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家族史。该书以人物——翁同龢为载体,以他们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翁同龢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该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翁同龢/百年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俊美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家族史。该书以人物——翁同龢为载体,以他们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翁同龢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该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过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本书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 目录 一 寒微之家 赘婿虞乡 读书求“食” 困学斋主人 官冷朐阳 入祀海州名宦祠 二 “主簿”之愿 宝慈桥畔 风雪扬州 汴梁岁月 报国从兹始 三 恩自日边来 屡柄文衡 澄怀园内 长揖归田里 悠悠不了情 四 成同之际 为君分“忧” 五宇风波 绝处逢生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 书生典兵 仕途多舛 贵州学政 扬州大营 安徽巡抚 被劾下狱 花啊,马啊,诗梦有征 六 封圻两湖 承荫入仕 手足情深 黄鹤楼头 七 晚清重臣 状元及第 两朝帝师 职掌多部 主持户政 首参军机 再参军机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八 一家之主 清介自持 呵护晚辈 在风光的背后 九 家有才女 昙花一现白云踪 才女嫁给穷郎君 十 秋日斜阳 政坛绝响 人世沧桑 落籍海外 结 语 附录一 翁同龢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翁同龢家族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自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的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而士子一旦考中举人、进士,成为政府的官员后,他们往往又奉旨去担任乡、会试考官,主持乡、会试;或担任学政,执长一省文教;抑或担任中央的国子监官员,负责太学,替朝廷选贤任能。考试的内容不变,一直是儒家纲常名教;考试的文体不变,八股文体愈用愈严;诗、赋、策论等形式唯求高巧。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始终在科举考试的圈子里转来转去,社会历史就是这样千百次地演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难有丝毫的进步与发展。至于衡准官员的标准亦不仅仅在经史掌握的多少,而在操守的好坏。在科举道路上跌打滚爬了十多年的翁心存自考中进士跻入政坛后,当然也未能例外。他被别人复制,现在他又去复制别人。经过三年庶常馆的学习,于1825年散馆时,以名列一等第一的优异成绩正式授职翰林院编修。次年,派充武英殿总纂,负责各种典籍文献的编纂事宜。同年9月,翰詹大考,他名列二二等第二名,奉旨“遇缺题补”,尽先录用,不久擢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本是太子渎书之地,但自雍正以后,清朝皇位实行秘密立储,不设太子,因此詹事府就成了闲置机构,但碍于体制,仍保留未予裁撤,属下的官员照设无误,其平常职事主要负责办理内阁交办的缮写任务。 翁心存任翰林院编修的是年,适逢乡试之年。这次他被派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前往福州主持福建乡试。从当年被别人考评到现在考评别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此后,他还连续三次被命为乡试考官:1831年被派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得士三十三人;1832年典试四川,主持四川乡试,得士六十二人;1835年典试浙江,得士沈祖懋以下九十六人。此外,还多次奉旨参加和主持礼部、吏部等部门的有关选官考试,前后得士不下四五百人之多。说他门生弟子遍布朝野内外,并不为过。在当时,一个翰林院编修被派一两次试差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翁心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前后四次被派为考官,这在当时翰林编检中是极为罕见的。翁心存身材魁梧高大,面白清圆,虽在朝为官,仍寒蹇如儒生,平日寡言少语,很少发议论。由于他高大身材,在众大臣朝见时大有“鹤立鸡群”之势,特别耀眼,引人注目。所以,道光帝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他的沉稳庄重的言谈举止也赢得道光帝以及其他诸多满蒙王公和汉族大臣对他另眼相看。他一次次地被命为考官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光帝对他的信任有关。 京官俸禄微薄,以翰林院官吏为例,编修年俸银才不过四五十两不等。用这些钱去维持生活,即使每天三顿食粥都不够,因此,生活极为清苦。许多人都盼望外放,做地方官。或逢乡、会试之年能派充考官,尤其是派充乡试考官。因为每次乡试结束,所在省份按例得向考官赠送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程仪”,感谢他为本省选拔人才。这笔银子少则千两,多则二三千两不等。而新录取的门生在拜见恩师时,例得呈送“赠敬”、“别敬”,每人少则二两,多则十两、二十两不等。因此,一次乡试下来,至少可得一两干两银子或三四千两银子。直到这时,读书人才真正体会到宋真宗讲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蕴。对翁心存来说,这种体会更是刻骨铭心。三四次考差下来,至少有上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可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它给翁家带来的一个直接变化就是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性改观。入仕前,翁家居住常熟南门九万圩板桥老宅,房子又矮又狭窄,且十分破旧。一家人挤在里面连转身都感到困难。由于年久失修,墙多坼漏,每逢春夏多雨时节,书籍衣物霉烂,因为无钱,根本无法修建。现在经济条件变了,很自然地想到要改变一家老小的居住条件。翁心存早就看中县城旱北门内的一座明代建筑。房主人为仲是若、仲是式兄弟。其时,仲氏正家道败落,但还未到卖屋为生的地步。据说,当翁心存提出购买此屋时,仲氏兄弟起初坚决不肯,但终究挨不过翁家的权势地位,最后只好同意了。这座建筑就是今天的翁氏故居,又名缲衣堂。建筑雕梁画栋,十分闳阔,呈现出一派江南建筑风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翁心存主持浙江乡试结束,顺道回家省亲,庆祝母亲张太夫人七十五岁寿辰。当他的轿舆经过吴门(苏州)时,适逢江苏巡抚衙署内大小官员身着彩衣(官礼服)庆祝道光帝生母、皇太后钮古禄氏六十岁生日,翁心存遂请巡抚陈銮(芝楣)书写“缲衣堂”匾额,以寓彩衣戏亲之意,并记国恩家庆的盛事,回家后就请工匠制作,油漆镂金,悬挂在大厅正中的梁上。这座明代建筑自此遂被称之为绿衣堂。陈銮当年手书的“缲衣堂”匾额至今仍原样保留着。缲衣堂分前后两进,左右两轩。正门进去,迎面是一道照墙,上面雕刻着翁心存之子翁同龢亲笔手书的“恩自日边来”五个颜体大字,它真实地记录了翁心存一家对大清王朝的感激之情。照墙后面,两边为轿房、接客厅,中间是叠有太湖石的天井花园。接着就是三问四梁柱的大厅。大厅构筑精巧,富丽堂皇。梁、柱、枋、檐、楣均施以彩绘,式样有“松鹤延年”、“鹿鹤同登”等,以及形象逼真的各种花卉,其中以梅竹为多。左右两轩,左为“双桂轩”,因院内植有双桂而得名。院内有座三进二层的楼房,翁心存夫妇及翁母张太夫人和长子翁同书一家就住在这里。右为“柏古轩”,也因院内植有一株年代久远的柏树而得名。院内有两座上下的楼房,其中一座楼上隔成东、西两部分,分别为翁心存的“知止斋”、“宝匏斋”藏书处和书房。另一座楼下的厢房是翁心存幼子翁同龢的住处。“三年一试磨成鬼,屡蹶科场无葬处”,而一旦中式得第,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式不中式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之分。难怪科举对士子而言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而千百年来,士子们之所以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地热衷于它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翁心存中式前后遭际隆遇荣枯如此的不同,便是最好的说明。 P22-26 序言 “中朝世系数高门,落落几家炳国史。”(《瓶庐丛稿》卷八,《次文勤公韵》)这是翁心存之子翁同龢为其家藏唐代贤臣魏徵《传笏图》所写诗中的两句。自唐宋以来,中国世家大族何止千万家,但说实在的,又有几家名垂国史,为世所知。往者不可数,就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豪门大族,父子相承,乃至祖孙三代同朝为官,颇不乏人,如山西寿阳的祁隽藻、祁世长父子,浙江余姚的邵灿、邵友濂父子,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曾纪泽、曾广铨,江苏苏州的潘世恩、潘曾莹、潘祖荫,山东济宁的孙玉庭、孙瑞珍、孙毓汶等祖孙三代,等等。这些家族固然为世所知,个别家族成员的事功确实“彪炳”于史。然而,他们中无论哪一个家族都无法与常熟翁氏家族相比:翁心存、翁同书、翁同爵、翁同徘、翁曾源、翁斌孙祖孙四代为官,父子入阁拜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名满天下;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功名福泽,实属罕见。尤其值得世人称羡的是,百年来翁氏父子在晚清复杂多变的朝局下,突兀峥嵘,始终能在传统的八股时文之外,勤研经世学问,以经世有用之才匡时救国。他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正色立朝,其言行举止动关朝局。翁心存、翁同龢仕宦数十年,位列枢垣,权参机要,有凡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金融、文化教育等等,诸如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乃至宫廷教育、皇位继承等重大事件等无不参与。翁同龢的“落落几家炳国史”的诗句耐人寻味,绝非无端呻吟,更是有感而发的。 花开自有花落时,这种靠封建政治支撑起来的家族亦随着政权的兴替,家族成员在政坛上的荣枯升沉而变得大起大落。戊戌变法开始不久,翁同龢即被逐出政坛,此后禁殁故里。他的被逐是常熟翁家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此后,翁家虽然未应古语中说的“君子之世,三世而宰”的话,但“昔日王谢堂前燕”,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代大家族从此风流云散,融入茫茫的尘世人海之中。 笔者自1981年开始研究翁氏,迄今已有二十几个年头。共出版有关翁氏的专著五部,发表相关论文六十五篇,本书是第六部专著。说实在话,任何一位学者进行如此长时段的专项研究,除了其个人因素外,大都离不开师友和家人的支持与帮助。多年来,史学界的前辈如已故恩师陈旭麓教授,原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北京中华书局总编李侃和陈铮、陈东林先生以及侯明女士、李岩先生,《人民日报》的李炳清先生,《文汇报》的施宣园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胡小静、朱金元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华兴教授,南开大学李喜所教授,《江海学刊》主编莫永明先生、季鹏先生等都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指导。戴逸教授对我的教诲将使我终生铭记。常熟的杨增祺教授、钱浚先生、沈潜先生、仲伟行女士等一批朋友更是在生活上、资料的搜集等方面给予了种种关怀。翁氏后人翁开庆、翁兴庆(万戈)和夫人、翁宗庆、翁以华等对我的研究也提供了相关的帮助。这些都是不能忘记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同行中,如王斯德、李学昌、盛邦和、胡逢祥等教授自始至终关注着我的这项研究。北京大江流文化出版公司的林言椒前辈、颜玉强先生、靳宇小姐,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为了本书的出版,均给予了许多帮助,谨此表示谢忱。至于我的家人,从我的父亲谢高成、母亲唐玉兰到我的妻子王昭芬、儿子谢建骁、儿媳金莉在二十多年中更是全方位给予支持。其时父母亲均已年过九十高龄。父亲原是农民,小时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不多,但人非常勤奋、聪明。抗日战争时期,他因参加打游击受伤,后经领导安排任民主小学的教师和校长。他常对我说,他的许多同事和他认识的人都为革命牺牲了,我们今天活下来已很幸运,你的同学中不少人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你比起他们来要幸福。父亲的人生经历和这些教诲影响我一辈子,对我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我回乡看望他们,听着他们朴实的教诲,心中顿生敬意。1994年,我的《翁同龢传》由中华书局出版,有人看到后向我的父亲表示祝贺。父亲当即来电话告诫我:人生事业有进退,一时的进步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勿以一得而沾沾自喜,勿以一时受挫而气馁。要永不自满,奋发努力。父亲的话给我精神上以巨大震撼。母亲虽然不识字,但非常贤慧。我自十岁离家求学,母亲养猪种菜,攒钱供我读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和姐姐以及兄长将家中救命度日的胡萝卜、青菜晒干送到学校给我吃。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总要流泪。如今父母均已作古,离我远去。每当想起他们的养育之恩,心里就非常难过。天地有秋冬,人事有代谢。我将永远记住父母的教诲,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努力。 我的翁氏研究基本上是在无经费资助情况下开展的个人研究。在二十多年中,我利用寒暑假自费到北京、南京、苏州、常熟等地查阅档案资料。在北京,主要寄居我妻兄王昭仁家中。内兄及兄嫂刘风华女士及他们全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是难以用笔墨来表达的,我的每本著作中都有他们对我的关爱。在二十多年中,我先后指导培养了十七名硕士研究生和十四名博士生以及指导了十多名国内外访问学者,他们对我的这项研究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在此,向多年来支持我从事研究的所有师友、我的家人以及我的学生表示衷心感谢。值此本书行将脱稿时,欣逢孙女谢正悦降临人世,谨以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谢俊美 书于上海市武定坊北州书屋 后记 翁同龢家族经历了清代嘉、道、咸、同、光、宣以及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清末前,翁家数代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统治阶级行列的。以文经世,追踪时代是这一家族的一大特点。在社会变迁和时代转换中,翁氏一门数世均能在八股时文之外,勤研经世之学,在学问、道德、事功三者中痛下工夫,故能在晚清复杂多变的朝局下,突兀峥嵘,虽屡经风涛而终能化险为夷。在嘉、道以后的二百余年中,翁同龢家族数代人经历了从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到清末接受中西文化教育和民国以后的现代教育以及学术氛围的转换。世代绵延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翁氏家族文化的特定内涵,它几乎涉及文学、书画艺术、军事、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具有兼收并蓄,以及浓厚的江南文化特色。 翁同龢家族的绵延,得自丁丰厚的吴文化。常熟文化属吴文化范畴。在清代,常州学派崇尚今文经学,重义理,不重考据训诂;重致用,不尚空谈性理。在方法上,兼容汉宋,不分古今。这种学风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寓创新于会通,直接影响了翁氏几代人的学术趋向。翁氏不仅与阳湖恽氏联姻,而且在学术方面交流也很多。海虞藏书天下闻名,翁氏一门酷好藏书,又好博览群书,这些均为他们的学问打下扎实的基础。 得自于严格的家教。翁家几代人均有艰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从中吸取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力量。以励志苦学为核心内容的家教对子弟的成才起了重要作用。 得自于文化传承对于家族绵延兴衰具有重大影响的认识。翁家的祖训是:“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富贵不足保,唯有读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官僚政治不是世卿世禄政治,今日为布衣,明日呵能为卿相,反之,亦可能又是布衣。虽然布衣一旦成了卿相,握有权力,具备特殊身份与地位,但毕竟不能世袭。富贵一时,不能永久。家族的绵延振兴、长盛不衰靠的是读书、做善事、子孙贤孝以及拥有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所以,翁家子孙们牢记一个“勤”字,一个“俭”字,自强自立,刻苦读书,恪守祖训。 得自干刻苦努力,谨饬自持。翁同龢和他的儿孙们都是循着祖辈寒士加文儒的足迹走过来的。虽人到中年才博得功名,但他们自身经历的困顿与窘迫生活却是刻骨铭心的,故通籍后,虽位列枢垣,贵为帝师,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地方督抚,仍能做到不受世俗的“势利”的“疵累”。作为来自于社会底层的贫士而言,仍能保持原来的本色。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份和地位的改变,一种有所不为的脱俗,而是根植于对诚挚的道德、信仰的追求。故人仕之后,继续建功立业,立德立行。 困苦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番深切的体会。寒士而能有所振拔,往往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因为处境对意志的汩没与吞噬是相当无情的。贫贱的处境对寒士固然有激励其奋发有为、立志向学、改变命运的一面,但寒士一旦实现个人追求的目标后,真正能担当大任、百折不挠者关键还在其心志高远坚卓。因为势利对于人心的腐蚀,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些,透过翁心存、翁同龢、翁曾源、翁斌孙、翁兴庆(万戈)等翁氏家族数代人的不同人生经历,人们或许会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