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影院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声光质量和视听条件,使用电影新技术,增加电影新品种等作了详细介绍,使我国电影院从整体上提高档次。
电影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开始是由外国人在中国放映、摄制影片。自1905年北京摄制了我国第一部京剧舞台记录片开始,中国电影已走过了整整100年的路程。
电影的发展是以与其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的。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电影由无声到有声又到立体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以及多种银幕。电影技术的变革,使得电影院也随之不断变化。全国电影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全国只有电影院500余家;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全国电影院发展到5000余家,其中专业影院和兼映影院各半。80年代对全国3000余家专业影院中的1200家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声光质量和视听条件,使用了电影新技术,增加了电影新品种,使我国电影院从整体上提高了档次。90年代初电影院又开始由“单厅、大厅”向“小厅、多厅”的多厅电影院发展。为此,全国广大业内人员多年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最近几年来,个别人员,特别是外来人员,由于对电影技术的情况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影院建设中产生了一些失误。为此,根据本人5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撰写了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用图表和案例、预案,将《电影院建筑工艺与建筑声学设计》献给我毕生从事的电影事业,留给后来的电影院设计人员。
在本书的写作期间,又逢《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58—88)要进行修订。20年前,笔者是该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这次又参加修订,一定要将当时“单厅、大厅”时期的规范修订成适合当今“小厅、多厅”的新规范。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计划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乔柏人
2005年3月3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