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门事件”成为历史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始终没有打开另一道“密门”——“线人”的身份。尘封这道“密门”引起了世人无数的猜测,成就了一些人的研究,更让一些当事人蒙冤受屈。
在隐蔽了33年之后,今年5月31日“深喉”——年已91岁高龄的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向媒体承认:“我是‘深喉’。”本书从1971年伍德沃德偶然与费尔特相识写起,详细记述了他们二人在“水门事件”后一次次在一座地下停车库秘密相见的前前后后,真实描写了竭力掩盖“水门事件”内幕的尼克松当局与勇敢揭发罪行的媒体及秘密线人之间的斗争。
该书文字活泼,阅读起来,宛若看着一部有惊无险的电影,相信会为读者呈现一段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坛风云!
1972年7月16日美国发生“水门事件”后,一个被称为“深喉”的秘密线人向记者伍德沃德提供了绝密情报,帮助记者坚持不懈地追踪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这个神秘的“深喉”是谁?在隐蔽了33年之后,今年5月31日“深喉”——年已91岁高龄的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向媒体承认:“我是‘深喉’。”本书从1971年伍德沃德偶然与费尔特相识写起,详细记述了他们二人在“水门事件”后一次次在一座地下停车库秘密相见的前前后后,真实描写了竭力掩盖“水门事件”内幕的尼克松当局与勇敢揭发罪行的媒体及秘密线人之间的斗争。本书讲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一个生动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九六九年夏,我在海军服役,军衔是海军上尉。当时,我作为一名监视官被派到五角大楼,负责为海军作战部长海军上将托马斯·穆勒监视全球的电报通讯,他后来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军队中的一号人物。我通过了“绝密”等级忠诚调查,能够接触当时被称为“特殊种类”的极为敏感的信息。此外,我还通过了适用于密码信息的“绝密”等级忠诚调查,能够接触密码通讯中用密码传递的信息。但是,我没有接触情报文件的特许权,那是经由单独的通讯渠道处理的。我的工作是程序化的,令人感到乏味。这项工作主要是在五角大楼内八小时轮班监视海军作战部长、海军参谋长、海军参谋人员以及海军上将之间的私人通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
有几本书曾断言我的职责包括向小亚历山大。黑格作简报,他当时在白宫是尼克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的副手。因此,起初包括约翰·迪安在内的许多人错误地推测黑格就是“深喉”。我确信我是多年以后才见到黑格或与他交谈过。但是。正如海军上将穆勒曾公开和反复说到的那样,我有时充当一个送快信的人,带几包信件或其他文件(它们装在密封的信封里,因此我几乎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去白宫。
一天晚上,我被指派拿着这样一包东西去白宫西侧楼的一个位于较低楼层的办公室,在那儿靠近军事情报分析室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部分参谋人员办公室有一间小等候室。我模糊地记得,在那儿附近或走廊上有几个自动售货机。当时是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也可能更晚些。等到一个合适的人走出来并在拿来的东西上签字,这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但是,我被白宫迷住了,它当然胜过五角大楼。因此,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就尽可能地逛来逛去。我高兴在这里等候。
白宫的神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联想到附近就是处理要务的重地,我感到仅仅是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那天晚上,完成例行的监视工作之后,我可能是自愿要求带那些文件到白宫去的。我模糊地记得,那可能是在一九六九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但也很可能是在一九七○年的上半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穿着蓝色海军服,是那种在较冷的季节里穿的正装,每只袖子上有两道金色的横杠和一颗星。也就是说,我当时二十六岁,或者刚过二十七岁。按照海军的要求,我的头发剪得很短。白宫过去和现在都一直是这样,经常挤满了穿军装的人,他们或者行色匆匆,或者是在等待。
亨利·基辛格的助手罗杰·莫里斯曾暗示,说我是为黑格作简报的人,但是他能提供的惟一证据是,这期间他看见我坐在白宫西侧楼内“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外面。他说的没错,我是到过那儿。但我从未向黑格作过简报。
P14-P15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为了刺探民主党人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报,争取尼克松总统的连任,以尼克松竞选班子成员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个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饭店的民主党总部,企图偷拍照片和安装窃听器,结果五人在案发现场被捕。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揭露与反揭露的错综、曲折的斗争。为了掩盖真相,防止事态扩大,经尼克松同意,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开始销毁罪证,编造洗刷“水门事件”的各种不实之词,这一策略起先取得成功,尼克松也在十一月的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再次当选。但民主党人没有善罢甘休。一九七三年三月受理此案的华盛顿地区法院法官出人意料地公布了麦科德给法官的信,声称自己是在政治压力下认罪并保持沉默的,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都卷入了这一事件。同时,《华盛顿邮报》不断爆出新材料,证明白宫与“水门事件”有牵连。调查步步深入,案情不断发展,尼克松欲盖弥彰,“水门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尼克松为了免于被弹劾,于一九七四年八月八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是美国党派斗争的一个极端例子。从尼克松方面来说,他用非法手段搞党派斗争,参与掩盖括动,并滥用公权力阻挠调查,妨碍司法工作,这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损毁,是一种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尼克松的反对者们则是出于各种不同动机聚集在一起。他们当中不是没有公正的、崇尚法律、维护美国民主制度的人,但也有人就是为了参与这场把“老滑头”搞掉的斗争,从中得到愉悦;有的人则主要出于党派斗争的需要,也有的人是为了使他们自己青史留名。
不管怎样,“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是上一代人的事了。但“水门事件”因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侦破过程曲折而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些大学的新闻系把“水门事件”的报道作为教学案例,还有一些青年学子把它当做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题目。《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以“水门事件”为题撰写了一系列作品,他们的《总统的幕僚》一书还被改编成电影,并由好莱坞大牌明星担纲,更使“水门事件”成为大众文化的题材。但对“水门事件”的描述、演绎和探究并没有完结。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向这两名记者提供重要情况的那名线人“深喉”直到二○○五年五月一直是个谜。在侦破“水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每当关键时刻,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总有独家的内幕新闻发表。他们的内幕消息从何而来?是谁向他们提供了这样重要的线索?这个重要线人究竟是何人,知道这么多内情而又深藏不露?在三十几年中,人们一直在进行猜测、排查和探究。两位记者严守职业道德,绝不泄露“深喉”的真实身份。这就使人们的想像有了广阔的空间,有说“深喉”是基辛格、黑格的,有说“深喉”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号的。也有人专门以此为题著书立说。“‘深喉’是谁”成了一个研究题目。看来,在这位神秘人物故世之前,人们是没有可能得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但到近两年,情况有了变化。这个深藏不露的“深喉”在度过了三十余年的平静退休生活之后,忽然不想再继续隐瞒,主动向记者表示他就是“深喉”,并且在二○○五年,他九十一岁的时候,由他的家庭律师执笔在《名利场》杂志发表了题为《我就是那个被他们称为“深喉”的人》的文章,于是真相大白,而马克·费尔特在隐匿多年之后又一举成为新闻人物。但这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马克·费尔特在他的耄耋之年要自曝秘密?他的动机何在?作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第二把手,他向记者提供机密线索,到底应该被视为爱国者,抑或是叛徒?对于这些问题,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是毫不奇怪的。我们的读者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阅读本书,我们为这两名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年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还是两名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他们很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不放过任何线索,深入挖掘,有时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包括来自当政者的压力,甚至可能有生命的危险。他们锲而不舍,穷根究底,挖掘新闻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内幕,对于揭露“水门事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报道“水门事件”,他们也在美国新闻界声名雀起。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活跃在新闻界,不久前还出版了《战时布什》、《进攻计划》等书,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布什政府的外交和战略提供了有用的材料。新闻记者当然要报道新闻,但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比较难做到的是挖掘新闻幕后的东西。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钦佩。
我的两位美国所的同事翻译了本书,并嘱我写序。我对“水门事件”也没有专门研究。匆匆读过他们的译稿,写了这么一些感想,权充序言吧。
陶文钊
2005年12月25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译后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两个主要的政治事件至今仍影响着美国政坛:一个是越战,一个是“水门事件”。它们几乎成了美国内外政策中“失败”和“丑闻”的代名词。
今年九月,我有幸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负责陪同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他当了八年的美国国防部长,是发动越战的重要决策人之一。此前,我对他和越战了解不多,与他的接触勾起了我重新阅读他那本关于越战的“忏悔录”——《回顾:越战的悲剧和教训》。几乎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刘开华主任和刘乔女士打来电话,商讨翻译本书事宜。在同一时间内,能够直面美国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我不能不感到幸运。于是,我欣然接受二位嘱托。
我进入美国研究所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有几年时间了。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一位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前辈曾经嘱我多读美国人的传记和回忆录,没有什么比这些文字更让人读懂美国。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深刻。
作为记者,本书的作者曾经真实地报道了现在成为历史的重要事件。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报道,这一段美国历史恐怕要重写。但作者也曾隐瞒了一点东西。在“水门事件”成为历史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始终没有打开另一道“密门”——“线人”的身份。尘封这道“密门”引起了世人无数的猜测,成就了一些人的研究,更让一些当事人蒙冤受屈。
今天,作者终于拂去历史的蒙尘,打开了那道“密门”,向世人揭开了秘密线人的真实身份,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思考。
与我们所翻译的理论类、论述类的作品不同,本书读起来像侦探小说。沉浸其中,宛若看着一部有惊无险的电影。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力求文字活泼,同时也求准确达意。但因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专家指正。
另外,在翻译中我们得到了美国研究学术界前辈陶文钊教授、美国问题专家赵梅教授和潘晓松教授的指导帮助。陶老师在出国回来后短短的时间里,百忙之中翻阅了初稿,并为本书写序。他的序言让读者更容易了解本书描述的事件,理解这段历史。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译者
2005年12月
“深喉”是“水门事件”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但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本不厚的书里,伍德沃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神秘、不朽的故事。
——匹兹堡邮报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极具可读性的书……它首要的是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线人的动机和记者们对他们的线人应负的义务。
——《华盛顿邮报》
《秘密线人》的生动描述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它再次显示了提供机密信息者在让公众知情方面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