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金涛编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广义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结构层次,分为物质文化、制度风俗文化、精神文化三编,综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礼仪风俗、古代文学等等,注意学术理论阐发与文化知识介绍的有机结合,把握关键,深入浅出,以助青年学生提高关于中国文化的修养。

目录

总  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

第一节 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说(1)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5)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源流脉络(11)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特征(21)

第一节 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21)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26)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32)

上编物质文化

第三章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43)

第一节 以谷食为主的饮膳传统(44)

第二节 以调味为核心的烹调技艺(45)

第三节 各大菜系的形成及其特色(47)

第四节 饮食观念和饮食心态(54)

第五节 饮食礼仪和饮食风俗(58)

第六节 茶、酒及其文化意义(61)

第四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6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65)

第二节 传统的服饰观念(68)

第三节 传统服装的基本形制(72)

第四节 古代冠服制度(77)

第五节 传统服饰的美学价值(83)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86)

第一节 土木结构建筑(86)

第二节 单体建筑的造型(89)

第三节 建筑组群的布局(92)

第四节 装修、彩绘和雕饰(97)

第五节 传统园林建筑(100)

第六节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104)

第六章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112)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112)

第二节 交通道路、交通工具与交通服务(123)

第三节 行旅礼仪风俗(129)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13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32)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与贡献(14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文化特质(151)

中编制度风俗文化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及其影响(157)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158)

第二节 西周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159)

第三节 中国宗法制度的演变(163)

第四节 宗法制度的影响(167)

第九章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176)

第一节 中国礼文化的历史及其文献(177)

第二节 古礼的分类(182)

第三节 礼制举例(185)

第四节 传统礼仪的基本要素(188)

第五节 传统礼仪的社会功能和价值(191)

第六节 礼仪的基本特征(193)

第七节 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97)

第十章 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20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200)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214)

第三节 中国古代教育和考选制度的启迪(222)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和庙会(225)

第一节 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225)

第二节 传统庙会与民间风俗(239)

第三节 节日与庙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245)

下编精神文化

第十二章汉语言文字和古代典籍(251)

第一节 汉语与汉语文化(251)

第二节 汉字与汉字文化(264)

第三节 古代典籍(277)

第十三章儒学与传统文化(286)

第一节 儒学的创建与嬗变(286)

第二节 儒学的基本特点(294)

第三节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02)

第四节 儒家传统与现代化(309)

第十四章道家、道教与传统文化(311)

第一节 道之形上哲学(312)

第二节 道之体认方法(315)

第三节 道之无为人生(320)

第四节 道之复古社会(324)

第五节 道之宗教(326)

第十五章佛教与中国文化(339)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渊源(339)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43)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53)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363)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体系(364)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精神(369)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379)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387)

第一节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388)

第二节 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390)

第三节 中和美的理念(393)

第四节 自然美的崇尚(398)

第五节 壮美与优美(401)

第六节 意境与韵味(404)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4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歌(414)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散文(426)

第三节 中国古代小说(436)

第十九章 中国戏曲及其表演艺术(452)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452)

第二节 中国戏曲的体制(454)

第三节 中国戏曲的抒情特质(460)

第四节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464)

第二十章 中国绘画、书法艺术(474)

第一节 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特征(474)

第二节 中国绘画及其艺术特征(487)

后 记(498)

试读章节

中和所标示的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中有一个重要命题,叫做“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的相互感应和协调。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中和思想。古代先哲认为人和自然同出一体,相互依存,应该相生相适,各得其所。因此,主张人不以征服自然为满足,更不以破坏自然为乐事,而以顺应天道自然为宗旨,因自然而成人事。孔子主张用鱼竿钓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孟子主张按照适宜的季节采伐树木,以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荀子反对在草木生长的季节进山采伐,反对在鱼类繁殖季节在河里张网投毒;《淮南子》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佛家和道家更是从慈悲利众的角度出发,反对杀生,主张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鸟归”的悲悯心情对待动物,甚至对草木也要爱惜保护。这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民众,形成了不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良好风俗,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既然主张中和万物,要求上合天道,下合自然,在天地之间,就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脍炙人口的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间众生的彼此相和是中和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有一套系统的人道理论。如何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在继承和发挥殷周时期“尚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叫“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的实质在强调对即事即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一个有序的道德社会。P37

后记

宁波大学从1990年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至今已有15年了。这本《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就是在历年讲稿的基础上加工、补充、改写而成的。先后参与开课的有金涛、方祖猷、叶元章、陈月明、傅小莉等人。参加本书编写的是金涛、傅小莉、陈月明、杨成鉴四人,分工执笔情况如下:  金涛: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傅小莉: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陈月明:第七章、第十二章第一节至第二节、第二十章。  杨成鉴:第十章、第十一章。  全书由金涛主编,负责构建框架、审稿、统稿。  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广义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结构层次,分为物质文化、制度风俗文化、精神文化三编,冠以总论两章,综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构建这个体系的理论依据,可以参看本书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生存形态,即客体生存形态和主体生存形态。传统文化既以其典籍文献、文化物品等客观物化的形态流传下来,又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化形态存在和延续。后一种主体内化的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心理。我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兼顾上述两种生存形态,注重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东西,以利于传承文明,古为今用。  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注意学术理论阐发与文化知识介绍的有机结合。过多的理论性阐发,抽象深奥,令人望而却步;过多的知识性介绍,又缺乏深度,令人不够满足。我们力图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把握关键,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深入浅出的解读,以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关于中国文化的修养。  作为教材,我们尽量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反映已有研究水平。每章后附有参考书目,含有两重意思,它们既是我们写作时的主要参考书目,又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的参考书目。正因为如此,每章所列书目为二至五种,不宜过多。我们写作中参考的其他许多论文和著作,由于篇幅关系,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我们十分感谢浙江省教育厅把本书列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并给予资助。我们也十分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 者  2004年9月于宁波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