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有问题
分类
作者 熊丙奇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向读者系统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一路应试,对外语、电脑的盲目崇拜,高考录取的区际不公,可谓“考、考、考,中国大学的法宝”;在纸上测试的品德,在嘴上说说的创新;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书;院士头衔的追逐;“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各种论文的求量不求质,高校中很少有人讲真话;变味的科技成果鉴定;官学不分的高校行政级别,高校领导的非民主任命,校处领导的官气十足,权利不受制衡,人治重于规制,校规高于国法;高校对于大学生们男欢女爱的竭力围堵,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招生过速扩招的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的“世界一流”情结,甚至定出了17年赶超时间表;高校自主权的缺失,连专业课程都没有决定权;民办大学的种种尴尬与受歧视;校办企业的弊端;高校仍在办社会,教师仍是单位人;等等。可以说,这部书稿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

内容推荐

没有对大学的希望,就不可能写这本书。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存心和大学过不去,而是说出大家想说的话。现在关心大学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加上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康的大学运行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将不再遥远。

目录

第一章 一百分上天堂,九十九分下地狱

是高考试卷出了问题,还是高考出了问题

从小学开始准备高考

“优汰劣胜”的第二次高考

硕士、博士,还是一个考字

应试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大学,挂上素质教育的幌子

品德,居然可以在纸上测试

创新,停留在嘴上的风暴

第二章 师者,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

远离讲台的教授

红头文件,不上讲台就下岗

谁在给大学生上课?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含金量和体重一起缩水

“盲审”的不只是论文,更是教授的人格

第三章 在学术的江湖里沉沦

对学术头衔的图腾崇拜

沽名钓誉的若干手段

说一流谁是一流

“有资源,你就是老大”

大学生物链之最后一环

“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

左手拿钱,右手投票

第四章 一场象征性改革的前途

加薪,肥水不流外人田

北大还能走多远?

一个校长和三五百个机关干部

“我们是副部级高校!”

群众遵守规则,领导利用规则

金钱与改革的恶性循环

第五章 坏孩子的天空

接吻,一则假新闻的现实意义

天之骄子的“身份危机”

集体主义教育还是“强制监护”

在青春期面前扭捏作态

“红色网站”能吸引谁?

大学真能“宽进严出”?

第六章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

开肉店的北大学生

半路杀出300万竞争者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先就业,后择业

人才招聘会上的“本地优势”

没完没了的试用期

一个人要找500份工作

“北大清华一概免谈”

第七章 十七年,能不能变成世界一流?

教育圈地运动

民办大学算不算大学?

一堵拆了又建的墙

关于校企的理想与现实

放弃是一种美德

拍拍脑袋和胸脯,我们要建世界一流

大学究竟该有多大?

如果都来中国留学

试读章节

  2003年的高考,最引人注目的一桩新闻,是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分值为5分的选择题,被许多老师和学生质疑为错题。后经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给出了“不是错题”的结论,但是在当年11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12名院士在会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包括1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位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们,对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的这道选择题给出了一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有时1分都“性命攸关”,更何况这是5分!一个江苏考生说,像这样与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高考试卷出现错题,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他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太烦太累,即使教育部门承认是错题又能怎样呢?少1分未被录取的,难道能就此迈进大学校园?而因错得“福”已被录取的,又难道会被坚决退回?  高考在中国社会居然扮演着“社会分工”的重要角色。属于笔者的那场高考已经过去14年了,但我仍清晰地感受到,是高考让人生的道路如此不同。是的,我应该感谢高考,如果没有高考,也许至今我仍在那个偏僻的山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垦着农田。冬天的时候,裹着一身油亮的军大衣,蹲在门槛上大口地喝着稀粥。我的小学同学军就是这个模样,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了,他没办法走出那个山沟,尽管交不起两个女儿的学费,可还计划再添一个儿子。  高中同学叶,现在在广州打工。每次他送货路过中山大学那个仿古的大门,就会给我打个电话,而电话里每次都会留下一句:“要是当年多考1分,我也是大学生啦!会像你一样,坐在OFFICE里,不再这样风餐露宿。”叶的家庭条件很差,但他勤奋刻苦,成绩一直不错,只是高考发挥失常。平时居班级前十名的他,关键时刻分数却比录取线低了1分!他好希望重读一年,可是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却被查出患了肝癌。一个为供他上学已经一贫如洗的家庭,现在更需要他去支撑。当我开始大学之旅时,叶也上了南下的火车,决定去打工……  你不得不相信,这就是命运!一分之差的人生悲欢。  叶说,他是命运的弃儿。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有多少像叶这样的青年?  因此,我们很难去追踪某一个体在所谓“错题”事件后可能遭遇的多舛命运,我们甚至没有勇气去进行这样的“追踪”。  中国教育现在不仅需要纠正一道错题的勇气,更要面对一个必须进行改革的体系。  我国高考的录取原则很“简单”——先分数优先,接着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先划出各批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有达到这一录取分数线,才能进入这类学校的录取视野,这是分数优先。批次录取线是很多学生的“生死关口”,一分之差,可以决定你是进重点一本,还是一般二本;可以决定你是进本科院校,还是落入第三批高职高专。同一批次学校则实行志愿优先录取原则,学校按照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依次录取,先满足第一志愿学生的要求,只有当第一志愿学生未招满时,才进行第二志愿录取,并以此类推,这是志愿优先。而在填报同一志愿的学生中,学校又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录取,直到录满为止,最低的录取分数,就是录取分数线,这又是分数优先。  这“简单”的录取原则,在老百姓看来却十分复杂——明明离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差1分,北京大学不录取,为什么不能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不是要比北京大学低吗?“呵呵,你想得美!”主管招生工作的官员会告诉你,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志愿早就招满了,第二志愿提都不用提。  一分之差,天壤之别。有的学生痛心疾首之余,放弃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用一年时间再去复习攻读;有的学生带着失望和沮丧,开始大学之旅;当然也有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四年之后的另一次人生选择——“考研”上,高考失败了,考研重头再来!

       P3-P5

序言

    序一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吴敬琏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这不仅反映在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增加。教育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对于教育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就如“眼球经济”如果不注意其内核的建设,很容易转眼就成为泡沫经济,“眼球教育”也同样孕育着危机。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的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A,接踵面市。具体到大学办学者身上,追求“眼球效益”的事例也不鲜见,为了近期的显示度,对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畸形追求在某些地方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本不应该出现“炒作”字眼的平静校园里,“作秀”也成了家常便饭。  教育需要理性的回归。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是外部的,是站在城外看城内的风景,只要能把子女送进大学门槛,就把风景放进了家中。如果基于这种“时代背景”,那么,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品种的增加,就是最大的教育进步,就是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且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促使教育更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绝不是单纯地增加教育资源那么简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度过了其规模快速扩张期,而且这种扩张,已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扩张,也同时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已不再是炫目的风景线,人们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选择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的权利。面对选择,高等教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正确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每所居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到大批民办大学、高职高专,均面临这一问题。教育者应该做教育的事。  当外观视觉上的吸引力降低时,所有问题的焦点,现在转移到了内部。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到打造内涵实质。拥有了更多选择权的人们,开始试图关注大学城内的风景,关注所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关注整个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对教育问题议论鼎沸的时期,无论是教育圈子内的人士,还是教育圈外的市民,对于教育,都发表着自己的感知和见解。这是教育的幸事,也折射出教育的不安。毫无疑问,教育将一直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教育不能一直“招惹”人们的议论,来自市井小巷对教育问题的议论,体现出教育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也深刻反映出我们教育模式、体制的不成熟、不健全。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不该引发如此众多的议论,当然,也正是这如此众多的议论和民声,促使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个月前,我的朋友,文汇报教卫部主任、《每周演讲》主编王捷南先生向我推荐了这本书稿。案头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亲历高等学校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热点现象与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社会民众所议论、所关注的。作者充分而立体地展示了来自教育前线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争议,还有矛盾……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十分可贵,因为它有助于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展开系统、科学的思考。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不该引发如此众多的议论,当然,也正是这如此众多的议论和民声,促使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有人曾对我说,改变现存的教育制度,我们有心无力。我回答,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交锋》、《变化》作者 凌志军

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有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顾海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