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应用于法规中的空气质量模式,主要与气象背景场有关的基础知识——大气湍流和边界层、法规空气质量模式的特点、分类和发展趋势、与第二代法规空气质量模式有关的现有法规空气质量模式、美国EPA近期列入导则的复杂地形模式CALPUFF及美国EPA有代表性的第二代法规空气质量模式AERMOD等内容。本书除系统介绍了各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算法之外,还尽可能给出了应用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应“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也指明: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本书的编著者本着这一宗旨,专门论述了应用于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及有关法规中的空气质量模式;除总结了现有的在法规中应用的空气质量模式之外,还介绍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如美国环保局的AERMOD及英国剑桥的ADMS。此外,由于新一代法规空气质量模式中更多地引进了一些湍流理论,数学方法也相对比较复杂一些,许多读者对其比较生疏;为此,编著者首先介绍了有关的湍流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必将有助于我国即将进行的应用于法规中的空气质量模式的更新换代工作。
近年来,应用于法规中的空气质量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法规空气质量模式”。本书的出版将为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开拓起到引导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编著者俎铁林教授长期从事大气环境和法规空气质量模式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国标GB/T 3840—1983((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及行标HJ/T 2.2—1993((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大气环境》的主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相信他们编著的这本《空气质量模式——在法规中的应用》会受到广大从事环保工作的科技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欢迎。
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
李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