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大量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形成吴越文化的两个源头(河姆渡、良渚)及其后世流向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不仅不自满、不排外,而且对外来文化善于兼容并蓄的特点。且在论述中,对历史人物,说得如数家珍;对成语典故,也讲得生动有趣,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当,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不愧是研究吴越文化的一部好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越文化史话(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遂今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大量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形成吴越文化的两个源头(河姆渡、良渚)及其后世流向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不仅不自满、不排外,而且对外来文化善于兼容并蓄的特点。且在论述中,对历史人物,说得如数家珍;对成语典故,也讲得生动有趣,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当,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不愧是研究吴越文化的一部好书。 目录 引言/l 第一章吴越文化的形成/7 从“礼让之国”到“黩武之邦”/9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1 伍子胥忠谏反被杀/14 越军灭吴雪会稽耻/17 子贡一出破吴霸越/18 文种受诛范蠡出奔/24 西施一去千秋不还/26 好勇轻死吴戈越剑/31 孙武《兵法》流传中外/34 吴越故都古迹何其多/36 越古都印山王陵之谜/39 第二章吴越文化的源头和流向/41 源头之一:河姆渡文化遗址/43 源头之二:良渚文化遗址/45 从玉器之源到“礼仪之邦”/48 从稻谷之源到鱼米之乡/51 从工商之源到“范蠡三徙”/55 丝绸之源在吴越/57 张骞凿空——“丝绸之路”的开辟/59 全国丝织业中心:“丝绸之府”/61 苏州刺绣杭州织锦/64 瓷器之源:上虞慈溪古越窑/67 南宋官窑把青瓷推向高峰/69 龙泉青瓷出口风靡欧洲/71 宜兴紫砂壶/72 “茶神”陆羽著《茶经》于余杭/73 茶与吴越文化习俗/77 茶传入日本欧洲的佳话/80 西湖龙井名茶与乾隆帝/83 第三章吴越文化的基本特征: 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87 第一位治水大英雄:大禹/90 伟大的海洋探索者:徐福/94 徐福出海启航地是郧县吗?/95 徐福在日本留下的足迹/96 以水军立国远征四海的孙权/97 海上丝绸之路促使东南大繁荣/101 鉴真东渡最澄来华/105 李白诗哭日本晁衡/107 世界伟大航海家之一:郑和/108 郑和命名的南海诸岛礁/112 郑和船队到过澳洲、美洲吗?/113 郑和航海壮举600周年/115 猖狂的倭寇与海上走私/115 朱舜水流亡日本被奉为“宾师”/119 清朝“禁海”与鸦片战争/121 第四章 中原与吴越的对立统一(之一): 北人三次大规模南迁吴越/123 北人第一次大南迁——东晋建立/125 南朝与北朝的相峙局面/128 从东晋、南朝到隋的统一/129 北人第二次大南迁——五代十国/131 乱世中的乐土——吴越国/132 吴越国致力长治久安功业/136 在文化上继唐开宋/139 北人第三次大南迁——宋室南渡/143 大逃亡形成南盛北衰/146 12世纪世界南宋为最繁荣/150 第五章 中原与吴越的对立统一(之二): 吴越文化三个大繁荣时期/153 吴越文化的上升时期——绮丽旷达的六朝/156 集大成的“书圣”王羲之/157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159 诗境高远理想伟大的陶渊明/161 吴越文化的高峰时期——恢宏阔大的唐宋/162 李白、杜甫吴越之游/163 白居易三度到江南/165 《霓裳羽衣曲》移植民间/168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170 东坡即西湖西湖即东坡/172 东坡诗罗织成罪/176 苏堤春晓六桥烟柳/178 东坡朝云生死之恋/180 柳屯田“桂子荷花”/182 李清照“欲语泪先流”/184 陆游高吟诗万首/185 吴越文化的前进时期——清新活泼的元明清/189 元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190 明开国功臣:刘伯温/194 名师高徒:宋濂方孝孺/196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197 徐文长才高命不济/201 郑板桥画竹“胸中无竹”/204 洪异贾祸《长生殿》/206 袁枚:“钱唐苏小是乡亲”/207 陈端生血写《再生缘》,/209 第六章 吴越文化的两个“传家宝”(之一): 卧薪尝胆雪耻报国的传统/213 祖逖北伐中流击楫/216 岳飞誓死尽忠报国/217 岳飞战略:“连结义军”/22l 文天祥长存浩然正气/223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227 “扬州十日”史可法抗清/230 张煌言、郑成功奋战长江/232 葛云飞死战定海城/234 ’ 秋女侠血溅古越都/236 第七章吴越文化的两个“传家宝”(之二): 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学风/24l 范蠡计然倡导“农末俱利”/243 王充“问孑L”“刺孟”倡导无神论/244 祖冲之多科学贡献/248 范缜倡导《神灭论》/249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250 王安石鄞县试变法/252 沈括——科学史上最卓越人物/255 陈亮几欲驳倒大儒朱熹/258 叶适崇功利扶商贾/261 阳明学派思想影响巨大/262 黄宗羲宣告封建君主专制罪状,/264. 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68 章学诚倡言“六经皆史”/268 第八章吴越文化近代两贡献(之一): 为新思潮之来临鸣锣开道/270 龚自珍张元济/271 蔡元培章太炎/272 鲁迅茅盾夏衍/273 郁达夫/274 孙诒让王国维/275 马一浮/275 李叔同丰子恺/276 竺可桢茅以升/276 第九章吴越文化近代两贡献(之二): 为新工商之崛起奠定基础/278 严信厚叶澄衷/279 朱葆三虞洽N~/280 刘鸿生/281 王宽诚邵逸夫/281 包玉刚董浩云/282 安子介/283 结语/284 后记/285/王遂今 试读章节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夏、商、周三代,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活动。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周建立于公元前ll世纪。周平王东迁后的东周,从公元前722年起到公元前481年的这段时期,史称春秋。春秋时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因为礼崩乐坏,旧的典章制度朽坏了,周王室衰微,天子权力削弱;分封的诸侯,经长期休养生息,强大起来;连他们下面的卿大夫,受封采邑,也强大起来,俨然都是一个个的国家。这就是说,这场变动,不但王室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而且连公室独尊的局面也危险了。原因何在呢?完全在于世袭而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制度已经逐步向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地主所有制转变了,因此造成了大分裂。这大分裂少说分裂成一百四五十国!这样,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互相兼并P7的时期。实行兼并,是不是好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然是好事。因为礼崩乐坏,旧的一套既然没用了,便应当去掉,这样才能让新兴的地主阶级发展起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因为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但是,儒家的孔子仍要坚持他一家,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虽然孔子也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但他仍希望统一于周天子的权力之下.这实际上已是不可能的事了。孟子也说:“春秋无义战。”批评春秋的战争都是不义之战。他不了解兼并战争在客观上破坏小国林立诸侯割据的旧秩序,是走向大一统的必经道路。事实正是这样,春秋以后,到了战国时期,兼并得只剩下七个大国,最后统一于经过商鞅变法而实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秦始皇。 这就是吴越文化形成时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吴越争霸以前,已出现过齐、晋、秦、楚等霸主。吴越崛起于春秋后期,吴国比越国开化得稍早些,那时候,吴国出了个贤者——吴季札,他学他祖宗头吴太伯那一套,三次把王位让给他的兄弟们,他又去鲁国观周乐,表现出对礼乐的向往和对音乐的高超欣赏水平,可是结果,不但没有培养出吴国的礼让之风,反而激发起下一代兄弟间的仇杀篡夺,对外也酿成穷兵黩武的征伐,引发了春秋时最大的一次战役——吴楚之战。吴王阖闾与夫差父子热衷于兼并和争霸,阖闾死后,夫差出师北伐,破齐师于艾陵;后又出师北伐,再败齐兵,并长驱直至黄池,欲与晋军一决雌雄,霸业只差晋君的默许了。如果不是越王勾践乘其国内空虚而奇袭得逞,则吴王之称霸似已不在话下。故吴王父子的功业,恐怕在整个春秋时期,无出其P8 序言 我与本书作者王遂今先生相识,不过四年。2000年因香港孔教学院约我写一篇“宁波儒商”的文章,我急需这方面的资料,经人介绍得知他写过《宁波帮怎样经商致富》的专著,对此颇有研究,于是我就冒昧试写一信,求他赐助。不意他在回信中附来手抄的密密麻麻蝇头小字,那正是我急需的资料。我知道他已年逾八旬,竟如此热情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从此,我俩鱼雁往还,交流学术,谊胜师友。古人云:“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可以无憾”,于是我俩信中相约,以兄弟相称,那年我八十七,他八十五。我为兄,他为弟,情同手足。 2001年春,我与我老伴欲去杭州补度金婚之旅,行前写信给他,原想托他为我们在杭预订旅馆房间,岂料他在回信中热情地邀请我们住到他们刚搬入的新居——海月花园去,还保证我们会比住旅馆更满意。他既然如此豁达热诚,我们也就不好意思拒绝了。记得那天我们到杭州时,遂今弟夫妇亲自到站迎接,因为彼此还未见过面,只好各举写有各自名字的纸牌相认。当我们住在海月花园期间,又蒙遂今弟夫妇热忱接待,同游西湖,还为我们安排去千岛湖旅游,欢愉之情,至今难忘。 遂今弟于晚年写了力作《吴越文化史话》一书,我曾拜读其原稿,欣悉它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承作者不弃,嘱我写序,愧我治学不精,对吴越文化知之甚少,恐贻笑方家,不敢执笔;只因作者情真意切,未便固辞,爰书数语,以示钦佩之忱。 关于吴越文化,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有卫聚贤、吕思勉、罗香林等学者有所研究,但素材只限于古书记载;80年代张荷写的《吴越文化》,比前有所提高;90年代董楚平先生《吴越文化新探》,广征博引,颇有新意,似嫌繁琐枯燥。至于这本《吴越文化史话》,作者研究多年,运用大量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形成吴越文化的两个源头(河姆渡、良渚)及其后世流向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长江三角洲江浙沪的繁华富庶,岂不正是吴越先民在蛮荒不毛之地上开发出来的吗?作者又精辟地论证了中原和吴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北人(中原人)三次大规模移民南迁,将中原文化引入江南,促使吴越文化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收消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孕育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新的、更高的新文化,从而使江南连续地产生了吴越文化的三个繁荣时期,这正如作者所说的,“是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对立统一的极具美妙的发展图景”。 吴越文化的特点,不仅不自满、不排外,而且对外来文化善于兼容并蓄。因吴越地处东海之滨,利用江浙沪良港众多的优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传播中华文化包括吴越文化到海外各地去。作者所认为的“吴越文化的基本特征——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是完全正确的。 作者在论述中,对历史人物,说得如数家珍;对成语典故,也讲得生动有趣,读来令人不忍释手。作者还把吴越文化各个发展时期的亮点串联起来,与当今最具经济活力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当,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不愧是研究吴越文化的一部好书。 陈 炎 200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中关园 后记 拙著《吴越文化史话》,酝酿于十年前。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来,对我支持最多的是浙江大学教授、原历史系系主任金普森先生,他始终给我以关心和帮助,令我难忘。北京大学教授、海上丝路专家陈炎先生,以八十八高龄,替我阅稿,指点缺失,为我作序,多所鼓励,我在晚年得此知己,深以为幸。《文化交流》杂志原总编吴尧民先生、现总编傅统先先生予我以无私支援,深为感激。对于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国枢、陈学文、林树建先生及省政协文史办主任朱向农先生的支持,谨致谢意。我的至亲好友,知我兴趣所在,无不乐于支援,纷纷从南京、绍兴、宁波、余姚、温州等地摄取好景寄我,使我铭感五内。我的老伴周崇蓁,虽亦年过八旬,犹带领儿孙辈,奔走苏杭间,拍摄照片,充实此书。这样,本书已有照片图片190张之多,足以使它增色不少了。我年八十六,老骥伏枥,不甘了此残生,勉成此书,留之以报诸亲友耳。 王遂今 2003.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