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反思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重构学校学习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蕴。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操练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校学习中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重构?全书从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三个方面,探寻了回复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路径。
本书以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反思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及重构学校学习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并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蕴。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操练为主要活动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校学习中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重构?
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从对人类知识建构的分析入手,探讨知识建构的特点,即对象性、社会情境性、社会协商性、社会选择性。然后结合哲学、语言学中关于知识与语言意义的观点,提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若干关系之中,包括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知识与知识陈述者、知识形式(如文本)的阅读者/听者的关系,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环境的关系,知识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等。正是人类在自然场境的学习中,知识的意义得到呈现。
第二章分析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状况。由于学校教育组织、知识发展、有关学习者和教学模式的观念等原因,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并导致学习的异化。同时,本章还对回复意义的努力方面的两个传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借鉴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构架,提出了在三个世界联系和对话的基础上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的建议。
以上两章论述了对知识意义的探索和从知识意义视角对学校学习的反思,第三、四、五章则以上述两章为基础,分别从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三个方面探索了回复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路径。
第三章阐述重建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对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的追求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并在当代课程教学改革中得以体现。本章结合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通过双重真实实现这种联系:一是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即实现知识与世界的关联;二是活动意义上的真实,即以实践者和知识建制者建立联系的方式建立知识与世界的联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双重的真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第四章探讨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构学校学习。本章将文化与课程的研究从课程内容转向学习方法,将学习科学中强调的知识依赖拓展至主体情境,指出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形塑了他们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而这些方面构成了学习者的主体情境。将教学视作对课程教材主体情境化再开发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所在社会的文化特质保持敏感性,尤其是关注文化特质对于学习方式的影响,有助于使学习适应学习者的主体情境。
第五章首先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将学习作为活动的多层意蕴,包括作为学习目标的知识向任务的转化、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同时关注、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非预定性等。接着重点探讨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所要求的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学习活动社会性的具体要求: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一互动。最后结合前面各章和本章的观点提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是活动形态、实践指向、社会属性。
概言之,本书以知识意义的新视角分析学校学习的根本问题,并从这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重构学校学习的框架;借鉴学习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指出通过三个世界的联系与对话来回复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观点,并提出了学习要走向双重真实、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等重构学校学习的具体方略。
导 言
第1章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1知识的建构性
1.2知识建构的特点
1.2.1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2.2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1.2.3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1.2.4知识的社会选择
1.2.5归纳
1.3知识的意义
1.3.1知识意义的内涵
1.3.2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1.3.3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
第2章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2.1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异化
2.1.1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
2.1.2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2.1.3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的异化
2.2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2.2.1知识的发展
2.2.2学校教育的组织
2.2.3关于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2.3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2.3.1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3.2建构知识与世界的关联
第3章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3.1.1建立关联——教育目的决定的一贯追求
3.1.2“回到世界”——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3.2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3.2.1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3.2.2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3.3走向双重真实
3.3.1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
3.3.2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
第4章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4.1研究背景:文化与课程、学习
4.1.1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4.1.2学习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4.2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4.2.1学习的知识依赖
4.2.2主体情境——拓展的观点
4.3主体情境
4.3.1社会文化环境为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4.3.2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4.3.3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4.4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蕴
4.4.1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4.4.2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蕴
第5章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5.1作为活动的学习
5.1.1活动理论的发展
5.1.2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习
5.2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5.2.1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5.2.2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5.2.3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5.3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一互动
5.3.1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5.3.2合作一互动
5.4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