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文化解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陈婉莹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星爷的fans看过来!本书的书名出自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对白,而内容包含了对星爷电影的评论,星爷在汕头、香港的文化讲座,以及在全国名校巡回过程中的对话实录等,希望读者在追星之余,亦能领会其中的文化意涵。

目录

序 /陈婉莹

主要作者介绍

 社会解读·娱乐解读·性情解读

1.1 李欧梵与周星驰/梁款/ 003

1.2 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李欧梵/ 007

1.3 情陷星爷和狐狸洞洞主/张美君/ 010

1.4 超越传统的汕大/陈婉莹/ 015

1.5 现代与后现代的相遇/胡兴荣/ 018

1.6 文化评论者李欧梵文化/ 021

1.7 电影评论者评周星驰电影/ 039

  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2.1 汕头篇/ 115

2.2 香港篇/ 157

2.3 全国名校巡回行/ 171

跋/ 胡兴荣/ 251

试读章节

2.3.5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访谈实录

(沈冰VS周星驰)

日前,周星驰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畅谈了自己的表演和生活经历。以下是访谈精彩片段:

沈冰:(问周星驰)为什么这么严肃?

周星驰:从来都是这样。

沈冰:通常是你严肃,观众却捧腹大笑。为什么你能这么搞笑?

周星驰:(笑)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非常搞笑,可能在电影上面。但是实际私底下可能并不是很搞笑,我觉得可能自己是比较喜欢笑,也欣赏一些好笑的事情,好笑的人物。我很有运气,常常都碰到一些很有趣的人,很多好笑的朋友,所以很多灵感常常来自别人身上。

沈冰:那些经典对白、经典段子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还是有人帮你策划?

周星驰:当然我自己想的也有,别人启发我的也有。

沈冰:什么地方是你灵感最多的地方?

周星驰:其实啊,如果灵感最多的时候应该是我洗澡的时候。这个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洗澡的时候,很多水这样子,然后你就闭上眼睛,常常会有灵感,这是我个人的习惯,所以我洗澡常常会洗很久,时间比较长。

沈冰:你的电影里除了对白让人觉得非常幽默,有时候有一些人物的使用也让大家觉得好笑。有人说你有一个“龅牙情结”。比如说《食神》里莫文蔚扮演的女主角是龅牙,《功夫》里有一个龅牙珍,为什么你会喜欢用这样外形特征的女性角色?毕竟女性长龅牙并不好看。

周星驰:你说龅牙珍,但是我觉得龅牙珍很好看,我觉得她非常美丽。

沈冰:这是你对女性审美的特点吗?

周星驰:不,其实我是觉得,很多时候外表跟人是两个不同的感觉,其实你都不介意她外表是什么样,其实是她这个人,她的性格是最重要的。

沈冰:你的作品里有一个元素是你自己,你在电影里面只是一个小人物。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做成一个小人物?

周星驰:因为我本身就是小人物。

沈冰: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的你可能是真正的一个小人物,在你上完培训班之后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那时你对未来是怎样设计的?你喜欢做那个工作吗?

周星驰:我喜欢。当然,当主持人其实不是我最终的目标,我最终的目标是当一个演员,还有就是一个导演,一个电影人。但是那个时候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你是慢慢从开始一点点做下去,我觉得每一段时间都是需要的。

沈冰:拍电影有很多路数,为什么你等到的机会是走喜剧这条路?

周星驰:我看这个也是个人喜爱。

沈冰:从骨子里来讲,你还是一个很乐观很开心的人。

周星驰:可以这样子说。

沈冰:对于你来说,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搞笑吗?

周星驰:也不能说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搞笑,但是通常我都喜欢用比较轻松的态度去看事情,因为我觉得这样子会比较有益。

沈冰:在你的电影里而,权力、名誉、金钱等很多东西都被你拿来搞笑,但李小龙,你会拿他去搞笑吗?

周星驰:应该不会,还没有试过。

沈冰:是刻意地不会去碰他,还是什么?

周星驰:因为他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尊敬他,非常崇拜他,所以不能搞笑。

沈冰:你崇拜他什么?

周星驰:我认为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还有我的工作都是李小龙先生对我的影响。虽然他已经过世,虽然他也没告诉过我是什么精神,只是我自己想的。从他的电影里我得到一些能量。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他的电影,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功夫是什么东西,没有这个概念,看完之后就觉得自己充满了能量。到后来冉长大一点,自己也练功夫。

沈冰:那时候是怎么练的?

周星驰:跟师傅去练。

沈冰:哪个门派的?

周星驰:叫咏春拳,咏春拳……

沈冰:你学了多长时间?

周星驰:我学了3个月。

沈冰:3个月就毕业啦?

周星驰:不是毕业,是因为当时没钱,不能继续学下去。

沈冰:那之后有钱了没有再捡起来?

周星驰:最后有钱了,但有其它的用途。

沈冰:你用那么多武打镜头构成电影,在这些动作后面你想表达什么思想?你最终想通过这些动作告诉大家什么?

周星驰:其实最重要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把别人打败,你能战胜自己。我其实常常都战胜自己,但是也有战不胜自己的时候。

沈冰:什么时候你没战胜过自己?

周星驰:哈哈哈,就是比较懒。

沈冰:早上爬不起来就属于没战胜自己。

周星驰:对对对。

沈冰:1995年、1996年《大话西游》一系列的电影,大家感觉周星驰语言对白的功夫非常深,但现在已经变成靠画面、靠动作、靠很多特技来取胜,是不是意味着前面那个套路已经走到江郎才尽的地步?

周星驰:其实我每一天都有江郎才尽的感觉,因为有时候灵感就是不来。没灵感,就是站着洗澡好儿个小时还是一点灵感都没有。但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在找寻一些新的角度、新的元素,希望给观众一个新鲜感。

沈冰:现在除了得到好多荣誉、头衔之外,还有大学聘你做客座教授是吧?

周星驰:啊,好像是。其实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觉得性质也不是这样。我可以有多一些机会再到大学里跟学生沟通一下,但绝对不是我能教大家什么东西,其实只是一个沟通。  沈冰:现在有人给你很高的评价,说你是后现代行为艺术解构大师,听说过吗?

周星驰:其实这个后现代解构大师,我是不太明白什么意思。

沈冰:会不会觉得这个荣誉给你也很搞笑?

周星驰:当然我是觉得很荣幸,因为有不同的人喜欢我的电影,当然他们也应该是有他们的想法,可能他们是对的,只是我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而已,所以我绝对不会觉得搞笑,我非常感谢他们给我的这些荣誉。

沈冰:要是灵感一直不来怎么办啊?

周星驰:只要你有耐性,它肯定有一天来的。要坚持,要坚持,不能放弃。P242-245

序言

2004年10月12日和22日的精彩对谈,令粤港两地高校火花四溅,这是多年酝酿的结果,当中的来龙去脉要从李欧梵教授谈起。

1995—1996年,我作为哈佛大学的尼曼学者,在剑桥游学一年,寄居在查里士河畔名为仪礼堂(Eliot Hall)的学生宿舍访问学人公寓。舍堂生活是哈佛教育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和教授都在属下十多个舍堂(Hall)中,寄住或注册其一,老师定期在学生饭堂里吃饭。舍堂还为尼曼学者提供每星期三顿的免费正餐,鼓励他们和学生交流。李教授刚好也是仪礼堂的成员,我们于是在餐间相识。他还是个乐迷,波士顿交响乐厅的常客,我则附庸风雅,偶尔在音乐厅外碰到他。

2002年秋,李教授来香港大学出任杰出访问教授一年。大师近在咫尺,我自然不会放过,于是特邀他和我一起给研究生开了一门小组课程——“对传媒的文化研究”。那年秋天,我们读原著、谈文化、评传媒、论新闻,从Edwarld Said、Jams WCarey、Antoni0 Cramsci到Jurgen Hahermas,从现代性到公共批评,无所不谈。学生如沐春风,但对殿堂文化理论,不免腼腆,李教授到今天还耿耿于怀的,是问学生谁自信是知识分子时,竞无一人举手。

那年秋天的课,是个难得的学术假期,我有机会补课读文本,说是合教,其实心内窃喜有机会向李教授讨教。让李教授和周星驰同台对谈,就是课堂讨论时我的奇想。李欧梵与周星驰,文化大师与电影大侠,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已经可以引发无穷的想象。李教授的著作,既批评现代性,叉解构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符号。而作为草根文化代表的周星驰正是一种文化现象,无厘头文化的符号;两人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是文化实践与文化理论的一对双生子。

可惜寒假过后,李教授要回哈佛,对谈的计划唯有搁置。直至2003年底,港大在沙田马会举行筹款聚餐会,当年在我们班上的传媒人梁德文旧事重提,并说已得到周的首肯,只待上海拍摄《功夫》完工后排期。2004年秋天,李教授自哈佛提早退休回港定居,并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星驰也完成了上海的电影制作。机缘巧合,时机难得,筹办时间不足一月,对谈便在港大登场。对谈的题目《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就是采自李教授一本访谈性的著作《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其后欲罢不能,在汕头大学又办了一场引起轰动,不同的语境,擦出不同的火花。

这两场狐狸洞主和美猴王之间的对谈和我们两年前的课程一脉相承。感谢李教授慷慨和无私的分享,挥洒自如地解构周星驰,他在自嘲和调侃之际,处处流露博大深沉的人文关怀,为对谈带来深意。也感谢周星驰先生大度登台,接受解构并作为被解释的符号。两场对谈,周先生看似寡言,但正如其他艺术大家一样,旨在创造,往往没有解释自己作品的兴趣,分析和批评则是评论家的责任。

本书的书名《我是一个演员》,出自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对白。周在剧中扮演一个有志献身电影界的临时演员,刚出道时卖艺到处爱惜屈,被导演和其他小人物驱赶,但周对辱骂他的人仍一本正经地一再声称“我是一个演员”。专业精神使人笑中有泪。新闻记者的处境日益困难,但在商业的压力、市场的专横考验下,我们仍必须坚持“我是一个新闻人”的信念。编者以此为题,也有弘扬新闻专业精神之意。

汕大的对谈结束之后,欲罢不能,周星驰又在上海雷波公公关司的主持下,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以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举办了三场讲座,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一阵狂澜。

与此同时,汕大的同学们努力汇集各大传媒的报道及文章,并整理对谈录音,结集出书。作为活动的主办方,编者希望本书在记录李周二人的精彩对话之余,能引出新闻、电影和文化之间的意义,让读者在追星之余,亦能领会其中的文化意涵。

2005年5月于香港

后记

这是一曲文化人与电影人交汇奏响的乐章。

2004年10月12日,李欧梵教授与周星驰首次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进行了一场“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对谈;紧接着一星期后,两人于10月22日同袂莅临汕头大学,以“成长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为题,再度同台演出。随后,周星驰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以“全国名校巡回行”之名,举办了另三场讲座。

这一切皆因陈婉莹教授长期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并且巧妙运用其敏锐的触动和各方人脉,故得以搭建连场的流动舞台,让两岸三地媒体记者和高校师生翻腾一时。往往讲座才刚开始,国内及港台的电视、报纸、网络便已铺天盖地而来,尽显众声喧哗;特别是网上直播这时候成了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时麾玩意儿。在所有的议题中,周星驰因获聘西南民族大学、人民大学客座及兼职教授而掀起讨论热潮,被视为市井文化对大学殿堂的冲击。

港大对谈主持人吴俊雄教授(梁款)称李周为“两位奇人”;席间,两位奇人频频擦出智慧的火花,以至解读“无厘头文化”和探究港产电影中的文化因素,顿成为这场讲座的主旋律。周星驰强调他的电影与香港文化毫无关联;但在香港电影渐离本土特色时,他不经意保留了香港的草根味,于是成为香港文化的代表。文化大师李欧梵对香港文化纵有诸多评点,却始终迷恋这种文化的代表——周星驰电影。

在汕头大学,学生为一睹巨星风采而彻夜排队;是日能容纳近两千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两位主讲人甫一出场,台下便报以雷鸣般掌声。在进入电影和后现代交锋的过程中,周星驰虽寡言却含有深意;李教授则将文化之于电影深入浅出,令在场观众惊叹连连。记者会上,周星驰不失“喜剧之王”本色,调侃一百年后人们如果仍记得他,当只是他“靓仔”而已。纵然是草根,在李欧梵眼中,这显然是周星驰电影受欢迎的因素之一;文化,本不应将雅俗过于壁垒分明。

本书收录了多篇经典文章,如梁款的《李欧梵与周星驰》,作者以影迷和文化人的双重身份,描述近距离接触两位主角后并发出的思考;李欧梵的《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站在影迷的角度,讲述电影经历和对香港电影的忧虑与期待;精彩评论文章包括毛尖的《尘世里的李欧梵》、张海旸的《勇武小子真功夫》和《北京青年报》的《神话<功夫>为哪般》等。正由于众多作者的慷慨分享,才让本书呈现出多视角的姿采。

任一大型活动的成功着陆,自不能缺少许多幕后英雄的心血。感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汕大党委书记谢练高及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同仁,对香港及汕头两场对谈会的通力配合;以及上海雷波公关顾问公司刘建平、李梓新对后续几场活动的投入,于是才有了好戏连连的五场对谈会,以及衍生出这一本电影及文化交相辉映的对谈录。在编辑过程中,由于照片及资料十分庞杂分散,整理不易,幸得林子漩、张嘉雄、彭珍梅诸学棣不辞辛劳多方汇聚,始有以成。同时,还必须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谭庭浩、陈微尘副总编辑及何蕴琪小姐的孜孜努力,使本书凭添几许文化意涵。

法国新浪潮导演楚浮(特吕佛, Truffaut)曾言:“我知道这也许有些反常,不过,我还是得承认,我对背景、事物并不重视,我感兴趣的是人,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此,电影作为永恒的视觉艺术,在虚实交替之间,利用镜头窥探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人生的种种荒谬、焦虑,以至对爱情的渴望与绝望等,这一切都因着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的呕心历血,才让我们在封闭的黑暗中看到了瑰丽的光影锦盒。

最后,希望这本着眼于文化解读的小书,能为读者带出饶有兴味的后现代哲思;并且在陈婉莹院长的匠心独运下,相继推出更多以“长江新闻传播”为名的系列作品。回首半年多前的盛况,喧嚣似已无踪,但我们相信:“凡走过必将留下痕迹”;殊愿把众人点滴的欢乐和思考留于纸上,供日后莞尔。

人间扰攘,但细堪玩味。是为跋。

 2005春雨·汕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