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电视深度报道专栏《1/7》栏目的精彩内容汇编,展现了新近重大新闻事件、火爆的社会故事和撼动人心的人生命运,揭示了黑幕,还原了真相,守护了良知。书中内容既有精彩火爆的社会故事,严谨深入的事件调查,也有震撼人心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视新闻直击--中国调查报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涛//袁雷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电视深度报道专栏《1/7》栏目的精彩内容汇编,展现了新近重大新闻事件、火爆的社会故事和撼动人心的人生命运,揭示了黑幕,还原了真相,守护了良知。书中内容既有精彩火爆的社会故事,严谨深入的事件调查,也有震撼人心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引人瞩目的电视深度报道专栏《1/7》的部分精彩内容。它展现了前不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新闻事件、火爆的社会故事和撼动人心的人生命运,揭示了黑幕,还原了真相,守护了良知。 这里有对近期成为焦点人物的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采访,对著名演员吴若甫被绑的追述;有《人质之死》中的反思,对《老人坠楼之谜》的解读;有在《房产骗局的背后》中为弱势群体的呐喊,有《苦恋28年》中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本书的另一看点是,每档节目后还有“新闻背后——采访手记”的内容,收录了未曾披露的幕后新闻,以及记者和编导们业务上的体察、感悟,对业内外人士都将是一种启示。 目录 序 黎瑞刚 上篇 记录2004 ——震撼·感动·反思 苍茫人海间 马骅:魂在云之南 /5 新闻背后:编辑《魂在云之南》随想 陆天旗 /10 霍岱珊:淮河之子 /14 新闻背后:猜想霍岱珊 张银 /20 几米:用画笔唱歌 /24 新闻背后:用特技“歌唱” 王岑峰 /31 李文:为谁而骂 /33 新闻背后:李文:从人到人物的蜕变 孙劫 /40 卢新华:《伤痕》之后 /43 新闻背后:在时代与人生碰撞的瞬间 苏 菲 /49 绿色守望者 /52 新闻背后:一种地理新闻观及其他 张银 /57 是非郎咸平 /60 新闻背后:看郎成平的2004 王津元 /66 走近“郎旋风” 王潇月 /68 吴若甫:生死之间 /71 新闻背后:惊魂 刘江贤 /76 24小时 戴伟琦 /78 呼唤良知和美德 宝马彩票谜团 /83 新闻背后:除了追问我们还能干什么? 季 力 /93 谎言 /97 新闻背后:“谎言”,如此美丽 燕晓英 /103 西海固的最后一课 /106 新闻背后:黄土地上的五个世界 陈思劫 /112 人质之死 /117 新闻背后:《人质之死》编导手记 董燕 /126 泽朗:偷渡之恸 /128 新闻背后:为什么他们注定漂泊? 施 喆 /136 2963天 /139 新闻背后:泡一杯茶,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陈思劫 /147 进驻艾滋村 /149 新闻背后:非典型的艾滋村 施 喆 /158 利济巷2号 /163 新闻背后: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张莉 /169 苦恋二十八年 /173 新闻背后:爱情是锅汤,慢慢熬 毛艳 /180 走进“戴托普” /183 新闻背后:那些被放逐的人 施喆 /190 重生的私塾 /194 新闻背后:基础教育改革的民间实验 陆熠欣 /200 生命终点站 /203 新闻背后:感悟生命最后的颜色 燕晓英 / 209 生命的期盼 /212 新闻背后:不要剪辑出来的媒体暴力张莉 /218 铅厂的阴影 /222 新闻背后:感受北田村的铅之痛 张艳艳 /229 改变事件的U型转弯 房产骗局背后 /235 新闻背后:用过程来体现结果 任静 /244 贵屿的噩梦 /249 新闻背后:贵屿:无奈中的愤懑 燕晓英 /255 汉王城在倒塌 /259 新闻背后:为了历史的延续 张鹏 /264 开县过年 /268 新闻背后:我们不辱使命 沈立生 /273 老人坠楼2谜 /276 新闻背后:是谜不是谜 陆熠欣 /281 奶粉夺命事件 /284 新闻背后:毒奶粉事件追踪 顾晓青 /289 校园里的惊恐 /294 新闻背后:从措辞问题说到媒体立场吴钧 /300 最新的人生命运故事 ——《1/7》2004年终报告 /304 相信未来 陆晔 /325 中篇 精琢·魅力·大气 ——专家评点《1/7》 《1/7》:体现人本新闻的魅力 ——访《1/7》制片人陈琪特约记者 熊忠辉 /333 海派电视的新理念、新视野、新举措 ——从上海电视台《1/7》栏目说开去时统宇 /339 以解读方式构筑品牌核心竞争力 ——大型电视新闻周刊《1/7》样本分析 于丹 /344 2004新锐栏目“蓝皮书”:全国性的题材 上海人的视角 ——审视上海电视台大型电视新闻杂志 栏目《1/7》 周陵琳许宇燕 /349 《1/7》:一种新闻选择 尹鸿 /355 开拓电视新l司深度报道的新空问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栏目点评 胡智锋曾祥 /358 《1/7》:高举高打 硬品精琢 展江 /361 做足深度新闻杂志 上视《1/7》欲行销 全国 《中国广播影视报》记者孙冬梅 /363 下篇 留住历史昭示未来 ——《1/7》栏目每周播出节目基本信息 汇总表 /2004年 附:《1/7》栏目元素 /393 后记 陈琪 /394 试读章节 杜庆疆:“当时很孤独,很寂寞,很害怕,很悲伤。" 吴若甫:“最后我就跟小兄弟说,我说,咱俩背靠着背,互柞取暖。事实上他那边都快空了,他拼命把那条被子往我这边拉,这一个动作在生死的时候……” 两个人同命相怜,一起经受着这场生死浩劫。然而,他们也不清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 记者:“那个时候对自己的生命有过担心吗?” 吴若甫:“一定会担心的,但似乎更多地想的不是担心命,想的怎么能够生。” 记者:“在那种环境下,怎么能够让自己看到希望?” 吴若甫:“其实也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不太可能……命若琴弦。” 记者:“现在在你看来,作为一个经历者来讲,当时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吴若甫:“就是瞬间好像有三五分钟睡着了。” 杜庆疆:“他跟我讲啊,乐观地听天由命。所以那会儿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天。”向特警队员致敬 2月3日那一天,吴若甫和杜庆疆勇敢地度日如年。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并没有交给上天。2月4目凌晨,他们仍然静静地守在屋子里,因为脚上被拴了铁链,他们不能站起来走动,冷得浑身哆嗦,就连上厕所都非常的困难。曾经隍恐地挣扎于生死之间,如今,神经熳慢地被“安顿”下来,他们安抚着,开始有了一点睡意。 突然间,屋子的窗户和门同时爆裂开来,人一个接一个地鱼贯而入。那一刹那,他们被惊醒了。然后看到了一屋子警察。 记者:“当时你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吴若甫:“不许动。” 杜就疆:“不许动,不许动。然后我就把手赶紧举起来。我就喊,我们是人质,我们手上戴着铁链子的。然后他们围过来保护我们,拿身体去掩护我们。” 记者:“接下来呢?” 吴若甫:“北京市公安局特警大队的副支队长说:若甫,我们救你来了。这句话……说实话,就从他这句话之后,包括开锁,因为锁了很多锁,我是拼命在控制自己。” 记者:“控制什么?” 吴若甫:“说话时的那种感激之情。” 记者:“控制眼泪?” 吴若甫:“对。就是一下子控制不住了,就像小兄弟所说的,见到亲人了。” 吴若甫:“当时给我们打开锁之后,就特别及时地、特别紧张地迅速把我们架出去。因为他们担心会有引爆的东西,终生不忘。我们的警界精英们真是用他们的生命……我觉得我们的特警队员太勇猛、太无畏了。” 记者:“真实的获救,和你警匪片里面看到的情景一样吗?” 杜庆疆:“我曾经设想过,被救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情景。比如说,喊话,劝你们投降。都想过,都设计过。因为警匪片看得也不少嘛,劝那些绑匪投降的,不要伤害人质,都想过。没想到那么快就解决战斗了。” 吴若甫:“在很多刑警戏里面,一抓暴徒的时候我们警方就‘哇哇哇哇’的,一直开到暴徒的面前。恨不得两公里以外就开始叫,生怕暴徒不跑,生活中并不是这样。” 据警方透露,绑架吴若甫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犯罪团伙,几乎每个绑匪手上都有人命案,他们手中掌握着冲锋枪、手枪、手雷等武器,在近期已经连续作案十多起。就在前一天,他们还绑架关押了另一个开奔驰车的人质。 就在吴若甫获救前的三个多小时,警方抓获了前去索取200万赎金的匪首王立华,并在他身上搜出两把上膛的手枪和一个打开保险的手雷。而在吴若甫获救的同时,警方还现场抓获了三名绑匪,缴获了大批武器。P74-75 序言 《1/7》,是一个让人费心琢磨的名字,也是一个让我们的制作团队倾心打磨的品牌。 创造七天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小时。七天中的这一个小时,也许值得我们付出几倍于七天的时间去打造,而要实现这种对于品牌的承诺,我们注定要耗费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在我们的品牌构想中,我们打造期望未来能让资本市场充满想象的企业品牌SMG,我们打造像“第一财经”、“东方卫视”这样靠影响力制胜的传媒品牌,或者说服务品牌。我们同样打造像《1/7》这样靠扎实的内容和恒定的质量来吸引受众忠诚的栏目品牌,或者说产品品牌。 品牌不是一堆视觉符号,不是一个眼熟耳熟的名字。品牌需要自身内容制作的持续性支撑,需要制度和机制的维护,也需要商业手段的运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条,节目制作本身。《1/7》创办以来,我们的制作人员正是在追求着这一点,他们用汗水、智慧和新闻从业者的良心坚守着节目质量,捍卫着栏目品牌。 我们为他们而感到深深的骄傲。 《1/7》的实践,同时也引发了我,或者说我们这些想做些事的上海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另一个思考。《1/7》成长至今,足迹已经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海外。他们常常让我思索,上海的新闻究竟能走多远?在一个地方媒体的格局中,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全国性媒体的事?我们是一群为梦想所感召和激励,在时不时的无奈中仍然倔强成长的人们。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体制性的课题,而且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今年,我们要在整个集团推动新闻资源的整合。我在一次研究节目创新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气度、广度、深度、力度四个方面实现突破,要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去主动寻求竞争,全面提升新闻的影响力。我想,《1/7》在某种意义上是先走了一步,让我们看到了在未来如何定义“上海新闻”,或者说“天下新闻,上海制作”的某种可能。 当然,还要感谢《1/7》的是这些制作人员无时无刻的文化追求。这也许是上海广播电视新闻的软肋之一,也是我们致力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历史的关照,人文的视角,社会的责任,上升到一个民族高度的新闻良知洞察和上升到一个文化高度的新闻价值追求,是我辈无可推卸的使命,也是这一轮新闻资源整合成败的关键。 我对《1/7》的关注,不仅仅因为我曾经在它的前身《新闻观察》中工作过,更重要的是陈琪等同仁今天所付诸的努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今天的《1/7》都远胜于当年的《新闻观察》,这是令我非常欣慰和骄傲的。一拨人有一拨人的局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梦想,但我们可以做梦,更可以也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好手头的事,相信后来者注定会超越我们,但我们希望历史证明,我们今天所勾画的蓝图是有价值的。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2005年7月13日 后记 记得是2003年春节后的一天,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找我谈起电视深度报道改革的问题,希望在电视深度报道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造一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品牌栏目;在内容上强调节目的思想文化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好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探索新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并且,明确将上海电视台已经播出七年的《新闻观察》栏目(这一栏目,1997年3月由他本人创办)作为试点,改版成一个小时的大型电视新闻周刊节目。从那时开始,栏目组一边制作《新闻观察》节目,一边开始前期策划调研和组建团队工作。期间,黎瑞刚总裁多次召集集团各职能部门和频道领导专题研究协调,最终确定节目方案和运作模式。由于受“非典”的影响,筹备工作时断时续,直到当年的8月份节目样片才得以“出炉”,并作为节目市场的探路样片参加了当时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博览会。后经过四个月的筹备,节目在2004年1月4日正式播出。 集团的这一决策,给有志于深度报道的电视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大舞台,也感召着一批风华正茂、有激情、有职业理想的年轻人。一年多来,节目组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家在交流中理出头绪,在碰撞中寻找答案,在感悟中获得升华,努力记录着社会变迁的影像,传播着时代发展的声音。我们庆幸时代给予的机遇,我们坚守着一份责任,我们执著于一种探索。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当电波传送着一个个新闻事件、传奇人物、精彩故事的时候,我们也期待着用另一种方式来更多地传递我们的感受,沉淀我们的思考。毕竟,这些镜头内外的文字真实地记录着2004年发生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见证着我们蹒跚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当满周岁的《1/7》开始迈步前进的时候,我们由衷地感谢给予栏目决策的集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感谢频道领导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所有关注关心我们节目的人。特别要提到的是一批曾经和我们一起战斗过的同仁,尽管他们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栏目,但他们为栏目所做出的贡献将珍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缺乏“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豪气,但我们更坚信:有志者事竞成。 陈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