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三国人物为品读对象,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三国时期主要人物基本囊括。其最大特点有三:一是有意选择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大众话题,比如:马超的排名怎么在赵云之前,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聪明等,有些话题原是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二是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比照阅读;三是作者利用自己本身为作家,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优势,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布局谋篇、对《三国志》的移植改造,评品优劣,分析原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
分类 | |
作者 | 周思源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三国人物为品读对象,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三国时期主要人物基本囊括。其最大特点有三:一是有意选择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大众话题,比如:马超的排名怎么在赵云之前,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聪明等,有些话题原是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二是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比照阅读;三是作者利用自己本身为作家,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优势,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布局谋篇、对《三国志》的移植改造,评品优劣,分析原因。 内容推荐 刘备是忠厚还是虚伪?诸葛亮怎样成为第一主角?关羽的封号为何越来越高?赵云的排名怎么反在马超之后?魏延的“反骨”怎样形成?周瑜是小心眼儿?鲁肃是窝囊废?草船借箭的是谁?单刀赴会的又是谁?……著名学者、作家周思源先生为您答疑解惑。 目录 雅俗共赏说《三国》(前言) 忠厚虚伪说刘备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的三大改变 坚忍与眼光:刘备的成功之路 小义与大义:英雄末路的凄凉 鞠躬尽瘁诸葛亮 诸葛亮怎么成了第一主角 超凡智慧与伟大人格 究竟几出祁山?真有空城计么 关羽怎么变成了财神 关羽的封号怎么越来越高 历史上的关羽确实值得敬重 忠与义,谁服从谁 汉寿亭侯不是“汉代的‘寿亭侯’” 张飞岂与李逵同 平衡关羽,张飞因“祸”得福 李逵智仁勇均远不及张飞 张飞之子张苞的故事全是虚构 赵云七十建奇功 按照完人标准塑造的赵子龙 “赵云七十建奇功”纯属虚构 一个改得有损赵云形象之处 马超怎排赵云前 马超起点比赵云高得多 马超“勇有余而谋未足” 罗贯中让马超“推迟”了死期 何来“反骨”辨魏延 因“反骨”斩魏延的五个矛盾 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怎样 魏延的“反骨”是怎样形成的 丑化魏延,反而损害了诸葛亮形象 是奸是雄话曹操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越来越奸 曹操是奸雄,不是奸贼 写曹操之“奸”是为了突出其“雄” “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不对 雄才大略,一代豪杰 时代因素决定了曹操的奸或雄 司马懿与诸葛亮谁聪明 司马懿出场晚并非韬光养晦 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战略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中国惟一的“大帝” 父兄的遗产不仅仅是江东六郡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是孙权 “大帝”最晚称帝 下令杀妹,有损孙权形象 最大冤案数周瑜 为了陪衬诸葛亮,只得“牺牲”周瑜 周瑜第一冤 周瑜第二冤 鲁肃岂是窝囊废 鲁肃的情商与智商 鲁肃版的“隆中对” 单刀赴会究竟谁怕谁 子虚乌有乔国老 没有“二乔”,只有“二桥” 曹操既没想要“二桥”,也没想要“二乔” 罗贯中怎样移花接木 试读章节 《三国演义》之所以突出刘备的明君特点,削弱了他勇猛的一面,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三国演义》人物极多,而且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物也有不少,因此必须使这些人物能够区别开来,使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千秋,处处闪光。比如刘备和曹操都很善于用人,但是曹操缺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的虔诚、耐心和仁至义尽。《三国演义》在写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决不仅仅是写他“三请”次数之多,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充分写出他礼数极其周到中的一片至诚。就拿第三次来说,关羽已经认为“其礼太过”,怀疑是诸葛亮徒有虚名而无实学,故不敢见;而张飞则说,我索性用一条麻绳去把他捆了来。刘备不但用齐桓公见齐东野人和周文王拜谒姜子牙的故事教育他俩“不可失礼”,而且“离草庐半里之外”就下马步行,还在台阶下站立了很久。好不容易诸葛亮翻了个身,却又“朝里壁睡着”,刘备就“又立了一个时辰”。这才终于感动了诸葛亮“醒”来。求贤何止若渴,如此耐心,千古一人而已。而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主要谋士沮授被捕,坚决不降,曹操虽然仍然厚待他,但是沮授乘机盗马想逃回袁绍那里去,曹操就杀了他。“(沮)授至死神色不变”,曹操非常钦佩和后悔。这样,就在总体把握得当的前提下把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写出来了。刘备的仁义大度、至诚耐心和曹操的虽有诚意却无耐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在历史上都有根据,而在小说中作为人物的基本个性被大大强化了。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让有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作者做了一些移花接木,就是把本来是刘备的事迹挪到别人身上了。历史上的刘备其实性情有刚烈甚至暴烈的一面,这个特点在小说中被大大削弱了。最典型的是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这是张飞的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但是历史上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不是张飞。刘备当时只不过是个县尉,管一个县的治安,而督邮相当于州郡主官(牧或太守)的特派员,权力很大。他奉命来裁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报,裴注:督邮称疾不肯见备)。直入缚督邮,杖二百……”刘备解下系印信的丝带,挂在督邮的脖子上,弃官而去。《三国志》引《典略》另外一个记载说,刘备将督邮绑在树上,“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三国演义》之所以改成张飞于的,而且突出了督邮的傲慢与索贿,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提高,显然是出于刻画人物的需要。蜀汉方面最重要的人物是诸葛亮、刘关张、赵云五人,后三人均为武将,要写出各人的鲜明个性才是。在小说中刘备是作为明君英主的领袖人物来写的,《三国志》本传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由此看来,刘备大怒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是比较罕见的。而张飞本身的事迹较少,《三国志》写到张飞的篇幅还不到关羽的一半。因此要使张飞在小说中取得与关羽、赵云等大体上差不多的地位,必须大量增加他的戏份。而从张飞在长坂坡“据水断桥,嗔目横矛”等记载来看,他确实勇猛无比,所以将这个大怒而鞭打督邮的精彩细节给张飞,符合张飞的性格逻辑,有助于丰富张飞的艺术形象。刘备则变成先是“喏喏连声而退”,后来在张飞鞭打督邮时又“急喝张飞住手”。这样写也有助于刘备性格的完整性。所以这个细节的挪动,对刘备和张飞两个形象都有好处。 P7-8 序言 “周某人怎么研究起三国人物来了?” 这个问题不仅许多人觉得奇怪,连我自己也没想到。 起因非常偶然。2000年夏天某日中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8)频道有个栏目要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你能不能给点评两集?后天早晨就要去录制。我说,你怎么不找谁谁谁呢,他是专家。说,他不在北京。我说,那你可以找谁谁谁呀,他也是专家呀。说,找了,他最近特忙,没时间。于是我说,你让编导跟我说吧,看看有什么具体要求。一会儿编导的电话就过来了,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前四十集已经请制片、编剧、导演、主要演员等讲过好多次了,后四十四集打算每四集的第一集开头点评一下,请几位搞文艺评论、戏曲研究和古代小说研究的学者参加,每集两人一起谈,一共分十一集,想请我和另外一位一起点评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和赤壁之战的那两集。每集两个人大约讲三十分钟的样子,剪辑十几分钟播出,希望我能帮忙。我说,我对《三国演义》缺乏研究,得想想,一个小时后我给你答复。 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了解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尤其是要熟悉另外几大名著。我只是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三国演义》做过一些比较研究。虽然有一些心得,并没有发表过专门的文章。既然人家那么着急,又是朋友所荐,那就帮个忙吧。不就是两集么,况且是两个人讲,一个人十几分钟就行了,还要剪辑,电视台会把关。我考虑了一下思路,讲哪几个要点既有学术品位,听起来又比较有意思。一个小时后电话再来时,我就答应了。哪里想到,对方一听马上高兴地说,我们还有一位编导,也想请您帮帮忙,讲讲刘备、赵云、周瑜,您无论如何得帮这个忙。年轻人十分诚恳,看来真是着急得没辙了。于是我只好答应。在这一天半内,我不停地翻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把有用的材料和过去的一些想法输入电脑。我给自己确定的思路是两条:一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到了小说和电视剧里怎么样了。二是从创作角度来解释这些变化。我顺便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资料和自己的看法也记了下来——幸亏我顺了这么一“便”,第三天一旱我打车到几十公里外的摄制棚,还有一位编导对我说,周老师,您把诸葛亮和司马懿也讲了吧!结果那天我一共参加讲了七集,讲之前尽量记住要点和关键性话语,讲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累得半死。 2001年我决定撰写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明太后》。我要解决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设置最佳结构重心,如何调整某些历史人物的艺术地位,如何写得逼真而实际上却是虚构的,等等。所有这些,我都在认真重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受到许多启发。所以创作六十多万字的《文明太后》,对我影响最大的除了《红楼梦》,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后来我又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别的频道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并应中国现代文学馆傅光明研究员之邀,在一个《三国演义》系列讲座中讲了一场。这些都迫使我一再思考某些问题,积累了好几万字的材料。当然,真正促使我再次通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还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科教(10)频道“百家讲坛”约请我讲一个三国人物系列。当时讲了诸葛亮、刘备、关羽、赵云、曹操、司马懿、周瑜、鲁肃八个人,写了大约六七万字的讲稿。中华书局的宋志军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去录制地点听了一集,立即约我写一本书,而当时他们约的《周思源看红楼》我还没有全部交稿,《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我一个字都还没写呢。当后来另外不下十个出版社希望出我的书时,《看红楼》已经重印;《十二钗》已经看完清样;这部书稿也大部分写出来了。 多次写讲稿和这次写书,对我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点和优点,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麻烦,就是许多读者误以为历史上的某人就是《三国演义》里那样。这种把《三国演义》等同《三国志》,或者二者混淆的情况,甚至一些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也不免。在赞叹罗贯中伟大天才的同时,我深感有必要把二者的区别作为我写这本小书的宗旨之一。我多次提倡比较历史学和比较阅读法。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阅读,别有乐趣。 我特别为东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张昭等鸣不平。他们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由于小说《三国演义》极力突出蜀汉,他们的作用都被大大贬低,或者只见其短,不见其长,甚至扭长为短。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唯一被谥为“大帝”的吴大帝孙权,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与表现。其实孙权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可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帝王行列者。 如今一说科普,就是指自然科学普及,其实人文科普或许更加重要。中华民族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相对而言,比自然科学更具有优势。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摸索,如何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字、讲演等各种形式,使学术走向大众。“雅”就是能够在学术上反映本领域前沿水准;“俗”就是文笔流畅简洁,可读(听)性强,不搞学术八股,不媚俗,不搞耸人听闻。具体到这本小书,从创作角度切入,分析这个人物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有什么变化,哪些特点强化了,哪些弱化了,哪些转移了,哪些是虚构的。我大事做不了了,只想做点小事,实事。不过由于我功底欠缺,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在“百家讲坛”的演讲中有几个低级错误。诸如顺口就把诸葛亮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连在一起说了出来,其实九伐中原是姜维的事。我借此机会向广大观众和“百家讲坛”表示诚挚的歉意。 我要特别感谢中学老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兄,他送给我的由他和宋祥瑞、鲁玉川两位先生辑校的《三国演义》会评本,里面有许多精彩的评语,我的有些观点就因此受到启发。 借此机会,我还想对许多热心关注我的书籍、文章、报告和健康的朋友道一声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本书中的个别内容,就是受到观众来信的启发而加上去的,如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五出还是六出祁山,《三国志》中马超怎么排在赵云之前,等等。我尤其要向那些给我写信、寄书或稿件而我由于健康、繁忙而未能回复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周思源 2006年1月11日深夜于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