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系统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一路应试,对外语、电脑的盲目崇拜,高考录取的区际不公,可谓“考、考、考,中国大学的法宝”;在纸上测试的品德,在嘴上说说的创新;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书;院士头衔的追逐;“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各种论文的求量不求质,高校中很少有人讲真话;变味的科技成果鉴定;官学不分的高校行政级别,高校领导的非民主任命,校处领导的官气十足,权利不受制衡,人治重于规制,校规高于国法;高校对于大学生们男欢女爱的竭力围堵,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招生过速扩招的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的“世界一流”情结,甚至定出了17年赶超时间表;高校自主权的缺失,连专业课程都没有决定权;民办大学的种种尴尬与受歧视;校办企业的弊端;高校仍在办社会,教师仍是单位人;等等。可以说,这部书稿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
没有对大学的希望,就不可能写这本书。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存心和大学过不去,而是说出大家想说的话。现在关心大学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加上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康的大学运行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将不再遥远。
2003年的高考,最引人注目的一桩新闻,是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分值为5分的选择题,被许多老师和学生质疑为错题。后经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给出了“不是错题”的结论,但是在当年11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12名院士在会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包括1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位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们,对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的这道选择题给出了一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有时1分都“性命攸关”,更何况这是5分!一个江苏考生说,像这样与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高考试卷出现错题,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他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太烦太累,即使教育部门承认是错题又能怎样呢?少1分未被录取的,难道能就此迈进大学校园?而因错得“福”已被录取的,又难道会被坚决退回? 高考在中国社会居然扮演着“社会分工”的重要角色。属于笔者的那场高考已经过去14年了,但我仍清晰地感受到,是高考让人生的道路如此不同。是的,我应该感谢高考,如果没有高考,也许至今我仍在那个偏僻的山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垦着农田。冬天的时候,裹着一身油亮的军大衣,蹲在门槛上大口地喝着稀粥。我的小学同学军就是这个模样,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了,他没办法走出那个山沟,尽管交不起两个女儿的学费,可还计划再添一个儿子。 高中同学叶,现在在广州打工。每次他送货路过中山大学那个仿古的大门,就会给我打个电话,而电话里每次都会留下一句:“要是当年多考1分,我也是大学生啦!会像你一样,坐在OFFICE里,不再这样风餐露宿。”叶的家庭条件很差,但他勤奋刻苦,成绩一直不错,只是高考发挥失常。平时居班级前十名的他,关键时刻分数却比录取线低了1分!他好希望重读一年,可是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却被查出患了肝癌。一个为供他上学已经一贫如洗的家庭,现在更需要他去支撑。当我开始大学之旅时,叶也上了南下的火车,决定去打工…… 你不得不相信,这就是命运!一分之差的人生悲欢。 叶说,他是命运的弃儿。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有多少像叶这样的青年? 因此,我们很难去追踪某一个体在所谓“错题”事件后可能遭遇的多舛命运,我们甚至没有勇气去进行这样的“追踪”。 中国教育现在不仅需要纠正一道错题的勇气,更要面对一个必须进行改革的体系。 我国高考的录取原则很“简单”——先分数优先,接着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先划出各批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有达到这一录取分数线,才能进入这类学校的录取视野,这是分数优先。批次录取线是很多学生的“生死关口”,一分之差,可以决定你是进重点一本,还是一般二本;可以决定你是进本科院校,还是落入第三批高职高专。同一批次学校则实行志愿优先录取原则,学校按照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依次录取,先满足第一志愿学生的要求,只有当第一志愿学生未招满时,才进行第二志愿录取,并以此类推,这是志愿优先。而在填报同一志愿的学生中,学校又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录取,直到录满为止,最低的录取分数,就是录取分数线,这又是分数优先。 这“简单”的录取原则,在老百姓看来却十分复杂——明明离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差1分,北京大学不录取,为什么不能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不是要比北京大学低吗?“呵呵,你想得美!”主管招生工作的官员会告诉你,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志愿早就招满了,第二志愿提都不用提。 一分之差,天壤之别。有的学生痛心疾首之余,放弃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用一年时间再去复习攻读;有的学生带着失望和沮丧,开始大学之旅;当然也有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四年之后的另一次人生选择——“考研”上,高考失败了,考研重头再来!
P3-P5
序一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吴敬琏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这不仅反映在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增加。教育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对于教育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就如“眼球经济”如果不注意其内核的建设,很容易转眼就成为泡沫经济,“眼球教育”也同样孕育着危机。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的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A,接踵面市。具体到大学办学者身上,追求“眼球效益”的事例也不鲜见,为了近期的显示度,对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畸形追求在某些地方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本不应该出现“炒作”字眼的平静校园里,“作秀”也成了家常便饭。 教育需要理性的回归。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是外部的,是站在城外看城内的风景,只要能把子女送进大学门槛,就把风景放进了家中。如果基于这种“时代背景”,那么,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品种的增加,就是最大的教育进步,就是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且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促使教育更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绝不是单纯地增加教育资源那么简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度过了其规模快速扩张期,而且这种扩张,已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扩张,也同时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已不再是炫目的风景线,人们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选择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的权利。面对选择,高等教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正确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每所居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到大批民办大学、高职高专,均面临这一问题。教育者应该做教育的事。 当外观视觉上的吸引力降低时,所有问题的焦点,现在转移到了内部。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到打造内涵实质。拥有了更多选择权的人们,开始试图关注大学城内的风景,关注所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关注整个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对教育问题议论鼎沸的时期,无论是教育圈子内的人士,还是教育圈外的市民,对于教育,都发表着自己的感知和见解。这是教育的幸事,也折射出教育的不安。毫无疑问,教育将一直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教育不能一直“招惹”人们的议论,来自市井小巷对教育问题的议论,体现出教育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也深刻反映出我们教育模式、体制的不成熟、不健全。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不该引发如此众多的议论,当然,也正是这如此众多的议论和民声,促使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个月前,我的朋友,文汇报教卫部主任、《每周演讲》主编王捷南先生向我推荐了这本书稿。案头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亲历高等学校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热点现象与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社会民众所议论、所关注的。作者充分而立体地展示了来自教育前线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争议,还有矛盾……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十分可贵,因为它有助于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展开系统、科学的思考。 是为序。
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不该引发如此众多的议论,当然,也正是这如此众多的议论和民声,促使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有人曾对我说,改变现存的教育制度,我们有心无力。我回答,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交锋》、《变化》作者 凌志军
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有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顾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