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它不是虚构,它仅是真实的记录。本书为“唯美主义文本系列”中的一本,刻记着作者三十年来的心灵随想,全书分为“战胜遗忘”、“有一个梦想”、“守望的意义”、“萦回的声音”这四辑。该书文字流畅,并附有精美图片,令人赏心悦目,实在是一本美不胜收的好书。
一个人面对时代生活必有声音,而散文就承载了这发声。生命如何经历,怎样蜿蜒曲折、悸动和感激,都在这些文字中了。所以当一个人于几十年之后再次抚摸从前的篇章,也就等于抚摸自己的历史。本书里的文字都是作者心灵的刻记。该书为“唯美主义文本系列”中的一本,阅读本书,我们可见散文的雅致与清纯。
反响和争执/接触社会问题的尖锐性
“书中的社会负载量很大”——这个看法一直占上风。而我始终认为书的着力点不在这方面。有人要批判、问罪,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也有人装出一副卫道士的面孔,内心里却泛着非常渺小的念头,这很清楚地让人看到了。他们习惯于抓住某一点来做文章,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艺术家,缺乏艺术分析的基本能力。
建国以后形成了个普遍经验,差不多人人都明白,要毁掉一个文学工作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政治”上的毛病。从艺术上无论怎样贬低都无伤皮毛。于是后来出现的批评《古船》的文字中,差不多没有一篇在谈艺术上的不足,而都说“有一部艺术上卓具才华的长篇”、“有着惊人的艺术才华的长篇”——可惜它政治倾向上犯了毛病,等等。
是他们错了,他们忘记了,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并以此作为生命的人,大概不会对那一类挑剔感到有趣。
我的朋友们——读书界、文坛上,他们给予我极大鼓励的,恰恰是这本书全面实现的一切,当然主要是所谓的“艺术上”……我直到今天为止,还从未因一部作品收到如此多的来信,在它发表当年,我每个星期都要收到几十封陌生读者的信。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他们在信中说,他们如何地激动。是的,我在写作的全过程中,曾陷入了怎样的感动啊。还让我大获安慰的是,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差不多都给予它以肯定和深刻的理解。而一般而言,在社会上反响较为强烈的作品,往往是比较粗糙、缺少独到建树、很难在文坛获得通过的东西。
《古船》发表很多年了。它在通俗艺术覆盖一切、金钱的欲望遮去一切的今天,早该被遗忘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仍然有那么多的人在惦念它,我不断地收到寄白天南海北的信件,询问关于它的情况、交流他们的看法……这些,都让我想到我所热爱的事业,它的意义。
P008-P009
屈指算来,我发表作品的时间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这么长的一个时段,以篇目论,写得最多的是散文。
我一直认为,散文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它不是虚构,它仅是真实的记录。所以有时候,我会特别看重自己的这一部分文字。
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清代以前,诗与散文是高贵的文体,而小说还算不上。士大夫们不作小说。只是很久以后,小说作为一种吸纳力极强的文体,自身发生了蜕变和再造,这才有所改观。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够包容诗与散文,有了它们的特质,于是不再等而下之。
可见散文的雅致与清纯。
三十年里我一直把散文当成心灵的刻记。一个人面对时代生活必有声音,而散文就承载了这发声。生命如何经历,怎样蜿蜒曲折、悸动和感激,都在这些文字中了。所以当一个人于几十年之后再次抚摸从前的篇章,也就等于抚摸自己的历史。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将这些繁复琐碎的篇目整理和顺,依次编排。这一次终于有机会这样做了,并加了一点源出文字的图片,从而使记录和说明进一步清晰起来。
这些散文一直编下去,会有许多卷。于是它们让我珍惜的同时又有许多不安,因为这等于将自己的稚嫩和浮浅都罗列出来。但我不能一一擦掉昨天。
生活仍在继续,这些文字还在继续。我知道自己在目击,在幻想,在追忆,在言说,在感激和痛苦,在化为一行行文字。
2005年2月16日于万松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