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贵的忧愤诗人,其情恋苦涩,诗情沉郁,充满忧伤。
本书精选了莱蒙托夫有代表性的、各种样式的抒情诗120余首,并加了一些题解、注释,配有70余幅图片,其中不少是诗人自己所画。本书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形美、音美、意美、情美,求得形似、神似、诗句情画意,情趣盎然,有强烈和醉人的艺术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莱蒙托夫诗画集(俄罗斯卷)/欧美经典诗画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莱蒙托夫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俄罗斯高贵的忧愤诗人,其情恋苦涩,诗情沉郁,充满忧伤。 本书精选了莱蒙托夫有代表性的、各种样式的抒情诗120余首,并加了一些题解、注释,配有70余幅图片,其中不少是诗人自己所画。本书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形美、音美、意美、情美,求得形似、神似、诗句情画意,情趣盎然,有强烈和醉人的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出身于退役军官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曾入骠骑兵团服役。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被杀害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监禁和流放,最后死干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目录 忧愤诗人莱蒙托夫 黎华 秋 诗人 致杜……夫 献给纳.纳.一 致朋友们 讽刺短诗 献给女友的短诗 肖像(之一) 肖像(之五) 战争 歌 致……(别以你的美把我诱引) 情歌(纯洁地怀着温顺的心灵) 潘 契尔克斯女郎 哀歌(啊!假若我一生的日子) 致……(请你时常照一下镜子) 在纳纳的生日 致……(我又一次跟你会面了) 摇篮中的婴儿 致(把你知道的告诉我) 祈祷(不要指责我,全能的上帝) 高加索 “我见过她” 致……(请别说:唯一崇高的战火) 致杜尔诺夫 斯坦司(当我的姑娘心儿扑腾) 给娜·费·伊……娃 春 孤独 风暴 “大海上处处轰响着雷声” 星(闪烁吧,闪烁吧,遥远的星啊) 希伯来乐曲 雨后暮景 致一位蠢美人 致高加索 高加索之晨 “别了,我的朋友!” 夜Ⅲ 哀歌(飞溅吧,飞溅吧,夜的激浪) 墓志铭 SENTENZ 奥西安之墓 墓地 预言 7月10日(1830) 7月11日 初恋 “万籁俱寂” “失望” 致苏…… 谢谢你l 乞丐 星(高空孤星) 斯坦司(看,我的眼神多么安静) 情歌(在没有希望的岁月) 黑眼睛 “全都完了!” 诺夫哥罗德 波浪与人 致(请把希望称作梦境) 秋天的太阳 致(不是你,而是命运的过错) 给自己 傍晚 “我们父子俩的悲惨的命运” 我的恶魔 悬崖上的十字架 给巴尔捷涅娃 给萨布洛娃 太阳 “她非常美丽” “不,我不是拜伦” 情歌(你就要奔赴战场) “我胸中的情伤” 致(命运使我们偶然地相遇相识) “从前我把幸福的生活” 致(我的歌中充满哀伤,可有何必要) “她没有以骄矜的姿色” “当我看见你微笑之时” “不,如果相信我的希望” 孤帆 题纪念册 诗人之死 囚徒 “当那黄澄澄的麦田如波浪起伏” 祈祷(我,圣母啊,现在向你虔诚祈祷) “我俩分离了” “请别嘲笑我的预言的忧伤” <讥法·布尔加林>(二首) 短剑 “她一歌唱” “我一听到” “犹如碧空” <题老骠骑兵像> 沉思 祈祷 <给安·阿·奥列宁娜> <给亚·米·维列沙金娜> 又寂寞又忧伤 谢 译自歌德 给亚·奥·斯米尔诺娃 浮云 <给谢尔巴托娃> 因为什么 祖国 <给亚·亚·乌格利茨卡娅> <录自索·尼·卡拉姆津娜纪念册> “在荒凉的北国松树孤独地” <给罗斯托普钦娜伯爵夫人> 悬崖 梦 “从神秘而素雅的半截面具下” “别了,污秽的俄罗斯” “我独自一人走到路上” “不,我那样热恋的并不是你” “我们高加索的摩纳哥” “这普希金·列夫” “脱下外套” 先知 试读章节 诗 人 当拉斐尔充满灵感① 把圣母神圣的面容 以生动的画笔画完: 惊叹自己技艺的精湛 他猝然倒在了画像前! 但很快这奇异的冲动 在他年青的胸中消退, 他筋疲力尽,默然无语, 渐渐忘却了天赐的激情。 作为诗人也是这样: 思想的火花刚一闪光, 他便奋笔倾吐衷肠; 以激越的琴声迷惑世间, 沉入天堂之梦,在寂静中 歌唱你们——他心灵的偶像! 蓦地炽热的双颊变凉, 他内心的波澜渐渐平静, 幻影也迅即飞逝而去! 但长久地、长久地脑际 还保存着最初的印象。 1828年 ◎题解 这是诗人在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中学加入文学小组后,在教师谢·拉伊奇(1792~1855)指导下的习作(此诗诗题也由他提供)。原诗附寄在1828年12月21日(俄历)致堂姨母玛丽亚·沙恩一基列伊的信中。 此诗描述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真切感受,并强调灵感是创作的泉源。写作时曾受普希金《诗人》(1827年)一诗的影响。 致社……夫 我跑遍了俄罗斯各地区, 像人群中可怜的流浪者; 我想:在尘世间没有朋友! 到处咝鸣着阴险的毒蛇。 没有温馨而始终不渝的、 无私而纯洁真诚的友情; 但是你出现了,不速之客, 你重新使我恢复了宁静! 我同你的感情融洽和谐, 愉悦的交谈中感到欢欣; 可狡猾的少女我难忍受,—— 对她们我再也不会信任!…… 1829年 ◎题解 此诗写给诗人在寄宿中学的同班同学、最亲密的友人德米特里·杜尔诺夫。诗人“因他坦诚而善良的心灵”一生与他保持密切的关系。 献给细.细.一 这就是,朋友,我粗率缪斯的果实。① 我把流露的细微情感向你献呈。 虽然你鄙视神圣友谊的联系, 虽然你拒绝我内心赤诚的热情…… 我了解一切:你轻佻,遇事不明智, 虚伪的朋友已把你诱入罗网; 可要记住,从那恶习主宰的地域 走向幸福的道路非常艰难!…… 我做好一切准备为了把你拯救! 我这样发誓且不惜赴汤蹈火; 可你缄口不语,始终满怀狐疑, 不愿意相信我对你的诉说…… 但时刻必将到来,你忧伤的目光② 在我隐忍的心灵中会看清一切;—— 那时:——走开吧,空话无须多讲,—— 你必定会遭受最后的审判!…… 1829年 ◎题解 这是写给诗人在寄宿中学的同班同学、友人米哈伊尔·萨布洛夫的第一首诗(其名字以纳.纳.代替,原文系英文字母N.N.),原稿上后来加一附语:“(同萨布洛夫争吵之时)”。又,其时诗人正热恋萨布洛夫之妹索菲娅·萨布洛娃(1816~1864)。 致朋友们 我生来有颗炽热的心, 我喜欢与朋友们交往, 而有时也爱畅怀痛饮 为了快一点消磨时光。 我不贪恋显赫的声名, 唯有爱情使心灵温暖, 竖琴铮铮动听的颤音 也使我血液激起波澜。 可是常常在欢乐之际 我的神情苦痛和忧伤, 在狂饮烂醉的喧声里 愁思重重压在我心上。 1829年 ◎题解 这首早期诗作第一、二节按传统方式歌颂友谊与爱情,最后一节隐隐流露出在专制政权统治下诗人对人的悲剧命运这一特有的主题思想。P3-9 序言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出身于退役军官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曾入骠骑兵团服役。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被杀害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监禁和流放,最后死干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于1814年10月3日(俄历;公历10月15日)诞生于莫斯科,出生后不久被送到奔萨省塔尔罕内村(今莱蒙托夫村)外祖母的庄园;小莱蒙托夫3岁时母亲故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阿尔谢尼耶娃是个豪富宽绰的女地主,已多年寡居,性格刚愎自用、独断专横,她对贫寒的女婿冷酷无情,对农奴更是经常责骂鞭打,她在失去唯一的女儿后,便把自己的全部眷爱都倾注到小外孙身上,聘有多名家庭教师,使他很快就较熟练地掌握了法语、德语、英语和拉丁语,并学习音乐、绘画和雕塑。他年幼时体弱多病,外祖母曾在1818、1820和1825年夏三次带外孙去高加索矿泉疗养地,以使孩子能在崇山峻岭的泉水里恢复健康;1825年夏,只有10岁的莱蒙托夫,在矿泉区爱上了一个褐发蓝眼的9岁小美人,这种情恋似乎只是少年春情的萌动。对此,诗人后来表述:“据(拜伦)说,早熟的爱情意味着一颗热爱优美艺术的心灵。——我以为,这样的心灵里会充满音乐。” 1827年秋莱蒙托夫随外祖母到莫斯科,翌年9月进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中学四年级学习,并加入文学小组,开始写诗。 在莫斯科的这段日子里,莱蒙托夫的内心深处爱恋着一个长着鹅蛋脸、大眼睛的秀美娴静的少女娜塔丽娅。费多洛夫娜·伊万诺娃(1813~1875),她是莫斯科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费多尔·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和莱蒙托夫只相爱很短一段时期,她并未理解诗人纯洁高尚的爱情,很快就背弃了他;诗人为她写了约36首情诗(“伊万诺娃组诗”),诗中充满了忧郁和失恋的情调,感情深沉、真切,这是莱蒙托夫一次真正的初恋,失败的初恋,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剧本《奇怪的人》(1831年)反映了这次失恋的打击。 对伊万诺娃失望之际,莱蒙托夫与苏什科娃相恋。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洛夫娜·苏什科娃(1812~1868),天资聪颖,长相美丽,性格活泼开朗,言谈幽默风趣,还较风流,一对明亮的黑眼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她比诗人大两岁,常把他当孩子捉弄,这使他相当烦恼;诗人为她写了约20首情诗(“苏什科娃组诗”),苏什科娃后来写了一部与莱蒙托夫交往的《札记》,颇有不实。 在中学的后两年中莱蒙托夫竟写了近120首抒情短诗,如《诗人》、《情歌》、《土耳其人的哀愁》、《祈祷》(不要指责我,全能的上帝)、《斯坦司》(当我的姑娘心儿扑腾)、《孤独》、《夜Ⅲ》、《预言》和《星》(高空孤星)等,风景诗《秋》(1828年)是现存最早的莱蒙托夫的诗,《春》(1830年初)是诗人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刊载于1830年9月出版的《雅典娜》第4期;其间他还写有四五部长诗,如《高加索的俘虏》、《海盗》,抨击黑暗的农奴制社会的名作《恶魔》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并写出初稿和二稿。 菜蒙托夫一生与高加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时曾三次随外祖母到高加索疗养,高加索瑰丽雄奇的风光在他童稚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又两次被流放高加索,最后在高加索马舒克山麓与人决斗中被杀害。名篇《高加索》写于1830年春,回忆1825年夏随外祖母的高加索之旅: 虽然命运在我朝霞般的岁月, 哦南国山峦,使我与你们分离, 但只须来过一次,便终生铭记: 犹如爱我故乡的甜美的民歌, 我爱高加索。 在我幼年时期母亲就去世了。 但仿佛是,在嫣红的日暮时分 那草原向我重复熟稔的声音。 因此我爱丛山间的千峰万壑, 我爱高加索。 山谷啊,跟你们一起我真快乐, 五年逝去了:我总在怀念你们。 那儿我见过一双绝妙的眼睛; 心中悄声低语,当想起那秋波: 我爱高加索!…… 诗人10岁时在高加索矿泉区与一褐发蓝眼的女孩相遇并萌生了少年躁动的爱恋之情,此后在学校,在舞会,在沙龙,先后结交过多位女性,虽怀着真诚的恋情,但都充满了苦涩,以失败告终。他的爱情诗有的哀怨凄清,有的委婉缠绵,有的至深至诚、矢志不移,1830年8月写的《乞丐》就是据刚经历的真实情景和内心感受的即兴名作,表达了诗人对黑眼睛小姐苏什科娃那纯真而又无望的痴心恋情: 在神圣的修道院门前 站着个乞求施舍的穷人, 他形容憔悴,气息奄奄 由于饥饿、干渴和艰辛。 他只是乞讨一块面包, 眼里闪露出深重的苦痛, 但有人竟拿一粒石子 放在他伸出的手中。 也那样我祈求你的爱情 带着凄哀的泪水和忧伤; 也那样我美好的情感 永远地被你所欺骗!—— 1830年秋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伦理政治系,次年丧父。剧本《人与情》(1830年)反映了诗人的家庭悲剧,表现了他反对农奴制的立场。 其时莱蒙托夫开始与洛普欣娜建立起真挚而又纯洁的情谊。瓦尔娃拉·亚历山德洛夫娜·洛普欣娜(1815~1851),聪明美丽,热情奔放,风姿秀逸,品格高尚,且心地纯朴,诗人与她在志趣和性格上情投意合,对她的恋情诚挚而又强烈,可以说爱她一直爱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日,尽管在交往中两人也产生过一些波折和误会,一对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诗人为她写了约10首情诗(“洛普欣娜组诗”)。 自1830年秋寄宿中学毕业至1832年两年多的时间里,莱蒙托夫写下了约200首抒情短诗,如《黑眼睛》、《波罗金诺战场》、《秋天的太阳》、《我们父子俩的悲惨的命运》、《我的恶魔》、《不,我不是拜伦》、《我胸中的情伤》、《致》(命运使我们偶然地相遇相识)、《她没有以骄矜的姿色》以及《芦笛》等。 1830年10月,莱蒙托夫写了一首献给流放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未完诗作《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是古代俄罗斯北方一座自由而又贫穷的城市,人民曾多次起义反封建、反暴政,故被视为自由的象征: 雪原的子孙,斯拉夫人的子孙, 为什么你们丧失了刚毅勇敢? 为什么?……你们的暴君必将死亡, 就像所有的暴君一个个完蛋!…… 从前你们的心听到自由之声 便不由得急剧颤动,热血沸腾!…… 有座贫穷的城市,那里的民众 见过如今你们所神往的仙境。 稍晚些时候,诗人由莫斯科去彼得堡经讨古老的诺夫哥罗德时又写道:“我向你致敬,英勇的斯拉夫人神圣的摇篮啊!……” 1832年,莱蒙托夫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迫离开莫斯科大学,到了波罗的海之滨的彼得堡,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触景感怀,写下了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孤帆》,那大海中飘荡的孤帆,正是诗人孤傲、迷惘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象征,它所祈求的风暴,正是革命斗争的暴风雨: 在大海蔚蓝的薄雾里 一叶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找什么? 在故乡又抛下了什么? 波涛汹涌,海风呼啸, 桅杆弯曲着发出轧轧的声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也不是远离快乐!—— 帆下是澄澈的碧流, 帆上是金色的阳光:—— 而它,这叛逆者,在祈求风暴, 仿佛在风暴里才有安宁! 1832年莱蒙托夫因参加学潮被莫斯科大学除名后,冬天,考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取得骑兵少尉军衔,被派到驻在彼得堡近郊皇村的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在这期间,诗人写了长诗《伊斯梅尔.贝》、《哈吉·阿勃列克》,并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瓦吉姆》,随着诗人创作热情的高涨,又写了长诗《贵族奥尔沙》、剧本《假面舞会》和长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等。 1837年1月末,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与受沙皇政府纵容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决斗中受重伤并死去,莱蒙托夫惊悉后在激愤中写下了传世名篇《诗人之死》,此诗以直抒胸臆见长,气势充沛,笔锋尖利,情调悲愤,思想深刻,是“俄罗斯诗歌中最有力的诗作”(俄国文豪高尔基语)。这首诗很快就被广泛传抄,震动了整个俄国。普希金之死向俄国宣布了一位新诗人——诗坛巨星莱蒙托夫的出现。因《诗人之死》莱蒙托夫被逮捕监禁,不久就被“调往”(流放)高加索。经外祖母和大诗人茹科夫斯基向沙皇政府求情,他于1838年4月返回彼得堡原部队。莱蒙托夫在彼得堡期间,一面从事创作,也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晚会、舞会,此外,他还参加了有骑兵军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十六人团”聚会。1840年2月,莱蒙托夫在一次舞会上同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发生冲突,而后决斗,他又遭逮捕,再次被流放高加索。是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高加索,7月就参加了前线瓦列里克河畔战役。 从1837至1840年,莱蒙托夫创作的后期,即成熟时期,写下了40余首抒情诗,如《诗人之死》、《波罗金诺》、《囚徒》、《当那黄澄澄的麦田如波浪起伏》、《祈祷》(我,圣母啊,现在向你虔诚祈祷)、《沉思》、《纪念亚·伊·奥(陀耶夫斯基)》、《常常,我被包围在花花绿绿的人群中》、《又寂寞又忧伤》、《谢》、《浮云》、《给谢尔巴托娃》和《瓦列里克》等,还写有长诗《关于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唐波夫财政厅长夫人》和《少年修士》,完成《恶魔》最后稿,以及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1838年莱蒙托夫写下了一首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誉为诗人“纲领性的诗”——政治抒情诗《沉思》。此诗思想深刻,感情深沉,意义深远,尖锐地剖析了诗人这一代人(“多余人”)受苦受难的绝望思想,严厉地抨击了造成这种悲剧现象的政治环境。1840年初,莱蒙托夫写的《又寂寞又忧伤》进一步控诉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残酷,使青年一代感到生活空虚.心情苦闷,前途渺茫,别林斯基称它为“这是整个生活的葬歌!”1840年5月初,莱蒙托夫第二次被流放高加索动身之前,在友人们请他的告别聚会上,诗人怀着悲愤之情站在窗前,仰望着夏园和涅瓦河上空的行云,深有感触,即时写下《浮云》一诗——描绘了永远冷漠的浮云及自己飘忽无着的命运;诗人还应大家的要求把刚写下的诗朗诵了一遍,当念完时,已经热泪盈眶了: 苍空的浮云,永恒的漂泊者! 你们,放逐的流囚,也像我一样, 越过天蓝色的草原,珠链似的山脉 从可爱的北国匆匆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是命运的判决? 隐秘的嫉妒?还是公然的怨望? 是你们为罪过所苦恼? 还是朋友们恶意的诽谤? 不,是荒瘠的田地令你们厌烦…… 你们不懂得激情,不懂得忧伤; 你们是永远冷漠,永远自由的啊,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1841年初,莱蒙托夫获得两个月休假,于2月初回彼得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彼得堡,沙龙女诗人罗斯托普钦娜伯爵夫人曾这样描述:“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和最美好的日子。高雅社会彬彬有礼地接待他,可亲的人们敬爱和喜欢他,他早晨写下一些迷人的诗篇,晚上便来到我们这儿朗诵,在这个充满友情的环境里,欢悦的心灵又在他身上复苏了。”诗人本想趁休假之际离开军队,专心致力于文学事业,并出版自己的文学杂志,可等到的却是限48小时内离开彼得堡归队的命令。在莱蒙托夫被迫从彼得堡返回流放地高加索的前夕(1841年4月下旬,经由莫斯科途中),他的心中燃起了一股无法压抑的熊熊怒火,奋笔写下了一首一生中最有力、最大胆的政治讽刺诗《别了,污秽的俄罗斯》,在这首义愤填膺的诗中诗人对“污秽的俄罗斯”充满了绝情的憎恨与厌恶: 别了,污秽的俄罗斯, 奴隶们的国度,老爷们的国度, 还有你们,穿天青色制服的宪兵, 还有你们,听从他们的百姓。 或许,在高加索山脉那边 我能躲开那帮总督, 躲开他们无所不视的眼睛, 躲开他们倾听一切的耳朵。 5月20日,莱蒙托夫抵达高加索五岳城,获得批准,就在此地矿泉疗养,并和彼得堡及高加索的老朋友组成了“莱蒙托夫小圈子”,其中包括原近卫军校的同学尼·马尔泰诺夫。是年夏天,莱蒙托夫在五岳城常和朋友们一起聚会、闲逛、娱乐,成天游手好闲,寻欢作乐,生活腐化奢侈、荒淫放荡,在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消磨时光,正如他所作即兴短诗《我们高加索的摩纳哥)×诗中把五岳城比喻为南欧赌城摩纳哥): 我们高加索的摩纳哥可真迷人! 一大群跳舞的、好斗的和赌棍; 喝酒、玩牌、斗殴使我们热狂躁动, 白天有女人刺激,而夜里——臭虫。 7月13日晚,莱蒙托夫与马尔泰诺夫在魏尔季林娜将军夫人家的舞会上发生冲突,莱蒙托夫对马尔泰诺夫的戏弄和讽刺,导致马尔泰诺夫要求与莱蒙托夫决斗。7月15日傍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在马舒克山麓,在决斗中莱蒙托夫被马尔泰诺夫杀害。 1841年是莱蒙托夫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人生坎坷,诗情沉郁,诗人在这一年留下了思想更积极、意境更深邃的20余首抒情短诗,如《祖国》、《录自索·尼·卡拉姆津娜纪念册》、《给罗斯托普钦娜伯爵夫人》、《梦》、《别了,污秽的俄罗斯》、《叶》、《我独自一人走到路上》、《不,我那样热恋的并不是你》以及《先知》等,另外,诗人还作有富有幽默、谐谑、讽刺意味的即兴短诗(多口传)17首。《祖国》是一首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的颂诗,诗人“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俄国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语);《给罗斯托普钦娜伯爵夫人》形象地表现了两位诗人真挚的友谊和真情的钦慕(两人互赠诗集、题诗),诗中“两个波浪”的象征性比喻优美、贴切,耐人寻味;《我独自一人走到路上》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希愿在不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自由和宁静”,寻求生命的永恒;《先知》是诗人所写的绝笔之作,这首政治抒情诗仿佛是普希金《先知》一诗的续篇,普希金的《先知》确认了诗歌的伟大意义和诗人的伟大使命,“用语言去点燃人们的心灵”,而莱蒙托夫的《先知》,他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在黑暗专制的王国,却遭到世人和社会的不容、鄙弃,向他疯狂地投石,结局可悲,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此诗“思想多么深刻!表现出来毅力多么巨大!”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4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孤帆》、《沉思》、《浮云》、《祖国》等,长诗27部,以《少年修士》、《恶魔》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莱蒙托夫登上文坛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沙皇专制政府的残酷镇压、反动统治极为猖獗、解放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期,所以他诗歌的基调是忧伤、苦闷、悲愤、孤独,反抗专制,渴望自由,在诗中将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和个人情怀交融在一起。他的早期诗作既有表达孤独和忧伤的心绪,描绘大自然的秀丽景色,也有抒写渴望自由、呼唤斗争的强烈情感,表现手法上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他的后期诗作则趋向现实主义,反抗暴政,呼唤觉醒,充满公民激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莱蒙托夫的诗作在艺术上丰富多彩:有热烈昂奋的雄辩,有深沉冷静的思索,有苍凉哀怨的悲吟,有亲切沉郁的抒怀,思想深刻,忧愤凝重,诗情浓郁,艺术感染力极强。诗人以铿锵的音韵、独特的节律、丰美的意象、绚丽的色彩、精美的艺术形式、有力的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诗歌的宝库。俄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充满热情和高瞻远瞩地确定了莱蒙托夫诗歌的力量和伟大。他认为,在莱蒙托夫的诗歌里有着“生活和诗学所包容的一切力量和一切因素”,其创作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形式的华美、迷人的诗意和高尚朴素的形象,是坚韧的毅力,是浑厚的语言和诗句的钻石般的坚实、金属般的响亮,是饱满的感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他是一位俄罗斯的、最崇高、最高贵的意义上的民族诗人,是一位表现出俄罗斯社会的历史时机的诗人”。 莱蒙托夫是不朽的,莱蒙托夫的诗歌是不朽的,不仅在俄国文坛上,而且在世界文坛上将永葆青春,永放光芒。 本书精选了莱蒙托夫有代表性的、各种样式的抒情诗120余首,按创作年代排列,并加了一些题解、注释,此外,配有约70幅图片,多出自原版《莱蒙托夫全集》,其中不少是诗人自己所画。他有惊人的绘画天才,他的素描形象逼真,鲜活生动,他还会画水彩画和油画。用笔灵动,色彩富有层次,技巧高超,氛围浓烈,极具诗意。 本书翻译中译者亦步亦趋,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诗,再现其形美、音美、意美、情美,求得形似、神似,对老师余振,以及挚友顾蕴璞所赠译本有所借鉴,译诗主要据莫斯科真理出版社1953年版《莱蒙托夫全集》(4卷)第一卷选译,原著承刘伦振先生惠借,译友辛越、顾蕴璞还提供了多幅画照,谨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题解由孙敏、陈莹初译、编写,图片由陈波遴选、初编,全书最后由我统校、编定。书中不妥之处,译者恳切地希望读者和专家多多指正。 2006年元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