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说:张朝阳那里永远有最好的新闻。
您想了解搜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它有什么含义?您想了解张朝阳当年回国创办搜狐的真实过程和由此而来的心路历程吗?您想了解搜狐是如何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上市公司的吗?这其间张朝阳又做了些什么?您想了解张朝阳对于搜索引擎的爱恨情仇吗?您想了解搜狗诞生的来龙去脉吗?您想了解搜狗名字的由来和搜狗LOGO的真实含义吗?搜狗凭什么在如火如荼搜索引擎市场站住脚跟?搜狗到底有什么看家本领?搜狐与百度之间有什么故事?搜狗与百度相比是否有自己的优势?张朝阳如何打造以一当十的搜索团队?张朝阳如何为搜狗摇旗呐喊?如何四两拨千斤推广搜狗?张朝阳为中文搜索做了哪些贡献?张朝阳怎样看待中文搜索市场的发展?
希望这本书成为有着创业梦想和追求成功的无数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因为它记载着他们的偶像张朝阳与互联网最热门产品“搜索引擎”的传奇故事。
本书系统地描述了明星人物张朝阳的成长、求学、创业的过程和心理历程,剖析了张朝阳有关工作和生活的内心世界。
本书叙述了张朝阳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人物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张朝阳及他的团队是如何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小公司做到尽人皆知的上市公司的,又是如何把一个从零开始的“搜狗”做到人人都使用的搜索引擎公司,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
搜狐以搜索引擎起家,中间忍痛割爱,最后又重振搜索引擎,这其间又有什么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又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
本书第一次全面而客观地披露了很多有关张朝阳与搜狐、搜狗以及张朝阳与搜索引擎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回到中国
1995年,张朝阳拎着两个大箱子出现在首都机场,一下飞机,他就深深地吸了几口久违了的北京清新空气,他的回京颇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
那时,留学生归国淘金的热潮还没开始。“偶尔有人回来,但基本都是年纪稍大的,像我那样20多岁去读博士的几乎没有回来的。”张朝阳说。
从美国上机的几级台阶和在中国下机的几级台阶,一共才几步路,张朝阳却走了很长时间。在回与不回之间作了数次斗争。,但最终回国的念头战胜了不回国的念头。“回国我酝酿了好几年。”张朝阳有点自嘲地笑了笑。其中有一件事彻底地坚定了张朝阳回国的决心。
有一次张朝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说咱们组建一支乐队吧。朋友笑着说,“什么时候了,我正在国内做生意呢。”张朝阳从朋友的这句话里听出了点嘲笑。原来,朋友早已在国内借改革开放之风大展拳脚了。
张朝阳被深深触动了,心里常常在想,西方的月亮未必就比东方的月亮圆,西方未必就比东方强。也许自己的天空就在中国,况且,梁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蜀地虽好,却非自己之地。“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了解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积极人世了。在美国九年我始终没有融人美国的文化,事实上融人这样一个文化很难”。
“回国后,那种在亚文化里生活的麻木和冷漠逐渐被暖过来了。:我慢慢地能欣赏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里完整的热情、支持和依靠,明白一个人必须活在自己的文化里才能快乐”。
归来的张朝阳长时间沉浸在特别兴奋的状态里,从西安到北京再到美国,又回到正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事实上,张朝阳离开中国的九年,中国已经大大地朝前跨了一大步。
P12-13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本身更像中国古代的江湖,既然是江湖就应该有血雨腥风、翻云覆雨的残酷;更应该有荡气回肠、万金一掷的豪情;当然也更应该有白衣胜雪、风流潇洒的剑客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人。不幸的是中国互联网的确像是江湖,因为以上的这些因素和人物我们在现实世界都能找到类似的身影;幸运的是我们所在的互联网世界所上演的传奇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每天上网的你我或者对中国互联网关心的人们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互联网距离我们愈来愈近,昨天的神话属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时代精英,明天的传奇一定会产生在芸芸众生的你我之中。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资料的记载已经十年的时间,时间过得真快,想想十年前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追求真是幼稚可怜得很;不过细细想来又值得惊讶:不过是十年的时间!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目前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人们曾经尝试也曾经抛弃了许多互联网产品形式,到今天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曾经踌躇满志的互联网公司不见踪影,有些公司在市场上造成的轰动效应或者当年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不过已经是物是人非。
在中国互联网世界里曾经闪耀着许多明星,不过正如同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一样,很多人的辉煌一瞬即逝只是一颗颗流星,能够一直在前沿而且光芒不散一直耀眼夺目的互联网明星真的不多,张朝阳算是其中一个特殊的明星,张朝阳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侧面,他与他的搜狐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很多领域,一直是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见证着中国互相联网的发展。
人们都有这样的想法,无论人生、事业都要追求长久的成功,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索一条在中国商场最前端的互联网市场的成功之路,当然这条道路是由能够代表它的人物书写而成。
如同所有的公众人物一样,张朝阳是“透明”的,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与一般的娱乐明星不同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张朝阳作为企业明星、财富明星对于市场、对于行业、对于财富与人生的观点和做法,而人们也正在从不理解、到曲解、到欣赏和关注张朝阳的“作秀”,张朝阳身上能够总结与提升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就找一个大家普遍关心而又能够代表张朝阳对互联网的理解以及能够有足够的延续性的核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张朝阳所做过的事情也实在太多,几乎我们想不到张朝阳没有做过什么互联网产品——门户、新闻、短信、邮箱、游戏、即时通讯、地图、社区、搜索、商城……当然我们不能说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实际情况是他尝试了许多也失败了许多,可贵的是他从未因为失败而停止尝试,这也许就是他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搜索算是张朝阳众多探索中一个典型案例。从张朝阳推出搜狐其实就已经注定他与搜索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过因为投资商与公司赢利的压力错失中文搜索发展良机的确是他的一个遗憾。所幸张朝阳就是张朝阳,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才有了不同于网易、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搜索的“搜狗,'_潢空出世,不过今天的中文搜索市场也已经今非昔比,市场的现实就是没有人会因为你曾经如何就会给你特殊的待遇,从这个角度上说张朝阳做搜索与重新创业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因为市场的变化、投资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新的竞争者很快就可以从规模、经济实力上与原来的先发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而原有的竞争者甚至还要有观念更新、机构调整、放下包袱等“新”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张朝阳的挑战不可谓不大。
成为2008年奥运会唯一的网络赞助商、世界杯足球场网络视频的合作伙伴,搜狐在传统网络中的核心——新闻竞争中可以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某些程度上搜狐的新闻已经与老对手“新浪”不相上下,搜索领域“搜狗”的成绩更非传统网络门户搜索可比,张朝阳在2006年的十万年薪“搜狗”与“搜狗超级女声”两个漂亮的造势活动,也可以说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比之另外一个中国互联网大鳄马云的动辄数亿的大手笔绝对是“一两拨千斤”。
一路走来,搜狗也越来越成熟,在市场上、在企业用户眼中、在合作伙伴心目中搜狗也越来越被重视。当然张朝阳的搜索理想还在实现的过程中,现在绝对不是下结论的时候,但我们相信搜狗也一定会像搜狐一样成为中文搜索引擎的一面旗帜。
我们沿着张朝阳与搜索、搜狐与搜狗这两条线索试图追寻中国互联网、中文搜索引擎的成功者之路,这一路走来我们对于张朝阳也有更多认识,突然想到一句话“其实成功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过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所谓的命运而是一个人的‘视野、抉择、心态与行动”’。
但中国互联网毕竟不是一个单纯凭借一身高深武功和一腔侠义柔情就可以独步天下的世界,在这里面外在的包装和描述可以五光十色,但本质上毕竟属于在时代最前沿的新经济的范畴,所以很多内容是非常理性和严谨的,当我们仔细审视之后会发现精彩不止于表面的华丽,其中的内涵更让人回味,包括张朝阳和他的搜狐,他眼中、手中、心中的搜索“搜狗”。
后记一
又一次从头到尾看过书稿之后,感慨确实很多——自从互联网出现之后,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太多的信息、资料让我们不再感到知识的匮乏,但很快陷入另外一个更大的苦恼:信息的海量、繁杂、重叠让我们无所适从,幸好出现了能够帮人们理清思想、快速找到有用信息的搜索引擎,今天我们能够有机会借助向读者介绍张朝阳与搜索、搜狗,重新认识了搜索,更加感觉到搜索引擎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搜狐、搜狗及众多中文搜索引擎公司更增加一层敬佩与感受;更大的收获是我们通过中文搜索市场的勃勃生机与有力脉动对中国新经济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遗憾还是不少,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过于仔细的进行更多的梳理和修饰,对于部分读者难免会有粗陋之感;因为个人视角限制,我们可能会有很多局限,对于中文搜索市场整体理解难免会有瞎子摸象的偏颇。
不过也许是因为如此,我们所献给大家的才是中文搜索引擎乃至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真实侧面,实际的搜索引擎横看成岭侧成峰,都有精彩,各自表现不同。
市场上能够全面透彻描述、提供相对完整信息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本书也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从一个我们能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信息出发,尽我们所能想给希望更多了解张朝阳与搜索、搜狐与搜狗的人们一些帮助。如果你看过本书后有各种想法、或者你有不同看法都欢迎你与我们联系,进行交流。
高朝良 文强
2006.7.15
后记二
本书的出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以作者浅薄之知识,绵薄之力量终难成功。感谢所有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过指导和帮助的领导和朋友,向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参考和引用了部分文献、报刊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料,在此向这些文章的原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忱。由于参考资料繁杂琐碎,无法一一列名,敬请见谅。同时也欢迎作者和我们联系:tianyu1000@vip.163.com。
笔者自知才识浅陋,对搜索引擎缺乏深度研究,加之时间仓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以及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0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