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巴解组织的领袖,阿拉法特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付出了很重的努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时时面对生命危险也百折不挠。本书分五个部分来介绍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从阿翁作为学生领袖在开罗的早期生活,在海湾地区的地下活动,到成功地走向国际政治舞台,并引领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走向峰巅,迄至中东局势出现逆转而身困危局,均有笔触,且视角独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阿拉法特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托尼·沃克//安德鲁·高沃斯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巴解组织的领袖,阿拉法特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付出了很重的努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时时面对生命危险也百折不挠。本书分五个部分来介绍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从阿翁作为学生领袖在开罗的早期生活,在海湾地区的地下活动,到成功地走向国际政治舞台,并引领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走向峰巅,迄至中东局势出现逆转而身困危局,均有笔触,且视角独到。 内容推荐 亚西尔·阿拉法特,一手握着机关枪,一手拿着橄榄枝,在世界政治舞台叱咤风云三十多载。他在不同人的眼中,代表着不同的形象,不同的意义--巴勒斯坦人视其为民族解放的领袖;以色列人将他看作恐怖主义的教父;美国政府曾同意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但乔治·布什认为他是中东和平的羁绊,必须下台。他曾誓言与革命终身为伴却在耳顺之年喜结连理,他曾九次劫后余生让世人惊叹神佑的力量,但这一次,在被困的官邸中,围着残垣断壁中的办公桌,他不停地--打转……思考……叹息……走向了盖棺论定的人生终点。 目录 前言(1) 术语解释(1) 大事记(1) 序 言(1) 第一部 1.巴勒斯坦先生(2) 2.斗争(20) 3.掌握主动(44) 4.血腥冲突(68) 5.黑色九月(88) 第二部 6.迷失的梦幻(108) 7.游击队员一外交家(125) 8.黎巴嫩沼泽地(142) 9.叩响华盛顿之门(164) 10.自卫(171) 第三部 11.入侵(190) 12.独立战争(218) 13.重振旗鼓(236) 14.怪异搭档(250) 第四部 15.起义(268) 16.独立(287) 17.下错赌注(304) 18.伊拉克吞并科威特(327) 第五部 19.一片荒原(350) 20.新账旧账(366) 21.协调一致(379) 22.倍受挫折(389) 23.沉闷忧郁(404) 24.失望连连(424) 25.身陷重围(441) 结语(457) 试读章节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难以置信。难以置信!" 亚西尔·阿拉法特·2001年9月。 加沙时间下午5点56分,纽约时间上午10点56分,美国航空公司11号班机撞人世界贸易中心两小时后。闻此消息,亚西尔·阿拉法特惊得瞠目结舌,口中吐出的只有在紧张时刻才用的词语。的确,自阿拉法特20世纪60年代后期作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首次试探性地踏上世界舞台到2001年9月11日,在这位巴勒斯坦领袖人物动荡不安的生涯中,发生了太多太多、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事情。巴勒斯坦人的一些恐怖主义行为给这个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1972年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突袭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但事实证明,与"9·ll"事件相比,即便是慕尼黑事件也黯然失色,无法与眼前发生的事情相比。"9·11"事件突发之际,阿拉法特正在加沙巴解组织的总部里。从各种渠道仓促了解到的新闻信息中,他领悟到了这次有史以来以激进派穆斯林的名义对西方利益进行的最肆无忌惮的恐怖主义突袭的含义。他清楚地知道,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谴责这次袭击;与此同时,他得想方设法压制住那些居住在以色列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不得让他们表现出任何胜利的情绪。碰巧,阿拉法特此时正与欧洲派往中东的使者米戈尔·莫拉提诺司暗中会晤,共商新的和平倡议的可能。据在场人士称,莫拉提诺司提议--事实上是催促--阿拉法特应刻不容缓地公开表明自己的愤慨。阿拉法特决不能重蹈十年前伊拉克强夺科威特时的覆辙,决不能含糊其辞。他必须展示出领导才能,力阻再次出现那些有损巴勒斯坦人形象的场面,即占领区的人们站在自己的屋顶上,为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加油助威。因此,在当天的第三架飞机自杀性爆炸攻击五角大楼1小时16分钟后,阿拉法特出现在一群喧闹的媒体面前:"我向美国总统布什及其政府和美国人民在这次可怕的行动中遭受的惨重损失表示我及巴勒斯坦人民的慰问。我们完全谴责这次严重的行动……我们感到十分震惊……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难以置信,难以置信!" 不管令人难以置信与否,有一点很清楚,"9·11"事件对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对阿拉法特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他们在电视屏幕上见证到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巴勒斯坦人不仅要被迫与一位第一任期的总统打交道--这位总统至此并未对中东问题表示出一点兴趣,更未表示出对中东问题有所了解,现在他们还不得不对付一个受到恐怖困扰且报复心十足的美国政府。局势对巴勒斯坦领导层来说本已十分严峻,而沙龙刚又在几个月前当选为以色列总理;恰值此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的武装冲突日益加剧,动用职业杀手,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自杀性爆炸来作为一种抗议的手段。这一切都意味着:在世界贸易中心塔楼坍塌之时,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已无任何信任可言。在中东这个市场经过多年的政治、军事拼杀后,阿拉法特本人已是满身创痍。在72岁之际,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弱,他的嘴唇不停地抖动,他的双手神经质地发颤;当他在公共场合露面时,他那本不娴熟的英语越来越多地需要贴身助理作出明白的提示。在期望着能喘口气、不用再拼命的年龄,他却发现自己所处的局势越发危难。自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草坪上与拉宾愉快地握手以来,8年后今日的时局已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奥斯陆进程早期的一切承诺、甚至是2000年戴维营带来的期望,业已化为乌有;更糟的是,阿拉法特又得再次与他难以取胜的对手沙龙将军正面交锋。沙龙早在1982年任贝京政府国防部长时就试图在阿拉法特受困于贝鲁特时干掉他。沙龙历来就是一位机会主义者,他当然不会放过"9·11"事件的机会给巴勒斯坦人进一步施加压力,特别是此时此刻,当美国民众经历了亲眼目睹自己国家的建筑偶像被夷为平地、如此众多的同胞惨遭杀害而群情义愤之时。他已不是第一次冒巨大的风险,称阿拉法特为"中东的本·拉登";他还想方设法、处心积虑地将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政府与本·拉登的恐怖主义组织--基地组织相提并论。沙龙还不失时机,一边顶住来自华盛顿的压力拒不恢复实质性的和平谈判,一边派坦克进入阿拉伯城镇柬宁和杰里科镇压暴动,对占领区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这个模式在随后的数星期、乃至数月里都将持续下去;因为美国先前忙于阿富汗战争,现在又得忙着为进攻伊拉克做准备,几乎无暇就中东的和平事业作出实质性的努力。P1-3 序言 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有关阿拉法特的传记已有几本,但力作不多。比较有分量的中译本,其内容也仅写到阿翁在20世纪80年代的事迹。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发生了太多的事儿,最重要的是连阿翁本人也已作古。而此前在本书中文版权联系之际,阿翁还身处危境而倍受瞩目,这更让人感到世事变迁之不定。 本书叙及的阿拉法特人生阅历时间跨度大。从阿翁作为学生领袖在开罗的早期生活,在海湾地区的地下活动,到成功地走向国际政治舞台,并引领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走向峰巅,迄至中东局势出现逆转而身困危局,均有笔触,且视角独到。 应该指出的是,作者为西方知名记者,其数百小时面对面的高端采访所获得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流畅的、极富感染力的行文,确为本传之最大亮点。"一流的传记"评语想必同缘此感。但从不同立场来审读西方作者和盘端出的"真实"的国际交往内幕及诸多的"暗箱"操作细节,让人品味出的却是不同的政治意味。在本传中,或可将阿翁理解为不知疲倦地为民族事业奔走不息的革命者,亦或理解为心道苦旅的孤独行者,亦可将其理解为游走于阿拉伯世界及国际政治舞台的权变之徒。总之,译者忠实地遵照原文译出此书,以期在作者将阿翁请下神坛之后,读者对这位可以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作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客观评价。但不管怎么说,任何人想要了解中东局势的历史发展轨迹,或"法塔赫"运动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历史作用,本传无疑极具参考价值。 在本书译校及编校过程中,晓雪、纪元、立新、卢怡、亚波等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书稿质量很有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2005年5月于北京西山 书评(媒体评论) "沃克和高沃斯以炉火纯青的语言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再现了阿拉法特的拼搏历程。如果你想真正了解阿拉法特,他们会告诉你有关阿拉法特的真实故事。" --《华尔街日报》评论 "匠心之作,脍炙人口。" --《周日电讯》评语 "这是一部真正一流的传记。" --《出版商周刊》评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