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因神秘而好奇,西藏因宗教而神秘,拉萨因宗教而富有信仰,布达拉宫因信仰而更加辉煌。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容下,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之外平添几分风采。
本书讲述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营建的历史及发展历程,藏传佛教及历史上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的情况,以及藏式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布达拉宫建筑布局、内涵解读。
政教合一
旧西藏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僧侣贵族联合专政,即所谓政教合一。这种制度起源于11世纪,当时,僧侣与新兴的封建势力结合,形成了西藏各地的统治势力。公元13世纪中叶,喇嘛教中的萨迦派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掌握了西藏的政治权力,喇嘛教随之取得了更大的特权,政教合一制度亦因之形成。到了五世达赖时期,特别是在得到清朝政府册封后,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充实,确立了一整套行政组织,规定了各级僧俗官员的品位、职称和名额,使僧侣上层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在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的结合。历世达赖既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又是西藏最大的农奴主,同时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领。达赖以“神”的名义总揽西藏三大领主的最高统治权。在达赖的领导下,由僧侣上层和世俗贵族参加组成原西藏地方噶厦政府,以僧官噶伦为首排列名次,噶厦政府下面设有审计处和秘书处,审计处除管理俗官的委派、调遣与训练等外,还负责各地差役税收和财政开支。秘书处同时受地方政府和达赖的双重领导,负责保管达赖的信印和地方政府的一切公文。除上述两处外,还设有20多个办事机构,分别管理不同事物,各办事机关一般由僧俗官员共同担任。自噶厦政府迁入布达拉宮后,西藏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决策大多在布达拉宮进行,雍正六年(1728年),清政府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驻藏大臣在这里进行“叩谒圣容”、“传宣圣旨”“晤见达赖”等活动,布达拉宫遂又成为驻藏大臣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除了作为上述地方政府处理政务的场所之外,布达拉宫还附属有法庭、监狱和常驻武装,所有这些政治活动使布达拉宫成为代表西藏最高政治权力的王宮和带有军事性质的城堡,是旧西藏地方宗山制度的集中体现。
P26-P27
布达拉宮位于西藏拉萨平原的红山之上,它集古城堡、宫殿、灵塔、喇嘛寺院、佛学院为一体,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建筑群。“布达拉”是梵文“普陀曼”的音译,意为脱离苦海之舟。相传达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藏族僧众将其比做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视为心目中的圣地。1961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和万人敬仰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