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中国加拿大交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弗朗西丝·布鲁克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书信改写而成的故事,由二百二十八封信组成,时间从1766年4月到1767年11月共一年半。故事讲的是三对恋人的爱情,围绕着恋爱、求婚、感情、终成眷属展开。被认为是加拿大的第一部小说。此外,该书还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向英语世界展示了加拿大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同时开创了加拿大本土小说的先河。

内容推荐

本书由二百二十八封信组成,时间从1766年4月到1767年11月共一年半。故事讲的是三对恋人的爱情,围绕着恋爱、求婚、感情、终成眷属展开。第一对恋人是爱德华·里弗斯上校和艾米莉·蒙塔古;第二对是艾米莉的知心密友阿拉贝拉·弗莫尔和菲茨杰拉德上尉;第三对是里弗斯的妹妹露西和里弗斯在英国的朋友约翰·坦普尔。里弗斯上校英俊正派,道德高尚,属于传统派,有些过分严肃,也多愁善感。艾米莉文静敏感,为端庄淑女一类,由抚养她长大的舅舅包办许配给她不喜欢的约翰·克莱顿爵士。来到魁北克后,与里弗斯上校一见钟情,却又受传统观念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在里弗斯上校的影响下,尤其在阿拉贝拉的女权意识的启发下,解除原有婚约,与里弗斯上校成婚。另外两对恋人本身故事不多,但阿拉贝拉倒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和艾米莉正好形成鲜明对比,热情开放,聪明活泼,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女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女作家的代言人。故事以里弗斯上校的几封信开场,阿拉贝拉一出场,就成为叙事的主要人物。整个故事进展顺利,寓道德和爱情于平淡之中。

目录

享有“北美两个第一”之誉的女作家弗朗西丝·布鲁克

译本代序

致大英帝国魁北克省总督兼总司令盖伊·卡尔顿阁下

第1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巴黎

第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4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7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

第9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10封信 

第11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1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13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4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15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蒙特利尔

第1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17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1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19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2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1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2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笫2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7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28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菜里

第29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魁北克

第30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31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魁北克

第3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5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36封信 致约翰·坦普扣

第37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39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

第4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41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4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

第43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44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4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46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47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4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49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1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5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7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5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59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60封信 致乔治·克莱顿爵士,魁北克

第61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67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68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69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7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71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72封信 致伯爵

第73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74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

第75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76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

第77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78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

第79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8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1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6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7封信 致伯爵

第88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89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90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91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92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93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94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95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第96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97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98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99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1∞封信 致伯爵

第101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02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03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0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05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06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07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

第108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09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1O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11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

第112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13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1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15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16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17封信 致伯爵

第118封信 致梅尔莫斯太太,蒙特利尔

第119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20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

第121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魁北克

第122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23封信 致伯爵

第124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魁北克

第125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126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27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128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29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30封信 致伯爵

第131封信 致伯爵

第132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33封信 致伯爵

第13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35封信 致伯爵

第136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37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蒙特利尔

第138封信 致伯爵

第139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0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1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42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3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魁北克

第14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5封信 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146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7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48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西莱里

第149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150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1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2封信 致伯爵

第153封信 致伯爵

第15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5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6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7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8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59封信 致伯爵

第160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帕尔玛尔大街

第161封信 致弗莫尔太太,西莱里

第162封信 致弗莫尔太太,西莱里

第163封信 致弗莫尔上尉,西莱里

第164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65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66封信 致弗莫尔小姐,西莱里

第167封信 致弗莫尔上尉,西莱里

第168封信 致弗莫尔上尉,西莱里

第169封信 致弗莫尔上尉,西莱里

第170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71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72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73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比克岛

第174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75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帕尔玛尔大街

第176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夫人

第177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78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79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80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伯克郡玫瑰山庄

第181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82封信 致坦普尔太太

第183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84封信 致弗莫尔上尉

第185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86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87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88封信 致艾米莉·蒙塔古小姐,伯克郡玫瑰山庄

第189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伯克郡玫瑰山庄

第190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克拉奇斯大街

第191封信 致蒙塔古小姐,伯克郡玫瑰山庄

第192封信 致约翰·担普尔先生,拉特兰郡坦普尔家

第193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拉特兰郡坦普尔家

第194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95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96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197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198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第199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00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01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02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03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拉特兰郡坦普尔家

第204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第205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06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07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08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

第209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10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

第211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12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13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第214封信 致里弗斯太太,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15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16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

第217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18封信 致里弗斯少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19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20封信 致里弗斯太太,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21封信 致里弗斯上校,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22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23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第224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25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上尉

第226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第227封信 致里弗斯太太,拉特兰郡贝尔菲尔德

第228封信 致菲茨杰拉德太太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封信

致约翰·坦普尔先生,巴黎

1766年4月10日于考斯

这两三天,我在英国和一大帮朋友玩得很愉快,游览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在参观卡里斯布鲁克城堡时,想起背运的查理一世,有感而发,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现在我准备启程去美洲了。我曾经向你透露过这个想法,计划在加拿大定居,在那里我可以保持拿半薪的陆军中校身份。经过多方咨询和慎重考虑,我决定不去纽约,而去加拿大,原因有二:一是加拿大更加地广人稀;二是那里的女人更漂亮。第一个理由并非人人都赞成,第二个理由我相信你一定会同意。

你也许认为我的想法过于浪漫,但我生性积极上进,过不惯闲散军官的疏懒日子。再说,我虚荣心太强,不愿缩小我的生活圈子,也不愿回老家去打扰母亲和妹妹。老家里那点微薄的地产收入要维持她们过惯了的体面生活已经够难的了。

你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其实不然。我喜欢英格兰,但不喜欢一成不变地停留在一个地方。大自然的每一处对我这样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来说都具有吸引力。在我这个年龄,像现在这样换个地方实乃趣事。爱变化,不安分,是人之天性,所以,此去北美也是我心之所愿。此去我将在自己的封地上称王,那地盘大得可以让英格兰的大地主汗颜。这是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成为现实了。我的臣民现在只有熊和麋鹿,这不假,但相信那里总有一天会人丁兴旺。如能把大自然最荒蛮的状态治理好,那我将体会到世间快乐中的最高境界,即所有创造的快乐。我将亲眼看到秩序和美好如何从一片混沌中逐渐变来。

船已起锚,一路顺风。一阵微风掠过海面,万物都在微笑。我满怀憧憬和希望出发,只是对朋友的思念令我频频回首注目。

亲爱的坦普尔,此去对我们俩来说损失很大。我会一直思念你,你也会发现忘掉年轻时的朋友是多么不易。也许你会找到和我有同样优点的朋友,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过我们俩从儿时起就惺惺相惜,经过二十五年的交往,到分手这一刻更是难离难舍,这样的友情哪能说断就断了呢?

一颗正在长大的心,看到的只是真情,憧憬的只是幸福前程,趁它尚未迷失于冷酷自私的俗世之前,怀念一番人生春季时的友情,该是多么快乐啊!

没有受到文明教化的野蛮人为友谊设立神坛,这我并不觉得奇怪。没有文化的人讲迷信,自然不懂好果必有好因。他们崇拜友谊,因为友谊给精神世界带来生机,这正如他们对太阳顶礼膜拜一样,因为太阳给物质世界带来生命。

有人叫我去甲板,再见!

爱德·里弗斯

第2封信

致里弗斯小姐,克拉奇斯大街

6月27日于魁北克

亲爱的妹妹,此刻我正在读你的来信。得知母亲在巴思过得很愉快,我很高兴。她和你一样迷人,这我一点不奇怪。顺便提一句,我不信她不如过去漂亮了,尽管你只在信里提到你比以前更漂亮。我倒是惊讶母亲愿意领着一个高个子的女儿,让她不离左右,这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她年龄上的秘密。假如不领着女儿的话,人们就根本想不到她会超过二十五岁。

露西,你真是个傻姑娘。你以为我陪着母亲去巴思过几天轻松日子会比我独自闯荡世界更快乐吗?请母亲原谅我不能陪她。再告诉她,如果她能愉快地花我寄给她的零用钱,我会非常快乐的,比她给我找一份富豪人家的财产更让我快乐。我的小钱她可以花,我继承的富豪人家的财产她是注定没份儿的。

但是话说回来,露西,你的确问了一大堆问题,我都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关于这个国家的,关于修道院的,关于舞会的,关于女人的,关于公子哥儿们的。你这是要我写一部史书,而不是一封信了,我恐怕得花一年的时间才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从哪里写起呢?当然是从打动一个士兵的第一件事情写起。我已经参观了一位令人钦佩的英雄壮烈牺牲的地方,又怀着同样的崇敬和惊叹心情追寻他的足迹。只有到了这里才可能产生十足的冒险想法,假如事先知道了冒险过程中的千难万险的话,冒险的希望肯定就破灭了。

这个国家相当不错,除了可以见到欧洲常见的美景外,你还会看到一些庄严雄伟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颇有气势,就连这里的人也和他们的法国祖先不同,几乎是另一种人类。

在即将到达美洲海岸时,一看到高耸入云的岩石和饱经沧桑的松树林,我就有一种宗教式的崇敬心情。周围肃穆而寂静,大大增强了这种崇敬感。从鲁赛里斯角顺着圣劳伦斯河溯流而上,航行大约二百多英里,没见一丝人的足迹,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树和数不清的河流。河水滔滔,似乎毫无意义地流淌。

看到这种没有人烟的情景,我禁不住悲叹人类的野蛮行径。人类为得到这里的一点点土地而疯狂地争夺,不惜毁灭千百万同类的生命,真是比荒野中的野兽更无情。这里绝大部分土地仍是无主的,因此吸引着劳动者来开垦。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河流之一。入海口处宽九十英里,然后河身逐渐变窄,由宽到窄的变化几乎看不出来。小岛散布在河中,使河不断在变化,带给人无穷的乐趣。而且,离海五百英里处仍可行船。

快到魁北克时,风景美得无与伦比。在圣劳伦斯河和圣查尔斯河这两条美丽河流的交汇处,一座小山突兀而起,魁北克城就坐落在这座小山的山顶上。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道院和一些公共建筑,所以从码头上望它更有气势。河中的奥尔良岛、远处的蒙特莫伦西瀑布,飞瀑对面是博波尔村,村舍沿圣查尔斯河两岸不规则地散开,看上去令人舒心。这一切都给眼前的美景增色不少。

航行中我恰好有时间观察加拿大女人,发现她们性格中有法国女人的活泼,而且相貌比法国女人更胜一筹。至于舞会和集会,我们至今没办过一次。现在是政府空白时期,一定要给你讲讲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那我就得写几大本正面和反面的观点。但我不是一个精明细致、善于观察的人。这样的人,自以为在某个地方停留一周后就有资格讲那里的历史,不但可以讲那里的自然史,还可以讲那里的人文政治史。另外,你我都太年轻了,当不了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我们期待着有位后来者为我们创造我们希望中的黄金时代,到那时我为女士们写信就可以写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再见,亲爱的妹妹!替我把一切转告母亲。

你的

德·里弗斯

P1-5

序言

弗朗西丝·布鲁克(Frances Brooke,1724—1789)本是英国人,在伦敦文学界很,有影响,颇受当时文坛领袖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器重。只因随丈夫去加拿大居住六年,写下了一部加拿大题材的长篇小说《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The History ofEmily Montague,1769),从此便享有了写出北美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北美第一位小说家之声誉,文学史上惯称她“北美两个第一”,也不管她的生活和创作基本上是在英国。不过《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的确是英语文学中最早写北美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写加拿大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又由于布鲁克是女性,便有了北美第一位女小说家、第一位加拿大文学女先驱的称誉。布鲁克在英国文学中算不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但在加拿大文学中享有小说开山鼻祖的崇高地位,其《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向英语世界展示了加拿大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同时开创了加拿大本土小说的先河。

弗朗西丝·布鲁克娘家姓穆尔,父亲托马斯·穆尔是英国林肯郡克莱普尔的教区牧师,母亲叫玛丽·诺尔斯,生有三个女儿,弗朗西丝是长女。1727年父亲去世,母亲领着三个女儿迁到彼得巴勒,同孩子的外祖母住在一起。1757年外祖母去世,翌年,母亲又去世,三个女儿便搬到姨妈萨拉家居住,姨父罗杰·斯蒂文斯牧师是林肯德·圣玛丽教区的教区长。谁能料到早年这样身世的弗朗西丝竟会成为著名作家,甚至成为写了北美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北美第一位作家。不过弗朗西丝虽然早早失去父母,但在姨妈家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教育。姨父作为教区长,给她们姐妹提供了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让她们受到了那个时代大家闺秀能受到的良好教育,如读、写、法文、音乐、舞蹈等。家中藏书丰富,博览群书为她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姐妹中有一个妹妹早早天折了,另一个妹妹萨拉后来住到舅父家,弗朗西丝和妹妹及表兄经常书信来往,这也对弗朗西丝后来用书信体写小说有一定影响。

弗朗西丝在这种环境下长成了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才华的杰出女性,于1748年怀着对文学的向往前往伦敦。当时的英国政局安宁,社会稳定,文学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笛福、斯威夫特、蒲柏等文学大家早已成名。理查森的《帕美拉》(1740)出版时弗朗西丝十来岁,此书在文学界影响很大,弗朗西丝也深受感染。弗朗西丝到伦敦后,凭借牧师世家的各种关系,很快就进入了伦敦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并开始发表诗文和剧本。当时埃迪森和斯蒂尔办的《旁观者》杂志以刊登时政评论名噪一时,弗朗西丝受其影响用“老处女玛丽,辛格尔顿”的笔名也办了一份名为《老处女》(The Old Maid,1755年11月一1756年7月)的周刊,刊登笔调轻松的政治、文艺评论。1756年夏,弗朗西丝按家族传统嫁给了比她年长十五岁的牧师约翰。布鲁克先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同年发表了剧本《弗吉尼亚》,还为剧院写了一出滑稽剧和一出田园剧,但均未发表。

1757年约翰作为随军牧师去了美洲,同年他们惟一的儿子约翰·穆尔出生。他们也有过一个女儿,但未成年就夭折了。布鲁克夫人继续在伦敦从事写作,1760年翻译出版了法国女作家玛丽·珍妮·利考伯尼于前一年出版的流行感伤小说《凯兹比夫人朱丽亚致她朋友亨丽塔·坎普莱夫人的信》。1765年她自己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The Historyof Lady。Julia Mande ville)问世,和她翻译的利考伯尼小说一样,也是书信体,出版后很受欢迎。1783年发表在《英国杂志及评论》上,题为《布鲁克夫人》的文章大致总结了出版二十年来人们对该书的评价:“该书有广泛的读者群,也得到广泛的好评。出版的小说很少有这么大名气的,也很少有小说值得有这么大名气。故事有趣,语言简洁优美。”此时布鲁克夫人已小有名气,不但在戏剧界广有交往,而且也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1708—1784)文学圈内人,颇受约翰逊敬重。布鲁克夫人在世时,当时的一些英国杂志都赞扬她的小说和戏剧。一些杂志还刊登她小说中的部分章节,像《评论述评》(The Critical Review)、《每月评论》(The Monthly Review)这样的杂志还定期评论她的小说。

1763年7月,布鲁克夫人同儿子约翰及妹妹萨拉一同乘船去魁北克与丈夫团聚。此行前后六年,1764年到1765年间曾回英国一趟。在魁北克的几年期间,布鲁克夫人虽然没有在伦敦那么活跃,但也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和各类人,包括土著人。就在这期间,布鲁克夫人创作了以加拿大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也是书信体,于1769年她回英国后在伦敦出版。此书在英语文学中是最早以加拿大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故有北美第一小说、北美第一位小说家“两个第一”之称,遂受到后世不断的重视和发掘。

1768年秋,布鲁克夫人返回英国,重入伦敦文学圈,受到热烈欢迎。此后二十年中,她笔耕不辍,除了继续翻译法国小说外,于1774年匿名出版了长篇小说《圆满结局》(All’s PJghtat Last),1777年又出版了小说《游历》(The Excur—sion)。由于她仍活跃在戏剧界,有丰富的戏剧运作和管理经验,所以又创作了三部剧作,其中一部悲剧《锡诺普之围》(The Siege ofSinope,1781),两部喜剧《罗西娜》(Rosiona,1783)和《玛利安》(Marian,1785)。在《玛利安》问世之前,布鲁克夫人已搬到斯利福德,同儿子约翰住在一起,一直到1789年1月23日去世,当时著名的《绅士杂志》称布鲁克夫人不仅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她的品德、她的高雅和谦和的为人处世态度也是出类拔苹的,并且总结道:“约翰逊博士对她很敬重,西沃德小姐对她评价很高,与她同时代的所有第一流的人物都以与她交往为乐。”逝世后第二年她的最后一部小说《查尔斯,曼德维尔往事录》(The History of Charles Mandeville)出版,是其第一部小说《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的续篇。

布鲁克夫人创作的时代正是感伤主义流行之时,因此她的作品大都带有感伤主义的特点。第一部小说《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写的是哈利·曼德维尔和表妹朱丽亚的爱情故事,由七十七封信件组成,大部分是由哈利和他表妹的朋友安妮·魏尔莫特夫人写的。故事以悲剧结束:哈利误以为朱丽亚由父母包办另嫁他人,强行与他误认为的朱丽亚男友决斗,结果受伤不治,朱丽亚也伤心过度郁郁而终。多愁善感和道德说教是该小说明显的特点,这显然是受塞缪尔·理查森的影响,也与她翻译利考伯尼的书信体感伤小说《凯兹比夫人朱丽亚致她朋友亨丽塔·坎普莱夫人的信》有关。到第二部以加拿大为背景的小说《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时,布鲁克夫人的书信体技巧已臻圆熟境界,同时又别开生面地融入加拿大的独特环境和自然风光,人物塑造上增添了现实主义方法,情节安排上多了些戏剧技巧,从而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创新性,成为她的代表作。

《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由二百二十八封信组成,时间从1766年4月到1767年11月共一年半。故事讲的是三对恋人的爱情,围绕着恋爱、求婚、感情、终成眷属展开。第一对恋人是爱德华·里弗斯上校和艾米莉·蒙塔古;第二对是艾米莉的知心密友阿拉贝拉·弗莫尔和菲茨杰拉德上尉;第三对是里弗斯的妹妹露西和里弗斯在英国的朋友约翰·坦普尔。里弗斯上校英俊正派,道德高尚,属于传统派,有些过分严肃,也多愁善感。艾米莉文静敏感,为端庄淑女一类,由抚养她长大的舅舅包办许配给她不喜欢的约翰·克莱顿爵士。来到魁北克后,与里弗斯上校一见钟情,却又受传统观念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在里弗斯上校的影响下,尤其在阿拉贝拉的女权意识的启发下,解除原有婚约,与里弗斯上校成婚。另外两对恋人本身故事不多,但阿拉贝拉倒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和艾米莉正好形成鲜明对比,热情开放,聪明活泼,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女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女作家的代言人。故事以里弗斯上校的几封信开场,阿拉贝拉一出场,就成为叙事的主要人物。整个故事进展顺利,寓道德和爱情于平淡之中,不像当时的感伤小说要以诱奸、伤害、道德危机等吸引读者,也不像她的第一部小说《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那样以恐怖和暴力冲突取胜。这也是布鲁克夫人的创新之处,她对真诚爱情和传统道德充满自信,加之有加拿大的独特环境和女作家更为成熟的文学技巧,遂使这部小说于平淡中显功力,从传统的感伤小说中脱颖而出,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最为独特的地方是英语文学中首次对加拿大有了叙述,最直接的叙述,首先在其独具特色的环境和自然风光方面。全书不少信件中都有对加拿大风光和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加拿大的独特景物,如印第安妇女、土著人习俗、小镇乡村、大河巨瀑、秋日的枫叶、寒冷的冬天、马车和雪橇、斗篷皮衣、破冰捞鱼、岛上野炊等,都是传统英语文学中没有的,显得新奇美丽,引人入胜。加拿大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雄伟壮观之美,能震撼人心,令人产生敬畏之感。里弗斯上校初抵美洲海岸时,“一看到高耸入云的岩石和饱经沧桑的松树林,就有一种宗教式的紫敬心情。周围肃穆而寂静,大大增强了这种崇敬感。从鲁赛里斯角顺着圣劳伦斯河溯流而上,航行大约二百多英里,没见一丝人的足迹,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树和数不清的河流。”(第2封信)阿拉贝拉也写道:“渐浙接近瀑布口时,你会突然对景色的雄伟壮观产生一种敬畏感。随着你与它的距离越近,这种敬畏感就越强烈。这是大自蒜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它的美丽,它的和谐比例,它的庄严神圣,它的粗犷壮美,所产生的效果超过任何艺术品。凡此种种给人印象那么强烈,你不由得会想这是神圣万能的造物主所为。”(第81封信)这也反映了女作家对加拿大的赞叹与眷恋。

加拿大的自然环境有独立审美的一面,如雄伟壮美,也有与人相关的一面。布鲁克夫人善于把自然环境与人的情绪变化结合起来,通过自然衬托人物的个性。里弗斯作为传统的绅士男性,看到加拿大这片原始之地时,立即感到开发它的“创造”乐趣,要“亲眼看到秩序和美好如何从一片混沌中逐渐变来”(第1封信)。

后来他坠入情网,他们成了恋人时,便觉得他和艾米莉在加拿大就如同“伊甸园里的第一对夫妇。”(第145封信)而天性浪漫的阿拉贝拉则设想住在加拿大这个仙境般的地方,她和艾米莉会尽力试验,看“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能利用树木和石头搭建出最美丽的凉亭、绿色长廊和人工洞穴;谁能使条参小溪蜿蜒流淌,美不胜收;谁有本事使许多各式各样的可爱的小瀑布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看谁能让小溪以最欢快的跳动方式流淌。”(第151封信)同是寒冬,阿拉贝拉情绪低落时,会觉得加拿大的冬天不但能把蘸在笔上写字的墨水冻住,就连。人的智力也给冻得凝固了。”(第48封信)她情绪好时,又会告诉亲友加拿大的冬季正是休闲娱乐之时,英国姑娘们可以穿上加拿大盏产的各种皮装,尽情享受冬季的乐趣(第80封信)。

书信体是感伤小说常用的形式,但《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的书信体与传统的书信体已不相同。理查森和利考伯尼的书信体小说的特点是信写得比较长,内容复杂,就像小说中的章节一样。《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中的信一般比较短,有的甚至很简短,寥寥数语,如同交谈一般,也有些像当今的电子邮件。书信体的优点是能消除书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感,更为直接地实现思想交流。在此基础上,布鲁克夫人将写信人的范围扩大,造成多角度多视角叙述或评论的效果。各人的活动心思不见得书中其他人物都了解,读者却一目了然。比如对艾米莉原定的婚约一事,各人都通过好朋友或亲人的通信,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从中也体现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品格。艾米莉的软弱、里弗斯的稳重、阿拉贝拉的大胆真率,都得到有力的表现,同时,一些重要的女权意识也从各人的信件中表达出来。这样也容易利用戏剧技巧,加快场景转换,制造戏剧反讽。另外这些信件来往很快,有些就是从一个屋传到另一个屋的便条,收信人立即回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也就加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减少了以往感伤小说中大量的虚构突发情节。

最早关注布鲁克夫人的女权意识的评论家是威廉·赫伯特·纽(W.H.New),他甚至认为布鲁克早期创办的《老处女》杂志是她演练女权主义的阵地。后来凯瑟琳·罗杰斯也通过分析《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中人物对婚姻的看法而考察女作家的女权意识。当然,18世纪的女权意识远不像如今的女权主义那么鲜明、强烈,有系统性。那时的女权意识主要围绕着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强调女性在这些方面的独立自主。布鲁克夫人在女权意识上可以说是先驱之一了,尤其在《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中,她主要通过里弗斯和阿拉贝拉拓展她的女权思想和观念。概括说来,她的女权意识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以“残忍”、“不人道”攻击之,并通过里弗斯和阿拉贝拉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帮助艾米莉解除了包办婚约。阿拉贝拉说得很实在:“父母是应该为我们选择交往的伙伴的,但决不能自以为是地引导我们做出选择。如果他们操点心让我们只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那我们就不可能选错人。只有情趣相投,心心相印,婚姻才能幸福。而是否相投、相印,只有当事者才能做出判断。”(第65封信)这对反对包办婚姻和门当户对的观念很有说服力;二是强调男女交往和婚恋都要以自由平等为基础,重视感情和真正的爱情,主张理智地维护女性的个人幸福。里弗斯作为男性,不但没有男权中心观念,反而力主“友谊之灵魂是平等”,甚至希望“‘顺从’这个词应该从婚礼的誓约中删除”。(第116封信)婚姻必须结合两颗心灵,才能得到快乐。阿拉贝拉一再劝艾米莉不可固守传统道德,一味讲究谦恭柔顺,那样不会得到幸福。正是为了女性个人的幸福,艾米莉如此传统谨慎的女性最终不顾周围的压力果断解除了原定婚约;三是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自由权和自主权,通过小说人物把对印第安妇女状况的了解表现出来。里弗斯很赞赏印第安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酋长一般由有威望的年长妇女从男性近亲中选拔,而且要从女性一方的近亲中选,一般是姨妈或者姐妹的儿子(第11封信)。阿拉贝拉则更羡慕印第安妻子干什么都能随心所欲,不受丈夫干涉,甚至认为像她这样无拘无束的个性倒不如嫁个印第安人(第16封信)。作者安排菲茨杰拉德上尉追求到了阿拉贝拉,但根本没有驯服她,而是尊重了她的自由独立的个性第四方面倒是体现在好像迎合感伤时尚的女性意识上。里弗斯和艾米莉都是比较传统的感伤男女,正是多愁善感的传统情调成了他们产生爱情的基础之一。里弗斯醉心于艾米莉,除了美貌和聪明外,就是她的感伤情调:“……她是美丽的化身。没有女人的温和柔美与细腻敏感,便无‘可爱’可言,有了这两个特征,即使外表再普通的人,也会有魅力。那种敏感,那种温柔,只有在我的艾米莉身上才会如此令人心动。”(第42封信)艾米莉也是看上了里弗斯的感伤:“要让我不爱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一看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就懂得你的心声,我明白我们是天生的一对。我一看你那可爱的表情,我就能感觉到你同我一样感情细腻敏感,而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觅,但毫无收获。”(第137封信)这一度被认为是受感伤小说影响,不属于自觉的女权意识。如今来看,注重女性温情柔弱的一面未尝不是重要的女性意识,女性不能只强调权益和地位而忽略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的独特魅力。当然布鲁克夫人看重感伤并不意味着她就欣赏感伤人物,因为她塑造了一个和艾米莉相对立的女性形象阿拉贝拉,她身上既具有艾米莉聪明、敏感的气质,又具有开朗、独立、轻佻、活泼等艾米莉所欠缺的气质,一系列的女权观念都出自她的信件。这样阿拉贝拉反而成为中心人物,艾米莉的形象倒模糊起来。这种对立女性形象在《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中的两个女主人公身上也有体现,朱丽亚传统感伤,安妮轻佻活泼,大部分信件出自安妮之手。布鲁克夫人更欣赏阿拉贝拉的女性意识,这类女性是女性自强自立自主的自由精神的代表。但她并不摈弃传统女性的审美价值,这也正是她的女权意识的独到之处。  《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之后另一部以加拿大为背景的书信体小说《圆满结局》,也叫《韦斯特小姐往事录》(The Historyof Mjss west),匿名出版。小说以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为背景,围绕着年轻的弗朗西丝·韦斯特小姐的浪漫奇遇和意外不幸展开。她和与她真正相爱的恋人都阴差阳错地与别人结了婚,后来各自的配偶都死了,遗下他们鳏寡二人,重新结合,找到了幸福。和《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一样,这部小说也描写加拿大的上流社会生活和加拿大的独特景观,还写了法裔加拿大妇女的活泼可爱。人物中有年轻英俊的上校,类似于里弗斯,两位活泼可爱的法裔加拿大女性类似阿拉贝拉。女主人公韦斯特小姐属于传统女性,和朱丽亚、艾米莉为同一类型,但气质上更接近朱丽亚。这部小说中书信数量减少,但每封信的篇幅加长了。1777年出版的《游历》叙事手法突然一变,不再采用熟悉而流行的书信体,用的是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法。故事围绕着天真纯朴的乡下姑娘玛丽亚·维利尔斯和复杂的伦敦社会之间的冲突展开,姑娘最终取得成功,成为剧作家和小说家,还找到一个英俊富有的丈夫,名利双收。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老于世故、口气嘲讽的机敏女子,与女主人公的天真淳朴形成对照。女主人公由于年轻纯真遭遇了一系列的冒险经历,这些经历使这部小说成了一部早期的女性成长小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布鲁克夫人已摆脱了理查森和书信体感伤小说的影响,靠向菲尔丁(Henry FieIdjng,1707—1745)。玛丽亚和菲尔丁笔下的汤姆·琼斯一样,经历了奇遇与冒险,每次都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最终有了幸福结局。这个女性也和布鲁克夫人笔下的其他女性相似,但以纯真为主,缺乏安妮·魏尔莫特的经验和世故,缺乏阿拉贝拉的机智和洞察,也不像艾米莉那么多愁善感,也不像朱丽亚那么固守传统礼仪。通过与社会打交道,她很快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强、聪明坚定、野心勃勃的新女性,敢于打破常规对待人和事。戏剧反讽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得很好,一应冒险和圈套,读者尽知,提心吊胆,而女主人公却一无所知。

弗朗西丝·布鲁克深受同时代人的喜爱,然而在接下来的世纪中,渐渐被人淡忘,遭受了许多早期女作家共同的尘封命运。然而布鲁克夫人北美两个第一的文学声望仍在,《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在加拿大很流行,也颇受英、法两国读者的喜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它可以了解加拿大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到20世纪30年代,布鲁克夫人的作品又回热了一阵,英国读者喜欢《朱丽亚·曼德维尔往事录》,加拿大读者独钟《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两国分别再版了这两部小说。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浪潮高涨,加拿大更是出现了重评文学女先驱热,于是1961年出版了《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的简装本,作为经典名作广为发行,著名文学史家卡尔·克林克为简装本写了权威性评论序言。1998年又出了劳拉·莫斯主编的《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的评论版,广收各家评论,包括纽,罗杰斯、克林克等名家的经典评论。如今它已是加拿大文学的必读之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中的名著之一,同时也在不断地受到更深入的研究。

后记

弗朗西丝·布鲁克是英国18世纪的小说家,那时女性作家寥若晨星,她可算是女性文学的先驱人物了。更为重要的是,布鲁克夫人是最早到美洲旅居的英国作家之一,小说家中尚无比她更早的。那时加拿大刚刚从法国殖民地归属英国,美国也没有独立。她在加拿大写下了长篇小说《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从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时间上算,是整个北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书信体形式和感伤主义风格是18世纪英国小说的流行模式,但其加拿大的内容却是整个英语文学中最早描写的。这位女作家和这部小说有这么多“最早”,本身就有重大的意义,将这部小说译为汉语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布鲁克夫人是英国作家,但加拿大历来将其作为加拿大作家看待,尊为加拿大文学女先驱、加拿大小说之鼻祖。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布鲁克夫人是在加拿大写出具有加拿大内容的小说《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她和这部作品对加拿大文学来说具有发生学意义,加拿大英语文学由她正式开始。她享有的写出北美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北美第一位小说家之声誉也是以加拿大为前提的,没有加拿大就没有布鲁克夫人北美两个第一这回事。她同时也是英国作家,在18世纪英国文坛上也很有名气,但终究比不上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大家,如约翰逊、理查森、笛福、斯威夫特、蒲柏等。就算经过对女性作家的重新评估,布鲁克夫人也不会在英国文学中占据她在加拿大文学中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布鲁克夫人与加拿大有了联系,她的文学地位才空前提高,她及其《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作为一国文学的发端代表便得以世代流传。

布鲁克夫人是感伤小说的高手,文字典雅细腻,往往写得曲折委婉,要翻译得恰如其分真是不容易的。译者尽量做到忠实通顺,兼顾风格,但由于才疏学浅,不能尽善尽美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多加体谅。

这部小说的翻译和出版得到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在此特致诚挚的感谢。民族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重视与关心,责任编辑安平平老师为本书做了大量热忱高效的工作,在此一并深表谢忱。民族出版社和安平平老师策划、编辑、出版“中国一加拿大交流丛书”已有数年,硕果累累,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称赞。此次又和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共同扶持翻译出版这部“北美两个第一的”小说,真是一件功德之事。布鲁克夫人和《艾米莉·蒙塔古往事录》虽然享有“北美两个第一”之誉,在我国此番还是首次译介,其意义无论对文学还是对中加交流,都显然是相当重要的。译者希望“中国一加拿大交流丛书”越出越多,越出越好,借着这套丛书的影响与推动,把更多的尚未为我国读者了解的加拿大重要作品译介过来。

译者

2006年4月谨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6: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