文、批语及诗词曲赋,便不仅能了解到书中小说人物在八十回之后的归宿,同时能从这仅存的八十回小说中,解析出一段深埋于其中的历史。——鉴于《红楼解梦》中的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完善,读者便可以借助该理论,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中,析辨出曹公隐入其中的历史,从而窥见“风月宝鉴”背面之影像。

(三)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及其妻子批书合用的笔名的理论

《红楼梦》中留下了大量批语,计有数千条之多。脂批的内容涉猎极广,从《红楼梦》著作权,到此书的成书过程,从著书宗旨到作者的身世经历,从写书奇法、秘法到八十回后的小说内容,从该书的艺术构思到作者生不逢时的感叹应有尽有。  脂砚斋究竟是何许人物?红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是男、是女;是作者本人,还是家中之人;是他的平辈,还是他的长辈,至今远未达成共识。对于脂批中大量揭露书中隐秘的条文,绝大部分尚无研究者触及。更有甚者,近年来竟有人贬低脂批的价值或否认有脂砚斋其人。

《红楼解梦》关于脂砚斋是曹雪芹与他的妻子批书时合用的笔名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脂砚斋是何许人的问题,结束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长期争论,更重要的是——由于认识到了脂批中的核心部分,即揭秘部分出自雪芹及其妻子之手,读者便可将脂批视为八十回本《石头记》(《红楼梦》)全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便为从脂批人手进行索隐,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关于曹雪芹写书奇法、秘法的理论

红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既然是一部小说,就不可能超出一般的文学创作规律,而包含着另外的什么写作手法。甚至有人教训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研究者“应该从头学点文学和历史的ABC”。

《红楼解梦》则认为:《红楼梦》既然是一部不同于任何文学著作的“奇书”,就必然有它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解梦派在脂砚斋批语的引导下,揭示出该书所独具的写作奇法、秘法,诸如:分身法、合身法、谐音法、拆字法、注此写彼法、不写之写法、射覆法,从而使解索出书中之隐秘成为可能。当读者了解并掌握了曹公隐写历史时所使用的诸多奇法、秘法后,便可自行去识辨曹公隐入书中的“真事”了。

(五)关于《红楼梦》中存在两套纪年的理论

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红楼梦》里的纪年十分混乱。例如:贾母在“村姥姥是信口开河”一回中,曾说她比刘姥姥小好几岁。当时刘姥姥七十五岁,据此可以料定贾母当时不过七十一、二岁。时隔两年,贾母却办起了八十大寿。再如:黛玉刚刚到京时十三岁,宝玉大她一岁自然是十.四岁,宝钗大宝玉一岁,应该是十五岁。然而过了两年之后,当宝玉已经十六岁的时候(红楼纪年第十六年),荣国府却为宝钗办起了十五岁生日,宝钗度过了三个十五岁。等等不胜枚举。

关于《红楼梦》中纪年混乱的问题,红学界时有争论。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绝不可能说清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纪年的混乱,是曹雪芹“合成”了畸笏叟等曹雪芹叔辈们作品的结果,“这正是曹雪芹没有能力统一小说人物年龄而留下的破绽”。

《红楼解梦》则认为:曹雪芹在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又修订了近十载,却仍在人物年龄上留下明显矛盾,决不是作者一时疏忽或能力低下,更不是抄袭他人作品留下的痕迹,而是出于隐写历史的需要,在书中使用了两套纪年的结果——一套雍正纪年,一套曹(雪芹)氏纪年。两套纪年在书中交错使用。《红楼梦》中使用了两套纪年的理论,不仅妥善解决了书中人物年龄问题上的诸多矛盾,而且曹公在书中将自己的年龄与皇帝的年号相提并论,亦表现出他对皇权的蔑视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叛。

(六)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

《红楼梦》已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各派对书中诸多矛盾都未能圆满解决,究其根源,均在于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尚不完善。索隐派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主观附会法;考证派自传说是将考证出来的有关曹家史料与小说附会,将很大一部分小说故事当成了“真事”——亦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评论派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否认其中有隐,因此主张:只要从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去探寻,就足够了,《红楼梦》不可能还有超出一般文艺规律的什么特殊规律。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尽管在我国《红楼梦》研究领域统治了四十多年,被认为是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其实不过是早在延安时期就批判过的不从“实际事物”出发的教条主义方法。  《红楼解梦》认为: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研究者就应该着眼于它所独有而其他著作所不具备的“奇”处,即从《红楼梦》这一“实际事物”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为达此目的,《红楼解梦》的作者们主张,首先是认真读懂《红楼梦》小说、诗词和脂砚斋批语,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以科学的分析并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中,以内证为主,同时注意内证、外证相结合,对各种资料和史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尽量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以便“完全的反映”《红楼梦》这一“整体的事物”,反映《红楼梦》这一“事物的本质”,反映《红楼梦》这一“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在得出结论后,还须从各个角度,尤其是从史料的角度,对其进行验证,修正其错误和缺欠,不断加深对《红楼梦》这一事物的认识。以这样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蒙府本《石头记》在“镜子从里面调过来”处,有侧批日:“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若欲思想反面,必须“力如龙象”方可。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力量非凡;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力大无比。《红楼解梦》的作者们都是平常人,哪来的什么“龙象之力”?他们之所以能挖出《红楼梦》中之真谛,正由于他们严格遵循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的指引,创立了从正、反两面来看《红楼梦》的基本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六大理论支柱。只有利用这理论的杠杆,才能将《红楼梦》从正面翻转到背面,看到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影像——这影像不是可见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由曹公设计、建造的,被迷雾(小说)遮掩着的巍峨大厦(真实历史)。

四、“解梦"学说对红学和曹学研究的贡献

现在红学往往分为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对曹雪芹的研究两大类。“解梦”学说不论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还是对于曹雪芹的研究,都有了全面突破。

先看“解梦”理论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①抄本研究:首次提出“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观点。而且对数百条尚无人触及过的脂砚斋批语,做出了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

②《红楼梦》结构研究:首次提出《红楼梦》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

③《红楼梦》倾向性研究:首次提出“奴隶说”,即曹雪芹实际上是代表了奴隶阶级。

④《红楼梦》主题研究: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作者采用——方面以“假语村言”去塑造各种人物、敷演故事,另一方面又将真实历史隐于其后的——特殊的写作方法,来为被乾隆皇帝从历史档案中彻底抹去的香玉皇后树碑立传。在为香玉皇后写传的同时,也传了作者自己。”

⑤《红楼梦》纪年研究:首次提出“两套纪年说”:一套雍正(或乾隆)纪年,一套曹雪芹纪年。

⑥《红楼梦》人物研究:认为:《红楼梦》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每一个人物身上,往往都或多或少地隐写着真实人物的某一部分:或长相、年龄,或身世、经历等等。比如:除林黛玉外,在所有正、副、又副三十六钗,乃至六十钗身上,都隐写着历史人物竺香玉的某些特点。这是曹雪芹在书中隐写历史人物时,所使用的特殊的写作方法——“分身法”。还认为:《红楼梦》小说中一些重要人物身上,不止隐写着一个历史人物,而是往往隐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如贾宝玉,除隐写着曹雪芹外,在某些情况下还隐写着乾隆,甚至雍正、竺香玉、弘瞻。这就是“合身法”。

⑦《红楼梦》语言研究:认为《红楼梦》语言具有“双关”特点。曹雪芹为了利用小说隐写历史,创造了许多特殊的写作方法,如谐音法、拆字法、寓意法、射覆法、注此写彼法、不写之写法等等。

⑧《红楼梦》诗词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是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具体人物或事件写成的。后来写小说时,将其揉合进小说中,并由相应的人物吟出。因而,这些诗歌都具有“双重性”。

⑨对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的研究:提出宁国府隐写着清皇宫,荣国府隐写着曹雪芹在京城内的故居——“恭王府”前身,大观园隐写着圆明园。

 “解梦”理论对曹雪芹研究的贡献:

①对曹雪芹生辰的研究:确定了曹雪芹的生辰。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日,即公历1715年6月4日。

②对曹雪芹卒年与葬地的研究:认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癸未)1764年2月1日;葬于北京香山地藏沟。

③对曹雪芹祖籍研究:提出“山东昌邑说”,即曹雪芹将其祖母的籍贯视为自己的祖籍,在山东昌邑。认为其他三种观点,都各自强调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丰润说:研究与强调的是五百年前的关内祖籍。铁岭说:研究与强调的是关外祖籍。辽阳说:研究与强调的是曹家归旗(被俘)后的“祖籍”,而这其实是奴籍。

④对曹雪芹的父亲及其家世的研究:认为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颐,他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⑤对曹雪芹母亲的研究:曹雪芹的母亲系康熙的十六皇女。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卒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

⑥对曹雪芹故居的研究:南京有一处曹雪芹故居,北京可确定的有三处:原“恭王府”前身为曹雪芹在京城内的故居;原“燕京大学”前身系曹雪芹在西郊的故居;香山正白旗村39号院为曹雪芹家第二次被抄后的居住地。除上述三处外,曹雪芹家第一次被抄没后,曾居住北京蒜市口地区有房屋十七间半的一院落中。据查乾隆京城全图,有两处为十七间半。但决不是有人所认定的蒜市口大街16号院,该院有房26间,与历史档案严重不符。

⑦曹雪芹与批书人关系的研究:脂砚斋系曹雪芹与其第二任妻子柳蕙兰、第三任妻子许芳卿合用的批书笔名。

“解梦”学说根本的特点是承认《红楼梦》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然后通过正面小说去研究背面历史。但在这过程当中却解决了二百多年来,红学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重大问题,实现了全面突破,这足可说明“解梦”学说的生命力,以及“解梦”道路的正确。

五、“解梦”之路代表了红学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在十几年前,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千千万万普通读者”、“古往今来那么多红学专家”,“没有一人‘读出”’《红楼梦》的背面,怎么就你霍女士“读出”了,“岂不怪哉”!其实,这有什么可怪的呢?历来读者,乃至红学专家所读的并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是被乾隆一和坤进行了大规模阉割、篡改的作品——不带脂砚斋批语的百二十回本小说。读如此阉割之作怎么可能“读出”其背面,解出其中之“味”呢?谁若自称“读出”了,“岂不怪哉”!但霍女士则不同。她是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高本问世后,二百多年来,将脂砚斋批语与《红楼梦》正文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将脂批看作引路者的第一人。正是这个原因,她得以从正面小说进入背面历史的广阔天地,看到其背面的影象,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在她之后,已有成批的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背面影象,解开了“红楼”之味,而且这个队伍愈来愈壮大。“解梦”之路,代表了红学发展的方向。

那么,何谓“解梦”之路?

“解梦”学派的突出特点是:将带有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作为研究对象。因而任何人只要将此作为阅读或研究的对象,便可称作走“解梦”之路。这是一条以往任何红学学派都不曾走过的道路!

“解梦”学派在阅读与研究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过程中,首先是尽力挖掘与正视书中存在着的大量“误谬”或“谜”;然后,以脂砚斋批语作为引导,解决这些“误谬”;在解决这些“误谬”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到隐写于其后的历史。简括起来说,凡是通过正面小说去探查隐写于其背面历史者,便是在走“解梦”之路。

现在“解梦”道路越走越宽了,曾有记者报道说:

左手一卷《红楼梦》,右手一卷《红楼解梦》,两相对照的阅读方式已成为霍氏崇拜者的最新时尚。

现在这种“时尚”正在向全国蔓延!由于它代表了红学发展的方向,这种蔓延趋势,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

愿有更多的《红楼梦》爱好者走上“解梦”之路!

后记

这部《反读红楼梦》,是从300万字的“解梦”理论系列论丛中部分文章压缩而成。由于篇幅限制,难免对有些问题论述得不够透彻。读者如有疑难问题,或欲购“解梦”理论系列论丛各集者(作者处尚有些存书),均可与作者联系。

“解梦”理论系列论丛,已出版的书籍有:《红楼解梦》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上、下册)、第四集(上、下)、第五集(上、下)、编外集《红楼圆明隐秘》;待出版的书籍有:《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即出)、《红楼解梦》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等。

地址:北京香山杰王府18号霍国玲

邮编:100093

电话:(010)82598181

                  霍国玲紫军

                  2005年6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