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精)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陈晓燕等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踏着本书,去追寻那些依稀留存于记忆中别具一格的水乡小镇的踪迹。周庄、黎里、同里、角直、南浔、西塘、乌镇、王店、安昌……这些当年一度繁荣的江南市镇如今各自的面貌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变迁之路包含了多少个历史故事?

  本书力图在学术研究的总框架下,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描绘出江南市镇丰满的历史文化面貌。

内容推荐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江南农村市镇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嬗变而发生的转变,反映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演变趋势,并为今日因种种机缘恢复活力的江南水乡农村市镇,提供关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解释。

目录

第一章 悠悠何处是江南  1

——江南市镇的起源

(一)男耕女织:几家篱落傍溪居  3

(二)地理区域:悠悠何处是江南  9

(三)市镇形成:镇戍监宫古制存  1 9

(四)平望蚊子:万家烟火聚云屯  23

第二章 港汊纵横尽水乡  29

——江南市镇的结构

(一)级差结构:五湖鱼鸟犹相识  31

(二)平面结构:十里桑阴水市通  41

第三章 小市千家聚水滨  45

——江南市镇的镇区形制

(一)形制特点:溪上人家傍水涯  49

(二)街区模式:比屋傍河开市肆  58

(三)镇市街道:市桥流水曲相通  72

第四章 春来踪迹类浮萍  98

——江南市镇的交通

(一)传统水运:双桨轻帆拨短航  100

(二)近代变迁:百年云水原无定  107

(三)发展障碍:飞飞帆影度苍茫  -122

(四)主流交通:轻舟日日往来频  127

第五章 疏苗盈野闲桑麻  133

——江南市镇的传统痉济

(一)经营特征:九熟居然聚一乡  136

(二)主要产业:乡妇春秋惯纺纱  141

第六章 估舶远寻鱼米市  156

——近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变迁

(一)黄金阶段:番舶来银百万计  156

(二)现代伊始:无复有人种菽粟  165

(三)繁荣动因:繁华富丽压苏杭  174

(四)市镇分化:当时沿革未全迷  182

第七章 中有前朝阁老厅  189

——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

(一)士农工商:南浔七里三阁老  189

(二)四民新颜:十年宰相凭谁领  194

(三)时兴职业:何妨女儿作英雄  201

(四)社会组织:御灾捍患借前筹  204

第八章 有约招提茶话去  213

——江南市镇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质量:茶甘饭软足怡情  215

(二)茶馆庙会:茶棚酒肆话纷纷  228

(三)社会习俗:村歌社舞更风流  237

(四)价值观念:市楼灯火映波红  244

第九章 泽国鱼盐一万家  253

——江南市镇的人口

(一)两种类型:界当几县聚居稠  257

(二)变迁原因:年来小劫频兴废  267

第十章 溪上人家万卷藏  278

——江南市镇的文化

(一)乡土文化:文武才名第一流  279

(二)近代转变:欲求世界尽文明  288

(三)蚕桑改良:不知蚕信今何以  299

第十一章 代结语  320

——近代江南农村工业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提供妇女就业机会的近代早期工业 322

(二)提供妇女就业机会的市镇企业  325

(三)提供妇女就业机会的新兴家庭手工业328

(四)城乡工业化差异对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  331

(五)结语  334

主要参考文献  336

试读章节

新世纪第一个春意盎然的农历桃花三月天,公元2001年4月7日,在充满水乡古镇浓郁风情的中国江南小镇——浙江嘉善西塘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乡古镇》特种邮票的首发仪式在这里举行。这是由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水乡古镇》特种邮票一套六枚。

这组编号为“200l一5”的一套六枚《水乡古镇》特种邮票,静静地展示了中华大地上江南区域内六个古镇的本色风貌:江苏的昆山周庄镇、吴江同里镇、吴县角直镇,浙江的桐乡乌镇、湖州南浔镇、嘉善西塘镇。这六处江南著名水乡古镇,江苏、浙江各占一半,这些古镇无疑将随着六枚小巧精致的邮票,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关注。

这六个市镇,所展示的是以太湖流域河网地带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传统市镇的面貌。

事实上,在围绕太湖流域的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这样、的市镇,又何止区区六个。江苏的盛泽镇、震泽镇、平望镇、枫桥镇、黎里镇,浙江的塘栖镇、双林镇、菱湖镇、王店镇、濮院镇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传统市镇。这些市镇,依河而设,它们的临河街市,沿河房屋,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廊棚,水埠码头,过街骑楼,狭长弄堂,石桥古树,乃至民情风俗,风味小吃等等,表现出江南水乡市镇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

那么,什么是市镇?何处是江南?江南市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P1-2

序言

本书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尝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通过描述江南农村市镇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嬗变而发生的转变,反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演变趋势;另一方面,尝试为今日因种种机缘恢复活力的江南农村市镇,提供关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解释。

中国传统社会,在根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个农业社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产品交换的需要,发展起了农村商品交换的小市场。这种农村小市场,即通常所说的农村集市,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后来出现的农村集镇,就是从传统的农村集市发展而来的。农村集镇或市镇,是农村地区的商务中心。它既是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又起着连接农村与城市的作用。因此,它呈现出的风貌丰富多样,既反映了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积淀多年而深厚扎实的,同时又折射出中国社会由城市肇始的近代嬗变带给基层农村地区的各方面影响——这些影响决非一蹴而就,但会随着时问的推移缓慢渗透,逐渐深入基层农村。

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江南地区的发展日益迅猛,江南农村市镇的兴起尤为引人注目。明清时期,江南农村市镇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令学者们惊叹之余,努力探讨市镇发展的历程及原因,诸如此类。江南农村市镇的面貌由此日渐清晰、真切,小桥、流水、人家的特征愈益突出,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也更为生动诱人:“樯燕墙乌绕楫师,树头树底挽船丝。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清]朱彝尊)江南农村市镇无疑是值得历史研究者关注的。

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江南市镇,进入近代以来,在保持传统格局的基调下,也开始静悄悄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在种种不同的因素的作用下,有的市镇缓慢而持续发展着,有的市镇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有的市镇则渐渐落后了。所有这些市镇,因为都曾是江南水乡市镇家族中的一员,而长久留存在历史的记载中,也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也许,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眷恋的感情,当人们过于熟悉以至厌倦现代大都市整齐划一而风格单调的格局之时,又开始返朴归真,去追寻那些依稀留存于记忆中别具一格的水乡小镇的踪迹。周庄、黎里、同里、角直、南浔、西塘、乌镇、王店、安昌……这些当年一度繁荣的江南市镇如今各自的面貌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变迁之路包含了多少个历史故事?历史研究试图作出的分析解释,无论对于那些因某种机缘焕发现代生机的市镇,或是那些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市镇,都是有意义的。

近些年来,我们的学术论著,在继续深入进行学术探讨研究的同时,还在尝试着一种努力,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认真的、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这种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术论著,少几分晦涩的学究气,多几分流畅的可读性。

事实上,人类学者费孝通的学术专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早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江村经济》一书表明,学者不仅要关心学术研究本身,也应当关心学术研究的语言表述,应当善于利用语言文字这种文化载体,来更好地表述学术思考。三联书店近年出版的两位人类学者的学术著作——林耀华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的《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可以说是这种努力的杰出代表作。这两位长期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里,进行深入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类学研究者,在撰写他们的学术著作时,打破了学术圈通行的“标准”论著的单一写法。林耀华用别致的构思和生花的妙笔,把学术著作写成了一部小说体家族史;庄孔韶则受林耀华的影响,以由浅入深的随笔形式,写成了自己的学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别开生面的学术著作,写作起来难度更大,对习惯于一心关注学术研究内容的学者不啻是一种挑战。  无论在学术研究或文字表述方面,本书作者都自知不能望这几位人类学者的项背。但这并不妨碍本书也朝着同一方向努力。本书打算以自己的表述方式,作这种尝试,为此有必要作出若干说明:

本书所关注的江南市镇,在地域上,是指江南地区的农村市镇,这个江南地区是指近代江南最重要的工业都市——上海在经济文化上对周边辐射所及的范围,即苏南和浙北杭嘉湖平原及浙东宁绍平原,相当于清末江苏省的江宁(南京)、镇江、松江(上海)、常州、苏州、太仓直隶州,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在时间上,涉及到从市镇兴起、发达直至1949年止;在内容上,既包含农村市镇传统的历史文化,又注重近代以来市镇传统社会发生的种种微妙变化。

本书力图在学术研究的总框架下,或者说,在课题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描绘出江南市镇丰满的历史文化面貌。本书的课题前期研究,是中国江南农村市镇在近代时期的变迁问题。该课题研究成果已经集结成专门的学术著作《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包伟民主编)一书,由知识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本书在认可课题前期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将主要笔墨花费在对学术研究成果的通俗化和对江南市镇全貌的综合描述上。

在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作者为进行课题前期研究,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多次深入到江南地区的大多数农村市镇,不但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沟通,收集各地市镇志资料,以问卷形式调查有关情况,还走访当地年迈的老人,拍摄市镇景观照片,因此,积累了丰富的采访资料与图片资料。本书在利用这些调查采访资料时,一般不另加注释说明。图片资料为增强本书的生动可读性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本书图片除注明来源的以外,均为作者所摄。

本书所用的基本资料均出自各地镇志和县志,如上海书店1992年7月出版的多卷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以及近年来新编的各地镇志,诸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黎里镇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的《沈荡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南浔镇志》,甚至利用了当时已经编写好但尚未正式出版的镇志,如新编的《王店镇志》等。本书弓l用历代地方志书等资料,往往直接将引文转化为通俗明了的间接用语,同时不再一一注明出处,而在最后附上主要参考书目。此举目的在于增强可读性,促使更多的读者接近史学,接近学术。

本书的章节标题,大多采用历代文人描绘江南市镇的诗句。文中也时有类似的诗词章句出现。本书在引用这些历代留传下来的优秀文字时,同样不打算刻意注明出自何时何人的何篇诗词作品。这些诗词大量地收藏在江南历代地方志书里,在江南市镇各镇志中随处可见。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作者还参考借鉴了现有其他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成果。由于本书试图行文流畅,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般采取不加注释的方法,而在书后附上所参考借鉴的学术研究论著。对所有这些认真的学者,以及对所有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种种可贵帮助的朋友,作者谨表示深切的敬意与诚恳的谢意。

作者

2003年6月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