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书。爱德华·R·默罗是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事业的“开山宗师”,他成功地将广播和电视塑造成了新闻媒介。他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成就了新闻事业。本书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架构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历史背景,生动地诠释了一代名记爱德华·默罗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德华·R·默罗和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诞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Bob Edwards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爱德华·R·默罗是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事业的“开山宗师”,他成功地将广播和电视塑造成了新闻媒介。他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成就了新闻事业。本书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架构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历史背景,生动地诠释了一代名记爱德华·默罗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他是一颗流星,我们将再也看不到这样优秀的记者。”爱德华·默罗的战友埃里克·塞瓦 赖德这样评价他。 作为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业的“开山宗师”,默罗的职业操守、献身精神和无畏品格为后来人竖立了一座丰碑。 译者周培勤女士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其流畅的译文生动地诠释了一代名记爱德华·默罗的传奇人生。 目录 致谢/1 引言/1 默罗的出生/1 默罗的成长/11 德奥合并/23 伦敦空袭/37 飞越柏林/56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75 过渡时期/89 麦卡锡时代/102 《现在请看》的停播/125 在新闻总署的日子/147 后记/155 译者后记/170 试读章节 按照预定好的时间,罗伯特·特沃特在纽约宣布,原定的节目《圣路易斯蓝调爵士乐》被取消了,CBS将播出一档从欧洲传送回来的特别节目。节目由夏勒开始,他说英国可能会对德国的行径表示反对,但不会卷入战争。接着英国议会议员威尔金森攻击了托利的绥靖政策,认为英国人(以及他们的政府)仅仅只会对希特勒的行径感到恼火。在巴黎,爱德华·莫恩说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希特勒是个危险人物,他代表了“残忍野蛮的、赤裸裸的强权”,但他也补充说法国无意于对抗希特勒,即使它知道德国的入侵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是默罗从维也纳发言,他说:“希特勒先生还没到这里呢。”默罗指出,看来奥地利人完全清楚自己的命运,也知道怎样应付现在的形势,“他们将行礼的右手举得比柏林人更高了一些,他们将‘你好希特勒’说得更响亮了一些”。节目的唯一遗憾是格维西未能说服罗马的电台官员在星期天为他安排一个接往国外的广播线路。夏勒在节目中朗读了格维西通过电话从罗马口述的文字稿,讲述墨索里尼不会反对纳粹在维也纳的行动,这一行动也是他在四年前想做的。节目最后由美国参议员路易斯。思奇维纶贝奇在华盛顿发言,他是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他说,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欧洲事务。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8:30分,节目结束了。 纽约CBS总部对节目的成功感到非常兴奋,随即要求在第二天晚上再做一个新闻综述(后来的那档节目还包括了默罗报道希特勒趾高气扬进入维也纳)。对这一要求,有些疲惫但也很兴奋的夏勒回答道:“没问题。”那个星期他一直呆在伦敦,做了好几档这样的新闻综述。默罗、夏勒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样策划制作的节目后来成为了报道新闻的常规方式。它不仅有来自多个地方的报道,还包括对突发新闻的报道和分析,无论从新闻记者角度还是从广播技术角度来看,这样的节目都是一个突破。从此以后,电台先前的播音员就都没有了,这些播音员以前总是被安排去采访一些事先精心策划好的事件,经过播音员的报道,那些事件看上去都像是游行或者是一些奇闻轶事。从这时起,电台记者将会及时报道大量新闻事件并对很多重要的突发新闻进行分析。P34-35 后记 首先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章永宏先生的信任,让我来翻译这本爱德华·R·默罗的传记。翻译不是一件易事,但翻译默罗的传记的确是一种享受,是一个完整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契机,是一个和这位传奇人物交流的机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默罗的传记无疑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研读。同时,作为一个生活在新闻传媒无所不在的社会环境下的普通受众,回顾默罗的一生也将非常有助于增加我们的媒介素养,更好地理解传媒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传媒运作的规则,理解传媒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爱德华·R·默罗在美国新闻史上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是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事业的“开山宗师”。在他之前,广播和电视都只是娱乐受众的一个工具,但默罗成功地将他们塑造成了新闻媒介。因此,默罗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成就了新闻事业。作为CBS的第一代新闻节目主持人,与第二代的克朗凯特和第三代的丹·拉瑟相比,默罗在中国的知名度要小很多。这大概是因为默罗英年早逝,1965年57岁的时候他就死于肺癌。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国门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受众因而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位新闻事业的先驱。而他的后辈克朗凯特和丹·拉瑟都曾先后到访过中国,克朗凯特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随美国新闻代表团来访中国,而丹·拉瑟则早在1972年就曾经跟随尼克松总统访问了中国。但与他们相比,爱德华·R·默罗如果不是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至少也是一个毫不逊色的名字。希望这本传记成为中国受众更多了解默罗的一个读本。 纵观默罗的新闻事业生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人们缅怀的: 一、默罗坚守新闻服务社会的崇高职业操守。早在默罗之前,广播和电视都已经作为媒介存在了,而默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这两个媒介都成功地发展为新闻媒介。通过默罗的开创性工作,广播和电视都先后成为了人们获知新闻的重要渠道,逐渐赢得了与报纸新闻一样的声望。另外,默罗对报道的新闻事件有着很高的取舍标准。根据他的标准,新闻事件是要能帮助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的,是要能促使社会解决问题的,是要能有助于国家建设的。对于那些可以赢得受众但很庸俗的节目他是不屑一顾的。回顾默罗的一生,在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争中,他的新闻理念也屡遭挫折。不难想象,默罗如果还在世,还在继续新闻事业,他还会遇到同样的挑战。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可能将一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需要化解的命题。 二、默罗对新闻事业表现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有人说,时势造就英雄,在广播和电视往新闻事业方向发展的历史性的路口,默罗正好出现了。但这一说法只能解释默罗成功的一半,在那个历史性路口上出现的远不止默罗一人,但默罗却成为极少数几个留名史册的人。他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他将新闻作为一个事业用生命进行了捍卫。为了报道英国空军对德国空袭伦敦的反击,默罗先后25次登上英军飞机,随军采访轰炸柏林的战役。在残酷的空战中,性命危险是随时存在的。在默罗第一次跟随英军飞机空袭柏林的战役中就有一名记者牺牲,另一名记者被德军活捉。CBS记者埃里克·塞瓦赖德这样评价默罗:“他是一颗流星,我们将再也看不到他这样优秀的记者。”在高度评价默罗的同时,塞瓦赖德可能也认识到自己是不能与默罗相比的。两个人虽然所处时代相同,但同样才华横溢的塞瓦赖德缺少的可能就是默罗身上的这种献身精神。塞瓦赖德在忍受了伦敦轰炸一个月之后就离开英国而回到了美国。 三、默罗为了维护正义敢于不畏强权。默罗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关怀特质注定了他会赢得这个世界的尊敬。新闻事业造就了默罗的英名,但如果不是从事这个行业,默罗也很有可能在其他行业有一番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救助危难外国学者紧急委员会”工作期间,默罗就成功地帮助数百名世界一流学者逃离纳粹迫害抵达美国,这些学者中间包括后来在美国成为传播学开创人之一的肯特·卢因。如果默罗就此继续在教育方面的工作,相信他会很有作为的。在新闻生涯中,他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也在和麦卡锡的斗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麦卡锡时代是美国当代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代,那时,麦卡锡及其追随者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在美国国内推行恐怖政策,文化产业的很多人士都遭到了迫害,一些人背井离乡,一些人改行转业。默罗对麦卡锡的卑劣手段毫不畏惧,通过节目对其提出了义正词严的控诉,他的节目使美国观众看到了与麦卡锡主义抗衡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架构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年轻读者更好地理解默罗生活的那个年代。同时,书中又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描述默罗是如何开创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事业的,翔实而生动。对于了解默罗和他的那个时代,这将是一本很有启发又非常精炼的传记。当然,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根据书中所提供的线索再进一步深入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从而对默罗这个传奇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借这个机会,我要对我的朋友Sam Givhan博士和他的妻子Debbie Givhan表示深深的谢意。在我留美3年攻读大众传播学博士期间,他们的友谊给了我无穷的慰藉。而在翻译此书期间,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直接的帮助。我提出的很多问题成为了他们的“家庭作业”,问题回答之详细令我备受感动。很多问题,如果英语不是母语,如果不是谙熟美国社会,是无法作答的。 当然,本书翻译的完成也要感谢我的先生叶小力,我对于新闻事业的关注不仅仅是出于专业研究的需要,他的记者身份使我对新闻事业的关注抱有了更多的热情。 周培勤 2005年3月写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