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
分类
作者 何永康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

内容推荐

“小说学”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西方文学观念的输入,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抬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并使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实力的主要标志。这对“六经之外无文章”的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文学领域中的体现。在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中,浓缩着中华民族沧桑百年的精神历程。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挑战与回应、沟通与对话的复杂情境中,研究20世纪中西小说学的深刻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小说学”研究,经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等学术大师的发轫之功,“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学巨匠的开拓,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下半叶,又蔚为显学。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

因此,本书在“引言”中开宗明义:研究小说学,我们首先要坚实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同西方比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全书以“百年沧桑”的宏观审视为开端,以“中国气派”的“小说学”为学术归结,鲜明地凸显了研究的宗旨。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在以往的研究上有新的探索和发现。这就要求有超越教科书式的思路、结构和写法,把心血凝聚在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问题和领域中。本书在“小说观”、“叙事观”两章中,研究“小说学”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又在“政治美学形态”、“现代主义形态”两章中,集中探讨20世纪中西小说交汇中的两大“焦点”和“难点”,力求进入“小说学”的深层奥秘。如果说“小说观”、“叙事观”的研究侧重于“内部”,那么,“政治美学”、“现代主义”研究则是从看似“外部”的因素,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使“小说学”研究得到融通和突破。有了这四个部分的坚实学理研究,加之“百年沧桑”的历史审视和“中国气派”的总体照察,本书才获得了比较厚重、比较灵动的精神气韵。

本书努力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历时和共时的坐标中,以“历史——关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判断沧桑百年中国小说的事实与价值。回顾中国小说的“千载之蕴”,反思中国小说的“百年之遇”。本书将中西小说的三次交汇,放置在民族解放、现实政治、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对一些相当艰难、复杂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关于“延安小说”,本书认为,当时历史情境的“实事”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亿万抗日民众、无数抗日志士,需要文学艺术来激励精神,呐喊助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的本源切入话题,说清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政治标准”,是看对“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用;有用了,方才谈得上“艺术性”,谈得上“审美”。毛泽东既不赞成把政治等同于艺术,也不赞成把一般的宇宙观等同于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既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相当辩证,实事求是。因此,这一“讲话”对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十七年小说”,本书正视其主要理论来源和艺术资源,对这一阶段“政治·文学”产生失误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小说创作的坎坷曲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在艰难的创作征程中,小说家以一种纯真和激情,以直面时代的责任感和紧跟时势的求知精神,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作品。在农村题材小说中,作家们以自己的视角,捕捉和记录了“合作化”、“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复杂情感波澜;在一些“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小说中,人物的个体情感和共同命运,总是不屈地呼唤着人性和人情的“再生”。在叙写“革命战争”的小说作品中,则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和崇高的境界;此外,还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悲剧”作品等等,与上述小说一起,构成了“十七年小说”的复杂而又深厚的内涵。

二、提出“一切叙事皆为纪实”的小说叙事观。认为,“虚构”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和聚讼的概念,而“构虚”则是“以实构虚”,在艺术虚境中包含了更大的真实。“构虚”中的“虚”,之所以能够超越“小实”(生活原型),进入艺术的“虚”境(“大实”),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由“周边”到“世界”的愿望,都有一种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推测未知、遥想未来的祈求。所以,在描述小说叙事本质特征的时候,最好放弃“虚构”,采用“构虚”;并且认定,整个“构造”过程(叙事过程),皆为“纪实”。

三、小说“政治美学”形态的研究。认为,对于同样的生活世界,政治家、美学家、小说家的“眼睛”看到的不同内容,来自于同一个“心灵”。“政治美学”,是观察20世纪小说世界的重要“眼睛”。因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政治制度、政治运作、政治家的风格,在在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只有在“政治美学”层面上,政治与小说之间最为微妙、灵动、深刻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政治决策”层面、“政治文化”层面所无法比拟的。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冲突及其极端情态、政治运行、政治变革等等,都有着复杂的关系。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小说学”的“政治美学形态”,颇有首发之辞,谨供读者参考。

四、提出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必须坚守并弘扬自己的“诗性特质”、“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中国气派”。认为,小说与诗歌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史诗”传统不同的“诗史”特征,唐诗兴盛与小说兴起的内在关系,以及诗歌体式与小说发展历程中“异形同构”的推进,形成了中西小说的不同道路。中国现代诗歌的“凤凰涅檠”,以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成长发育,“诗性特质”始终是或隐或显的“中国”神韵所在。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意识,则以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历史的悲情与悲歌、历史的回环与超越、历史的远游与归栖等方面,铸就了百年中国小说艺术的历史魂魄。小说作为“小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大道”,涵茹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之“道”的感性显现,中国小说在“文化的生态与心态”、“文化的边缘与异端”、“文化的间性与本性”、“文化的承传与创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中西比较中,建立并守护、开放并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小说学”,是本书的归宿,也是一种学术的祈求。

本书的文字表述,亦如本书的研究旨趣所示,追求的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力戒食洋不化的欧式句法,力戒名词概念的生硬堆砌,努力复归中国古代文论大家的那种“诗意的思”;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严谨之中的活泼,理性之中的激情,深思之后的平易……是耶非耶,优乎劣乎?尚祈有识者教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百年沧桑

第一节 千载之蕴

第二节 百年之遇

第三节 第一次交汇:以民族解放为背景

第四节 第二次交汇:以现实政治为背景

第五节 第三次交汇: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第二章 小说观

第一节 “小说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观念之肇始

第三节 中国现代小说观念之形成

第四节 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文化意味

第五节 小说的困境与未来

第三章 叙事观

第一节 一切叙事皆为纪实

第二节 作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

第三节 小说叙事伦理

第四节 中国小说叙事的史传模式

第五节 现代派小说叙事

第四章 政治美学形态

第一节 悠悠旆旌

第二节 礼乐征伐

第三节 仰观俯察

第四节 美在生活

第五章 现代主义形态

第一节 反英雄:心理人物、匿名人物和喜剧人物

第二节 反小说:对传统小说技艺的颠覆

第三节 接受论:作者“死了”与读者“活了”

第六章 中国气派

第一节 诗性特质

第二节 历史意识

第三节 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