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西方文化研究专著,作者是今天基督教读物中最炙手可热的作者之一,他从圣经的最初成形开始一直梳理到了今天。他从文学、神学、政治学、艺术中旁征博引,揭示了天堂观念对西方文化广泛持续的影响。如果你是西方文化的狂热爱好者,那一定要好好读读本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堂简史(天堂概念与西方文化之探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英)阿利斯特·E.麦格拉斯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西方文化研究专著,作者是今天基督教读物中最炙手可热的作者之一,他从圣经的最初成形开始一直梳理到了今天。他从文学、神学、政治学、艺术中旁征博引,揭示了天堂观念对西方文化广泛持续的影响。如果你是西方文化的狂热爱好者,那一定要好好读读本书。 内容推荐 天堂的概念对西方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论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天堂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怎样变化的?又是怎样塑造西方文化的? 该书作者是今天基督教读物中最炙手可热的作者之一,他从圣经的最初成形开始一直梳理到了今天。他从文学、神学、政治学、艺术中旁征博引,揭示了天堂观念对西方文化广泛持续的影响。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新耶路撒冷城 形象与基督教信仰 《旧约》中的耶路撒冷城 《新约》中的耶路撒冷城 希波城的圣奥古斯丁 天上之城与中世纪的灵性 《珍珠》与新耶路撒冷城 约翰班扬与天上之城 天上的形体 第二章 乐园式的天堂 对伊甸园的追求 《圣经》里的乐园 初期教会的乐园观 千禧年乐园 中世纪的乐园观 但丁的《神曲》 乐园与封闭式花园 天堂——重建的伊甸园 第三章 打开天堂的大门:救赎与乐园 得胜的基督 作为英雄的基督 踏平地狱的基督 救主基督:赎罪的满足 爱人的基督:救赎点燃爱火 救赎的体制化:教会作为通往天堂之路 救赎的个人化:个人信心作为通往天堂之路 第四章 天堂路标:超越的标志 大自然启示天堂 爱的升华与天堂的启示 对天堂的体验和思考:赫伯特与特拉赫恩 作为天堂路标的大自然: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 渴望天堂:C.S.刘易斯 第五章 天堂的抚慰 天堂里的亲人团聚:早期罗马基督教 天堂——与上帝面对面的地方 天堂是个梦:费尔巴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 天堂:与所爱之人相聚的地方 美国黑人灵歌 第六章 旅途终点:天堂——信仰生活的目标 灵性 对天堂的盼望:神学的基础 呼吁敬拜:在地如天 天国筵席 奔往应许之地 告别流浪重返故乡 与上帝面对面 索 引 试读章节 形象与基督教信仰 我们都注意到人类有思考的能力。我们更注意到人类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想象(imagimj)。我们对于宇宙、上帝和对于人类自己的理解都是由形象(images)控制的,而不是概念(concepts)。基督教中天堂这一概念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概念从根本起源上来自于想象,并且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方可在天堂与现实之间斡旋。东正教(0rthodox Chut-ch)强调圣像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原因正是如此。如果理解正确并且使用得当的话,这些圣像可以作为“通向天堂的窗户”。人类对于天堂的感知就是被一系列强有力的形象所掌控和激发的,而这些形象中最重要的就是圣城(a city)和乐园(a garden)。 当人类试着用语言去描述上帝的时候,就发现语言是如此的有限。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和形象被借用并被赋予新的用途以捕捉和保留对上帝本性的认识。对于上帝的本性和人类的本性,基督徒形成了一种见解——假如这种见解是正确的话——即人类无法测透上帝全部的奥秘。那么人类究竟能否梦想着去认知一种原本就超越其驾驭能力的事物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古代北非希波城(Hippo)的大主教圣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以“三位一体”(Trinity)奥秘为主题的长篇巨论而著名。“三位一体”是基督教对于上帝丰富的本性特征的独特理解。在写作这部论著的过程中,圣奥古斯丁在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踱步沉思——这里距离著名的迦太基大城(the Great city of carthage)不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一个神学家试图要把上帝的伟大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语言和意象都受到极大的挑战,智力枯竭。在沙滩上散步的时候,圣奥古斯丁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尽力地用他的小手将海水捧到他事先在沙滩上挖好的一个坑里。对此他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就一直在注视着小男孩不断地重复他的动作。 终于,忍不住好奇,他问那个男孩在干什么。男孩的回答更是让他一团迷雾。这个小孩儿正在努力将大海倒空到他挖好的那个小坑里。圣奥古斯丁不屑一顾:这么一个小坑怎么可能容得下如此浩瀚的大洋呢?小男孩的回答同样的不屑一顾:那么,圣奥古斯丁又怎能期望用一本书的寥寥数语来穷尽上帝的伟大奇妙呢? 这个故事阐明了基督教神学和灵性的~个中心主题:在认知上帝的事情上,人类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我们对上帝的认知程度是和我们的认知能力有关的。从圣奥古斯丁时代到加尔文时代的作家都主张:上帝完全知道人类本性的局限性——人类本身毕竟是受造之物。这些作家认为,上帝知道我们的局限,所以不仅向我们启示了真理,还成了人类的样式,甘愿来到人类的世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们周围为我们所熟悉的形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上帝本性和意图的窗口。耶稣所讲的比喻往往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例子:日常小事(田间撒种),或者一个敏锐的观察(妇女找到丢失的钱币时的欣喜之情)都引导人们进入更深的属灵真理(spir.itual truths)。妇女找到丢失的钱币时满怀欣喜,而这象征了当失丧的人类回到温柔的造物主和救赎主的怀抱时上帝所怀的欣喜之情。但这绝不是随意的附着和联想,这在基督徒看来乃是上帝所赐的。 在《旧约》里,上帝的形象得到很好的彰显;在《新约》里,这一形象更是被扩展并且被赋予了更大的影响力。牛津学者及神学家奥斯丁·法雷尔(Austin Farrer)指出:基督教象征着“形象的复兴”——形象对于持守基督徒生活至关重要i基督教会也从以色列民族继承了众多宗教形象。把上帝比作“王”,“牧者”或是“母亲”,事实上是在借用丰富的《圣经》传统,该传统赋予人们如此称呼上帝之权利,而关于这种传统的想象又在人类沉思和内省过程中充斥着人的思维和想象。这些类比源自古代近东世界平凡的日常体验;然而这些类比却又能够指出一个比他们以及他们所处的世界更为伟大的现实存在。 基督徒作家总是很欣赏这些形象的重要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形象能够澈起人类的理性和想像力。浪漫主义或许是唯一一个将想象能力作为一种属灵分辨能力(discerment)而加以着重强调的流派,而由于对想像力的强调,浪漫主义更强调想像力在宗教中的重要性。“异象或是想象是对永恒存在的表征,真实而又不可改变”(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浪漫主义者们认为,理性把人类牢牢地拴在这个世界的现实中,而想象则把人类从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能洞察超然的属灵真理。“理性是真理的自然器官,而想象则是意义的自然器官”(C.S.刘易斯)。浪漫主义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想像力的特别强调;这些认识已经滋养了历代基督徒的神学和灵性。 天堂或许是基督徒概念当中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最佳例子。“想象中的天堂”并不是指天堂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是不顾现实世界的残酷而故意虚构的;而是运用上帝所赐予人类的特定能力对神圣的现实进行塑造,并且以人类的心灵图景来进行表述。这些心灵图景是在《圣经》记载与人类思考之间的中和产物。我们能够存留住我们所创造的心灵图景,并且期盼有朝一日我们能够真实地进入这一伟大现实;这样的期盼能够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喜悦。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一1324.)从忽必烈的朝廷回到意大利以后,通过邀请他的听众去想象一个他们从未去过的世界来描述当时中国的伟大,他通过这种描述部分地再现了一个神奇之地。未知的事物可以通过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而被理解——这就是类比的方法。 《圣经》作者按照某些属世的空间想象了天堂——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同时也邀请读者们一同来描绘天堂——他们所运用的属世空间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质,从而能够揭示天堂本身的特有属性。其中有三个形象是至关重要的:王国,圣城和乐园。每一个类比都从某个方面塑造了他们所指向的伟大现实,虽然这些塑造并不健全。但是类比充其量也只是对其类比对象的不完全描述,只能勾勒出整体的一部分而已。并且他们本身存在一种倒塌的可能,如果人们将类比原本的含义过分夸大,则会起到误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形象看作是不能削减的空间或地理概念,然后得出结论说天堂就是一个地方或地区,那么,这些形象就的确是在误导我们了。空间的类比并不是在暗示天堂是一个特定的有形的地点,同样地,对上帝的社会性类比,例如称上帝为“父亲”或是“王”,也不是在暗示上帝是个有形的人。 P2-5 序言 天堂,何等遥远而又吸引人的概念!我们或许没有亲自去过,或许没有证据证明其真实性,但是却往往在内心深处允许自己去想象,去幻想,甚至去期盼。 记得有一位基督徒作家曾经说过:“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你大可以穷尽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想和猜测。对于一些人来说,天堂意味着有衣有食,不必再沿街乞讨;对于一些人来说,天堂意味着与自己所爱的人永远同在而不必分离;对于一些人来说,那里充满了安宁和稳妥;对于一些人来说,那里不再有疾病和债务。尽力去想吧!但是,当真正到达天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失败者”’(happy failures)。是的,我们的想象力固然丰富奇异,但是天堂或许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我们发现我们都失败了,因为我们猜得都不准确;但是我们又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处的天堂比我们想象中最好的环境美妙得多。 不管是满腹经纶的鸿儒大家,还是才疏学浅的白丁草根,对于天堂却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西方文化更是以天堂作为其不可或缺的因素。纵观西方历史、文化之长河,与天堂有关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从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班扬,从但丁到乔叟,从乔治赫伯特到约翰邓恩,从弗洛伊德到C.S.刘易斯,作者带领我们从古至今将西方文化、文学史游历了一遍。作者麦格拉斯(Alis.ter E.McGmth)博学广识,旁征博引,却又深入浅出。身为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学院院长的麦格拉斯在英国思想界和历史神学界享有盛誉。 作者在本书中向读者们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天堂概念的不同诠释和表达方式。其中有众所周知的思想大家,也有鲜为人知的诗人墨客。对于不同流派思想的陈述做到了客观真实,而又对各种思想学说的成因作出了深刻的探究。实为研究西方文化、文学的绝好教材。书中尤其提及了众多非主流的学者、诗人的观点及作品赏析,帮助我们脱离固守成规的研究格局,使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西方文学史,犹如沉寂的湖面注入一股活水,又如沉闷的雷雨过后开窗引进的清新空气。 译者接到本书的翻译任务之后,心中既欢喜,又忐忑。有机会将麦格拉斯这位备受尊重的学者的作品介绍给汉语读者,实乃荣幸之至;然而,大师深入浅出的阐述,旁征博引的赏析,其炉火纯青之功力绝非我辈所能驾驭——唯恐毁了大师名声。 大半年的翻译过程中,既辛苦,又欣慰。这大半年的时间见证了众人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见证了我和爱妻王蓓的新婚。我要感谢内子王蓓的支持与鼓励,以及她在校稿方面的巨大帮助。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合作者燕山大学的陈晓霞、罗婷老师——她们的投入与热情极大地鼓舞着我。同样应当感谢的是燕山大学的张倩,因为张女士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多有参与,并且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河北大学外语学院的路玮老师在文献上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亦让译者感激。 原文大量引用了西方诗人、学者的作品,但凡能够找到现成的汉语权威译本的,译者都忠实地照抄下来;同时还有很多作品,目前尚未被汉语读者注意,更没有现成的汉译本,译者都谨慎地尝试了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去求信、达、雅,但鉴于译者水平有限,才学浅薄,难免有失误和不当之处;再加上诗歌文体的特殊性,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敬请方家读者指正,译者洗耳恭听,虚心学习。 感谢北大出版社的游冠辉和王立刚两位编辑在翻译过程中对我的耐心和鼓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