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长篇、中短篇小说、小小说、箴言与随笔、书信、日记以及谈话录。其中,他的主要长篇代表作《审判》,情节荒诞离奇,时间地点模糊不清,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形成的标志,已具有了浓厚的“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卡夫夫的中短篇及随笔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中篇小说《变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小小说中许多名篇如《小寓言》、《集体》、《陀螺》、《敲门》等,虽文字少,却耐人寻味,在书信中,他的一篇《致父亲》,让读者体味到一个青年对教育、家庭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本书基本包含了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弗兰茨·卡夫卡(1885~1924),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巨匠,现代文学的始祖。对他的研究已在全世界形成一门“卡夫卡学”,萨特等人认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杀 兄
已经证明,谋杀是这样完成的:
施玛尔,谋杀者,在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九点钟左右,藏在那个街角上,这是被害人韦瑟的必经之处,他得走出他的办公楼所在的小街,从这儿拐向他住的那条小街。
寒冷刺骨的夜风。施玛尔却只穿了件薄薄的蓝色上衣;短外套也没有扣上。他不觉得冷;他一直在活动。他的杀人凶器半似匕首半似菜刀,他一直将它紧紧攥在手中。对着月光瞧着刀;刀刃寒光闪闪;施玛尔还不满意;他举起刀劈向路面的石块,火花四溅;可能后悔了;为了弥补损失,他像拉小提琴一样在靴底来回拉抹刀刃,就这样单腿站着,身体前倾,一边听着刀在靴底发出的声响,一边注意着性命攸关的侧街的动静。
居民帕拉斯为什么听任这一切发生?他就在近处,从三楼的窗户观察得一清二楚。探究一下人性吧!他竖起衣领,睡衣紧紧束住臃肿的身体,他摇着头,往下看。
离他有五幢房子远,跟他斜对着,韦瑟夫人身着睡衣,披了件狐皮大衣,正朝街上张望着,她丈夫迟迟未归,今天耽搁得真久。
终于,韦瑟的办公楼前响起了门铃声,铃声太响了,响彻城市,飘向夜空,韦瑟,勤勉的上夜班的人,走出了办公楼,路上看不见他,只有门铃声宣告他出来了;石板路上随即响起了他不紧不慢的脚步声。
帕拉斯将身子探出窗户老远,他可什么也不能错过。韦瑟夫人听见门铃声,当啷一声关上了窗户。施玛尔却跪下了;他身上只有脸和手是裸露着的,于是他把脸和手紧贴在石板上;天寒地冻,施玛尔浑身滚烫。
就在两条小街的分路处,韦瑟站住了。只将身体倚着的手杖拄在对面的街上。一时兴起,夜空吸引了他,夜空中的深蓝与金黄。他一无所知地凝视夜空,一无所知地稍稍掀起帽子,把头发掠到帽下;天空中没有出现任何迹象,向他启示即将到来的厄运;夜空中的一切保持着不可理喻、不可探究的原状。韦瑟继续往前走,这本身是合情合理的,可他走到了施玛尔的刀下。
“韦瑟!”施玛尔喊道,踮起脚,伸出胳膊,尖刀直刺过去,“韦瑟!尤丽亚白等了!”施玛尔往他脖子右戳一刀,左戳一刀,第三刀深深地扎进肚子。水耗子,被开膛,发出的声音和韦瑟很像。
“干完了,”施玛尔说,将刀子——这个沾满鲜血的累赘——扔到近旁的那幢房子前。“杀人万岁!让他人流血,多么轻松,多么舒畅!韦瑟,你这老夜游神,朋友,酒伴,你的滴滴鲜血渗入黑暗的石板路。你干吗不是一个血泡,那多简单,我只需往你身上一坐,你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是一切愿望都实现了,不是所有的美梦都尽善尽美,你的沉重的身躯就躺在这儿,怎么踢你都已没有反应。你又何必提出无言的质问?”
帕拉斯,心乱如麻,打开两扇房门,站在那儿。“施玛尔!施玛尔!全看见了,什么都没漏掉。”帕拉斯和施玛尔互相审视着。这让帕拉斯感到满足,施玛尔脱不了身。
韦瑟夫人夹在一大群人中,匆匆赶来,她吓得脸顿时苍老了许多。身上的皮衣敝着,她扑倒在韦瑟身上,她那睡衣里的身体是属于他的,覆盖在这对夫妻身上的皮衣就像长满坟头的青草,它属于众人。
施玛尔,努力抑制住最后的恶心,嘴唇抵在警察的肩头,让他轻松地带走了。
(杨劲 译)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因此有人说他是奥地利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捷克人,他被赞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巨匠,现代文学的始祖。
然而,他在生前却藉藉无名,只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他对自己的长篇小说要求极严,迟迟不肯发表,甚至在他病逝前不久,还嘱托好友希罗德将他的作品付之一炬,幸亏布罗德违背了他的意愿,把他的遗作保存下来,并加工整理出版。
近几十年来,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探讨卡夫卡的作品,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卡夫夫学”。在推崇他的人中,有萨特、加谬、贝娄、杜伦马特等,有人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他(卡夫卡)毫无疑问属于世界散文作家中最伟大的人物之列”……
但卡夫卡及其作品仍然是个谜,评论家们有人认为他是虚无主义者,有人说他是荒诞派的代表,有人认为他接近于超现实主义,有人说他是象征主义;就他的哲学观来看,又归属于存在主义,最后人们说他和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格,根本不属于任何主义,迄今,大多数评论者则认为他还是属于现代派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作家。 、
他的主要长篇代表作《审判》,是继第一部《美国》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情节荒诞离奇,时间地点模糊不清,这部小说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形成的标志,已具有了浓厚的“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城堡》则是他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般评论家认为,它更具卡夫卡的特色,它在描写的抽象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社会情绪的方式上,也堪称典型的“卡夫卡式”的小说。本书因篇幅限制,仅选了这两部长篇的部分章节,以导引读者初步了解之后去读全篇。
卡夫夫的中短篇及随笔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中篇小说《变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其他如《判决》、《在流刑营》、《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小小说中许多名篇如《小寓言》、《集体》、《陀螺》、《敲门》等,虽文字少,却耐人寻味,其标题大多是好友布罗德在出版时加上的。随笔中我们选了卡夫卡自己生前从他的笔记中选出来并编了序号的箴言;在书信中,他的一篇《致父亲》,让读者体味到一个青年对教育、家庭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书基本包含了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辑中对部分篇章的内容加了注。此书编成得到著名翻译家叶廷芳老师的鼎力帮助,在此对他及其他翻译者的支持表示感谢。
九州出版社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